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貞吟
Chen, Jhen-Yin
論文名稱: 美感教育課程設計與實踐歷程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陳瓊花
Chen, Chiung-Hua
口試委員: 江學瀅
Chiang, Shyue-Ying
陳育祥
Chen, Yu-Hsiang
陳瓊花
Chen, Jo Chiung-Hua
口試日期: 2021/08/24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美感教育美感教育理念課程設計教學實踐
英文關鍵詞: aestheitc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rational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個案研究法文件分析法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73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近年陸續推動美感相關教育計畫,希望厚植國民的美感素養,培養國內創意人才,以增強國際競爭力。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始於2013年,目前已邁向第二期。許多美感教育課程相關研究,著重於美感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但鮮少探討教師本身的重要性,及其美感教育課程設計與實踐的歷程。本研究改以教師為重心,探討教師如何運用其美感教育理念設計課程,並實踐於課堂教學。
    本研究以森林高中的積木老師(皆為化名)為研究參與者,以質性研究為取向,並以個案研究法,包括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資料分析,探討高中美術教師美感教育課程設計與實踐的歷程。其中,歷程分為三大部分:美感教育理念的養成、美感教育課程設計的建構歷程、美感教育理念於教學實踐的體現。
    本研究根據研究分析結果發現,美感教育理念的養成來自不同的人生經驗,其中,在求學階段若能遇到好的美術老師,更能讓課程發揮價值,提供典範與啟發,成就下一個師表,將經驗透過課程被轉換與傳承下去。
    本研究成果旨在強調教師的重要性。此外,本文論及的個案亦可應用於師資培育與教師研習之實務,亦希望能作為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Taiwan recently launched aesthetic education projects in succession to nourish aesthetic literacy and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on national levels,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 nation’s competitivenes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e middle and long range aesthet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 launched by 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 in 2013, is now in its second stage. While most studies on aesthetic curriculum stress on the impact they have on the students, few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is study thus focuses on the teachers to discuss how their aesthetic education rationale develops into curriculum designs and classroom application.
    This research qualitatively studies the participant Mr. Toy Blocks (pseudonym), a teacher in a local forest high school, with approaches such as case studie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ata analysis to analyze a high school teacher’s process of aesthetic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actice. The process he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education rationale, the curriculum design process, the appli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rationale lies in one’s experiences in life, where when one, in their student years, meets a good arts teacher that leads meaningful curriculum and acts as an example and inspiration, one is more inclined to also become a teacher and pass on such experience with their own teaching.
    This study is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The case discussed here can also be applied in teacher training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美感教育相關理論 12 第二節臺灣美感教育之政策 22 第三節美感教育的課程設計與教學 31 第四節國內外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研究方法 42 第一節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場域 44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工具 46 第四節資料蒐集與分析 51 第五節研究信效度與倫理 55 第六節研究步驟與實施 58 第四章研究分析與發現 62 第一節美感教育理念的養成 62 第二節美感教育課程設計的建構歷程 71 第三節美感教育理念於教學實踐的體現 93 第五章研究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結論 109 第二節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5 附錄 122 附件一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122 附件二 訪談同意書 123 附件三 訪談提綱第一版 124 附件四 訪談提綱第二版 126 附件五 訪談提綱的專家建議與修正 127

    于凡(2006)。比優秀更重要的事:品格教育打造孩子的競爭優勢。臺北市:麥田。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1992)。教師心理衛生。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佳煌、潘中道、蘇文賢、江吟梓(譯)(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秀雄(1990)。美術與教育。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2007)。
    朱光潛(1988)。美學再出發。臺北市:丹青圖書。
    朱光潛(1995)。談美。臺北市:紅葉文化。
    李文珊、談玉儀、洪麗珠、劉美玲、曾于珍、桂雅雯(等譯)(2003)。藝術教育的本質(原作者:Edmund Burke Feldman)。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原著出版年:2003)
    李澤厚(2001)。美學論集。臺北市:三民。
    李克寰(2011)。尼采的教育哲學——論作為藝術的教育。苗栗縣:桂冠。
    宋文里(譯)(2018)。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的觀點談教育的本質(原作者:Jerome Bruner)。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18)
    何佳瑞(譯)(2017)。全速前進之STEAM教育:藝術(Arts)融入STEM的效益(Michelle)。教育研究月刊,281,110-120。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邱瓊誼(2017)。美感教育政策執行對教師美感素養與美感經驗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2002)。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來祥、周紀文(2002)。美學概論。臺北市:文津。
    林玉体(1984)。教育概論。臺北市:東華。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J.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清江(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逢祺(1998)。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刊,41,155-170。
    林素卿(2009)。美感經驗對課程美學建構與啟示。東海教育評論,3,43-70。
    洪詠善、邱鈺婷(2014)。國家教育研究院正式成立「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87。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3&edm_no
    =87&content_no=2181
    洪詠善(2015)。課程轉化與實踐之美感向度。教育研究月刊,252,18-32。
    洪詠善(2019)。美感教育圖像、趨勢發展與實踐探析。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80。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2&edm_no=180&content_no=3156
    美角。美感教育。取自https://www.aade.org.tw/美感教育
    武珊珊、王慧姬(等譯)(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原作者:Jacques Maquet)。臺北市:雄獅。(原著出版年:1919)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市:麗文。
    徐靜嫻(2007)。課程統整與多元識讀:從教師合作探究到師培課程實踐。臺北市:學富文化。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陳文菁(2001)。一位國小老師美感教育教學決定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89NTPTC11023)。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怡君(2005)。學校文化與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40,63-46。
    陳閔翔、洪仁進(2007)。追尋教學的藝術——從J. Dewey思想演繹教師角色與教學的美感特質。師大研究集刊,53,87-118。
    陳育淳(2006)。性別議題融入藝術教育之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實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1(2),91-119。
    陳瓊花(2012)。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
    陳瓊花、張嘉霖、吳冠嫻、洪嘉宏、徐玟玲、盧姵綺、江學瀅、楊馥如、陳育淳(譯)(2017)。教導視覺文化:課程、美學及藝術的社會生活(原作者:Kelly Freedman)。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原著出版年:2003)
    陳瓊花(2017)。美感素養導向教學之理論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275,18-33。
    陳奎憙(2017)。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郭為藩、高強華(1988)。教育學新論。臺北市:正中書局。
    張忠明(2007)。美學導論。臺北市:新陸書局。
    教育部(2009)。教務部中程施政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教育部105年至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美感教育課程基本準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議題融入說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即時新聞。超越圍牆的「校園公共美學教育場」「2019校園美感環境執行研討工作坊」暨「校園美感環境藝術季」。取自https://www.moe.gov.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27FF688501975A3A
    國立編譯館(主譯)(2008)。多元智能(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43)
    國際大型教育評比調查——專案辦公室。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取自:https://tilssc.naer.edu.tw/pisa
    許瑞雯(譯)(1999)。課程與目的(原作者:Decker Walker and Jonas F. Soltis)。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9)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銘惇、張慧芝(譯)。(2000)。課程設計:教師專業手冊(原作者:David Pratt)。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39)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2005)。課程改革新論:教育現場虛實探究。臺北縣:冠學文化。
    葉朗(1993)。現代美學體系。臺北市:書林。
    葉郁薰(2017)。探究國中教師表演藝術研習計畫對藝文領域教師美感教育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105TNUA1819001)
    彭盛(譯)(2005)。美學史(原作者:Bernard Bosanquet)。臺北縣:華立文化。(原著出版年:1848-1923)
    漢寶德(1999)。審美教育與生活文化。臺北市: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市:聯經。
    漢寶德(2007)。談美感。臺北市:聯經。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臺北市:聯經。
    賈馥茗(2003)。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
    楊深坑(1980)。美育在文化建設中的功能。教育研究月刊,22,357-375。
    劉昌元(1994)。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
    劉千美(2000)。藝術與美感。臺北市:臺灣書店。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縣:桂冠。
    劉育芸(2019)。國民小學美感教育評估指標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教(1999)。教育哲學。臺北市:麗文文化。
    歐陽自珍、黃學誠(2007)。思考力決定孩子的競爭力。臺北市:三采文化。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63-94。
    賴麗珍(譯)(2008)。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原作者: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臺北市:心理。
    簡成熙(譯注)(2017)。倫理學與教育(原作者:R. S. Peters)。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1966)
    謝攸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嘉義市:濤石文化。
    蘇永明、劉育忠、洪詠善、鍾鴻銘、林逢祺、歐用生⋯鄧宗(2011)。課程美學。臺北市:五南。
    龔鵬程(1998)。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
    Beane, J. A , Toepfer, C. F. Jr. , & Alessi, S. J. Jr. (1986)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osten: Allyn and Bacon.
    Dewey, J. (1933).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D.C. Heath and Company.
    Dewey, J. (1934). Art as experience. NY: Minton, Balch.
    Dewey, J. (1959).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 The Macmillan.
    Simpson, E. J. (197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DC: Gryphon Hous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