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羽淳
論文名稱: 余誠《古文釋義》研究
The studies of Gu Wen Shi Yi written by Yu Cheng.
指導教授: 王基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余誠古文釋義古文評點選本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87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4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活動於康熙中後期到乾隆初期的評點家,余誠及其通代古文評點本《古文釋義》為研究核心,探討該書的「體例」、「選文」與「評點」,試圖找出該書在通代古文評點本中的優秀之處,評論它的特色、意義與價值。
    第一章〈緒論〉,總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回顧學界對余誠與《古文釋義》的相關成果,確立研究方法,擬定本書的論述方向。
    第二章〈《古文釋義》的作者與版本〉,是對作者余誠,以及《古文釋義》的流傳版本做基本的認識。第一節「作者簡介」,整理出余誠的活動年代,編選《古文釋義》花費的時間,鄉里私塾教師的身分,以及其他著作等資訊。第二節「《古文釋義的版本》」,分成「古籍」與「點校本」兩部分,先介紹古籍印刷、排版的異同,透過表格整理觀看出版時間與排版的演變,以及出版商相互借版的情況。再評論今人點校本對原書的增刪、改動及其得失。
      第三章〈《古文釋義》的體例與評點旨趣〉,第一節「選文分析」,先談編輯、圈點、評議的體例,再談選文的時代、作者、文體與篇幅。第二節「評點旨趣」探討余誠成書的動機與目的。
    第四章〈《古文釋義》的內容評點〉,分「抒發真實的情感」、「闡述人生的道理」、「宣揚教化的思想」三節討論。在「抒發真實的情感」上,重視作家對其所思所感的具體描繪;在「闡述人生的道理」上,重視從客觀的外在現象體悟天道真理的敘述;在「宣揚教化的思想」上,重視道德倫理對世道人心的提升。
    第五章為〈《古文釋義》的形式評點〉,分「篇法」、「章法」、「句法」、「字法」四節討論。「篇法」講究文章結構的設計,欣賞不落俗套的布局;「章法」講究段落之間的聯絡關係,講求脈絡緊密,呼應有情;「句法」講究語句的構成與排列方式,注意靈活變化,和諧生動;「字法」講究行文措詞的斟酌,留心下字的目的與意義。
      第六章〈《古文釋義》的風格評點〉,分「《左傳》之以簡為美」、「〈檀弓〉之以簡為美」、「蘇轍的「汪洋澹泊」之美」三部分討論。在風格評論上,余誠的見解大致與古人相同,而從他對《左傳》、〈檀弓〉用筆精簡的肯定,和在其他單篇選文重視「簡」這一特質,可以看出他的「貴簡」傾向。
      第七章〈《古文釋義》的價值〉,分「對舊說、舊評的批評」和「對舊評的繼承與發揚」兩節討論。余誠的批評與發揚,大致上都言之成理,也顯示他在編書之前做了不少功課,具備豐富的閱覽量。總體而言,《古文釋義》對作品的評論細緻且深入,多有個人獨到的見解,能啟發讀者,確實是一部優秀的選本。

    摘要 ………………………………………………………………………… 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2 一、國內現存的《古文釋義》版本概況……………………2 二、相關研究 …………………………………………………………………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一、文本細讀…………………………………………………………………………5 二、比較法 ………………………………………………………………………… 5 三、歸納法 ………………………………………………………………………… 5 第二章 《古文釋義》的作者與版本 ……………………… 9 第一節 作者簡介 ………………………………………………………… 9 第二節 版本探究………………………………………………………………10 一、古籍 …………………………………………………………………………………11 二、點校本 ………………………………………………………………………… 16 第三章 《古文釋義》的體例與評點旨趣 ………………23 第一節 評點體例分析 ……………………………………………………23 一、圈點體例 …………………………………………………………………………26 二、評議體例 …………………………………………………………………………27 第二節 選文分析…………………………………………………………………30 一、選文的時代………………………………………………………………………31 二、選文的作者 ……………………………………………………………………31 三、選文的文體 ……………………………………………………………………32 四、選文的篇幅 ……………………………………………………………………33 第三節 評點旨趣 ………………………………………………………………34 一、裨益時文,取擅科場 …………………………………………………34 二、前修未密,後出轉精 …………………………………………………36 三、通作者之意,開覽者之心 ………………………………………38 第四章 《古文釋義》的內容評點 …………………………………41 第一節 讀出作品的感人之處 …………………………………………42 第二節 讀出作品蘊含的道理 …………………………………………48 第三節 讀出作品的教化的意義………………………………………52 第五章 《古文釋義》的形式技法………………………………… 61 第一節 篇法 ………………………………………………………………………………62 一、虛實奇變 ……………………………………………………………………………62 二、收結之法 ……………………………………………………………………… 63 第二節 章法 …………………………………………………………………………… 64 一、抑揚 ………………………………………………………………………………… 64 二、賓主 ………………………………………………………………………………………66 三、疊字、疊句與複沓 …………………………………………………………69 四、前後照應………………………………………………………………………………78 第三節 句法 ……………………………………………………………………… 92 一、單句句法 …………………………………………………………………………92 (一)長句法 …………………………………………………………………………92 (二)激問修辭 ………………………………………………………………… 92 (三)倒裝文法 ………………………………………………………………… 93 (四)造句穩妥 ………………………………………………………………… 94 二、多句句法 ……………………………………………………………………… 95 (一)排比 …………………………………………………………………………… 95 (二)錯綜變化 ………………………………………………………………… 97 第四節 字法 ………………………………………………………………………… 107 一、下字穩妥 …………………………………………………………………………108 二、用法生新 ……………………………………………………………………………115 第六章 《古文釋義》的風格評點 ……………………………………119 一、《左傳》之以簡為美 ………………………………………………………119 二、《禮記‧檀弓》之以簡為美 …………………………………………124 三、蘇轍的「汪洋澹泊」之美………………………………………………128 第七章 《古文釋義》的價值 …………………………………………133 第一節 《古文釋義》對舊說、舊評的批評…………………133 一、論世知人 ………………………………………………………………………………133 二、分段與斷句 …………………………………………………………………………137 三、文義解讀 ………………………………………………………………………………139 第二節 《古文釋義》對舊評的繼承與發揚…………………158 第八章 結論 ………………………………………………………………………………173 參考文獻 …………………………………………………………………………………………179

    一、古文釋義版本
    1.[清]余誠:《古文釋義》,寄暢樓藏版,清嘉慶七年(1802)刊本。
    2.[清]余誠:《增訂古文釋義》,據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成堂刊本縮製。
    3.[清]余誠:《成文信重校古文釋義》,清光緒十一年(1885)刊本。
    4.[清]余誠:《古文釋義》,成和堂藏版,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刊本。
    5.[清]余誠:《古文釋義》,傅斯年圖書館館藏。
    6.[清]余誠:《增訂古文釋義》,三元堂藏版。
    7.[清]余誠:《古文釋義》,上海:鴻寶齋,1914年。
    8.[清]余誠:《古文釋義》,上海:錦章書局。
    9.[清]余誠:《校正評註古文釋義》,上海:廣益書局。
    10.[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上海:錦章書局。
    11.[清]余誠:《古文釋義》,上海:昌文書局。
    12.[清]余誠編、呂鶯校注:《古文釋義》,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
    13.[清]余誠編,葉桂邦,劉果點校:《古文釋義:《古文觀止》姊妹篇》,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
    二、古籍
    1.[周]左丘明撰、[明]賀邦泰序:《春秋左氏全傳白文》明萬曆十六年雲陽賀 邦泰刊本。
    2.[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國語》,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杭州葉氏藏明金李校勘本。
    3.[周]左丘明著、[晉]杜預集解,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4.[周]李 耳著、[晉]王弼註:《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5.[周]莊 周著、[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成玄英疏,[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6.[秦]呂不韋著、[漢]高誘註:《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7.[周]韓 非著、廣文編譯所編撰:《韓非子》,臺北:廣文書局,1965年。
    8.[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4月。
    9.[漢]班 固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集解:《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2月。
    10.[漢]許 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87。
    11.[漢]劉 向輯、高誘註:《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
    12.[晉]皇甫謐:《高士傳》,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13.[劉宋]范 曄著、[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14.[南朝梁]蕭 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
    15.[南朝梁]劉 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1960年。
    16.[南朝梁]沈 約:《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17.[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8.[唐]劉知幾:《史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19.[宋]歐陽脩著:《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20.[宋]歐陽脩:《歐陽修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36年。
    21.[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0月。
    22.[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23.[宋]周敦頤:《周濂溪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24.[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25.[宋]陳 騤:《文則》,臺北:莊嚴出版社,1979年。
    26.[宋]蘇 軾:《東坡集》,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27.[宋]蘇 轍撰、[明]茅坤引:《宋大家蘇文定公文鈔》,明萬曆間茅一桂校刊本。
    28.[宋]謝枋得撰、[明]閔齊伋序:《檀弓批點》四川省圖書館藏明萬曆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
    29.[元]施耐庵撰、[明]羅本纂修、[明]李贄評閱,[明]楊定見編:《忠義水滸全傳》,明袁無涯刊本。
    30.[元]脫脫:《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31.[元]陳繹曾:《文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32.[元]陳繹曾:《文章歐冶》,收錄於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二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33.[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34.[明]張自烈編、[清]廖文英補:《正字通》,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35.[清]金聖歎:《才子古文讀本》,臺北:老古出版社,1979年3月。
    36.[清]方以智:《文章薪火》,世楷堂藏版。
    37.[清]唐 彪:《讀書作文譜》,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38.[清]戴名世:《南山集》,永和:文海出版社,1988年。
    39.[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初編》,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
    40.[清]林雲銘:《古文析義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
    41.[清]過 珙著、劉豫庵鑒定:《詳訂古文評註全集》,上海:錦章圖書局,1940年。
    42.[清]方 苞撰,陸費逵總勘,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望溪先生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43.[清]劉大魁:《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44.[清]袁 枚:《隨園詩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45.[清]孫濩孫:《檀弓論文》,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康熙刻本。
    46.[清]姚 鼐撰、盧坡點校:《惜抱軒尺牘》,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年。
    47.[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48.[清]章學誠:《校讎通義》,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49.[清]崔 述:《洙泗考信餘錄》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50.[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51.[清]阮 元:《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52.[清]黃本驥:《癡學》,道光二十七年重刊三長物齊藏版。
    53.[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54.[清]曾國藩:《曾文正公集》,臺北:世界書局,1952年。
    55.[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56.[清]王符曾輯評、楊楊點校:《古文小品咀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三、專著
    1.王基倫:《宋代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2016年3月。
    2.王凱符:《八股文概況》,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3.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年。
    4.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編:《新中國古籍整理圖書總目錄》,長沙:嶽麓書社,2007年.
    5.佚 名編著:《明清名人尺牘》,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6.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3年。
    7.李伯超:《中國風格學源流》,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
    8.吳承學:《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
    9.吳 雲編:《歷代駢文名篇注析》,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10.林明昌:《古文細部批評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年3月。
    11.周振甫:《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12.周紹良主編:《全唐書新編》,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13.祝尚書:《宋代科舉語文學考論》,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6年。
    14.徐華中:《評點學與《義門讀書記》研究》,臺北:樂學書局,2010年。
    15.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16.許恂儒:《作文百法》,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17.陳萬益:《金聖歎的文學批評考述》,臺北:精華印書館,1976年6月。
    18.梁實秋:《雅舍散文二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
    19.馮玉祥:《我的生活》,長沙:嶽麓書社,1999年。
    20.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21.曾守仁:《金聖歎評點活動研究──擬解構主義的重構與解構》,中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 年。
    22.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23.張高評:《左傳文章義法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24.張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評點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25.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26.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27.熊 琬:《文章結構學──文章結構運思之藝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28.臧勵龢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香港:商務印書館,1931年。
    29.劉中和:《中國文學新論》,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9年。
    30.陳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2005年。
    31.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32.顏智英:《辭章章法變化律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社,2015年。
    33.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8-1994年。
    34.顧祖釗:《文學原理新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35.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
    36.[日]兒島獻吉郎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2004年。
    37.[美]比利得(Bereday, George Z.F.)著、[日]岡津守彥譯:《比較教育研究法》,東京:福村出版社,1969年。
    38.[美]雷納‧韋勒克(René Wellek)著,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四、 期刊論文
    1.張少階:〈談評點〉,《中學語文》,1984年08期,1984年8月,頁40-41。
    2.呂湘瑜:〈宋明清古文選本述略〉,《輔大中研所期刊》,第十七期,頁235-255。
    3.方 介:〈韓愈〈獲麟解〉析論:由「形」與「德」看韓愈之所以為韓愈〉,《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九期,2003年11月,頁267-296。
    4.王基倫:〈余誠《古文釋義》〉,《書和人》,第1200期,2011年12月12日,頁4、頁13。
    五、學位論文
    1.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2.呂湘瑜:《通代古文評點選本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3.葸 琼:《蘇轍散文理論及其創作》,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4.許妙音:《桐城吳闓生〈古文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3年。
    5.劉珍妮:《〈古文釋義〉選評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