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聖年
Chang, Sheng-Nian
論文名稱: 有肢體障礙手足之大學生其手足關係與壓力研究
A study of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sibling without a disability and the sibling with physical disability and the perception of stress
指導教授: 張雪梅
Chang, Hsueh-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3
中文關鍵詞: 肢體障礙手足手足關係手足壓力
英文關鍵詞: a sibling having physical disabilities, sibling relationship, sibling stres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2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6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有肢體障礙手足之大學生其親密、競爭、相對地位、衝突之手足關係與手足整體壓力、個人困擾、照顧負擔、家庭問題壓力,並探討手足關係與手足壓力相關之情形。主要以網路問卷方式,透過全國性及縣市性有關服務肢體障礙者之社會福利機構或團體組織、各公私立大專校院及高中職,由有肢體障礙手足之大學生進行填答。
    本研究以「有肢體障礙手足之大學生手足關係與壓力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分為「手足關係量表」、「壓力量表」、「資源協助問卷」、「基本資料」四部分,研究樣本計有104名有肢體障礙手足之大學生,在進行量化分析後,獲得以下研究結果:
    一、以題平均數而言:手足關係親密及相對地位向度上有較高的情形,手足關係競爭及衝突向度上有較低的情形;整體壓力量表及個人困擾、照顧負擔、家庭問題壓力向度上,則均屬較低的情形。
    二、除了不同出生序及不同見面頻率之有肢體障礙手足大學生在手足壓力,無顯著差異外,其他背景變項,在手足關係及手足壓力上,均呈現全部或部分有顯著差異之情形。整體而言,大學生暨其肢體障礙手足之各不同背景變項,多對手足關係與手足壓力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
    三、手足關係與整體手足壓力及照顧負擔手足壓力,研究結果無顯著相關,手足關係與個人困擾及家庭問題手足壓力,則分別呈現了中度及低度之相關。
    四、有肢體障礙手足之大學生認為「政府機關」、「大專校院」、「民間機構及團體」可以分別提供的服務與協助措施,包括就業問題、經費資源、照顧人力、同理關懷、生活協助、諮商輔導、瞭解學生需求等的服務與協助措施。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供政府機關、大專校院或民間機構及團體相關建議,也提供未來相關研究者研究本議題時可以注意與研究的事項。

    關鍵字:肢體障礙手足、手足關係、手足壓力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timacy, rivalry, relative status, conflicting sibling relationship, and overall sibling stres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sibling having physical disabilities, as well as personal distress, caregiving burden, and family stress.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and sibling stress related situations were also explored. The online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mainly adopted. Through nationwide and countywide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groups, or organizations with services offered to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colleges, and senior/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filled out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sibling having physical disabilities.
    “Sibling Relationship and Sibling Stres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Sibling Having Physical Disabilities Questionnaire”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tool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wa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sibling relationship scale”, “stress scale”, “resource assistance questionnaire”, and “basic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samples comprise of 104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sibling having physical disabilities. After carrying out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On average, sibling relationship intimacy and relative status showed higher dimensionality; sibling rivalry and conflict showed lower dimensionality and the overall stress scale and personal distress, caregiver burden, and family problems all showed relatively lower dimensionality.
    2. For college students having a sibling with disabilities, other than differed birth order and frequency of meeting tha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bling stress, the rest of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either all or partly produc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sibling relationship and sibling stress. Overall,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ing a sibling with disabilities, to some extent, affected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and sibling stress.
    3. As for sibling relationship, overall sibling stress, and sibling stress due to caregiver burden, resul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personal distress, and sibling stress due to family problems showed a moderate and low correlation.
    4.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sibling having disabilities believed that “government agencies”, “universities/colleges”,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and groups” could provide separate services and assistive measures, including strategies countering employment problems, funding sources, care manpower, empathy care, living assistance,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understanding student needs, and many others.
    Finally, target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in this study for government agencies, universities/colleges, private institutions, and groups. Points to note and research items were also provided for follow-up researchers who intend to research on this issu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a sibling having physical disabilities, sibling relationship, sibling stres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肢體障礙者之身心特質 11 第二節 肢體障礙者手足之手足關係概念及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肢體障礙者手足之壓力概念及相關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研究步驟 6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項目分析、因素分析與信度估計 69 第二節 大學生與其肢體障礙手足之手足關係分析 79 第三節 大學生與其肢體障礙手足之手足壓力分析 118 第四節 大學生與其肢體障礙手足之手足關係與壓力相關情形 153 第五節 有肢體障礙手足之大學生需協助資源之情形 162 第六節 統計分析結果與研究假設印證之整體呈現 1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5 參考文獻 181 一、 中文部分 181 二、 西文部分 186 附錄 188 附錄一 專家評鑑內容效度問卷 188 附錄二 調查問卷 202 附錄三 列為分析之問卷題目 208 附錄四 量表授權同意書 21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1)。內政部社會福利業務概況報告。2013年11月01日引自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站(http://npl.ly.gov.tw/npl/report/900502/2.pdf)。
    王文娟(2001)。"家"對智障者之成年手足的意涵。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琳雅(2006)。四技大學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王婷儀(2013)。大學生的手足關係與知覺父母偏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琴珍 (2012)。做自己的專家─高職肢體障礙學生生涯探索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立法院法律系統(2009)。特殊教育法。2013年10月12日引自(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version2/01724/0172498102300.htm,立法院法律系統網站)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 。84年人口及居住調查統計結果表。2014年3月15日引自行政院主計總處(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53114141071.pdf)。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特殊教育法。2013年10月12日引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e7%89%b9%e6%ae%8a%e6%95%99%e8%82%b2%e6%b3%95&t=E1F1A1A2&TPage=1,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10月12日引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5%8f%8a%e8%b3%87%e8%b3%a6%e5%84%aa%e7%95%b0%e5%ad%b8%e7%94%9f%e9%91%91%e5%ae%9a%e8%be%a6%e6%b3%95&t=E1F1A1&TPage=1,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13年10月12日引自(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8%80%85%e6%ac%8a%e7%9b%8a%e4%bf%9d%e9%9a%9c%e6%b3%95&t=E1F1A1&TPage=1,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
    余伯泉、李茂興(2003)譯。社會心理學。(譯自Aronson, Elliot.,Wilson, Tim.&; Akert Robin(2003)原著,” Social Psychology”)。臺北市:弘智。
    呂岳霖(2005)。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金治(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明濱(1997)。醫學的人性面:情緒與疾病。臺北市:臺大醫學院。
    李慧貞、毛新春、林建志、葉麗娟 (2003) 血友病病童母親的壓力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慈濟醫學 15,45-53。
    杜怡君(2011)。以壓力歷程模式探討女性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其正向照顧經驗、因應模式及睡眠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吳國盈(2010):特殊需求兒童之手足生活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吳慧英(1995)。「非障礙手足」的壓力與心理調適。特教園丁,10(3),24-26。
    宋博鳳(2002)。成年前期手足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武典(1994)。我國身心障礙兒童教育安置之檢討。師大學報,39,134-181,臺北市。
    吳雅雯(2006)。智能障礙學生國小手足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沈佳儀(2006)。智障學生青少年手足的手足關係及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安麗(2000)。白血病兒童手足的壓力源及因應行為。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如萍(2001)。家庭擴展期。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陳芳茹編著,家庭概論。臺北縣:空大。
    林英明(2008)。技專校院學生的課業壓力、壓力反應與壓力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彥妤、郭利百加(2005)譯。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適應。(譯自Derlega &; Janda(1991)原著,”Personal Adjustment-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臺北市:桂冠。
    范欣怡(2011)。結節性硬化症患者正常手足之親子互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胡蓉(2009)。台灣特殊需求學生之主要照顧者壓力、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與舒壓介入成效之研究。國防醫學院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雅婷(2009)。萊氏症兒童之手足關係與互動行為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菀榕(2011)。自閉症兒童之一般手足的壓力與因應方式之探討。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孫芸秩(2007)。肢體障礙少年父母期望、社會支持及教育抱負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享良(2000)。肢體障礙與身體病弱兒童。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p159-192)。臺北市:五南。
    柴蘭芬(2007)。高中生親子三角關係、手足關係與情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梁恩慈(2009)。大學生之社會支持、情緒調節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2013)。大專校院概況表(80-101學年度)。2013年12月31日取自教育部網站(https://stats.moe.gov.tw/files/main_statistics/u.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4)。各級教育學齡人口粗在學率(101學年度)。2014年3月15日取自教育部網站(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MgA5AA2)。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3)。102學年度一般學校-各縣市特教類別學生數統計(身障)-教育階段:所有教育階段(學前至高中職)。2013年11月01日取自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http://www.set.edu.tw/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spckind_ABCE/stuA_city_All_spckind_ABCE_20131021.asp)。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3)。102學年度大專院校各縣市特教類別學生數統計(身障)-教育階段:大專。2013年11月01日取自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http://www.set.edu.tw/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F_city_spckind/stuF_city_spckind_20131021.asp)。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增訂四版。臺北市:文景。
    崔嘉真(2011)。自閉症青少年與正常手足互動之探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佩妏(2002)。[自閉症兒童之手足]手足關係之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啟森(2001)。高雄市特殊學校國中階段智能障礙學生暑假期間休閒運動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統偉(2000)。由情緒輔導方案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同儕關係情緒覺察、認知思考及行為因應模式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莊舒婷(2008)。智能障礙者手足之手足關係與壓力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游恆山譯(2001)。發展心理學/ Sigelman,C.K. & Shaffer,D.R., 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臺北市:五南。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1996)。成人發展與適應。新北市:空大。
    黃慧真譯(1989)。發展心理學/ Sally Wendkos Olds & Papalia,Diane, Human Development。臺北市:桂冠
    曾麗華(2010)。他/她不重?-一般手足對智能障礙者照顧責任之探討。私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程千芳譯(2006)。累積的壓力將危害健康/Human, F. &;Avialion Medicine(2005),Accumulated stress presents range of health risks。航空醫學時科學期刊。20(1)。55-58。
    詹珮宜(2000)。智障學生之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廖文如(2002)。智障者成人手足之手足關係與壓力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衛生福利部 (2013)。身心障礙者人數按類別及致殘成因分。2013年10月12日引自衛生福利部網站(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82) 。
    劉于菁(2008)。智能障礙者手足關係的探索之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雪貞(2004)。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國立中山大學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鄧柑謀(1994)。壓力因應之意義、理論及其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40,45-51。
    鄭秀真(2000)。肢體障礙兒童。載於傅秀媚(主編),特殊教育導論,(179-198頁)。臺北市:五南。
    鄭雅薇(2002)。智障者之正常青少年手足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珊珊(2010)。聽人與其聽障手足互動歷程之敘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仕敏(2002)。自閉症兒童之正常手足生活適應研究-以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協君(2005)。專科階段肢體障礙學生賦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二、西文部分
    Cicirelli, V. G. (1995). Sibl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 N. Y. : Plenum Press.
    Degeneffe, C. E., & Lynch, R. T. (2006).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in adult siblings of person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9(3), 130-142.
    Dew, A., Balandin, S., & Llewellyn, G. (2008). The psychosocial impact on siblings of people with lifelong physical disabilit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20(5), 485-507.
    Furman, W., & Buhrmester, D. (1985).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ies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 56, 448-461.
    Iezzoni, L. I., McCarthy, E. P., Davis, R. B., & Siebens, H. (2000).Mobility problems and perceptions of disability by self-respondents and proxy respondents. Medical Care,38(10) ,1051-1057.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Nordmark, E. , Hägglund, G., & Lagergren, J. (2001). Cerebral palsy in southern Sweden II. Gross motor function and disabilities. Acta Pediatric , 90(11), 1277-82.
    Pearlin, L. I., Mullan, J. T., Semple, S. J., & Skaff, M. M. (1990). Caregiving and the stress process: An overview of concepts and their measures. Journal of The Gerontologist, 30(5), 583-591.
    Pearlin, L. J., & Schooler, C.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1), 2-21.
    Phelps, S. B., & Jarvis, P. A. (1993). Coping in adolescenc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to assessing cop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3(3), 359-37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