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宥達
CHEN, You-Da
論文名稱: 技術型高中學生課程認同、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以製圖科學生為例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urriculum Identification ,Learning Attitude and Learning Difficulty of Graphics Department Students at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宋修德
Sung, Hsiu-Te
口試委員: 簡慶郎 李懿芳 宋修德
口試日期: 2021/09/0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9
中文關鍵詞: 課程認同學習態度學習困擾
英文關鍵詞: Curriculum Identification,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Difficulty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42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多元的社會環境使影響學習之因素逐漸增加,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因素也趨向複雜,而積極的學習態度可視為學習的基礎,使學生願意參與學習活動,而消極的學習態度,將致使學生逃避、拒絕學習,學習態度可謂成功學習的重要關鍵。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中製圖科學生課程認同、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本研究以問卷方式進行施測,調查技術型高中製圖科學生,共3833人,有效樣本為500人。所得量化資料以SPSS 23統計軟體進行分析,先以次數分配、描述性統計進行背景變項分析,接著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及階層多元迴歸進行分析,以了解學生背景變項、課程認同、學習態度對學習困擾之影響,並以AMOS統計軟體檢驗三者間之直接關係及間接關係。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獲得主要研究結論如下:一、技術型高中製圖科學生之課程認同、學習態度偏向正向,學習困擾偏向負向;二、不同背景變項技術型高中製圖科學生在課程認同、學習態度及學習困擾有所差異;三、技術型高中製圖科學生課程認同對學習困擾有負向之影響;四、技術型高中製圖科學生學習態度對學習困擾有負向之影響;五、技術型高中製圖科學生課程認同、學習態度及學習困擾之間存在有關係模型。

    The diverse social environment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learning,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learning difficulties have also become more complex.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asis of learning, making students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activities, learning attitude can be described as an important key to successful learning. In this study, surveys were conducted by questionnaires, surveying technical high school cartography students, a total of 3833 people, and an effective sample of 500 people. The quantitative data obtained is analyzed by SPSS 23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are analyzed by frequency alloca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hen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to understand students'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influence of curriculum recognit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on learning puzzles, and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re tested with AMOS statistical softwa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the main research conclusion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1.The course recognition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students are positive, and the learning puzzles are negative; 2.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are in the curriculum recogni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attitudes and learning difficulties; 3. students' curriculum identity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learning difficulties; 4.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learning difficulties; 5.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model among students' curriculum identity, learning attitude and learning Difficulty.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我國技術型高中製圖科現況之探討 11 第二節 課程認同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學習態度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31 第四節 學習困擾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38 第五節 課程認同、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 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7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77 第二節 現況分析 80 第三節 差異分析 87 第四節 相關分析 11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69 參考文獻 173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85 附錄二 專家建議審查表 194 附錄三 原始問卷 208 附錄四 預試問卷 212 附錄五 正式問卷 216

    壹、中文部分
    工研院(2020)。2020我國機械產業回顧與展望。臺北市:工研院。
    方德隆(2001)。課程的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2),1-24。
    王仁頌(2014)。高職製圖科學生對數位學習之學習動機、自我效能與學習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行政院(2015)。行政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臺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2016)。行政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調整報告。臺北市。
    行政院(2017)。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臺北市:行政院。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鴻穎(2006)。高職學生數學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方法與實務應用。高雄市:麗文。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1989)。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宋芳鈺(2007)。北高兩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個人屬性、我群他群態度與國家認同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長貴(1959)。社會心理學。臺北:中華書局。
    李政峰(2020)。臺灣燈會城巿意象、遊憩吸引力與認同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李美枝(2004)。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文笙。
    李靜玟(2011)。公立高職機械群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深安(2005)。我國高級職業學校電機科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院,臺東縣。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世農(2009)。不同入學管道四技機械類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志展(2005)。臺北市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孟蓉(2012)。學生對學校本位課程學習態度與學校認同感、自我概念及快樂學習的關聯性─以校園迷你馬拉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美靖(2003)。高職商業類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豐城、張正偉(1999)。社會心理學。臺北市:精銳。
    林騰蛟、李彥儀(2011)。技職教育政策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1(1),6-16。
    邱佳椿(2003)。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路徑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凃和君(2016)。學校本位課程與學生學習態度對於認同感影響之研究 - 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姜怡君(2011)。校園經驗、學校認同與續讀意願之關係-以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財團法人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2011)。提升精密機械產業競爭力。取自http://twbusiness.nat.gov.tw/files/20120502/20120502_PMC.pdf
    馬少孺(2011)。臺北市公立高職多元入學學生學習困擾之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工研院。
    康鳳梅、簡慶郎(2000)。製圖科機械製圖與實習課程變革後應有教學對策之研究。技職教育學報,3,1-12。
    張文鍾(2010)。原住民國中學生族群認同學習困擾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永宗(2001)。臺北市高職免試多元入學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志銨(2002)。高職新課程實施後機械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秋明(1997)。臺北市詴辦學年學分制高職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淑惠(2018)。運用6E模式實施STEAM教育於技術型高中電腦機械製圖科實習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寶蓮(1994)。國小兒童楷模認同與價值觀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教育部(2005)。修訂職業學校課程暫行綱要、設備標準及配套措施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機械群群科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1998),職業學校各類科課程標準總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15)。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
    許木柱 (1990)。臺灣原住民族群認同運動:弖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臺灣新興社會運動,1,127-156。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學明(2016)。十二年國教基北區技術型高中電機電子群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文強(2009)。高職生物產業機電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志明(2014)。工具機技術現況與發展。取自http://dmlab.nchu.edu.tw/IMT/uiyroijdfliliilllisdsalidliaygjhbksja/teach/1 03-1/0916/20140916.pdf
    陳志榮(2009)。臺北市高職電子科學生實習課程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映糸(2006)。商職學生會計學學習困擾與學習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秋縈(2010)。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餐旅服務技術的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臺南科技大學,臺南市。
    陳美滿(2006)。高職原住民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啟榮(2005)。態度之探究與學習態度。菁我季刊,17(1),53-65。
    陳清祥(2016)。適應體育課程對師資生的課程認同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陳瑞洲(2003)。我國高中職汽車科多元入學管道學生實習課程學習態度、學習困擾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懿萍(2009)。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課程認同、教學信心與專業成長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國勝(2012)。高職機械群學生專題製作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黃芳銘(2005)。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芳銘(2005)。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娟茹(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耀宏(2012)。憲兵軍官對志願役士兵生活適應、工作態度與認同感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防大學,新北市。
    楊淑雯(2007)。科技大學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楊淑蓉(2005)。在職進修研究生學習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在職進修研究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惠娟(2005)。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學習行為困擾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臺北:三民。
    經濟部(2015b)。2015-2017 工具機暨零組件產業人才需求調查報告。取自http://itriexpress.blogspot.tw/2015/03/2015-2017_5.html
    經濟部(2016)。2016 中小企業白皮書。臺北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經濟部工業局(2013)。我國機械產業發展現況。取自https://2k3dmz2.moea.gov.tw/otweb/08_KNOWLEDGE/KNOWLEDGE.aspx?serno=577
    詹秀雯(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1),49-76。
    廖本廷(2007)。高中(職)工業類科輪調式建教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廖珮泠(2004)工業設計系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浩恩(2016)。員工知覺績效目標難易與個人因應態度對組織認同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市
    蔡瓊如(2011)。新北市國小學童參與校外課後安親班之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鄧舜方(2008)。高職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鄭伯壎(2002)。組織認定與企業倫理效益。應用心理研究,20,115-138。
    鄭淳文(2011)。影響教師對藝術融入課程認同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市。
    鄭博仁(2010)。農學院大學生的科系認同感與農業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機械群科中心(2010)。機械群科校訂參考科目教學綱要。2011 年 8 月 7 日,取自 http://mgc.hsivhs.ntpc.edu.tw/
    蕭瑞彣(2015)。3D列印實務融入高職製圖科實習課程與教學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賴坤課(2008)。高職(中)機械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賴勇安(2014)。電腦輔助機械設計製圖丙級技檢定實施後對高職製圖科學生學習行為與檢定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鍾武龍(2007)。中等學校農業類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教育,新北市。
    魏瑋婷(2013)。臺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蘇孟宗、王興毅、熊治民、陳嘉茹 (2017)。我國工業技術前瞻發展與產業推動-工業4.0與智慧製造。取自http://ieknet.iek.org.tw/dl/filedoc.aspx?sid=0&pid=4887&t=zip&indu_id no=15&domain=51
    蘇郁涵(2016)。自主性學習策略運用於國小學生數學領域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蘇哲立(2010)。高職電機電子群電機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貳、英文部分
    Bronfenbrenner (1960). Freudian the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derivatives. Child Development, 31, 15-40.
    Bronfenbrenner, U. (1960). Toward and experimental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32, 513-531.
    Bussing, A., Bissels, T., Fuchs, V., Perrar, K. (1999). Adynamic model of work satisfaction: Qualitative approaches. Human Relations, 52, 999-1028.
    Cannon, W. B. (1932).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a study of English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sychology, 15, 473-489.
    Cartwright, S., & Cooper, C. L. (1997). Managing workplace stress. Thousand Oaks, CA: SAGE.
    Chusmir,L.H., Frontczak, N. T. 1990).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opportunities forwomen: Women and men paint different pi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7(3), 295-301.
    Freud, S. (1899). Instinto e suas Vicissitudes. Edição Standard Brasileira das Obras Psicológicas Completas, XIV. 1996, Imago, Rio de Janeiro.
    Gordon, T., Anderson, R.. (1984). Longma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and Pschiatry, Longman Inc, 65, 103-149.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Vol. 6). Pears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Kagan, H.C.(1958)."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 Conflict Resolution 1(11), 110-121.
    Kelman, H. C. (1961). Processes of opin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5(1), 57-78.
    Parsons, Talcot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Glencoe Free Press.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Monterey, CA-Brooks Cole.
    Booth, C. (2011). Reflective teaching effec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al literacy for library educator. Chicago: ALA Editions.
    Evensen, D. H., & Hmelo, C. E.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leming, D. S. (2000). A teacher's guide to project-bas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D469734)
    Fogarty, R. (1997).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other curriculum models for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lassroom. Illinois: Skylight.
    Glover, T. (1993).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rough project-bas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D367703)
    Goldberg, S. (1990).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 parental awareness program to enhance children's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D327383)
    John, B. (2007).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inquiry approach.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Krajcik, J. S., Blumenfeld, P. C., Marx, R. W., & Soloway, E. (1994). A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helping middle grade science teachers learn project-based instruc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ung, J. J. (1993).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schoolwork and perception of parental behaviors that support schoolwork.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D357859)
    Maggi, S. B.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untold stories.Pennsylvan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Matheson, R., & Haas, B. (2010). Exploring the foundations for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 Clouston, L. Westcott, S. Whitcombe, J. Riley, & R. Matheson (Eds.),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pp. 9-24). Massachusetts: Wiley-Blackwell.
    Maxwell, G. M. (2009). Interdisciplinary STEM project-based learning . In R. M. Capraro, & S. W. Slough (Eds.),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 integrated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approach (pp. 91-102).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Polman, J. L. (1998). Activity structures for project-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 and adaptation of cultural tool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D425057)
    Thomas, J. W. (200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California: Autodesk Foundation.
    Uden, L., & Beaumont, C. (2006). Technology & problem-based learning. Pennsylvania: Idea Group Inc.
    Wolk, S. (1994). Project-based learning: pursuits with a purpos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J 492911)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2/2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