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晏菽
Hu, Yan-Shu
論文名稱: 繼親家庭手足關係之發展歷程:成年前期階段的探討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Step Families: A study on early adulthood
指導教授: 林如萍
Lin, Ju-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繼親家庭手足關係繼親家庭系統成年前期
英文關鍵詞: step family, sibling relationships, step-parents, family systems, early adulthood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5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敘事研究取向,同時考量其父母再婚情境、性別、手足組合與血緣關係之異質性,選取4位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以家庭故事為背景,回溯其手足互動與感受,探討繼親家庭中手足關係之發展脈絡,並運用家庭系統觀點,探討個人因素與家庭互動對繼親手足關係發展之關聯性。主要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繼親家庭展現出「『稱謂』不等於『角色』的確立」,血緣生親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繼親手足關係以「情感」導向與「工具」導向,發展出「自己人」與「身分性自己人」的特性,如能促進手足互動的自主性,有助於強化繼親手足關係。
    三、家庭系統對繼親手足關係發展的助/阻力,可分為兩個面向,包含個人特質、生命階段轉換之「個人因素」;以及父母的婚姻關係、繼親家人互動、(繼)親子關係、其他親友的「家庭互動」因素,其中尤以「繼親」教養手足的方式,最影響手足關係。

    This study used narrative research to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our participant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articipants’ parents’ remarriage, the participants’ gender, and their sibling combination and biological relations, the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In a family-story setting, the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how the participants interact with their sibling and how they feel about them. The developmental contexts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step families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family-system viewpoints, this study delved into how individual factors and family interaction factors affect step-sibling relationships.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dicate:
    1.In step families, “titles” do not equal “the roles taken,” biological parents are irreplaceable.
    2.Step-sibling relationships are “affection” and “instrument” oriented. They can lead to identification such as “one of us” or “one of us by law yet without affection.” It helps to strengthen step-sibling relationships if more spontaneous sibling interactions can be generated.
    3.The assistance and hindrances which family systems contribute to step-sibling relationships can be seen as deriving from two types of factors. First, “individual factors” which include personal traits and stage of life transition. Also, “family interaction factors” such as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step-) parents-child relationship, step family member interactions,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kin. The parenting style of “step-parents” affects sibling relationships the mos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繼親家庭的樣貌 8 第二節 繼親家庭的家人關係與互動 21 第三節 繼親家庭的手足關係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5 第一節 研究取向 3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7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41 第五節 研究程序 43 第六節 研究信賴度與倫理 45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8 第一節 繼親家庭的故事 48 第二節 繼親手足關係之發展脈絡 66 第三節 家庭系統互動對繼親手足關係發展之關聯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111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24 附錄1:訪談大綱 128 附錄2:訪談同意書 131

    壹、中文文獻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處(2014)。各縣市人口結婚和離婚對數及結婚和離婚率。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3622&mp=4
    王鍾和(1992)。繼父家庭、繼母家庭及完整家庭子女的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護專學報,9,169-217。
    王鍾和(1998)。繼親家庭與親職教育。學生輔導通訊,59,26-43。
    王鍾和(2002)。繼親家庭的親職教育。學生輔導通訊,78,72-77。
    民法(1929年05月23日)
    伍韋韋(2003)。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子互動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北。
    呂家欣(2014)。解決繼親家庭親子問題之教育介入策略。家庭教育雙月刊,47,13-20。
    宋博鳳(2002)。成年前期手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and Gretchen B. Rossman)。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美枝(1999)。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第五十七屆國際心理學人年會。
    周一郎(2010)。繼親青少年家庭適應問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96,43-46。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社會學取向。臺北:五南。
    林黎凱(2008)。愛的進行式:談繼親家庭的親子關係。家庭教育雙月刊,14,71-8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桂冠出版社。
    張玉佩(2001)。繼親家庭也有春天。師友月刊, 420, 53-55。
    張玉佩(2002)。繼親家庭也有春天。師友月刊,420,53-55。
    陳昌蘭(2000)。兒童手足關係之探討。師友月刊,402,28-32。
    陳月霞(1998)。你出局了嗎?繼父母:成功經營複合家庭。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勤敏(2012)。非為同根生,能否和平處? ─繼親家庭之親子與手足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嘉義。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黃伶蕙(1998)。生與養--繼親家庭親子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臺北。
    黃秋華(2007)。中年人手足規範態度與手足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臺北。
    黃朗文(1999)。青少年與手足互動關係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8,123-154。
    黃曼暉(2011)。手足衝突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32,49-57。
    黃瑞雯(2000)。繼親家庭青少年之生活適應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黃慧真 譯(1998)。發展心理學。(原作者:莎莉‧歐茨、黛安娜‧巴巴利亞著)。臺北市:桂冠。
    楊中芳(1999):人際關係與人際情感的概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105-180。
    楊宜音(2000)。“自己人”:一項有關中國人關係分類的個案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3,277-322。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臺北:學富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蕭英玲(2002年12月)。臺灣初婚與再婚夫妻關係之比較研究。「重返東亞:全球、區域、國家、公民」研討會,臺中私立東海大學。
    羅惠玉(2014)。善用家庭教育介入-讓繼親家庭更有生命。家庭教育雙月刊, 47,6-12。
    蘇雪玉(1995)。家庭類型。載於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編著,家庭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如萍、黃秋華 (2014)。中年階段的手足關係:規範、情感與支持。學術研究,3,28-38。
    林怡光、蕭文(2005)。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繼親兒童親子關係輔導效果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3,59-81。
    林惠雅、林麗玲(2008)。青少年知覺之家人關係型態與幸福感。本土心理學研究,30,199-241。doi:10.6254/2008.30.199
    洪瑞兒、鄭文華(2006)。繼親家庭之國中子女自我概念與親子互動之個案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8,301-316。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空大。
    郭靜晃、王慧玲編譯(1999)。再婚。臺北市:揚智。
    彭泗清、楊中芳(1999)。人際交往關係發展過程的訪談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2),291-312
    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1998)。家庭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 (2005)。華人本土心理學下。臺北:遠流出版。
    鄭維瑄、楊康臨、黃郁婷合譯(2004)。家庭壓力。(原著:Mckenry P.C,&Price)。臺北:五南。
    羅皓誠、洪雅鳳(2011)。重整之路:再婚家庭常見的議題與介入考量。臺灣心理諮商季刊,3(1),29-48。

    貳、英文文獻
    Amato, P. R. (1993).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Divorce: Theories, Hypotheses, and Empirical Suppor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5, 23-38.
    Cicirelli, V. G.(1994). The Longest Bond: The Sibling Life Cycle.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Family Psych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45-59.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
    Coleman, M. Ganong, L.& Russell, L.(2013). Resilience in stepfamilies. In Beckvar, D. S. (Eds.), Handbook of Family Resilience. (pp. 85-103). New York: Springer Pub.
    Deal, R. L. (2003). Getting remarried with children: Effective pre-stepfamily counseling. Marriage & Family: A Christian Journal, 6(4), 483-493.
    Ganong, L. H. & Coleman, M. (1994). Remarried Family Relationships. Thousand Oaks, CA: Sage
    Goetting, A. (1986). The developmental tasks of siblingship over the life cyc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703-714.
    McHale, S. M., Updegraff, K. A., Tucker, C. J., & Crouter, A. C. (2000). Step in or stay out? Parents’ roles in adolescent siblings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746-760.
    Papernow, P. L.(1993). Becoming a stepfamily.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Skeen, P., Covi, R. B., & Robinson, B. E. (1985). Stepfamil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sugges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4, 121-125
    Volling BL, Belsky J.(1992)The contribution of mother-child and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to the quality of sibling interac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63(5),1209-122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