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瀞文
HEE, CHING MUN
論文名稱: 漢語動物分類詞教學探究:以形象義素為本之語用依據與教學建議
A Pedagogical Study on Chinese Animal Classifiers: Pragmatics-based and Instructional Suggestions based on Image Sememe
指導教授: 蕭惠貞
Hsiao, Hui-Chen
口試委員: 官英華
Guan, Ying-Hua
蕭惠貞
Hsiao, Hui-Chen
張金蘭
Chang, Ching-Lan
口試日期: 2022/07/21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動物分類詞分類詞教學義素分析法文化教材原型理論
英文關鍵詞: Animal quantifiers, Quantifier teaching, Sememe analysis, Cultural teaching materials, Cognitive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 theory
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內容分析法語料庫為本分析法義素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47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此研究從形象義素探討漢語動物分類詞教學設計,以應對現有教材在動物分類詞教學上之收錄有限、釋義不清、教學排序不一的問題。此研究收錄了全數動物分類詞:隻、條、頭、尾、峰、口與匹,並對其釋義模式、基於形象義素的語用依據及教學設計提出建議。研究發現,漢語動物分類詞各有不同的形象色彩與文化背景,可從文化、形態、形狀或分類角度,與不同動物發展出不同的稱量關係,從而彰顯動物的相關特徵,達到稱量以外的語義修飾作用。此研究之相關貢獻有三:
    首先,研究以義素分析法從古今詞典及母語者語料庫資料,梳理構成七個動物分類詞之語義的形象義素,並以義素結構模式清晰揭示各量、名詞搭配的語用依據,以此取代一般詞典對分類詞的釋義模式。其次,研究針對各分類詞形象義素之形象修飾作用,將其分類為分類特徵、形態特徵、形狀特徵及文化特徵共四大語義特徵,另結合語料庫為本分析法劃定各個動物分類詞的名詞範疇及其語用特徵:專職特徵與通用特徵,最後據此設計出以認知為基礎的教材:除了對各分類詞的名詞選擇範疇進行合格性等級劃分,更透過意象圖式結構展現動物量、名詞產生稱量關係的隱喻與轉喻映射過程。
    最後,研究指出現有對外漢語教材在動物分類詞教學上的有待改進之處,從而提出有關教學建議,並編寫以動物分類詞的形象色彩與文化背景為主題的短篇課文,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上實用而有趣的補充教材。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animal quantifiers 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gurative meaning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s of limited collection, unclear definition and different teaching order in existing textbooks. This study includes all animal quantifie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ir interpretive models, pragmatic basis based on image sememe and teaching design. Chinese animal quantifiers can develop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with different anim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form, shape or classification, so as to highlight the relevant 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s and achieve semantic modification. There are three relevant contributions to this research: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mantic image sememe of seven animal quantifiers from ancient and modern dictionaries and native speakers' corpus by sememe analysis method, and reveals the pragmatic basis of each quantity and noun collocation clearly by using the sememe structure pattern, so as to replace the definition pattern of quantifiers in general dictionaries. Secondly, the paper classifies animal quantifiers into four semantic features: classification feature, morphological feature, shape feature and cultural feature.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category prototype theory are designed, including the qual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of each animal quantifier's noun selection category, and the metaphorical and metonymy mapping process of animal quantifier and noun collocation through image schema structure.
    Finally, the study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in teaching quantifiers for animals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teaching suggestions, and compels short text on the image featur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quantifiers as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以動物分類詞豐富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內容 1 二、補充現有對外漢語教材在動物分類詞義項方面的不足之處 2 三、基於義素分析法與原型理論:為動物分類詞教學方法提供建議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 6 一、 動物分類詞與動物名詞範疇 6 二、 分類詞釋義研究材料 7 三、 語料庫分析範疇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一、 漢語動物分類詞 8 二、 漢語動物分類詞之義素特徵:「語義特徵」及「語用特徵」 8 三、漢語動物分類詞之「義素結構模式」 10 四、漢語動物分類詞之名詞範疇的「内部認知結構」 10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漢語分類詞分類研究 13 一、 分類詞的傳統分類 13 二、 基於語義與認知的分類詞分類 14 第二節 基於認知模式的分類詞研究 19 一、 分類詞根據不同語義特性的認知敏感度 19 二、 分類詞的隱喻與轉喻 19 三、 基於「範疇化原型理論」的分類詞研究 21 第三節 義素分析法與分類詞研究 23 第四節 動物分類詞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漢語動物分類詞義素分析研究 38 一、動物分類詞形象義素研究 38 二、動物分類詞「義素結構模式」之研究方法與設計 40 三、漢語動物分類詞義素特徵研究方法 41 第二節 動物量名詞產生搭配關係的認知途徑之研究方法 43 一、漢語動物分類詞的名詞範疇内部認知結構解析 43 二、展現漢語動物分類詞選擇名詞範疇之認知途徑 44 三、展現漢語動物名詞選擇分類詞範疇之認知途徑 44 第三節 漢語動物分類詞的整體教學設計 45 一、揭示各個漢語動物量的教學注意事項 45 二、提出漢語動物分類詞教學建議 45 三、編寫各個動物分類詞文化知識相關課文文本 45 第四章 漢語動物分類詞之形象義素及其語用功能 47 第一節 基於形象義素:漢語動物分類詞的語義特徵及其形象修飾功能 50 一、 漢語動物分類詞的分類特徵:以「隻」為代表 51 二、 漢語動物分類詞的形狀特徵:以「條」為代表 57 三、 漢語動物分類詞的形態特徵:以「峰」與「尾」為代表 63 四、漢語動物分類詞的形態特徵與文化特徵的共存關係:以「頭」、 「匹」與「口」為代表 72 五、小結:從形象義素之形象修飾功能論動物分類詞的語義特徵 92 第二節 基於形象義素:漢語動物分類詞系統之語用特徵 94 一、論漢語動物分類詞的專職特徵 95 二、論漢語動物分類詞的通用特徵 95 三、小結:漢語動物分類詞的形象義素與語用特徵之間的關係 96 第三節 小結:漢語動物分類詞之形象義素及其語用功能 96 第五章 以漢語動物分類詞之形象義素為依據:展示動物分類詞與名詞產生雙向選擇關係的認知途徑 98 第一節 漢語動物分類詞的名詞範疇之内部認知結構:屬性、原型成員、邊緣成員與原型完形 98 一、動物分類詞「隻」的名詞範疇之内部認知結構 99 二、動物分類詞「條」的名詞範疇之内部認知結構 102 三、動物分類詞「峰」的名詞範疇之内部認知結構 105 四、動物分類詞「尾」的名詞範疇之内部認知結構 107 五、動物分類詞「頭」的名詞範疇之内部認知結構 109 六、動物分類詞「口」的名詞範疇之内部認知結構 113 七、動物分類詞「匹」的名詞範疇之内部認知結構 116 第二節 基於形象特徵:漢語動物分類詞選擇名詞範疇之認知途徑 119 一、動物分類詞之分類特徵與其隱喻映射:以「隻」為代表 120 二、動物分類詞之形狀特徵與其隱喻映射:以「條」為代表 120 三、動物分類詞之形態特徵與其轉喻、隱喻映射 121 四、動物分類詞之文化特徵與其轉喻、隱喻映射 126 五、小結:基於形象義素:動物分類詞選擇名詞的認知途徑 128 第三節 基於形象特徵:動物名詞優先選擇特定分類詞的認知途徑 130 一、特殊語境的影響 130 二、人類對不同義素性質的認知敏感度 132 三、分類詞與名詞有約定俗成的文化關係 132 四、小結:動物名詞優先選擇特定分類詞的認知途徑 134 第四節 小結:小結:基於形象義素:動物分類詞與名詞產生雙向選擇關係的認知途徑 135 第六章 漢語動物分類詞的整體教學設計 136 第一節 基於形象義素:漢語動物分類詞「隻」的教學設計 136 一、 漢語動物分類詞「隻」教學注意事項 138 二、 漢語動物分類詞「隻」教學排序與建議 137 三、 漢語動物分類詞「隻」之輔助教材 137 第二節 基於形象義素:漢語動物分類詞「條」的教學設計 138 一、 漢語動物分類詞「條」教學注意事項 138 二、 漢語動物分類詞「條」教學排序與建議 139 三、 漢語動物分類詞「條」之輔助教材 140 第三節 基於形象義素:漢語動物分類詞「峰」的教學設計 141 一、 漢語動物分類詞「峰」教學注意事項 141 二、 漢語動物分類詞「峰」教學排序與建議 141 三、 漢語動物分類詞「峰」之輔助教材 142 第四節 基於形象義素:漢語動物分類詞「尾」的教學設計 143 一、 漢語動物分類詞「尾」教學注意事項 143 二、 漢語動物分類詞「尾」教學排序與建議 144 三、 漢語動物分類詞「尾」之輔助教材 145 第五節 基於形象義素:漢語動物分類詞「頭」的教學設計 146 一、 漢語動物分類詞「頭」教學注意事項 146 二、 漢語動物分類詞「頭」教學排序與建議 147 三、 漢語動物分類詞「頭」之輔助教材 148 第六節 基於形象義素:漢語動物分類詞「口」的教學設計 148 一、 漢語動物分類詞「口」教學注意事項 148 二、 漢語動物分類詞「口」教學排序與建議 149 三、 漢語動物分類詞「口」之輔助教材 150 第七節 漢語動物分類詞「匹」的教學設計 151 一、 漢語動物分類詞「匹」教學注意事項 151 二、 漢語動物分類詞「匹」教學排序與建議 152 三、 漢語動物分類詞「匹」之輔助教材 153 第八節 小結:漢語動物分類詞教學設計 154 第七章 結語 155 參考文獻 168 附錄 172

    文秋芳(2013)。認知語言學與二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牛巧紅(2007)。量詞「口」、「頭」、「隻」的系源研究及認知分析。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王越(2016)。中國魚文化淺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37,172-174。
    冉令澤(2016)。對外漢語教學中量詞「頭」「匹」「隻」「條」教學初探。華東科技大學博士論文。
    何傑(2008)。現代漢語量詞研究(增編版)。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吳為善(2010)。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吳燿琳(1998)。華語形狀類詞探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呂叔湘(2004)。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福印(2008)。認知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孟繁傑(2012)。漢代漢語形狀量詞的來源及其演變研究。台北:正大出版
    社。
    胡裕樹(2019)。現代漢語(重訂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孫毅(2013)。認知隱喻學多維跨域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向群(1995)。量词修辞审美论。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張瑞(2006)。基於認知語言學的現代漢語形狀量詞詞義探析。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
    張萬有(2001)。義素分析略說。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年01期。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2002)。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
    郭聿楷、何英玉(2002)。语义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陳望道(1973)。論現代漢語中的單位和單位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榮安(2014)。中國量詞歷史詞典。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喬勁松(2016)。「語言遷移」三種分析方法利與弊研究。海外英語,11,220-221。
    彭利貞、許囯蘋、趙薇(譯)(2009)。認知語言學導論(原作者:弗里德里希.溫格瑞爾[德]、漢斯-尤格.施密特[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程榮(1996)。量詞及其再分類。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舒兆民、林金錫(2016)。華語文教學之漢語語言學概論。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賀春枝(2008)。基於認知語言學的個體量詞詞義考察與對外漢語量詞教學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董瓊瑜(2013)。由量詞「匹」引發的對外漢語量詞教學思考。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4,129-130。
    劉順安(1999)。古代文物談龍的產生、發展與古代文明。史學月刊,3,17。
    樊中元(2016)。動物分類詞的語義類型學研究。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5,53-57。
    鄧守信等(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鄧守信等(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第二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鄧守信等(主編)(2016)。當代中文課程(第三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鄧守信等(主編)(2016)。當代中文課程(第四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鄧守信等(主編)(2018)。當代中文課程(第五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鄧守信等(主編)(2018)。當代中文課程(第六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錢乃榮(2002)。現代漢語概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戴浩一、吳莉雯(2006)。台灣四縣客語量詞“尾”(mi24) 的範疇結。語言暨語言學,7.2,501-521。
    謝佳玲等(主編)(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第三版)。新北:中正書局。
    謝佳玲等(主編)(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第三版)。新北:中正書局。
    謝佳玲等(主編)(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三冊)(第三版)。新北:中正書局。
    謝佳玲等(主編)(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五冊)(第三版)。新北:中正書局。
    謝佳玲等(主編)(201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四冊)(第三版)。新北:中正書局。
    魏思成(2018)。中國傳統與文化的影視動畫設計表現研究。重慶大學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蘇以文(2005)。隱喻與認知。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蘇欣敏(2008)。現代漢語台灣口語量詞分類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Ahren, Kathleen.(1994).Classifier production in normals and aphasic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2(2), 203-248.
    Allan, Keith. (1977). Classifiers. Language, 53(2), 285-31.
    Ernest Macaro(2008)。外語與第二語言課堂教學中的學習策略。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1987).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Worl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 Turner, M.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ebecca L Oxford.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MA: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Rosch, Eleanor.(1975).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04(3), 192-233.
    Tai, James, and Lianqing Wang. (1990). A semantic study of the classifier tiao.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25(1) , 35-56.
    Tai, James.(1992). Variation in classifier system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
    towards a cognition-based semantic approach.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I: Chinese Dialects, 587-608.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 James.(1994). Chinese classifier systems and human categorization. In
    Honor of Professor WIlliam S-Y. Wa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nge,ed. by Matthew Chen and Ovid Tzeng, 479-494. Taipei: Pyramid.
    Victoria Fromkin, Robert Rodman, Nina Hyams(2007) 。語言引論(第八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