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宋亮芬
Sung, Leng-Fen
論文名稱: 形狀語法概念運用在建築住宅空間之創作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hape grammar in the cre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
指導教授: 周賢彬
Chou, Shyan-Bin
口試委員: 梁又文 鄧建國 周賢彬
口試日期: 2021/07/2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設計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Desig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e Practice in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建築設計室內住宅空間設計參數設計形狀語法
英文關鍵詞: architectural design, interior residential space design, parametric design, shape grammar
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4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時代不斷的演進推化,電腦科技搭配強大的軟硬體發展,使得現今的建築設計或室內的空間設計與規劃皆有重大的突破。在過去的設計手法上,除了傳統的手繪方法之外,對於較高難度的設計想法,上個世紀之前的建築師設計基本上只能利用手製模型來訴說他的設計想法。然而事過境遷,現今由於電腦科技突飛猛進,使得建築空間的設計應用有了讓人非常訝異的創意展現。而設計本身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作,除了是跨領域的一種類型,同時也是一種將各類事務重新分類、再將之歸納組合的工作型態。曾經有學者提出造型構成思考方式、組織與規則。
    本文為形狀語法概念的室內空間應用,嘗試在室內住宅空間設計方面,透過形狀語法的基本運算規則去做創意研究的設計探討,能夠給予室內設計上不同層面的創新思維。即是以有限的形狀語法規則延伸發展空間形狀規則,再以空間形狀規則做為室內設計空間造型的發展依據。
    本研究蒐集相關的文獻研究及圖書資料,同時去探討相關的參數設計案例,希望能從中獲取觀念想法,再擷取觀念再將其代入本研究的創作中,以創作實驗中的各種模式去探討用在室內設計空間的可能性,從而提供室內設計者另外一種設計思考模式。

    With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oftware and hardware technology,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ndoor space design have made major breakthroughs. For more complexed design ideas, architects in the last century can basically use only hand-made models to reveal his design ideas. However, nowadays due to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space provide people a surprisingly creative exhibition means. The design itself is a kind of problem-solving work. In addition to being a cross-domain type, it is also a type of work that reclassifies various types of affairs and then combines them. Some scholars once proposed the way of thinking, organization and rules of modeling composition, but now this research is trying to do creative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interior residential space through the basic logical operations and rules in the concept of shape grammar, which can help generate interior design concepts. That is, the limited shape grammar rules are used to extend and develop the space shape rules, and then the space shape rules are used as the development basis of the interior design space modeling. This research collects relevant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xplores relevant parametric de-sign cases, hoping to obtain concepts and ideas from them, then extracts the concepts and encloses them into the creation of interior residential space. The adopting of shape grammar in design process provides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interior designer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5 一、研究流程5 二、研究架構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形狀語法13 一、概念14 二、定義16 第二節 建築空間19 一、原理19 二、意義20 第三節 室內空間相關25 一、空間研究25 二、室內住宅設計26 三、室內風格28 第四節 形狀語法與建築室內相關議題29 一、建築與室內空間的創作29 二、空間規劃理論29 三、空間形式31 第五節 近代建築技術衍生之參數設計33 一、參數化的演繹36 二、數位反思38 第三章 研究實施方法與對象39 第一節 研究理念39 第二節 研究方法41 第三節 研究實施方法45 第四節 研究對象47 一、Zaha Hadid47 二、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58 三、研究小結64 第四章 設計創作67 第一節 創作理念67 一、基地分析67 二、概念發想68 第二節 創作主題71 一、平面設計過程71 二、平面設計定案77 三、立面創作流程78 第三節 創作作品87 第四節 展覽作品方式及內容89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95 第一節 反思95 第二節 檢討97 第三節 發現99 第四節 建議101 參考文獻102

    Alexander,C. (1999)。建築模式語言。(王聽度、周序鴻譯)。台北市:六合出版社。
    ARCHINA. (2018)。費諾科學中心 扎哈·哈迪德。上海:建築中國周刊。
    Asimow,M. (1962).Introduction to desig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Chomsky,N.(1957).LOGICAL STRUCTURES IN LANGUAGE.American Doc-umentation.Washington.Vol.8(4)
    Claypool,M. (2017).The Digital in Architecture: Then, Now and in the Future. space10. https://space10.com/project/digital-in-architecture/
    Colquhoun,A. (1998)。建築評論文集-現代建築與歷史變遷。(施植明譯)。台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Eilouti,B. (2012).Sinan and Palladio:two cultures and nine squa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6(1),pp.1-18 https://doi.org/10.1080/15583058.2010.495821
    Eilouti,B.H.(2019) Shape grammars as a reverse engineering method for the mor-phogenesis of architectural façade design.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search,8(2),pp.191-200 https://10.1016/j.foar.2019.03.006
    Eisenman,P.(2018)。現代建築的形式基礎。中國:同濟大學出版社。
    Galanter,P.(2003).What is generative art? Complexity theory as a context for art theory.Papers of Generative Art 2003 Conference; 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 NYU . https://www.philipgalanter.com
    Goldberger,P. (2012)。建築為何重要。(林俊宏譯)。新北市:大家出版社。
    Hadid,Z.(2005)。(德國沃夫茲堡斐諾自然科學中心 黑暗漏斗建築 創造驚訝與發現)。FAM準建築人討論區。本文來自中時網路藝文村。
    Hasell,M.J.&Benhamou,R.(1988).Interior Design:A Dynamic Systems View.Wiley Online Library,14(2),pp.13-22 https://doi.org/10.1111/j.1939-1668.1988.tb00124
    Hester,R.T.(1999).Design for Ecological Democracy. The MIT Press https://doi.org/10.1111/j.1939-1668.1988.tb00124.x
    ITREAD01(2018)。生成式藝術和演算法創作01-概述。HTML/CSS。https://www.itread01.com/eephke.html
    Kalay,Y.E.(1991). Computational Modalities of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in Design. Computer 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Futures: Educa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s.CAAD Futures ‘91 Conference Proceedings / ISBN 3-528-08821-4.Zürich(Switzerland), pp.271-284
    Koning,H.&Eizenberg,J.(1981).The Language of the Prairie: Frank Lloyd Wright's Prairie Houses.SAGE Journals,8(3),pp.295-323.https:// doi.org/10.1068/b080295
    LI,A.I-K.(2001).A shape grammar for teaching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Yingzao fashi.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
    Lynch,K.(1960).The Image of the City.(胡家璇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Neuman,W.L.(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第2版)。(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吟梓譯)。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Ranta,J.(2014).Analysis,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Man-machine Systems 1988: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Third IFAC/IFIP/IEA/IFORS Confer-ence.Oulu,Kent:Elsevier Science.
    Schaffranek,R.&Nourian Ghadikolaee,P.(2014).Generative syntax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pp.18-21 http://resolver.tudelft.nl/uuid:7438c10f-5e1c-4c0d-993f-114becf07867
    Scott, G.(1989)。人文主義建築。(張欽楠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Stiny,G.(1980).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Urban Analytics and City Science SAGE Journals,7(3),pp.245–246.https://doi.org/10.1068/b070343
    William J.Mitchell.(1995)。建築的設計思考。(劉育東譯)。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
    Zevi,B.(1994)。建築空間論。(張似贊譯)。台北市:博遠出版社。
    卜昱文(2016)。Zaha Hadid凌駕世俗的8個建築傳奇。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06-city-architecture-zaha-hadid-works
    支文軍、王欣蕊(2019)。流動· 無限· 未來:阿塞拜疆巴庫阿利耶夫文化中心設計解析與評價。時代建築。4https://www.sohu.com/a/334269810 _681890
    王冰(2013)蓋達爾·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巴庫,阿塞拜疆。世界建築,9,pp.36-39。
    王建柱(1984)。室內設計學。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札哈.哈蒂建築師事務所(2018)。札哈.哈蒂作品全集1976-2016。(劉彥均、何震寰、吳莉君譯)。台北市:原點出版社。
    庄惟閔(2016)。(陸金雄編著)。御風而行。道通為一 清華大學 台灣建築師碩士班學術交流活動紀實。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何震寰、劉宛育、姚德佑(2014)。如果這不叫數位化 那究竟是什麼 北科建築的當代轉型 數位化設計教育中的理論與實踐。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吳琨祥(2002)。室內設計概論I 。台北市:全華圖書出版社。
    吳煥加(1998)。論現代西方建築。台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李峻霖、莊亦婷,(2017)。建築計畫: 一個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考過程與可行之道。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峻霖、‎莊亦婷,(2020)。建築設計:涵構與理路。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琦華、林峰田(2007)。台灣聚落的空間型構法則分析。建築學報 (60)。27~45 ,https://doi.org/10.6377/JA.200706.0027.
    彼得·埃森曼(2018)。現代建築的形式基礎。中國:同濟大學出版社。
    林怡孜(2019)。無盡的名單-賞析建築的樂趣│文心藝所書店x曾成德。La Vie。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1901419.
    邱上嘉(2003)。概說喬治‧史坦尼的形狀語法。台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邱茂林(2003)。CAAD TALKS 2設計運算向度。台北市:田園城市出版社。
    洪志寬(2009)。居家室內設計風格與空間消費者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新竹市。
    胡惠君、李王寶(2008)。形的設計運算方法研究。資訊科學應用期刊,4(1),143-162。
    胡惠君、嚴貞(2006)。形狀語法運用在造形設計之研究。設計研究,(6)。https://doi.org/10.30178/SJYJ.200607.0025
    倪順成(2010)。數位基本設計教程之研擬與實驗。(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班學位論文。
    殷寶寧(2009)。設計中的女性:愛莉絲.德沃芙與室內設計專業之浮現。設計學報,14(1)。https://doi.org/10.6381/JD.200903.0001
    崔光宙(2005)。情意教育經典研讀會─主讀講稿。康德對優美的分析/分析優美的脈絡與邏輯。http://faculty.ndhu.edu.tw/~shtang/classical/~ shtang/classical/fruit/lecture/20050928.htm .《Critique of Judgement》(Kritik der Urteilskraft)伊曼紐爾·康德(1790)。
    康石石(2017)。3分鐘幫你梳理室內設計與室內建築的差異。設計雜誌。https://kknews.cc/design/aon24xj.html/
    曹楷中(2012 )。從羊皮草圖到Digital diagram淺析生成類圖解發展歷程。風景園林新青年。http://www.youthla.org/2012/02/a-study-of-generative-diagram-evolution-process/
    陳阿善(2003)。設計運動的數位化。歷史月刊,187,pp.94-98。
    陳堅、魏春雨(2008)。」新場域精神」之創造-淺析當代建築創作中營造場域精神之新語彙與新方式。華中建築,26(11),pp.8-12。
    曾涵筠(2007)。空間編織-以數位設計探討住宅空間形式的衍生與構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碩博士班論文。台南市。
    朝倉直已(1993)。設計的平面構成。新北市:新形象出版社。
    楊平、楊裕富(2010)。後現代建築設計思維─設計電腦化的數位建築案例探討─以Aronoff Center for Design and Art為例。楊平在pix。http://g9733719.pixnet.net
    廖淑鳳(2018)。11歲立志成為建築師、深入建築女爵Zaha Hadid構築的王國「建築就是我對理想世界的追尋。La Vie(3)。http://www. wow-lavie.com/article/ae1800643
    漆志剛(2015)。物非物.海德格的哲學與建築。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7),pp.52-54。
    瘋設計(2017)。追憶建築女王Zaha Hadid札哈·哈蒂 在亞洲舞動的曲線建築。瘋設計。https://fundesign.tv
    劉育東(2001)。數位建築的浮現。台北市:胡氏圖書出版社。
    劉育東(2007)。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ss。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劉秉承(2018)。「城市診脈」動線系統之模擬與預測-一種基於空間型構理論動線區段分析之都市空間結構研究。設計學報,23(3)1-5。https://doi.org/www.jodesign.org.tw/index.php/JODesign/article/viewFile/1336/608
    歐陽龍騰(2013)。建築語言。中外建築。ht tps://www.xzbu.com/2/view-4420721.htm
    諾伯舒茲(1990)。存在・空間・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霍鵬程、楊清田(2009)。運會之視覺設計機能與意象傳達研究。藝術學報(85),pp.131-155。https://doi.org/10.6793/JNTCA.200910.0131
    謝淳鈺(2011)。創造力時代初期模型-以建築三時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與電腦輔助設計組博士。新竹市。
    簡聖芬(2000),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現況與未來發展。電腦與網路時代中的建築設計研討會。新竹市。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10/0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