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于荃
YU, Chuan
論文名稱: 經學與通俗文學之交涉──以馮夢龍《春秋》學與《新列國志》為研究中心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opular Literature——Based on Feng MengLong's "Spring and Autumn" and "New Warring States"
指導教授: 金培懿
Chin, Pei-Yi
口試委員: 金培懿
Chin, Pei-Yi
張曉生
Zhang, Xiao-sheng
盧秀滿
Lu, Hsiu-man
口試日期: 2021/07/0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5
中文關鍵詞: 馮夢龍《新列國志》《麟經指月》經學與通俗文學交涉《春秋》《左傳》
英文關鍵詞: Feng MengLong, "New Warring States", Feng MengLong's "Spring and Autumn"
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68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馮夢龍文學作品豐碩,其經學上的成就亦不可小覷,筆者認為馮夢龍的經學與文學作品類出同源,使得其作品思想承繼關係密切。而筆者從前人研究歸納出,馮氏認為用通俗文學最能將聖人之言普及於民眾,舉凡馮氏的通俗著作多少都含有經義道理在其中,馮氏試圖藉通俗文學達到寓教於樂、傳承儒道的目的。因此,作為同是討論《春秋》經義的《春秋衡庫》、《麟經指月》、《春秋定旨參新》以及《新列國志》之經學與通俗文學的交涉現象,便是筆者關注的議題。
    筆者根據馮夢龍《春秋》學的脈絡,從《麟經指月》對三傳與《胡傳》的繼承狀況,探討《新列國志》何以撰述,且如何撰述聖人經義。筆者依序以「天王狩于河陽」、「趙盾弒其君夷皋」以及「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三例,分別瞭解馮夢龍從三傳、《胡傳》承襲的內容以及馮氏敷衍故事於內容上所作的增補。從「天王狩于河陽」此例可看出,我們可以看見《左傳》與《胡傳》經解皆闡明了孔子微言大義的用心是為彰顯晉侯的尊崇之心,馮夢龍則在《鱗經指月》中已經將關注焦點放在晉文公身上,並且《新列國志》敘事重點不再著意於周天子的權威與顏面,反而更著力於刻劃晉文公的雄才大略與用心。在「趙盾弒其君夷皋」一例,《新列國志》以百姓立場與史家立場兩種觀察角度進行敘述,並且於事件結束後,繼續補充趙盾悔過自新的事。筆者以為,對於馮夢龍來說,若能謹遵是非教誨,儘管先前犯錯,只要願意改過,還是有機會獲得寬恕,也更彰顯了史家直筆所具有的教化作用。繼而,在「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一例,《麟經指月》遵循中《胡傳》所認為諸侯應憂患與共、共禦外敵,也就是馮氏強調之「諸侯睦鄰之禮」。馮夢龍《新列國志》承繼胡安國的觀點,在敘述上卻有別於胡安國對事件意義的著眼點。馮夢龍用管仲獻策,鋪陳齊桓公救邢國,乃是有利害關係的考量,藉此彰顯《春秋》對齊桓公不立刻救邢有譏諷之意,更於結尾再次強調完成道義應先於成就功利的道德省思。
    筆者認為馮夢龍《麟經指月》雖大致遵循胡傳的解釋,然而其創作《新列國志》之時,亦會採納三傳觀點,並延伸個人意見,使得《新列國志》對事件的評述不完全遵循胡傳的解釋。
    筆者接續以「政治權力中的家庭倫理」、「女性與政治」、「德行與命運」三個向度,描繪出馮夢龍在作為市民讀物的《新列國志》中,建立的道德標準。「政治權力中的家庭倫理」筆者以鄭莊公與石碏為例,此兩例皆是捨棄家庭倫理,成就政權倫理。我們能從馮夢龍評價兩例的態度觀之,馮氏可能認為無論對諸侯或大臣而言,國家大義的重要性遠高於家庭倫理,然兩者皆須奠基於合乎道與義規範下而來實行。至「女性與政治」一向度,筆者以孋姬、宣姜、文姜、夏姬等四位女性為觀察對象。一如經傳注疏所述,馮夢龍同樣認為女性致使男性判斷混亂,進而左右局勢,不過馮夢龍的觀點與經傳不同的是,他賦予女性更多元的性格,同時也承擔了更多的政治責任。然要追究「女性亂政」現象之所以出現,最主要因素是國君的默認、許可、授予女性干政的機會。從另一個角度觀看,馮夢龍呈現的「女性與政治」就是「男性與政治」,女禍成為違禮條件之一。
    《左傳》中時常出現諸侯或臣子做出違反道德或禮儀的行為,國家或個人便會面臨悲慘的後果。筆者以子玉、鄭靈公、公子宋、晉文公為例,觀察德行與命運的關聯,發現建立符合禮義的外在言行便能迴避悲慘的命運。進一步觀察《新列國志》,馮夢龍的改編更凸顯了諸侯可以有稱霸之心,但言行需遵守禮義規範,而筆者歸納出三點馮氏認為稱霸的必要條件:第一點是諸侯的言行需符合禮義規範,第二點是諸侯稱霸的條件在於能不能正確地任用賢士,以及,諸侯能不能創造對自己有利的環境,以提升自己的威望。
    本文除了考證馮夢龍承襲、敷衍經傳的內容,亦盼能凸顯馮夢龍於《新列國志》欲強調的「微言大義」,以及其欲導正晚明政治社會的亂象。馮夢龍《新列國志》對經義之繼承與開展,反映出作者對政治社會的觀點,以及治經不僅是遵從權威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馮夢龍自言其《新列國志》本於《左傳》及諸史籍而作。實際上,馮夢龍《新列國志》參考了《春秋》三傳及《胡傳》的經解。當《胡傳》與三傳解釋一致時,《新列國志》便會遵循《左傳》的敘述方式,並更進一步擴寫之;當《胡傳》與三傳解釋不一致時,馮夢龍則會遵循《胡傳》的經解內容。此外,馮夢龍在將經傳「演義」或者說「衍義」為《新列國志》地過程中,難免會有強化 ∕ 增寫某些他特別想發揮之處。以至於事件的主題思想會與經書有所出入。筆者認為馮夢龍《新列國志》對經義之繼承與開展,反映出他認為人民與臣子應遵君效主,以及即便《胡傳》為明代重要的經解典籍,馮夢龍也不全然遵從權威的態度。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與考察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20 第二章 馮夢龍 與文人說經 23 第一節 馮夢龍生命歷程與《新列國志》 24 第二節 《新列國志》在「列國系列小說」中的價值 36 第三節 文人說經傳統 43 第三章 《新列國志》繼承《春秋》三傳的詮釋策略 51 第一節《新列國志》對《春秋》《左傳》筆法之繼承 54 第二節《新列國志》之於《春秋》《左傳》在載體上的改變 70 第四章 《新列國志》與《春秋》、《左傳》解經思想比勘 83 第一節 政治權力中的家庭倫理──以鄭莊公行為是非為探討核心 83 第二節 女性與政治──以驪姬篡嫡、文姜亂政為探討核心 92 第三節 德行與命運──以子玉城濮之敗與晉文公稱霸為探討核心 104 第五章 結論 118 附錄一──馮夢龍中年至晚年主要著作 122 附錄二:《列國志傳》與《武王伐紂平話》內容比較 124 附錄三:《列國志傳》與《樂毅圖齊平話》內容比較 125 附錄四:《列國志傳》與《秦併六國平話》平話內容比較 126 附錄五:《列國志傳》與《新列國志》回目比較 127 參考書目 131

    參考書目
    一、古籍
    (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同一著作時代則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經部
    〔周〕左丘明 〔日〕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2005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臺北:1981年印阮元校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1981年印阮元校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
    〔漢〕許慎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2010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1981年印阮元校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1981年印阮元校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
    〔晉〕杜預:《春秋釋例》,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1981年印阮元校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甯集解 唐•楊士勛疏,臺北:1981年印阮元校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
    〔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社,2002年。
    〔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蘇軾:《東坡易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明〕湯顯祖:《玉茗堂書經講意》,江西:江西人名出版社,2016。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印阮元校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
    十三經著書整理委員會 整理:《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二)史部
    〔周〕左丘明 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司馬遷 〔日〕瀧川資言 考證:《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漢〕班固 〔唐〕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元〕脫脫 等撰:《宋史》,上海:中華書局,1977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陳鼎編:《東林列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
    〔清〕劉知幾 王雲五主編:《史通》,臺灣:商務印書館,1947年。
    (三)子部
    〔晉〕郭象注:《南華真經》,《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縮印明刊本。
    [漢]王充:《論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漢〕班固:《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向 楊以漟校:《說苑》,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南梁]顏之推 曹惠民編:《顏氏家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顧炎武 黃汝成集譯:《日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李卓吾:《藏書》,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明〕李卓吾:《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四)集部
    佚名:《燕丹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梁]劉勰 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南梁]蕭統 王有懷 魏全端主編:《昭明文選注析》,陝西:三秦出版社,2000年。
    〔唐〕韓愈:《韓昌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明〕王立道:《具茨集文集》,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7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余邵魚:《列國志傳評林》,《古本小說叢刊》第六輯,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年。
    〔明〕李卓吾評閱:《片璧列國志》,《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湯顯祖 徐朔方箋注:《湯顯祖集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湯顯祖:《牡丹亭》,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明〕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明〕馮夢龍 胡萬川校註:《新列國志》,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7月。
    〔明〕馮夢龍 魏同賢編:《馮夢龍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著 〔清〕蔡元放改撰:《東周列國志》,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明〕馮夢龍著 胡萬川校註:《新列國志》,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2007年。
    二、 近人論著
    (一)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清〕馬宗霍:《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局,1984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王凱符:《八股文概說》,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的書寫性質》,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李惠儀:《《左傳》的書寫與解讀》,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周大璞編:《訓詁學》,臺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林慶彰主編:《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穎政:《明代《春秋》學》,臺北:致知出版社,2014年。
    ______:《明代春秋著述考》,臺北:致知出版社,2014年。
    竺青:《列國志系列小說》,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新華書店,2003。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胡亞敏:《敘事學》,臺中:若水堂,2014年。
    夏志清 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年。
    康凱淋:《胡安國《春秋傳》研究》,臺北:致知出版社,2014年。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社,1998年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陳才訓:《源遠流長:論〈春秋〉〈左傳〉對古典小說的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陸樹崙:《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
    傅承洲:《馮夢龍與侯慧卿》,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傅惜華著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元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黃俊傑:《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
    ______:《東亞儒學:經學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楊廷福、楊同府編:《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葉國良、夏長樸等:《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趙景深 邵曾棋:《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齊裕焜:《中國歷史小說通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劉毓慶:《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歐陽健:《歷史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鄭吉雄、張寶三合編:《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戴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聶付生:《馮夢龍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謬詠禾:《馮夢龍和三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龔篤清:《馮夢龍新論》,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______:《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
    〔日〕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出版社,2001年。
    〔日〕安井小太郎:《經學史》,臺北:萬卷樓,1996年。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荷〕米克·巴爾 譚君強譯:《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三版)》,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2015年。
    (二)碩博士論文:
    1. 博士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吳俐雯:《馮夢龍《古今譚概》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9年。
    李壽菊:《東周列國志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周翔宇:《經典與詮釋的新發展》,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15年。
    凌亦文:《新列國志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7年。
    涂茂奇:《明代學者對胡安國《春秋傳》之檢討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陳致宏:《《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楊晉龍:《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2. 碩士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展菲:《馮夢龍的經學思想對情教觀的影響》,山東:青島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劉鳳偉:《古代白話小說中的孔子形象》,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潘曉玲:《列國歷史小說研究──以《列國志傳》與《新列國志》為主》,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蔣美華:《馮夢龍文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盧世達:《從《列國志傳》到《東周列國志》的歷史敘事與相關意義》,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1-19。
    王鴻泰:〈聖王之道──明文皇的政治文化與文化政治〉,《臺大歷史學報》第五十七期,2016年6月,頁117-181。
    代智敏、胡海義:〈《孔聖宗師出身全傳》考論〉,《貴州文史叢刊》第4期2012年,頁68-74。
    吳建民:〈經學與明代小說理論〉,《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2期,2013年7月,頁54-58。
    ______:〈論經學對古代文論的影響〉,《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7年1月,頁27-31、50。
    呂麗粉:〈《五經大全》、《四書大全》的編修及其對明代經學的影響〉,《東方人文學誌》,2010年12月,頁157-172。
    李志宏:〈「野史」與「演義」的關係: 以「三言」、「二拍」為考察中心〉,《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2014年12月,頁127-158。
    ______:〈「話本」與「演義」的關係:以〈《古今小說》敘〉為討論中心〉,《中正漢學研究》第21期,2013年6月,頁127-158。
    李隆獻:〈《春秋》始於魯隱公探義〉,韓國「中國學會」《中國學報》,1996年7月,頁67-87。
    李雙華著:〈論馮夢龍情教思想〉,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4-77。
    沈俊平:〈明中晚期坊刻制舉用書的出版及朝野人士的反應〉,《漢學研究》第27卷第1期,2009年3月,頁141-176。
    ______:〈明代坊刻制舉用書出版的沉寂與復興的考察〉,《書目季刊》第41卷第4期,2008年3月,頁27-51。
    林啟屏:〈「經解與變異」專輯導言〉,《漢學研究》第35卷第2期,2017年6月,頁1-7。
    林義正:〈論中國經典詮釋的二個基型:直釋與旁通-以《易經》的詮釋為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1期,2006年3月,頁35-75。
    ______:〈論中國經典詮釋的目的與方法──以《春秋》的詮釋為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2期,2006年10月,頁1-43。
    金培懿:〈《論語》「物語」化─近代日本文化人之讀《論語》法及其省思〉,《成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23-68。
    ______:〈復原與發明——竹添光鴻《論語會箋》之注經途徑兼論其於日本漢學發展史上之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307-353。
    施曉平〈馮夢龍的家世、里籍〉,《江蘇地方志》,2017年12月,頁72-79。
    容肇祖:〈明馮夢龍生平及其著述〉,《嶺南學報》第2卷第2期,1931年1月,頁61-91。
    ______:〈明馮夢龍生平及其著述續考〉,香港《嶺南學報》第2卷第3期,1931年1月,頁95-124。
    涂經詒撰、鄭邦鎮譯:〈從文學觀點論八股文〉,《中外文學》第12卷第12期,1984年5月,頁167-180。
    康韻梅:〈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對吳寶安、謝小娥故事的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頁183-244。
    張思齊:〈《春秋胡傳》和宋元明科舉〉,《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4月,頁5-22。
    張素卿:〈「評點」的解釋類型──從儒者標抹讀經到經書評點的側面考察〉,《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頁79-126。
    張開焱:〈「入于文心」與「諧於裡耳」——馮夢龍小說思想研究之二〉,《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2007年2月,頁1-5。
    ______:〈「六經國史之外 , 其餘著述皆為小說也」——馮夢龍小說思想研究之一〉,《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2006年6月,頁27-31。
    ______:〈「史統、「道統」、與古代「小說」〉,《社會科學戰線(文論研究)》,2003年3月,頁71-75。
    ______:〈「史統散而小說興」──馮夢龍小說思想研究之三〉,《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2月,頁177-187。
    張德建:〈《春秋》學與明代學術的歷史變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1卷第3期,2008年5月,頁306-309。
    ______:〈因史證經、從經入史、由史而文──以明代《春秋》學與史漢之學為中心〉,《先秦兩漢學術學報》第20期,2013年9月,頁13-26。
    張曉生:〈明代文集中《春秋》學資料初探〉,《書目季刊》第五51卷第2期,2017年9月,頁23-43。
    許子濱:〈從《左傳》、《列國志傳》及《新列國志》鄭伯克段故事看經學通俗化的進程〉,《清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16年12月,頁5-66。
    郭曉寧〈論《七十二朝人物演義》對儒家經典的重述〉,《安康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14年10月,頁79-81。
    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頁99-113。
    陳弱水:〈中晚唐文人與經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3分,2015年9月,頁553-606。
    陳隱飛:〈春秋時期楚國令尹與世族考〉,收入《出土文獻(第七輯)》,北京:中西書局,2015年,頁29-41。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11年6月,頁187-218。
    傅承洲:〈馮夢龍「立情教」新說〉,《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卷第一期,2003年1月,頁78-81。
    ______:〈馮夢龍的歷史小說理論與創作〉,《江蘇社會科學(文學研究)》第3期,2004年5月,頁151-155。
    ______:〈馮夢龍著作編年與考證〉,《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頁57-62。
    ______:〈馮夢龍與明代哲學思潮〉,《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1995年4月,頁87-90、100。
    游美惠:〈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第8期,2000年8月,頁5-42。
    程國賦:〈明代坊刊小说稿源研究〉,《文學評論》,2007年5月,頁92-100。
    黃強 王玉超:〈《七十二朝人物演義》為袁黄所作考〉,《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4月,頁286-299。
    楊宗紅:〈研精覃思志在《春秋》──論馮夢龍的《春秋》學〉,《青海社會科學》,2014年2期,頁130-135、157。
    ______:〈馮夢龍之《春秋》學及對小說編撰之影響〉,《明清小說研究》1期2015年,頁207-218。
    ______:〈馮夢龍四書學之理學意蘊解析〉,《濟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9期,2014年10月,頁95-102。
    溫慶新:〈明人對歷史演義小說的文體定位及啟示〉,《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3期,2019年3月,頁1-6。
    趙明政:〈明代的兩部傳記小說—─談《孔聖宗師出身全傳》和《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明清小說研究》,1984年4月,頁39-44。
    劉述先主持:〈《中國經典詮釋學的方法論問題》學術座談會記錄〉,《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頁455-489。
    蔡長林:〈從「文學」到「文人」──漢代「文章」的經學底蘊〉,《東華人文學報》第10期,2007年1月,頁51-80。
    鄭振鐸:〈宋元明小說的演進〉,《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頁359-404。
    錢鍾書:〈論文人〉,《寫在人生邊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頁74。
    鍾宗憲:〈神與聖—論儒家學術興起與漢代識緯的神話思維〉,《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頁211-221。
    聶付生:〈「新列國志」與「列國志傳」的比勘〉,《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1期,頁192-203。
    ______:〈論《新列國志》的藝術創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1年1月,頁95-100。
    龔敏:〈《片壁列國志》的來源即其時間考〉,《東華人文學報》第十四期,2009年1月,頁115-130。
    (四)研討會論文:
    陳韻:〈經、史、小說之間的轉換、重構與詮釋:《東周列國志》的型塑考察〉,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2012年11月。
    ____:〈儒家經典思維在明清通俗文學中的移轉表現:《新列國志》的《麟經》投射〉,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2017年4月。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10/1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