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連丁幼
LIEN, Ting-Yu
論文名稱: 都會社區組織對於地方文化的認識及認同之研究:以基隆壯觀社區為例
A Study of Promoting Urban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Local Culture–A Case Study of Zhuang-Guan Community in Keelung
指導教授: 林振春
Lin, Jenn-Chuen
口試委員: 王本壯
WANG, BEN-JHUANG
陳仲彥
CHEN, JHONG-YAN
林振春
LIN, Jenn Chuen
口試日期: 2022/06/15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dult Education and Culture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都會型社造在地文化地方認同社區營造社造家族
英文關鍵詞: urban community, local culture, local identity, community empowerment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18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0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區營造推動二十餘年的過程,一直存有政府部門及民間組織的困境,但卻鮮少搭配研究理論進行檢視,以瞭解其中的原因或調整推動的模式,故本研究以T. Cresswell對地方研究的三個取向為基礎,再結合林振春的「學習型社區營造三維結構理論」,從其所綜整之台灣社區營造實務推展經驗,並挑選由民間自主發展的基隆市壯觀社區為對象,探討都會區居民認識及認同在地文化的主要議題及策略方法,經由文件分析與非結構訪談相關重要人士,獲得如下結論:
    一、壯觀社區所關注的在地文化主題有三大類
    1. 地方差異面:社會文史脈絡、地方人力資源、在地生態環境。
    2. 制度結構面:建立社造體制、協商改善制度。
    3. 價值行動面:凝聚地方情感、實踐環保行動、培育重點族群、發展地方節慶。
    二、壯觀社區促進居民認識及認同的策略方法有三大項
    1. 教育性:認識社區了解問題、提升居民多元能力、傳承及推廣成果。
    2. 自主性:由淺到深的接觸體驗、由被動到主動的參與、由自助到共好的行動。
    3. 永續性:推動內部整合、進行周邊串連、擴大跨域平台。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論提出對都會社區與政府單位執行上的建議。再綜整歸納有助於地方自主及組織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提供其他縣市或民間組織未來推動都會型社造工作參考。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for more than 20 years,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dilemma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but they are rarely examined with research theories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or adjust the promotion model.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im Cresswell's three orientations on local studies,combined with Lin Zhen-chun's "Theory of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Learn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from his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in Taiwan's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actice, and selected the Zhuang-guan community in Keelung , which was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by the people, to discuss the main 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residents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to recognize and identify with local culture,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with relevant key figur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local cultural themes concerned by the Zhuang-guan community:
    (1) Local differences: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local human resources, and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 Institutional structure:establish the system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negotiate to improve the system.
    (3) Conscious action:condensing the emotion of place , practic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s, cultivating key groups, and developing local festivals.
    2.There are three main strategies for the the Zhuang-guan community to promote awareness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residents.
    (1) Educational: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community , to enhance the diverse abilities of the residents, to inherit and promote the achievements.
    (2) Autonomy:from shallow to deep contact experience, from passive to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self-help to mutual benefit actions.
    (3) Sustainability: Promote internal integration, connect surroundings, and expand cross-domain platform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 uni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Re-integra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hat are conducive to local autonom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ounties 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urban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11 第三節 名詞解釋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地方及文化認同19 第二節 學習型社區營造三維建構理論29 第三節 社區營造相關研究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1 第一節 質化研究方法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6 第四節 壯觀社區基本介紹47 第五節 資料編碼、研究信效度及研究倫理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59 第一節 壯觀社區居民所關注的地方文化主題內涵62 第二節 促進眾人認識及認同地方文化的策略及工作方法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22 參考文獻130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Tim. Cresswell(著)。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台北市:群學。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吳若予(主編),府際研究關係第三期(頁18-21)。南投縣: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王本壯(2016)。新故鄉社區營造二期計畫的回顧與探討。文化部台灣社區通。上網日期︰2019年5月29日,檢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6%96%B0%E6%95%85%E9%84%89%E7%A4%BE%E5%8D%80%E7%87%9F%E9%80%A0%E4%BA%8C%E6%9C%9F%E8%A8%88%E7%95%AB%E7%9A%84%E5%9B%9E%E9%A1%A7%E8%88%87%E6%8E%A2%E8%A8%8E
    王慧玉(2014)。「遷移世代」文化認同之研究: 以海峽兩岸台商子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刑玉玫(1996)。社區記憶的建構對社區營造之影響分析-台北市福林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琪明(2000)。認同的定義。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上網日期︰2022年6月29日,檢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3439/
    李逸如(2018)。回原鄉創業者的自我認同、社會認同與實踐。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冠羣(2018)。地方記憶與在地認同—以北斗鎮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社區發展季刊網站。上網日期︰2019年5月29日,檢自https://cdj.sfaa.gov.tw/journal/Content?gno=11007
    林振春(2001)。學習型社區的推動策略與實施現況。文化部台灣社區通。上網日期︰2019年5月29日,檢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5%BB%BA%E6%A7%8B%E3%80%8C%E5%AD%B8%E7%BF%92%E5%9E%8B%E7%A4%BE%E5%8D%80%E3%80%8D%E7%9A%84%E7%AD%96%E7%95%A5%E8%88%87%E6%96%B9%E6%A1%88
    林振春(2017)。學習型社區營造地實踐理論建構。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學習型城市與社區學習(頁1-21)。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淑玲(2010)。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研究--以北投七虎新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筑喻(2014)。戰後台灣地方學的發展。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琇玫(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裕成(2014)。漁村集體記憶與社區認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佳宜(2016)。新社區居民地方感建構之研究─以下水底寮、八欉樹下、新五村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弘任(2011)。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載於謝國興(主編),思與言第49卷第4期(頁5-29)。台北市: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
    楊雅娟(2007)。學習型組織。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六十三期。上網日期︰2019年5月29日,檢自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63/63-37.htm
    廖紫均(2007)。地方認同建構--以鹿港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蔣玉蟬(2006)。建構社區學習體系以推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秋霖編輯(2013)。落腳壯觀--一個集合式住宅的社區營造歷程。基隆市:基隆市大壯觀願景發展協會。
    蔡晏霖(2011)。思索地方知識。載於林正義(主編),亞太研究論壇第54期(頁202-213)。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盧思岳(2009)。社區的定義。文化部台灣社區通。上網日期︰2019年5月29日。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3%80%8C%E7%A4%BE%E5%8D%80%E3%80%8D%E7%9A%84%E5%AE%9A%E7%BE%A9
    盧道杰(2006)。在地知識與生態傳統知識。載於郭華仁、陳昭華(主編),生物多樣性︰社經法規篇(頁213-232)。台北市:教育部顧問室。
    文化部(2016)。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文化部台灣社區通。上網日期︰2019年5月29日,檢自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2_45992.html。
    文化部(2022)。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文化部台灣社區通。上網日期︰2022年5月29日,檢自https://www.moc.gov.tw/content_268.html。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整合規劃分析工作參考手冊。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政策說明書。台北市: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社區總體營造的定義。文化部台灣社區通。上網日期︰2019年5月29日,檢自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3%80%8C%E7%87%9F%E9%80%A0%E3%80%8D%E8%88%87%E3%80%8C%E7%A4%BE%E5%8D%80%E7%B8%BD%E9%AB%94%E7%87%9F%E9%80%A0%E3%80%8D%E7%9A%84%E5%AE%9A%E7%BE%A9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2)。2002年度社區營造點輔導管理計畫成果報告書。未出版,基隆市。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