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璇
WANG, XUAN
論文名稱: 解嚴後臺灣小說中的日據歷史書寫研究
STUDY OF HISTORICAL WRITING OF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ESE NOVELS SINCE 1987
指導教授: 許俊雅
Hsu, Chun-Y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解嚴日據歷史臺灣意識
英文關鍵詞: Martial law ended, Colonial history,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7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4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解嚴之後,臺灣文壇出現了眾多文化浪潮,其中對日據歷史的重新評價和臺灣意識的崛起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日據歷史的重新評價也促使作家對日據歷史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重新書寫。以往臺灣文學中的歷史書寫,對日據歷史都有著較為明顯的批判態度。老作家吳濁流、鍾肇政、李喬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反映。解嚴以後的八九十年代,則對日據歷史有著不同的態度。解嚴初期對日據歷史的書寫呈現出一種對政府的反抗姿態,甚至因此展現出一種對日本文化的接受態度,缺乏對殖民歷史的反思精神。另外,八九十年代也存在著對以往歷史建構的一種解構思潮,對政府建構的一元歷史有著一定的反撥態度,對文明的入侵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思。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狂歡和論爭潮流漸息,對日據歷史的反思向縱深發展。此時本土意識有了更深入的發展,社會氛圍也變得寬容。一些作家有著為臺灣立傳的雄心壯志,全面地展現了日據時期臺灣人的文化認同問題和精神創傷。此外,年輕一代作家在新世紀也展現出對日據歷史不同的反思精神。他們對殖民歷史採取了虛化的策略,直接進入對戰爭的反思和對本土文化的建構。
    解嚴後不同時期對日據歷史的重新書寫,無論採取了怎樣的書寫策略,都展現出對日據歷史越來越深入的反思。期間展現了一種當代立場,和愈發濃烈的臺灣本土意識。

    Ever since the end of martial law (1987) in Taiwan, the Taiwanese literary world has seen plenty of emerging cultural thoughts, among which, the reevaluation of colonial period(Taiwan was governed by Japan from 1897 to 1945)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The reevaluation of colonial period contributes to the rewriting of the colonial period to varying degrees in Taiwan. It is arguable that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colonial history was obviously critical in previous historical writing, which to various degrees can be seen in such veteran writer as Wu Zhuoliu, Zhong Zhaozheng, Li Qiao. In 1980s and 1990s,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colonial history changed a lot.In the initial stage since 1987, a defiant attitude towards the government was represented in the writing, partially leading to the acceptance towards Japanese culture and lack of sufficient reflections upon the colonial history. In addition, the 1980s and 1990s also witness the trend in the thoughts of deconstruction, which on one hand balanced the government’s unitary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to some extent, and on the other hand partly formed the rethink on invasion of external civilization.
    The carnival of culture and argument in 1980s and 1990s faded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the reflection upon the colonial history went further. This was also a time when Taiwanese native consciousness developed and social atmosphere became more tolerant. Some writers had the ambition to comprehensively present issues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trauma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colonial past. Besides, a new generation of writers showed their approaches to reflection in the new centur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past. Their blurring approach in the writing of colonial history turn the novel directly to reflection on the wa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 culture.
    No matter how writers wrote, the historical writing of colonial period since 1987 indicated the deepening of Taiwanese reflection upon the history, implying a contemporary standpoint and a deeper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對象····························01 第二節 研究現狀····························02 第三節 研究目標····························09 第二章 臺灣解嚴前後的文化思潮····························11 第一節 解嚴的社會背景····························11 第二節 日據歷史的重評浪潮 ····························13 第三節 解嚴後臺灣的文化思潮 ····························15 第三章 八九十年代臺灣小說中的日據歷史書寫(一):為反抗而反抗 ····························23 第一節 《怒濤》、《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中的文化認同····························24 第二節 《迷園》中的臺灣意識····························34 第四章 八九十年代臺灣小說中的日據歷史書寫(二):文化反思····························39 第一節 《一九四七·高砂百合》中的多文化視角····························40 第二節 《餘生》中的庶民歷史····························47 第五章 新世紀臺灣小說中的日據歷史書寫(一): 為臺灣立傳····························57 第一節 《風前塵埃》中的日臺關係····························58 第二節 《三世人》中的殖民印記····························69 第三節 《海神家族》中的個人/家族史建構····························74 第六章 新世紀臺灣小說中的日據歷史書寫(二):走向本土····························79 第一節 《睡眠的航線》中的創傷書寫····························79 第二節 《殺鬼》、《複島》中的本土建構········85 第七章 結語····························95 附錄··························99 參考文獻····························103

    1.研究文本:
    [1]王聰威:《複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2]甘耀明:《殺鬼》,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3]李喬:《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基隆:海洋臺灣出版社,1996年。
    [4]李昂:《迷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5]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年。
    [6]吳明益:《睡眠的航線》,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7]施叔青:《風前塵埃》,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8]施叔青:《三世人》,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9]陳玉慧:《海神家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10]舞鶴:《拾骨》,臺北:春暉出版社,1995年。
    [11]舞鶴:《餘生》,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12]舞鶴:《悲傷》,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13]鍾肇政:《怒濤》,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2.參考文本:
    [1]中島利郎,周振英編著:《周金波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2]李喬:《寒夜》,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6年。
    [3]李喬:《荒村》,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6年。
    [4]李喬:《孤燈》,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6年。
    [5]吳濁流:《臺灣連翹》,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6]吳濁流:《無花果》,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7]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8]施叔青:《行過洛津》,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9]舞鶴:《鬼兒與阿妖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10]舞鶴:《思索阿邦·卡露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1]鍾肇政:《沉淪》,北京:廣播出版社,1983年。
    [12]鍾肇政:《滄溟行》,北京:廣播出版社,1983年。
    [13]鍾肇政:《插天山之歌》,北京:廣播出版社,1983年。
    [14]鍾肇政:《川中島》,臺北:蘭亭書局,1985年。
    [15]鍾肇政:《戰火》,臺北:蘭亭書局,1985年。
    [16]鍾肇政:《卑南平原》,臺北:前衛出版社,1987年。

    3.理論著作:
    [1][俄]米哈伊爾·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劉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2][法]米歇爾·福柯:《瘋顛與文明》,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3][法]米歇爾·福柯:《知識考古學》,謝福、馬月譯,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4][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5]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潘桂成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6][英]麥克·克朗(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楊淑華、宋慧敏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7]陳曉明:《德里達的底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8][美]愛德華·W.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李琨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9][美]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4.研究專著:
    [1]丁帆:《中國大陸與臺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2]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1997年。
    [3]王德威:《當代小說二十家》,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4]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5]呂正惠、趙嘏秋:《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北京:昆侖出版社,2002年。
    [6]李娜:《舞鶴創作與現代臺灣》,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年。
    [7]李喬:《臺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年。
    [8]林麗如:《歷史與記憶——舞鶴小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9]施敏輝:《臺灣意識論戰選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10]計璧瑞:《臺灣文學論稿》,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年。
    [11]計璧瑞:《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12]陳芳明:《後殖民臺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3]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14]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15]陳國偉:《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五南書局,2007年。
    [16]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書局出版社,1997年。
    [17]梅家玲:《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13年。
    [18]葉榮鐘:《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19]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20]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21]彭曉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22]童慶炳主編:《歷史題材文學系列研究(第一卷):歷史題材文學前沿理論問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社,2014年。
    [23]褚昱志:《皇民文學與反皇民文學》,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24][美]劉易斯·科塞(Lewis Coser):《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郭方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25]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26]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27]錢鴻鈞:《戰後臺灣文學之窗——鍾肇政六百萬字書簡研究》,臺北:文英堂出版社,2002年。
    [28]謝肇禎:《群欲亂舞——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29]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5.期刊論文:
    [1]王向陽:〈臺灣鄉土文學的國家想像與民族認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2]王志弘:〈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周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06年第3期。
    [3]王建民:〈當前臺灣社會思潮之觀察〉,《世界知識》,2013年第4期。
    [4]石一寧:〈重建臺灣的歷史敘事——讀藍博洲的報告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4年第1期。
    [5]古遠清:〈臺灣的大河小說和原住民文學〉,《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6]古遠清:〈當代臺灣文學思潮掠影〉,《華文文學》,2013年第3期。
    [7]朱立立、劉小新:〈近20年來臺灣地區「本土論」思潮的 形成與演變〉,《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8]朱雲霞:〈性別視閾下的歷史重構——試論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9]朱雲霞:〈流動的「鄉土」——1990年代以降臺灣鄉土小說管窺〉,《蘭州學刊》,2011年第12期。
    [10]朱雲霞:〈呈現與審視:「解嚴」後臺灣家族書寫中的創傷敘事〉,《齊魯學刊》,2015年第1期。
    [11]朱雙一:〈從新殖民主義的批判到後殖民論述的崛起——197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文化思潮發展的一條脈絡〉,《臺灣研究集刊》,2001年第4期。
    [12]朱雙一:〈「二·二八」文學書寫與臺灣意識的自我異化〉,《臺灣研究·歷史》,2007年第1期。
    [13]李石勇、駱智冕:〈歷史的擔當意識與人性的隱忍堅韌——論《臺灣人三部曲》的歷史意識與人性意識〉,《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14]李孟舜:〈李昂小說創作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中州學刊》,2013年第10期。
    [15]李雲雷:〈虛構的「故鄉」及其精神隱秘——從大陸看《複島》〉,《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第1期。
    [16]李麗娟:〈從後殖民文學理論看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7]肖寶鳳、李琳:〈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作家的女性歷史書寫〉,《臺灣研究集刊》,2012年第1期。
    [18]肖寶鳳:〈近20年來臺灣少數民族題材文學中的歷史敘事研究〉,《臺灣研究集刊》,2013年第5期。
    [19]林分份:〈史學想像與詩學批評——王德威的中國現代小說研究〉,《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5期。
    [20]周海玲:〈重構與變奏——《迷園》中的國族論述與女性迷思〉,《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21]胡冬智:〈從女性主義敘事學看《海神家族》中作者權威的建構〉,《大理學院學報》,2015年第11期。
    [22]胡金倫:〈為什麼是七不是六或八〉,《聯合文學》,2013年第3期。
    [23]姚婷;〈後殖民思潮下的臺灣身份認同——以施叔青《臺灣三部曲》為例〉,《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24]徐軍義:〈福柯的話語權力理論分析〉,《文教資料》,2010年第35期。
    [25]陳孔立:〈臺灣社會的歷史記憶與群體認同〉,《臺灣研究集刊》,2011年第5期。
    [26]陳家洋:〈「失焦」的鄉土敘事——臺灣新世代鄉土小說論〉,《華文文學》,2009年第1期。
    [27]陳建芳:〈臺灣新鄉土小說的歷史想像與反諷——以甘耀明《殺鬼》為中心〉,《福建論壇》,2011年第9期。
    [28]張帆:〈試論臺灣解嚴後小說中的歷史書寫〉,《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29]張帆:〈臺灣後鄉土小說的歷史意識和時間美學〉,《華文文學》,2014年第5期。
    [30]張帆:〈臺灣解嚴後小說中的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9期。
    [31]張琴鳳:〈論臺灣地區及馬華新生代作家的「戲仿」歷史敘事〉,《當代文壇》,2010年第6期。
    [32]張重崗:〈思想的複調:1990年代以來的臺灣文學思潮〉,《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9期。
    [33]張曉利:〈李昂作品對臺灣歷史的講述方式探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11期。
    [34]雷玉虹:〈臺灣「戰後世代」的歷史敘事、「國族」認同與行動——評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灣研究》,2013年第2期。
    [35]劉小新:〈臺灣文學研究中的殖民現代性幽靈〉,《東南學術》,2009年第5期。
    [36]劉宇:〈記憶再現與歷史關注下的文化回歸——論施叔青、李昂的臺灣書寫〉,《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7期。
    [37]劉建華:〈地方·頹廢·返魅:臺灣「新鄉土小說」研究〉,《臺灣研究集刊》,2014年第3期。
    [38]劉強:〈社會記憶與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39]蘇碩斌:〈傅柯的空間化思維〉,《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000年第6期。

    6.學位論文:
    [1]王致堯:《中國意識在臺灣社會政治發展過程中之角色分析》,台北:臺灣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2]王淑玲:《施叔青「臺灣三部曲」中的後殖民書寫研究》,高雄:臺灣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3]田若韻:《論餘生者的意義治療——以舞鶴小說為本》,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4]白楊:《施叔青的歷史書寫——以「臺港」三部曲為中心》,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5]朱立雯:《後鄉土小說的歷史記憶:以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及甘耀明《殺鬼》為例》,台中:臺灣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6]李慈惠:《吳明益《睡眠的航線》之夢境書寫與歷史記憶》,台南:臺灣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7]吳欣怡:《敘史傳統與家國圖像:以呂赫若、鍾肇政、李喬為中心》,新竹:臺灣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8]吳佳玲:《以「性」建構歷史:舞鶴《餘生》中的霧社事件書寫》,台中:臺灣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9]吳梅君:《七〇年代鄉土文學中的「臺灣意識」——以《臺灣文藝》小說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進修碩士論文,1998年。
    [10]紀靜宜:《論陳玉慧《海神家族》生命史書寫》,嘉義:臺灣嘉義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11]徐國彪:《臺灣文學的文化形象與身份認同》,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12]高夢晗:《臺灣本省人族群意識的歷史變遷——基於三種「國家認同」模式的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13]馬駿義:《當代「臺灣意識」之研究——兼論臺灣地區之「國家認同」》,台北:臺灣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4]黃勇:《臺灣文學視野中的日本想像——流變與原因》,北京: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15]張文婷:《論施叔青筆下的「離散」主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16]張怡寧:《歷史記憶建構的「民族」意涵:李喬臺灣歷史書寫的認同流變與文學展演》,新竹:臺灣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17]張惠君:《由空間探討施叔青「臺灣三部曲」的身份認同》,台中:臺灣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18]陳依卿:《從《海神家族》與《睡眠的航線》論信仰於戰亂時代之必要性與關懷意義》,台中:臺灣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19]陳秀珍:《甘耀明小說《殺鬼》的鄉土、歷史與美學風格》,台中:臺灣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20]陳姵妤:《施叔青《臺灣三部曲》中的歷史想像與臺灣書寫研究》,嘉義:臺灣嘉義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21]曾子鳴:《解嚴前夕臺灣政治與社會變革趨勢研究(1978-1987)——以臺灣報紙新聞為探討中心》,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22]游伊甄:《家族與自我的追尋——陳玉慧長篇小說研究(1992-2010)》,嘉義:臺灣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23]游貴花:《李昂及其《迷園》研究》,高雄:臺灣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24]董思齊:《不確定下的想像共同體:1949年以來臺灣國家認同的困境》,台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25]楊明慧:《臺灣文學薪傳的一個案例——由吳濁流到鍾肇政、李喬》,台中:臺灣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26]蔡翠華:《六〇年代《臺灣文藝》小說研究(1964-1969)——以認同敘事為中心的考察》,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27]蔡琇貞:《施叔青「香港三部曲」與「臺灣三部曲」書寫研究》,宜蘭:臺灣佛光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28]趙小雷:《歷史與虛構——歷史敘事和文學敘事比較》,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29]廖斌:《《文訊》雜誌與臺灣當代文學互動關係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30]劉小新:《後殖民·本土論·左翼思潮——當代臺灣理論思潮研究(1987-2007)》,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31]劉玉慧:《歷史記憶與傷痕的書寫——鍾肇政《怒濤》研究》,台中:中興大學的碩士論文,2009年。
    [32]鄭靜蓮:《再現他族:當代臺日作家日治時期原住民歷史書寫——以舞鶴《餘生》、施叔青《風前塵埃》、津島佑子《太過野蠻的》為例》,台中:臺灣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33]賴一郎:《鍾肇政小說創作論》,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34]盧翁美:《李喬「寒夜三部曲」人物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35]謝世宗:《王聰威小說研究》,新竹:臺灣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