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家昇
Hsu, Chia-Sheng
論文名稱: 創意發想遠距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成效研究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Distance Teaching Program of Creative Thinking on the Creativity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潘裕豐
Pan, Yu-Fong
口試委員: 潘裕豐 陳龍安 張雨霖
口試日期: 2021/10/1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創意發想遠距教學創造力創造性傾向
英文關鍵詞: Creative Thinking, Distance Teaching, Creativity, Creative Tendency
研究方法: 準實驗設計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67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8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創意發想遠距教學方案」為實驗教材進行創造力教學,藉以探究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教學成效。採準實驗研究中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宜蘭縣國小兩班學生作為實驗組(接受創意發想遠距教學方案)與控制組(未施以任何實驗處理),兩班皆為14人。以「情境式創造力測驗」與「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創造性傾向量表」為研究工具,另以自編之「防疫創意發想實作評量」與「創意發想遠距教學課程回饋表」為輔,作為教學成效之探討。
    依前後測所得之數據資料,由 SPSS 軟體進行描述統計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瞭解受試者在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的表現情形。研究結果如下:
    一、實驗組在「獨創性」與「創造力」的表現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價值性則無。
    二、實驗組在創造性傾向之各項表現與控制組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未來研究與教學之參考。

    This research aims to use the "Creative Thinking Distance Teaching Program" as the experimental textbook for creativity teaching, so a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creativity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dopt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design of the unequal groups i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two classes of Yil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are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ing the creative and creative remote teaching program) and the control group (no experimental treatment is applied). 14 students in each class. Using the "Situation-based Creativity Test" and the "Williams Creativity Test Creativity Intention Scale" as research tools, and the self-edited "Creative Thinking Practice Evalu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Remote Teaching Course Feedback Form" As a supplement, as a discuss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pre- and post-test, SPSS software will perform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single-factor covariat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subjects’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tendenc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I.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ingenuity" and "creativity," but no value.
    II.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performance of creative tendency. Finally,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創造力與創造思考教學 10 第二節 創造力評量 20 第三節 遠距教學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及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6 第一節 學生「創造性傾向」之比較分析 57 第二節 學生「創造力」之比較分析 63 第三節 「創意發想」實作評量之比較分析 67 第四節 課程實施回饋比較分析 70 第五節 教學方案之研發探究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4 參考文獻 87 附錄 95

    壹、中文部分
    Kaufman, J. C., & Sternberg, R. J.(2014). 創造力理論與當代議題面面觀 (潘裕豐,Ed;張芝萱,Trans.)。 華騰文化。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萱(2019)。遊戲設計教學方案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韻雯(2018)「DFC創意行動挑戰教學方案」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申繼亮、王鑫、師保國(2005):青少年創造性傾向的結構與發展特徵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1(4),28-33。
    朱耀明、林怡君、張美珍、王裕宏(2010)。科學現象下的科技創意發想情況與侷限之分析—以高中生高溫超導競賽為例,工業科技教育學刊,2,7-16。
    余欣怡(2015)。未來學校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生創造力及想像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1998)。電腦焦慮的性質及其評量工具的介紹。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6,42-58。
    吳淑敏(1992)。創造性問題解決之心像教學方案對國小資優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創造力、自我概念及認知風格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錦勳(2012)。水平思考教學方案對增進國小資優生創造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靜吉(2002)。創造力的研究取向之回顧與展望。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實務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
    吳麗雪(2006)。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美術班學生創造力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Robert J. Sternberg主編。創造力II應用。臺北市:五南。
    李式群(2007)。擴散圖形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智力低下學生圖形創造力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奇展(2010)。奔馳法(SCAMPER)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麗君(1997)。傳播科技在隔空教育上的運用。視聽教育,38(1),18-23。
    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三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沈俊毅(譯)(2007)。遠距教學與學習:遠距教育的基礎(原作者:M. Simonson, S.Smaldino, M. Albright & S. Zvacek)。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周欣樺(2007)。CoRT創造思考課程對國中生創造力與創意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珮君(2009)。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創造力和自我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文川(2002)。創造力與創造性思考教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育如譯(2014)。創意自信帶來力量(原作者:Kelley, D., & Kelley, T.)。臺北市:聯經書房。
    林幸台(1995)。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1,133-149。
    林幸台(1999)。傑出科學家創造力特性及開發之研究-歷史角度之探討。國科會研究計畫。NSC87-2511-S-003-063.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心理。
    林建妤(2004)。創意自我效能與預期評量對內在動機、創造力之影響的實驗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建妤、洪素蘋、劉怡秀、林珊如(2003)。讚網路環境中以專家共識評量法評定科技創造力。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林毓嵐(2017)。高低獨創力範例對國中生創造力表現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手冊(五~十二冊)。臺南市:作者。
    姚亭琇(2005)。Amabile創造力成分模式與共識評量技術之驗證―以國小六年級寫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柯佩蓉(2018)。創造思考技法融入輔導活動課程自我發展主題軸對國中生創造力及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毓苓(2009)。英語科多元智能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文寫作能力、寫作態度、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康光輝(2003)。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手冊(五~十二冊)。新北市:作者。
    張尹玲(2015)。遠距教學與實體教學之學習成效比較和分析。逢甲大學,台中市。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世彗(2011)。創造力教學、學習與評量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1-22。理論與實務會議手冊,124-134。
    張玉成(1993)。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顧問室。
    教育部(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目標。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教育部(2021)。公私協力線上教學便利包:同步教學工具。教育部Edu教育雲.。2021年4月20日取自https://learning.cloud.edu.tw/onlinelearning/
    梁朝雲(2000)。虛擬大學的媒體服務體系。遠距教學,15,56-64。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淑芳、張基成(1998)。企業教育訓練實施遠距教學之途徑。遠距教育,7,30-37。
    陳呈容(2013)。同步式遠距教學實務之應用研究─以仁和國小遠距教學活動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俊宏(2011)。創造思考模式之數位遊戲教學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創造力及科學創造力培育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昭儀(2001)。傑出表演藝術家個人特質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2),1-28。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三版)。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1990)。「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龍安(1998)。啟發孩子的創造力。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簡明版)。臺北市: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1998)。創造與生活。台北:五南。
    游健弘、王雅奇(2002)。創意資優自在學―CoRT創造力教學課程。臺北市:市立師院創思中心。
    黃玉琪(2006)。自然科心智圖法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舒百(2007)。語文概念構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士昇、沈中偉(2001)。網路教學在小學的應用策略與思考。2001 年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資訊素養與各級教育教學之融合,台中市逢甲大學。
    葉玉珠(2000)。 「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Vol.32,No.1,pp.95-122。
    葉玉珠(2002)。高層次思考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中山通識教育學報, 創刊號。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心理出版社。
    葉玉珠(2009)。情境式創造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趙美聲、陳姚真(譯)(1999)。遠距教育:系統觀(原作者:Michael G. Moore & Greg Kearsley)。台北市: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劉明洲(2016)。創客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應該被關注的配套設計。臺灣教育評論月刊(自由評論)。
    潘朝昱(2008)。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裕豐(2005)創意思考的過程論與創造思考得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5 期,30-40 頁。
    潘裕豐、原來、孫易新、黃淳勝、游健弘、蕭詠今、張雨霖、邱發忠、陳學志&許和捷.(2013)。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華騰文化。
    蔡淑君(2010)。創造力競賽活動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欣怡(2006)。正負向情緒與基模對創造認知歷程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鄭敬譯(2004)。私立技術學院數位學習導入之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 ,第 5 期,10-11 頁。
    鄭綺雯(2011)。運用創造思考教學於綜合活動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的教學方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雪梅(1998)。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與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1-5 。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手冊(五~十二冊)。臺南市:作者。
    顏榮泉(1996)。媒體發展與隔空學習。視聽教育,37(4),12-19。
    蘇宜青譯(1999)。de Bono著。思考學習(Teaching Thinking)。臺北市:桂冠。
    蘇靜怡(2008)。英語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中學生創造力、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mabile,T.M.(1988).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0(1),123-167.
    Amabile,T.M.(1996).Creativity in the Context.NY:Springer-Verlag.
    Amabile,T.M.,Conti,R.,Coon,H.,Lazenby,J., & Herron, M.(1996).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9(5), 1154-1184.
    Baldwin,A.Y.(2001).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 of Creative Among African American.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11,121-126.
    Besemer,S.(1998).Creative product analysis matrix:testing the model structure and a comparison among products-three novel chairs.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1(4),333-346.
    Csikszentmihalyi,M.(1996).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of and invention.NY:Harper Collins.
    Dacey,J.S.,& Lennon,K.H.(1998).Understanding creativity:The interplay of biological,psychological,and social factors.San Francisco,CA: Jopssey-Bass.
    Davis,G.A.(1989).Testing for creative potential.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4(3),257-274.
    de Bono,E.(1976).Teaching thinking.Harmondsworth,Middesex,England:Penguin.
    Dellas,M.,& Gaier,E.L.(1970).Identification of creativity: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73(1),55-73.
    Distance Education Clearninhouse (1997). Some defini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http://www.uwex.edu/disted /definition.html.
    Feldhusen,J.F.,& Treffinger,D.J.(1980).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gram solving in gifted education,Texas:Kendall Hunt.
    Gordon,W.J.(1961).Synectics: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NY:Harper and Row.
    Guilford,J.P.(1950).Creativity.American Psychologist,5,444-454.
    Guilford,J.P.(1968).Intelligence,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SanDiego:Robert R. Knapp.
    Herman,J.L.,Aschbacher,P.R.,& Winters,L.(1990,November).Issues in developing alternative assessment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alifornia.
    Isaksen ,S.G.,& Parnes,S.J.(1985).Curriculum plann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1),1-29.
    Kay Cheng Soh(2003). Enhanc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using the internet and scamper as creative writing tools. Singapore Centre for Chinese Language.
    Lubart, T., & Lautrey, J. (1996).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9-to10-year-old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rowing Mind Congress, Geneva, Switzerland.
    Mayer,R.E.(1999).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In R. J. Sternberg (Eds.),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449-460).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ore, M.G. & Kearsley, G, Distance Education: A Ssytems View, 1996,
    Moore, M.G. & Kearsley, G.,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s View,1996, Belmont: Wadsworth
    Parnes,S.J.(1967). Creative Behavior Guideboo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Buffalo,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erkins,D.(1995).Outsmarting IQ: the emerging science of learnable intelligence.NY: The Free Press.
    Raudsepp,E.(1981) How creative are you?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Rhodes,M.(1961).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The Phi Delta Kappan, 42,305-310.
    Rookey,T.J.(1977).Pennsylvania assessment of creative tendency: Norms-technical manual.NJ:Educational Improvement Center.
    Sternberg,R.J.,& Lubart,T.I.(1995).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NY: Free Press.
    Stiggins,R.(1987).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6(3),33-42.
    Torrance,E.P.(1964).Education and Creativity.IN C.W. Taylor (ED.). Creativity:Progress and Potential.NY:Mcgraw-Hill.
    Torrance,E.P.(1965).Rewarding.Creative.Behavior.NJ:Prentice-Hall.
    Treffinger,D.J.,Isaksen S. G.,and Dorval K.B.(2000).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 Introduction.(3rd ed.).Waco,TX:Prufrock Press.
    Treffinger,D.J.,Young,G.C.,Selby,E.C.,& Shepardson,C.(2002).Assessing creativity: A guide for educators.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Williams,F.E.(1970).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NY:D.O.K.
    Willis, B. (1994). Distance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tool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