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星淯
Wang, Hsing-yu
論文名稱: 從台鐵至台北捷運淡水線之沿線區域變遷與發展
Region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along the Tamsui Line from Taiwan Railway to Metro Taipei
指導教授: 洪致文
Hung, Chih-Wen
口試委員: 郭俊麟
Kuo, Chun-lin
吳秉昇
Wu, Bing-sheng
洪致文
Hung, Chih-wen
口試日期: 2022/07/0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台灣鐵道淡水線車站與區域都市紋理
英文關鍵詞: Taiwan railway, Tamsui Line, station and area, urban fabric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歷史研究法田野調查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0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車站為中心向外擴展的聚落,一直都和車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淡水線對於大台北地區而言有不可忽視的存在,不論是台鐵時期或現今台北捷運時期,都是北淡地區重要的交通路線,對於沿線區域之發展的影響不在話下。因此本研究試圖以淡水線為主體,探討它的演變歷程、車站詳細位置、周圍發展變遷,並比較台鐵與捷運兩個不同時期對於沿線區域和都市紋理的影響。
      探究淡水線從台鐵至捷運的發展歷程,二十世紀初的建設主要著眼於貨運還有縱貫線建材運送上的便利,但在淡水港逐漸沒落後,客運則一直是淡水線最重要功能,為台北與北投、淡水間重要的交通路線。也因為這樣,曾有不少關於它的規劃參與其中,包含車站、路線的新建與改建,以及戰後的各項台北市區鐵路改善措施;規劃捷運時亦因長久以來累積的運量而被作為大台北地區第一條興建之捷運路線,可以說一直以來淡水線皆被當作市區重要鐵路看待。
      而探究車站位置與周圍聚落發展,可發現淡水線車站與聚落的互動可分為車站隨既有聚落出現、聚落隨車站出現、車站隨聚落遷移以及為了特殊目的而設置等四種不同形式,本研究依此扣除了第四種之外,選定雙連、北投、關渡等地區做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雙連與關渡地區在不同時期之都市紋理有所變化,區域圍繞著車站位置發展,而北投地區則為既有聚落隨車站繼續擴大。整體而言,前站地區往往會因應車站而出現相對應的道路鋪設及街道,日後也較易有規劃上改變,從而創造或加深該地區發展;後站地區則可能發展較緩或是方向、模式較為不同,不以人流或車流主要聚集處而做規劃。但這樣的狀況在轉為捷運後,因節點通道的改變而又產生不同變化。藉由本研究針對此淡水線不同車站所做之分析,可更加了解路線及車站對於周圍聚落、紋理的影響,提供交通地理研究上的概念性解釋。

    Settlements that spread out from railway stations have always been inseparable from these stations. The existence of Tamsui Line cannot be ignored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route in Taipei-Tamsui area whether Taiwan Railway (including Imperial Taiwan Railway and Taiwan Railway Administration) era in the past or Metro Taipei era in the present. Needless to say, it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along the line. Therefor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take Tamsui Line as the main topic to explore its evolution, exact location of the stations, development of area around the stations and compare the influence of two different periods, Taiwan Railway era and Metro Taipei era, on urban fabric in the area along the line.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amsui Line from Taiwan Railway to Metro Taipei, it can be found that Tamsui Line mainly focused on freight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on western Trunk Lin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owever, passenger transport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use after the decline of Tamsui port, in which an important route between Taipei, Beitou and Tamsui. Because of this, it has been involved in a lot of planning,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tations and routes, and various improvement policy for the railway in Taipei after World War II. The planning of the MRT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traffic volume accumulated for a long time so that it became the first MRT line to be built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As the result, it can be said that Tamsui Line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urban railway.
    By exploring the location of the st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rrounding settlement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ations in Tamsui Line and the surrounding settl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forms: stations appeared with the existing settlements, settlements appeared with stations, stations relocated with settlements, and stations set up for special purpose. Base on the division of these four forms except the fourth, this study selects Shuanglian, Beitou, and Guandu area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result found that the urban fabric of the Shuanglian and Guandu area changed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meanwhile the area developed around the station, while Beitou area continued to expand with the station. Overall, front station area not only has more corresponding roads and streets plan to go with them, but also has more planning changes in the future, which create or reinfor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On the other hand, rear station may develop slower than front station or rear station may develop in a different form, where the plan for them were not consider as the main gathering places of people or traffic. Nevertheless, this situation has changed since the railway transformed to MRT due to change of node channe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stations in the Tamsui Line in this study,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route and the stations o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urban fabric, providing a conceptual explanation for the study of transport geography.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目的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1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區 1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18 第三節 相關史料來源 19 第四節 相關名詞解釋 2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9 第三章 台鐵淡水線發展史 31 第一節 淡水線的誕生與關鍵角色 31 第二節 日本時代中後期淡水線發展與變化 38 第三節 戰後台鐵淡水線的發展 43 第四節 淡水線沿線之側線沿革與考究 48 第四章 捷運淡水線規劃過程與討論 55 第一節 鐵路的改善與優化 55 第二節 淡水線廢除與否的爭論 61 第三節 捷運的規劃和北淡路廊的安排 65 第五章 台鐵淡水線路線與車站發展過程探討 76 第一節 淡水線初期設立之車站 76 第二節 日本時代中期增設之車站 89 第三節 戰後增設之車站 99 第四節 小結 101 第六章 淡水線於台鐵與捷運時期地景變遷與比較 104 第一節 雙連站發展與區域變遷 104 第二節 北投與新北投站發展與區域變遷 114 第三節 關渡站發展與區域變遷 123 第四節 小結 130 第七章 結論與討論 131 參考文獻 134

    丁致成(2017)。認識日據時代台北大正町、御成町 丹棠天津街、詔安中山捷運站案街區紋理。都市更新簡訊,(75),19–21。
    下巴工廠(2014)。台北市首都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2014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http://librarywork.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4/chinfactory/index.htm
    土木工業協會(1944)。日本鉄道請負業史 明治篇 中。土木工業協会。
    中華顧問工程司(1971)。台灣鐵路電氣化研究報告。台灣鐵路管理局。
    內政部(n.d.-a)。八芝蘭。地名資訊服務網。http://gn.geog.ntu.edu.tw/GeoNames/GNMap/GeoNamesSearchPrint.aspx?ID=0063011-077
    內政部(n.d.-b)。圓山。地名資訊服務網。http://gn.geog.ntu.edu.tw/GeoNames/GNMap/GeoNamesSearchPrint.aspx?ID=6300400_B_0041
    內政部(n.d.-c)。頂茄苳腳。地名資訊服務網。http://gn.geog.ntu.edu.tw/GeoNames/GNMap/GeoNamesSearchPrint.aspx?ID=6301200_B_0162
    王怡茹(2015)。日本統治時期淡水線鐵道沿線之觀光遊憩地景。臺北文獻(直字),193期,69–124。
    王家政(1971年11月9日)。上班下班擁擠不堪 公車火車難以負擔 通勤運輸情況日趨嚴重 積極規劃北區捷運系統。聯合報,03版。
    王家政(1972年8月1日)。修正台北地下鐵道的二項因素。聯合報,07版。
    王家政(1974年3月3日)。淡水線鐵路不能廢棄 目前負責通勤運輸。將來闢港更需要 為求改善北市交通。應設法轉入地下。聯合報,06版。
    王家政(1974年9月8日)。淡水線鐵路存廢問題 交通部提出新的方案 廢棄鐵路改建公車專用公路 可以配合需要解決交通問題。聯合報,06版。
    王樹忱(1972)。淡水線劍潭士林間改線工程施工經過。台鐵資料,106,88–90。
    台北市區鐵路問題專案小組(1968a)。台北市區鐵路問題研究初步報告。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
    台北市區鐵路問題專案小組(1968b)。台北市區鐵路問題研究報告。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1999)。台北都會區捷運系統淡水線工程總報告。台北市政府捷運局。
    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20)。淡水信義線。 https://www.dorts.gov.taipei/cp.aspx?n=0AC527D5FC9E596A
    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n.d.)。認識北投.女巫之鄉。台北旅遊網。https://www.travel.taipei/beitou/about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2000)。劃定台北市都市更新地區案。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2002)。劃定臺北市健康路、寶清街口西南側等五十八處都市更新地區範圍案。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台北旅遊網(n.d.)。行天宮北投分宮_忠義廟。台北旅遊網。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192
    台灣日日新報(1897年2月23日)。台北鐵道。台灣日日新報,135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897年5月4日)。台北鐵道(再記)。台灣日日新報,193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897年6月20日)。鐵道の測量。台灣日日新報,133號,3版。
    台灣日日新報(1901年1月17日)。台灣北部鐵道工事(三)(本社員實查記) 台北淡水間新線。台灣日日新報,811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901年3月5日)。淡臺鐵路。台灣日日新報,849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901年8月22日)。淡水線試運轉。台灣日日新報,992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901年8月28日)。淡水鐵道工事沿革。台灣日日新報,997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901年8月30日)。淡水鐵道工事沿革(承前)。台灣日日新報,999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902年12月4日)。擬建車塲。台灣日日新報,1378號,3版。
    台灣日日新報(1902年12月27日)。車塲開始。台灣日日新報,1398號,3版。
    台灣日日新報(1903年1月14日)。狩獵と新設停車場。台灣日日新報,1409號,4版。
    台灣日日新報(1903年12月4日)。大稻埕停車場新築。台灣日日新報,1678號,3版。
    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7月8日)。電鐵官營計畫。台灣日日新報,3995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8月20日)。敷設電鐵之希望。台灣日日新報,4391號,5版。
    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8月25日)。淡水電鐵豫算。台灣日日新報,4396號,5版。
    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11月16日)。電鐵の繰延。台灣日日新報,4475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913年2月6日)。淡水電鐵中止。台灣日日新報,4554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2月5日)。淡水線新設備 籌畵運轉自動汽車。台灣日日新報,5256號,5版。
    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8月14日)。汽動車之運動。台灣日日新報,5441號,5版。
    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10月2日)。北投驛擴張 公園下まで延長。台灣日日新報,5488號,2版。
    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11月26日)。汽動車線延長。台灣日日新報,5538號,5版。
    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2月21日)。唭雙兩驛改築。台灣日日新報,8174號,5版。
    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7月15日)。鐵道延長線將著手。台灣日日新報,8340號,5版。
    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8月22日)。鐵道部與豫算。台灣日日新報,8352號,5版。
    台灣日日新報(1923年9月22日)。雙唭兩驛告成。台灣日日新報,8383號,5版。
    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12月4日)。江頭移站 新建築落成。台灣日日新報,11006號,4版。
    台灣日日新報 (1934年6月17日)。淡水線汽動車 代以大型機動車 同時時間亦得以短宿。台灣日日新報,12286號,8版。
    台灣日日新報(1934年9月2日)。淡水線運轉 揮發油車 自十一月一日。台灣日日新報,12363號,8版。
    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6月21日)。淡水線機汽車 改換大型 自九月起五輛。台灣日日新報,12652號,8版。
    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9月19日)。台灣鐵道改善 台北驛將改築 貨車增造三百輛。台灣日日新報,12742號,4版。
    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9月22日)。台北市內高架線 爲財源關係展緩 唯新設貨物停車場。台灣日日新報,12745號,12版。
    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5月23日)。台北驛不久興工改築 總工費二百十萬圓 分作旅客驛貨物驛。台灣日日新報,12986號,12版。
    台灣總督府(1900年4月28日)。台北淡水間鐵道敷設ノ件認可,明治三十三年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保存第三十八卷交通土木工事。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 00000524005。
    台灣總督府(1901年8月19日)。臺北桃仔園間及台北淡水間鐵道運輸營業開始ノ件,明治34年8月臺灣總督府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0071011004e001。
    台灣總督府。(1901年8月21日)。基隆新竹間及台北淡水間等列車運轉時刻,明治34年8月臺灣總督府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件典藏號:0071011006a010。
    台灣總督府(1902年1月28日)。大稻埕乘降場開始ノ件,明治35年1月台灣總督府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0071011100a003。
    台灣總督府(1902年5月20日)。大稻埕乘降場ヲ停車場ト改稱,明治35年5月台灣總督府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0071011157a007。
    台灣總督府(1902年5月28日)。各乘降場ヲ停車場ト改稱,明治35年5月台灣總督府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0071011160a003。
    台灣總督府(1915年8月4日)。汽動車旅客取扱開始,大正4年8月台灣總督府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0071020811a001。
    台灣總督府(1916年3月28日)。新北投乘降場設置,大正5年3月臺灣總督府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0071020978a002。
    台灣總督府(1923年3月6日)。北門停車場廢止ノ件,大正12年3月臺灣總督府報。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0071022886a001。
    台灣總督府(1930年12月2日)。江頭停車場移轉ノ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0071031119a001。
    台灣總督府(1937年10月23日)。台北停車場及大稻埕停車場ニ於ケル貨物ノ取扱廢止。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0071033115a006。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00)。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一年報 明治三十二年度。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03)。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三年報 明治三十四年度。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a)。台灣鐵道史 下卷。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11b)。台灣鐵道史 中卷。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16a)。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十七年報 大正四年度。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16b)。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第十八年報 大正五年度。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22)。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二十三年報 大正十年年度。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34)。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三十六年報 昭和九年度。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36)。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三十七年報 昭和十年度。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37)。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三十八年報 昭和十一年度。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38)。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第三十九年報 昭和十二年度。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90)。台灣鐵路史 上卷(江慶林譯)。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原著於1910)。
    台灣鐵路管理局(1953年11月30日)。台灣鐵路管理局公告。民聲日報,第一版。
    永德國際開發建設(2011)。「萬全街 都市更新專案」更新案件送件申請。永德國際開發建設. https://www.utek.com.tw/index.php/urban-renewal/case/wan-cyuan/86-38774
    永德國際開發建設(2022)。民國110年12月09日「萬全民生西路都市更新專案」事業計畫及權利變換公聽會。永德國際開發建設。https://www.utek.com.tw/index.php/urban-renewal/case/minsheng/135-110-12-12
    立法院公報(1986)。鐵路淡水線王家廟站火車停靠時阻塞交通等問題。立法院公報,75(80),109–110。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n.d.)。台北保線區淡水、縱貫線各車站平面圖。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15180000M/0022/013/001。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1949)。檢車區修建工程。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15180000M/0035/245/004。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1975)。種德實業公司專用支線工程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15180000M/0064/214/084。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1978)。大同公司專用支線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15180000M/0067/214/029。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1979a)。大同公司專用支線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15180000M/0068/214/033。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1979b)。種德實業公司專用支線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15180000M/0068/214/080。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2017)。台北記驛:125年來的歲月情(1891-2016) (初版)。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
    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1975)。淡水線鐵路存廢問題研究報告。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
    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1977a)。台北地區大眾運輸系統初步規劃報告。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
    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1977b)。台北市區鐵路改善研究報告。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
    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1983)。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綜合報告。交通部運輸計畫委員會。
    向登群建築師事務所(2015)。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第一期口述歷史研究調查案 期末成果報告書。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江慶輝編(2017)。芝蘭街300年。台北市士林區公所。
    竹圍工作室(2019)。小梅的竹圍觀察#04:重新思考「竹圍」的由來。竹圍工作室。http://bambooculture.com/article/4012
    竹圍工作室(2021)。小梅的竹圍觀察:竹圍有原民/淺談小八里坌。竹圍工作室。http://bambooculture.com/article/401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61年6月6日)。台北市鐵路路線改善問題案。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件典藏號:040-010600-0027。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62)。台灣鐵路電氣化研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典藏號:040-010600-0042。
    吳小虹(2004)。重回清代台北車站:古鐵道和一座謎樣的火車站 (初版)。博揚文化。
    吳正偉(2011)。從盤山過嶺到丟丟銅仔─台灣東北角的交通路線變遷與區域特性(1783-192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冠穎(2017)。興城街的打鐵聲將正式成為歷史—老社區的美麗與哀愁。PeoPo公民新聞。https://www.peopo.org/news/341099
    吳智(1955年7月23日)。林煜灶林挺生侵佔敵偽物資(隱匿日本軍物資)案經法院各審判決情形。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B3750347701/0041/3133061/61/1/002
    李正森(2012)。探討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對都市紋理之影響-以台南市中西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李東明(2000)。永遠的北淡線 (第一版)。玉山社。
    沈欣潔(2014)。日治時代苗栗地區的鐵路建設與區域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阮日宣(1969年8月20日)。交通二三事 中韓、中澳民航協定。經濟日報,02版。
    周宗賢(2008)。淡水企業家施坤山其人其事。淡江史學,19,291–304。 https://doi.org/10.29712/THR.200809.0010
    周維新(1997年1月1日)。捷運淡水線試乘首日 寥寥可數。聯合報,16版。
    林文龍(2005)。日治時期台灣陸路交通建設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茹(1999)。知識與社會:戰後臺灣方志的發展。臺灣文獻,50(4),235–289。
    林佩儀、洪致文(2017)。社子「島」的消失與地理空間範圍演變:從番仔溝的填平與基隆河士林段的河道變遷談起。台北文獻 (直字),201,107–132。
    林孟龍編(2013)。淡水鎮志 地理志。林孟龍,淡水鎮志 上冊(121-247)。淡水區公所。
    林忠勝、吳君瑩(2007)。高玉樹回憶錄。前衛。
    林明璋(2009)。地理資訊與地景史。科學發展,439,14–21。
    林明璋(2010)。地景史研究:多時期地理資訊之整合。GIS教育推廣電子報。http://epaper.ntu.edu.tw/view.php?id=11668
    林芬郁(2009)。關渡宮與北投各庄之祭典活動。台北文獻 (直字),170,253–318。
    林芬郁(2010)。唭哩岸與慈生宮歷史變遷之研究。台灣文獻,61(3),401–464。
    林芬郁(2013)。清代芝蘭二堡北投庄之拓墾。台北文獻 (直字),183,37–112。
    林芬郁(2015)。公園.浴場:新北投之文化地景詮釋。地理研究,62,25–54。https://doi.org/10.6234/JGR.2015.62.02
    林芬郁(2019)。論日治時期臺北三大公園之殖民空間與大眾社會生活的關係。台北文獻(直字),207,69–121。
    林盈華(2006)。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中街道紋理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偉盛(2017)。日治時期鶯歌車站鐵路變遷與市街發展。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林國泰總編(2001)。古早芝蘭新士林。台北市北投區公所。
    林淑華(1999)。日治前期台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道章(1996)。歷史地理學研究主題的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9,171–181。
    姜道章(2004)。歷史地理學 (初版一刷)。三民書局。
    施雅軒(2000)。地理學的歷史取向。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7,71–84。
    施雅軒(2003)。台灣的行政區變遷 (第一版)。遠足文化。
    洪致文(2009)。日本時代的台灣鐵道旅行 兼談《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一書。《台灣學通訊》,(27),6–7。
    洪致文(2017)。台鐵全車輛 柴油機車.柴油客車。洪致文。
    洪致文(2020)。[消失的火車] 台鐵蒸汽動車ST10型。飛行場の測候所。http://cwhung.blogspot.com/2020/04/st10.html
    洪紹洋(2021)。商人、企業與外資:戰後臺灣經濟史考察(1945-1960)。左岸文化。
    范博生(2003)。日治時期鐵路交通建設對新營.鹽水社會經濟發展之影響。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防部軍法局(1955)。林煜灶林挺生侵佔敵偽物資(隱匿日本軍物資)案經法院各審判決情形。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B3750347701/0041/3133061/61。
    張世杰(2016年5月27日)。新北投火車站 落腳七星公園。聯合報,B1版。
    張志源、邱上嘉(2004)。台灣淡水鼻仔頭殼牌倉庫歷史與空間變遷研究。設計研究,4,104–115。https://doi.org/10.30178/SJYJ.200407.0011
    張志榮(1999)。都會區大眾捷運規劃—台北經驗。張志榮,都市捷運:規劃與設計(下)(445-574)。三民書局。
    張家端(2021)。台灣糖業鐵道客運營業線之空間變遷1909-198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義芳總編(2010)。士林區志。台北市士林區公所。
    莊家維(2005)。近代淡水聚落的空間構成與變遷--從五口通商到日治時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許淵翔(2017)。雲林地區糖業鐵道營業線的發展與再利用(1908~201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正哲(2006)。官民合作之土地建物開發公司的產生-台灣建設史之都市經營研究。規劃學報,33,77–89。https://doi.org/10.6404/JP.200612.0077
    陳正哲(2011)。鐵道設站與住宅區開發-台灣建設史之規劃思想研究。環境與藝術學刊,10,91–106。
    陳正哲(2019)。台灣小型街區規畫設計先驅:鈴置良一。《台灣學通訊》,(112),8–9。
    陳佳宏(2004)。士林街市之發展與演變。台北文獻 (直字),149,317–333。
    陳明欽(1970)。淡水線劍潭鐵路橋之設計(一)。台鐵資料,83,71–80。
    陳欣煦(2011)。花蓮市舊火車站周邊地景變遷及現況發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陳芳惠(1977)。歷史地理學。大中國圖書。
    陳韋宏(2012)。台北市之聯營公車客運版圖分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家豪(2007)。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豪(2012)。日治初期臺灣鐵道政策的轉變: 以「國營」、「民營」的討論為中心 (1895–1898)。台灣文獻,63(2),95–140。
    陳家豪(2013)。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家豪(2020)。從台車到巴士:百年台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初版)。左岸文化。
    陳祖華(1968年10月5日)。北市鐵路改築高架 淡水線存廢成問題 客貨運量不大‧主要疏運學生 如果淡水闢港.似有存在價值。聯合報,02版。
    陳祖華(1970年3月5日)。鐵路高架與淡水線存廢問題。聯合報,02版。
    陳祖華(1971年7月11日)。北淡鐵路市區盲腸 改善交通勢在必拆 營運價值不高.徒然增加困擾 平交道減少後.車禍可以減少。聯合報,03版。
    陳敬恆(2019)。RN聚焦:台北捷運路網的成形。鐵道情報,(224),74–83。
    陳舉籌(1970年6月22日)。大家談 解決台北市區鐵路問題的建議 沿堤地面改道及立體交叉併行。聯合報,02版。
    陳豐文(2008)。由地圖分析日治時期台灣車站地區空間之變遷-以台中及台南車站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森重秋陽(1943)。台灣交通小史。臺灣交通協會。
    渡部慶之進(2006)。台灣鐵道讀本(黃得峰譯;初版)。國史臺灣文獻館。(原著於1939)。
    温文佑(2009)。戰後台灣鐵路史之研究——以莫衡擔任鐵路局長時期為例(1949-196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令名(2011)。通往「現代」的曲折軌道:台北捷運誕生史與捷運科技生活形式。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采瑜(2018)。日治時期臺灣都市公園的建立與發展—以嘉義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三(2009)。河流與聚落:淡水河水運與關渡之興衰。黃富三, 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 : 比較觀點 (pp. 83–144)。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所。
    黃雯娟(2009)。日治時代北投地區的區域發展與社會網絡。台灣學研究,8,1–30。
    黃嘉裕(1996年12月16日)。人物專訪 王又曾力霸集團將擴大進軍金融業 明年成立投信與票券公司 海外投資目前沒有計劃。經濟日報,15版。
    黃繁光編(2013)。淡水鎮志 經濟志。黃繁光,淡水鎮志 中冊 (pp. 165–289)。淡水區公所。
    黃躍雯(2004)。從溫柔鄉到「新」溫泉鄉 新北投休憩空間再發展機制研究。地理學報,38,63–89。
    楊啟正(2017)。台灣市街電車夢 (初版)。玉山社。
    楊燁(2012a)。北投昔時風華—1945年之前。北投社雜誌季刊,(64),10–11。
    楊燁(2012b)。新北投老地名.磺田。北投虹燁工作室。https://blog.xuite.net/yeh.zi59/twblog/128233272
    楊鵬飛(1999)。台灣區鐵道古今站名辭典 (再版)。楊鵬飛。
    溫振華編(2011)。北投區志。台北市北投區公所。
    經濟日報(1967年6月16日)。嘉新麵粉廿日上市 日 產量十三萬二千公斤。經濟日報,03版。
    經濟日報(1968年9月27日)。政院通過 北市鐵路高架方案 經費十三億元 施工期間四年 將送安全會議通盤研究。經濟日報,01版。
    經濟日報(1968年10月9日)。《社論》台北市交通問題的治本之道。經濟日報,02版。
    經濟日報(1969年10月12日)。鐵路劍潭改造工程 昨天動工移建。經濟日報,08版。
    經濟日報(1969年11月28日)。新北投車站至朝籟橋間 明年開工拓築大道。經濟日報,08版。
    經濟日報(1970年4月12日)。整治河道以改善台北交通 工程專家提出綜合計劃 建議將鐵路遷移在填築淡水河沿岸的新生地上。經濟日報,07版。
    經濟日報(1970年9月25日)。政府決定台北鐵路高架計劃暫緩實施 並核定採取多項臨時措施 改善台北市區交通擁擠情形。經濟日報,02版。
    經濟日報(1971年7月27日)。台北淡水鐵路 立委認不宜拆除。經濟日報,02版。
    經濟日報(1975年2月5日)。淡水線鐵路應存應廢須先看淡水是否開港 交通處一官員昨天表示。經濟日報,02版。
    經濟日報(1982年9月4日)。廿三個火車站業務清淡 鐵路局已擬定裁併計劃 東港東勢集集三支線將減少客貨運班車。經濟日報,11版。
    經濟日報(1984年10月4日)。嘉麵正積極規劃 關渡廠二期遷建。經濟日報,07版。
    經濟日報(1992年5月25日)。發「捷運」財 九上市公司算盤劈啪響。經濟日報,14版。
    鉄道省(1937)。鉄道停車場一覧. 昭和12年10月1日現在。川口印刷所出版部。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11月29日)。淡水電鐵計畫。台灣日日新報,2873號,2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7年11月30日)。就淡水電鐵而言。台灣日日新報,2874號,2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2月2日)。就台北淡水間之電鐵而言。台灣日日新報,2925號,4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4月9日)。淡水電鐵(當局者之意見)。台灣日日新報,2979號,2號。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7月30日)。路事豫算。台灣日日新報,3074號,2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8年12月13日)。淡水電鐵。台灣日日新報,3186號,2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9年5月7日)。稻驛移轉。台灣日日新報,3304號,5版。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11年6月22日)。電鐵決定官營。台灣日日新報,3979號,2版。
    劉文駿、王威傑、楊森豪(2003)。百年台灣鐵道(初版)。果實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劉秉叡(2006)。都市紋理建構—彰化火車站周邊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哲瑋(2019)。北投磺港溪願景論壇 議題手冊。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蔡相煇(2015)。台北市關渡宮的歷史沿革與發展。空大人文學報,24,1–16。
    蔡龍保、陳家豪(n.d.)。日治初期台灣現代交通建設與產業發展(1895-1908)。https://pdf4pro.com/view/1895-1908-5ab81c.html
    蔡龍保(2002)。日治時期台灣鐵路與觀光事業的發展。臺北文獻(直字),142,69–86。
    蔡龍保(2010)。推動時代的巨輪:日治中期的台灣國有鐵路 1910-1936 (三版)。台灣書房。
    蔡龍保(2011)。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鐵路發展政策1895-1945。檔案半年刊,10(3),50–69。
    蕭明治(2007)。論戰後台灣方志的發展-以鄉鎮志為例。臺灣文獻,58(2),109–158。
    戴震宇(2010)。一看就懂 鐵道百科 (一版)。遠足文化。
    聯合報(1952年7月28日)。市府將在中山北路 建橫斷地下道 並改善鐵路平交道 下月興辦十四項道路工程。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54年9月8日)。台北台中間 柴油飛快車 定自九日起 增開一往返。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54年10月24)。便利省運會歡眾 淡水線行車時間明調整。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54年12月15日)。鐵路全改點 快車無大變動 柴油車普遍行駛。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58年5月29日)。大眾生活 淡水線增 王家廟站。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58年8月11日)。台北市政會著手研究穿越市區各線鐵路改道遷往市郊 改道計劃擬具兩方案 各需遷建費一兩億元。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59年1月7日)。本省社會繁榮人口增多 客貨運輸數量激增 鐵路將逐漸進入電氣化 省臨議會昨質詢交通財政教育。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60年8月4日)。市郊拾穗 陽明山黨部主委易人 三重鎮明停電二小時。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1年12月17日)。台鐵確定運現代化政策 擬定兩項發展計劃 奠定現代化基礎改善路基車輛 改進客運方針使做到客必有座。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2年1月1日)。鐵路動力電氣化 日廠商感興趣 請求投資合作。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2年3月5日)。台鐵積極電氣化 西線將改駛電車 五十七年以前可實現 將遴選人員出國受訓。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2年9月1日)。關渡玻璃器廠 今行開工典禮 新式機器製瓶子 每天可產六十噸。聯合報,05版。
    聯合報(1963年4月11日)。世銀助我經濟發展 開始提供技術援助 改進運輸計劃投資方案 調查研究工作年底完成。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3年8月28日)。鐵路公路運輸應配合發展公路免辦長途客運 配合鐵路接運旅客 同意台北交通發展方案。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4年8月15日)。發展本省交通須改善設備 提高運輸量 省交通處官員表示。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7年10月9日)。改善發展台省鐵路 省府擬定四項計劃 縱貫線舖雙軌并建環島鐵路 台北區鐵路改線擬定兩方案。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8年4月29日)。劍潭至天母間公路 決拓寬為三十公尺 沿路騎樓人行道保留五公尺寬 淡水線鐵路將遷出士林。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8年5月13日)。興建士林天母快速道路 淡水鐵路改線問題 已獲兩點初步結論 市府將與省交通處研究。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8年5月20日)。淡水線鐵路 籌劃明年試辦 動力電氣化。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8年9月4日)。士林一號計劃道路 儘量取直減少分叉 寬度三七‧二八公尺即設計施工 淡水線鐵路將同時遷移。聯合報,04版。
    聯合報(1969年3月21日)。台北北投公路 昨舉行通車禮 嚴副總統主持剪綵。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69年4月14日)。華山松山間平交道 將改建為立體叉路 鐵路局及北市共同出貨 需經費一億三千餘萬元。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71年7月11日)《社論》淡水鐵路支線早該拆除了!。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71年7月11日)。鐵路局設專案小組 研究拆除北淡支線。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71年7月12日)。拆除北淡鐵路建議 省鐵路局原則同意 成立專案小組.進行深入研究。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71年8月27日)。台灣鐵路幹線電氣化 政院昨通過實施計劃 核准向國外貸款六千五百萬美元 台鐵計劃分為六段施工。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71年12月31日)。淡水線鐵路已改道完成 士林一號道路拓寬 今後將可順利施工。聯合報,08版。
    聯合報(1972年1月13日)。都市發展.交通立體 鐵路下地.大勢所趨。聯合報,03版。
    聯合報(1972年1月16日)。士林一號路 已開始拓寬。聯合報,06版。
    聯合報(1972年12月12日)。四公共工程已提前完成。聯合報,07版。
    聯合報(1973年12月19日)。運輸計劃會主張 保存淡水線鐵路。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74年2月27日)。淡水線鐵路妨礙交通 市府建議予以廢棄 市區卅餘處主要交通道路口 將分年分期建地下道或陸橋。聯合報,06版。
    聯合報(1974年7月12日)。六三年度完成 十四道路橋樑。聯合報,06版。
    聯合報(1974年12月21日)。淡水線鐵路原址 建公車捷運系統 高玉樹認是很好方案。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75年5月23日)。謝東閔主席昨天表示 淡水港暫時不擴建北淡鐵路仍維現狀。聯合報,02版。
    聯合報(1982年1月19日)。嘉新麵粉飼料油脂公司 在中港關連工業區 投資建新廠昨奠基。聯合報,06版。
    聯合報(1982年1月31日)。大度路拓寬 定三月動工。聯合報,07版。
    聯合報(1984年8月15日)。多處公車站牌站位將調整。聯合報,06版。
    聯合報(1986年7月22日)。社區巡禮 火車靠站公路塞車 路口積水遲未改善。聯合報,06版。
    聯合報(1987年8月12日)。淡水線捷運將廢除銘傳站 可減少拆除民房六十棟。聯合報,07版。
    謝明哲(2015)。台灣鐵路改線變遷之研究-以台東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謝德錫(1998)。「施合發」的一頁滄桑~日據淡水最大企業的傳奇事蹟。文化淡水,16,3。
    謝德錫(2006)。臭油棧傳奇 淡水殼牌倉庫歷史解謎。文化淡水,83,2–3。
    鍾淑敏(2018)。英商三美路商會(Samuel Samuel & Co., Ltd.)與日治前期臺灣的產業發展。台灣史研究,25(2),97–143。
    譚君炎(1970年10月2日)。台灣鐵路將電氣化。聯合報,02版。
    Adolphson, M., &Fröidh, O. (2019). Impact on urban form by the localization of railway stations: Evidence from Sweden. Cities, 95, 102362.
    Artibise, Y. (2012). What is urban fabric? Rethink Urban. http://rethinkurban.com/2012/places-and-spaces/understanding-urban-forms/
    Bertolini, L. (2008). Station areas as nodes and places in urban networks: An analytical tool and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F.Bruinsma, E.Pels, H.Priemus, P.Rietveld, &B.vanWee (Eds.), Railway Development: Impacts on Urban Dynamics (pp. 35–58). Springer.
    Bertolini, L., &Spit, T. (2005). Cities on rails: The redevelopment of railway stations and their surroundings. Routledge.
    British Mass Transit Consultants, &Inc., C. E. C. (1982a). Taipei MRT System Project Part A:Final Report Volume 1 Summary Report. Transportation Plannig Board.
    British Mass Transit Consultants, &Inc., C. E. C. (1982b). Taipei MRT System Project Part A:Final Report Volume 2 MRT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Plannig Board.
    British Mass Transit Consultants, &Inc., C. E. C. (1982c). Taipei MRT System Project Part A:Final Report Volume 4 MRT Evaluation. Transportation Plannig Board.
    Conzen, M. R. G. (1960). Alnwick, Northumberland: 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 Transactions and Paper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7, iii–122.
    Darby, H. C. (1953). On the Relation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Transactions and Paper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 1–11.
    Dragan, W. (2017).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pace surrounding selected railway stations in Poland. Environmental & Socio-Economic Studies, 5(4), 57–65.
    Hoyle, B., &Knowles, R. (2000). Transport Geography: An Introduction. In Modern Transport Geography (2nd ed., pp. 1–12). Wiley.
    Hoyle, B., &Smith, J. (2000). Transport and development: Conceptual frameworks. In Modern Transport Geography (2nd ed., pp. 13–40). Wiley.
    ISUF: Glossary. (n.d.). ISUF. http://www.urbanform.org/glossary.html
    Kučera, Z. (2008). Historical geography between geography and historiography. Klaudyán: Internet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5(1), 5–13.
    Levy, A. (1999). Urban morphology and the problem of the modern urban fabric: some questions for research. Urban Morphology, 3, 79–85.
    Newman, P. (2017). Transport priorities shaping the urban fabric: new methods and tools. In Methods for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4337/9781786432735.00010
    Oliveira, V. (2016). Urban morph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physical form of cities. Springer.
    Oosten, W.-J. (2003). Railway stations and a geography of networks. Retrieved from http://hdl.handle.net/1765/1731
    Priemus, H. (2008). Urban dynamics 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Towards greater synergy. In F.Bruinsma, E.Pels, H.Priemus, P.Rietveld, &B.vanWee (Eds.), Railway Development: Impacts on Urban Dynamics (pp. 15–34). Springer.
    Rodrigue, J.-P. (2020). The geography of transport systems (5th ed.). Routledge.
    Sauer, C. O. (1941). Foreword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31(1), 1–24. https://doi.org/10.1080/00045604109357211
    Shaw, J., Docherty, I., &Richard. (2008). Introducing transport geographies. In Transport Geographies: Mobilities, Flows and Spaces (Blackwell, pp. 3–9).
    Taaffe, E. J., & Howard L. Gauthier, J. (1982). 交通地理學(盧秀如譯). 海文出版社。(原著於1973).
    Whitehand, J.W.R., Samuels, I., & Conzen, M. P. (2009). Conzen, M.R.G. 1960: Alnwick, Northumberland: 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Publication 27. London: George Philip.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3(6), 859–864.
    Whitehand, Jeremy W R. (2007). Conzenian urban morphology and urban landscapes. 6th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 Symposium, 12–15.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4/08/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