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謙
Peng, Chien
論文名稱: 探討「龍」的多義表徵及文化意涵
Analysis of the Multiple Meaning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Lóng”
指導教授: 洪嘉馡
Hong, Jia-Fei
口試委員: 林建宏
Lin, Chien-Hung
林振興
Lin, Zhen-Xing
洪嘉馡
Hong, Jia-Fei
口試日期: 2022/07/1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原型理論多元詞義概念隱喻理論語言相對論
英文關鍵詞: dragon, prototype theory, multiple seman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linguistic relativity
研究方法: 主題分析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17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5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動物與人在長久相處之下,自然會產生動物詞語,甚至會有動物隱喻的用法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漢字「龍」的第一印象為何?在原型理論下,「龍」的原型又是如何被看待的?本研究以「龍」為主題,進行「龍」字多元詞義的探討及其文化意涵的探究。首先,從詞法的角度分析一般「龍」字詞語的多元詞義,並以《中文詞彙網絡》、《辭源修訂本》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作為三大語料來源,取得「龍」的14項詞義後,並據詞義繪製出一「龍」的詞義網絡圖,並透過「龍」的各種詞義義項分析詞義間產生的變化與發展。接著,以「龍」字成語作為分析重點,並據概念隱喻理論,細分「龍」字成語的來源域、目標域,觀察在不同映射範疇中,「龍」字成語內部隱喻與轉喻的機制。總的來看,在「龍」字的一般詞語與成語中,最具代表性的比喻義為「皇帝」義與「強者」義。另外,在語言相對論的理論的支持下,也可從詞義上了解人們對於事物的既定形象。因此本研究比較「龍」的外形特徵、典故習俗與多義詞的歷史來由,也對東西方「龍」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發現「東方龍」和「西方龍」雖然可在辭典中直接被翻譯,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各自所帶給人截然不同的形象與象徵意義。「東方龍」被視為吉祥神獸,反之,「西方龍」卻是邪惡妖魔。事實上,多義表徵與文化意涵的分析結果能相互呼應,例如:最經典的「皇帝」義在歷史文化中就有相關傳說能印證,像是黃帝召龍、秦始皇自稱為祖龍等。由此可知,語言因文化孕育而生,而文化也不能沒有語言的依附與承載。

    When people and animals get along for a long time, animal-based expressions will naturally appear, and even animals metaphors will appear in our daily lives. Under the prototype theory, how is the prototype of "dragon" viewed? With the theme of "Dragon",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the word "Dragon"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First of all, we analyzed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the common word "Dragon", and took “Chinese Word Network”, “Ciyuan” and “The 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s major corpus sources.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we made a lexical network diagram through the 14 mutiples meanings of “Lóng”. Also, we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diom of “Lóng”, and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general, among the general words and idioms of the word “Lóng”,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metaphors are the meaning of “emperor” and “elite”. In addi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theory of language relativity, we can separate dragon’s images into East and W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agon’s biological appearance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e study found that although “Oriental Dragon” and “Western Dragon” can be directly translated in dictionaries, but actually they are total different. “Oriental Dragon” is regarded as an auspicious beast, whereas “Western Dragon” is an evil demon.

    謝辭i 摘要ii Abstract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議題3 第三節 研究架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語言與認知相關研究9 第二節 比喻類型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成語相關研究32 第四節 小結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59 第一節 研究工具60 第二節 研究語料62 第三節 研究流程63 第四章「龍」詞義表徵之探究65 第一節「龍」的定義與意象65 第二節「龍」詞義之分析67 第三節 小結78 第五章「龍」字成語之探究81 第一節「龍」字成語的語法結構81 第二節「龍」字成語的隱喻、轉喻87 第三節「龍」字成語的搭配語素與其感情色彩107 第四節 小結112 第六章「東方龍」與「西方龍」之文化探討115 第一節「東方龍」文化意涵115 第二節「西方龍」文化意涵135 第三節「東、西方龍」文化意涵之比較142 第四節 小結151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未來發展153 第一節 研究結論153 第二節 未來展望157 參考文獻 159 附錄一 168 附錄二 169 附錄三 170

    王治敏、朱學鋒、俞士汶(2005)。基於現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的詞語情感評價研究。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10(4),P581-591。
    王寅(2006)。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萸芳、白樂桑、邱力璟、徐淑瑛、陳立元、陳純音、陶紅印、彭妮絲、曾妙芬、張莉萍、劉力嘉、劉德馨、蔡宜妮、謝妙玲、嚴翼相(2020)。華語文教學多元視野與跨界思考。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P243-244。
    毛晶晶(2015)。原型理論在認知詞彙語義學中的意義及運用。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1期,P26-27。
    王德(2006)。試論漢語文化背景下龍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期,P64-66。
    王韻雅(2011)。成語的隱喻藝術。台北市:秀威出版。
    史一鴻(2016)。漢語成語的隱喻和轉喻棱柱互動模式解讀。學園,34期,P102-104。
    朱自清、郭沫若、葉聖陶編輯(1993)。聞一多全集(1):神話與詩。臺灣:里仁書局。
    白季耘(2014)。針對德國漢語系學生的語言與文化教學探究— 以「龍」的成語及俗諺為例。國立臺灣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史厚敏(2006)。原型理論的認知機制。武陵學刊,31卷1期,P132-135。
    李子瑄(2015)。漢語成語「牛」之概念隱喻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志和(2007)。英語動物諺語解讀。柳州師專學報,22卷1期,P54-57。
    李芸、李素建、王治敏、吳云芳(2005)。隱喻性成語的語義映射。中文計算語言學期刊,10(4),P571-580。
    束定芳(1998)。論隱喻的本質及語義特徵。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6期,P10-18。
    李秀芝(2008)。英漢習語對比分析——以“恐懼”概念隱喻為視角。民族教育研究,6期,P83-86。
    吳孟芯(2019)。中文四字格動物成語之隱喻運作及教學應用。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卓穎(2014)。華語空間隱喻時間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漂飄、胡賽月(2014)。漢語“眉”的隱喻和轉喻義解讀。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8期,P84-85。
    邱美雅(2010)。文藻外語學院之華語成語教材教法實務分享。臺灣華語文教學,9期,P56-62。
    邱湘雲(2016)。華語五官慣用語概念隱喻及其教學研究。應華學報,17期,P37-70。
    但漢敏(2008)。論隱喻之翻譯—以《三國演義》為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延琳、張茜(2015)。英漢語中“虎”及其習語的文化內涵與翻譯。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8期,P157-160。
    李炆錦(2015)。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動物成語教學。瀋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紹青(2011)。“龍”與“dragon”的文化異同。衡水學院學報,第13卷5期,P55-59。
    李聞梅(2007)。漢語成語實體隱喻的認知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慧妍(2018)。漢語「酒」成語的文化意涵與教學研究。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6期,P1-46。
    李曉強、高燕紅(2004)。東西方文化中動物隱喻的差異。蘇州職業大學學報,第15卷1期,P70-71。
    周世箴(譯)(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原作者: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臺北市:聯經,P15-162。
    周世箴(2005)。成語中的譬喻運作:初始建構語義延伸及其文化內涵(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3-2411-H-029-013-)。
    林建宏、張榮興(2017)。華語文的隱藏捷徑:談轉喻的教學應用。華文世界,120期,P30-46。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瑜(2012)。漢語成語“龍”的隱轉喻認知。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亞先(2016)。探索龍族的起源、精神與文創產品。亞東學報,36期,P83-104。
    范培培(2009)。漢語成語與英語"idiom"中以“狗”設喻的情況比較。現代語文,30期,P110-112。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段影超(2018)。新時期詞義感情色彩發展變化研究。青島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師力恆(2009)。英語動物詞彙的文化內涵探源。語文學刊,2009卷3B期,P154-156。
    涂佳楠(2015)。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感情色彩詞語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軒(2020)。母語為英語的漢語學習者比喻修辭教學研究。浙江科技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國慶(1999)。現代漢語詞彙系統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P135。
    馬輝(2017)。漢語對舉動物成語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西玲(2010)。漢、英動物類比喻的民族審美視角透析。陝西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8卷6期,P188-191。
    秦典華(譯)(2002)。亞里士多德.論靈魂.論夢(原著:Aristotle)。台北市:慧明文化。
    許昭賓、許朝霞(2012)。中國人的龍圖騰崇拜及及其無異是心理原型分析。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5卷4期,P6-10。
    張宇燕、馮維江(2020)。龍的隱喻: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經濟學分析。香港:新民主出版社有限公司。
    張集青(2011)。龍圖騰的起源。群文天地,13期,P68-70。
    張善新(2020)。英漢動物隱喻的文化機制對比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莫嬌(2012)。現代漢語動物隱喻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懂(2015)。漢語四字格成語生成認知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4期,P252。
    張麗珍(2008)。漢語詞彙中動物語彙感情色彩義的賦予。現代語文語言應用研究,12期,P66-67。
    郭憲春(2015)。漢語成語中動物對舉的形式及文化因素分析。語文建設,4期,P63-64。
    曹少馨(2019)。現代漢語黑、白顏色詞概念隱喻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同峰(2008)。原型範疇理論視野下的一詞多義研究。商業文化(學術版),10期,P195。
    黃郁婷(2010)。成語中的「手」字詞:譬喻概念解析及其語用認知調查。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柔溱(2012)。對聯顏色詞。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斐霞(2007)。英漢動物詞彙文化內涵的比較—以《聖經》中的動物詞彙蛇、羊、龍、獅為例。黎明職業大學學報,3期,P29-32。
    陳宣諭(2015)。李白詩歌龍意象析論。台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昱宗(2019)。從唐宋筆記小說論龍的外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陸爾奎(1983)。辭源修訂本。上海:商務印書館。
    陳璦婷(2007)。概念隱喻理論(CMT)在小說的運用—以陳映真、宋澤萊、黃凡的政治小說為中心。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符淮青(1985)。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符淮青(2008)。現代漢語詞彙。台北市: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曹煒(2009)。現代漢語詞義學修訂本。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程祥徽、田小琳(2015)。現代漢語(修訂版)。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楊如雪(2010)。成語的語法特色。國文天地,25(10),P18-28。
    楊孟蓉、周世箴(2008)。譬喻運作的圖示解析於中文成語教學之應用。華語文教學研究。第5卷1期,P29-44。
    楊振蘭(1996)。現代漢語詞彩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董凱文(2015)。漢語生肖類慣用語的隱喻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楠楠(2020)。現代漢語動詞的感情色彩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溫端政(2005)。漢語詞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翠蘭(2019)。現代漢語四字動物成語的文化內涵分析。文教資料,32期,P38-40。
    葉雯瑾(2017)。漢語教育隱喻分析及華語教學應用。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聞一多(2006)。伏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培秀(2005)。成語句法分析及其教學策略研究。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明志(2005)。漢英對應動物詞彙心理聯想意義之文化比較。紅河學院學報,第3卷5期,P16-24。
    劉叔新(1982)。劉叔新自選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P54-76。
    劉建平(2007)。關於英漢動物成語的比較。語文學刊,9期,P130-131。
    劉婷(2010)。成語的隱喻認知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雅秋(2020)。“腳/足”的隱喻和轉喻初探。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鄧麗君(2009)。現代漢語空間、時間、狀態的探討—以上、中、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蓉蓉(2014)。漢英成語中動物隱喻對比研究。雲南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5(1),P29-44。
    盧怡君(2013)。語意範疇研究中的原型觀點-以德語介係詞über的語意分析為例。輔仁外語學報,10期,P47-69。
    蔣仁龍(2018)。Dragon譯為何物?—基於COCA語料庫的翻譯探索。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38卷1期,P48-53。
    戴俊芬(2010)。並列結構型成語於對外華語教學之功能。應華學報,7期,P289-312。
    謝健雄。當代台灣漢語慣用轉喻:認知語言學取徑。人文暨社會學科學刊,第4卷1期,P55-67。
    魏紅(2008)。從原型理論看一詞多義現象。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P1-3。
    Barcelona, A (2003)。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oossens,L (1990).Metaphtonymy: 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Hoffman, C., Ivy L., Johnson,D. (1985).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of Person Cognition: An English-Chinese Comparison. Edmont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Handl,S. (2011).The Conventionality of Figurative Language: A Usage-based Study. Germany: BoD–Books on Demand
    Kövecses, Z & Radden,G (1998). Metonymy: develop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Cognitive Linguistics, 9(1), 37–77.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 Turner, M.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W. (1993).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 Cognitive Linguistics,4(1), 1–38.
    Ortony, A.(1993). Metaphor and Thought (2 nd edition). Cambridg &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ch, E (1973). Natural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4(3), 328-350.
    Rosch, E(1975).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pir, E. (2014).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源
    中文詞彙網路(擷取日期:2021/12/10)
    http://lope.linguistics.ntu.edu.tw/cwn2/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擷取日期:2021/12/10)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index.jsp
    韋氏大字典(擷取日期:2021/05/12)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
    劍橋詞典(擷取日期:2021/05/12)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zht/
    牛津高階英語辭典(擷取日期:2021/05/12)
    http://oald8.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
    柯林斯英語詞典(擷取日期:2021/05/12)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dictionary/english/dragon
    维基百科(擷取日期:2021/05/18)
    http://zh.wikipedia.org/wiki/
    聖經中英對照(擷取日期:2021/05/20)
    https://www.o-bible.com/b5/int.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