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華斌
Chou, Hua-Pin
論文名稱: 從屬性統合與主體性建構――日治時期在台日人對台語歌謠的采集整理及傳播
Subordinate integration and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the coll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aiwanese ballads by Japanese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指導教授: 陳龍廷
Chen, Long-T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台語歌謠日治時期在台日人從屬性統合主體性建構殖民論述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ballads,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Japanese in Taiwan, Subordinate integration,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Colonial discours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0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係探討日治時期在台日人對台語歌謠的采集整理及傳播,主要將當時在台日人的台語歌謠采集整理活動發展作為一種態樣,回歸於當時殖民場域、文化空間的大環境觀察,以鳥勘探討殖民者於台灣進行的從屬性統合與殖民主體性建構,以及殖民統治本質、殖民論述、殖民知識生產,監控規訓、改造「國民」身體等手段。其中,一併爬梳當時日人的台語學習研究發展概況,以觀察其與台語歌謠采集的關聯性。同時,梳理日人的台語歌謠采集概況,並觀察其書面記錄形式,甚至觸及殖民者的白話台語建設工程議題。雖然論文議題鎖定於在台日人,然為讓台語歌謠采集發展的整體面貌較清晰,相對於殖民者的從屬性統合、主體性建構、殖民論述,本文也用小篇幅探討被殖民的台灣人於台語歌謠場域的抵殖民論述、文化及鄉土認同、改善台灣人本身素質的進步觀等主體性建構表現,以作為對照性的研究。另,針對警察涉入台語歌謠場域的現象加以觀察,例如查禁、配合宣傳歌的政策宣導、現代社會教化,以管控、規訓台灣人,鞏固殖民政權。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aiwanese ballads by Japanese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activities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ballads’ collection by Japanese in Taiwan. Returning to the colonial field and observing the environment of cultural spac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oceeding of subordinate integration and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by Japanese colonists in Taiwan, and the means of the nature of colonial rule, colonial discourse, production of colonial knowledge, taking control and disciplining, and transforming “national” bodies, and so on.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Taiwanese studies and research for viewing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Taiwanese ballads’ collection, analyzes the state of Taiwanese ballads’ collection by Japanese and their written forms of keeping records, and covers the issues of the colonists’ construction projects of Taiwanese vernacular as well. Although the research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Japanese in Taiwan, for a clear holistic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ballads’ collection and conducting a comparative study, in opposition to the colonists’ subordinate integration,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and colonial discourse, this study also slightly discusses the execution of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by the ruled Taiwanese in terms of the resistance to the colonial discourse in the field of Taiwanese ballads, culture and local identity, and advanced concepts of increasing the intrinsic quality of Taiwanese. Moreover, this study observes the phenomena of police’s intervention in the field of Taiwanese ballads for taking control and disciplining Taiwanese, such as censorship and prohibitions, policies advocacy in propaganda songs,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even converting “national” bodies, whereby to secure the colonial regim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日治時期台語歌謠采集的初始 1 二、主體、客體的相互辯證 2 三、傳統、本土、殖民、現代的糾葛 2 四、台語歌謠研究 3 五、台語文獻研究 4 第二節 名詞界定 5 一、台語 5 二、日本人、台灣人 6 三、歌謠 7 第三節 文獻回顧 8 一、日治時期的台語歌謠 8 二、流行歌 10 三、台語 10 第四節 問題意識 12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3 一、論述、規訓 14 二、東方主義 14 三、帝國檔案 15 四、從屬性統合 16 五、主體性建構 18 第六節 論文架構 20 第二章 日治時期日人的台語歌謠采集及記錄 22 前言 22 第一節 帝國檔案的建構 23 第二節 日治時期日人的台語學習與研究發展概況 28 一、台語教育機構 29 二、台語相關出版品 31 三、在台日人間的台語普及概況 33 第三節 在台日人的台語歌謠采集概況 37 一、第一期:1895-1916年 38 二、第二期:1917-1941年 42 三、第三期:1941-1945年 46 第四節 在台日人的台語歌謠書面記錄形式 48 一、漢字的使用 49 二、在台日人的台語歌謠記錄形式 51 三、台語歌謠表記的台語假名 54 第五節 在台日人台語歌謠記錄的漢字運用 56 一、在台日人表記歌詞時的台語漢字訓讀 57 二、台灣人的台語漢字選用 59 三、在台日人歌謠日譯時的漢字運用 61 小結 64 第三章 日治時期日人於台語歌謠場域的從屬性統合 65 前言 65 第一節 在台日人對台語歌謠的殖民論述 66 一、從風俗語言深入心理思想 66 二、從教化、移風易俗到同化 68 三、文學的收編 69 第二節 在台日人對歷史性台語歌謠文本的論述 72 一、歷史性台語歌謠的殖民論述 73 二、歷史性台語歌謠的再生產 77 三、殖民論述的荒謬 79 第三節 台語歌謠的查禁 82 一、歌謠的宣傳力 82 二、歌謠印刷物的查禁 88 三、唱片的查禁 91 第四節 日治時期的「現代性」與台語宣傳歌 95 一、殖民現代性 95 二、台語文的現代化 96 三、台語歌謠承載的「現代性」 100 四、「現代性」宣傳歌 103 第五節 成員招募宣傳歌的從屬性統合 106 一、產業組合 106 二、租佃改善事業 111 三、商工協會 115 四、家庭副業獎勵 116 小結 118 第四章 日治時期日人於台語歌謠場域的主體性建構 119 前言 119 第一節 現代社會教化的宣傳歌與「國民」身體的改造 119 一、日本的「國民」改造 120 二、日治時期台灣殖民地的「國民」改造 122 三、現代社會教化的宣傳歌謠 123 第二節 戰爭時期在台日人的台語歌謠采集 132 一、戰爭時期的台灣文壇 132 二、日人采集台語歌謠的「戰爭協力」 135 三、「再生產」的軍歌 139 第三節 台灣人於台語歌謠場域的抵殖民運動與論述 142 一、民族論 144 二、啟蒙論 147 三、文學論 150 小結 153 第五章 結論 154 一、重新定位 154 二、未來課題 157 參考書目 161 附錄 日治時期日人采集的台語歌謠 180

    一、文獻史料
    (一)、電子資料庫
    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資料庫,國立台灣圖書館,網址http://stfj.ntl.edu.tw。
    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資料庫,國立台灣圖書館,網址http://stfb.ntl.edu.tw。
    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網址http://xdcm1.nmtl.gov.tw:8014/cgi-bin2/Libo.cgi?。
    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網址http://xdcm1.nmtl.gov.tw:8013。
     《臺灣時報》資料庫,網址http://xdcm1.nmtl.gov.tw:8100/twdbmenu/Taiwan-JIHO.htm。
     「臺灣民報系列」資料庫(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臺灣、臺灣青年),網址http://tlml.nmtl.gov.tw/。
     「臺灣音聲100年」網頁,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http://audio.nmth.gov.tw。
    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

    (二)、報紙、雜誌
     一鶴,〈青の燈の下て〉,《語苑》27:12,1934年12月。
     七十七字生,〈會話俱樂部〉,《臺灣土語叢誌》4,1900年5月。
     大政翼贊會宣傳部編輯,〈大政翼贊運動の指針:〝實踐要綱〞完成〉,《大政翼贊會會報》3,大政翼贊會宣傳部,1941年1月1日,1版。
     大政翼贊會宣傳部編輯,〈近衛總裁挨拶〉,《大政翼贊會會報》1,大政翼贊會宣傳部,1940年12月1日。
     小林覺,〈消防歌〉,《臺灣警察協會雜誌》51,1921年8月。
     小松松濤,〈俚謠〉,《臺灣婦人界》,台北:台灣婦人社,1935年12月。
     小波(小波矢士生),〈童謠〉,《語苑》18:8,1925年8月。
     小野西洲,〈自叙漫言〉,《語苑》28:12,1935年12月。
     小野西洲,〈草庵漫筆〉,《語苑》7:8,1914年8月。
     小野西洲,〈榕窓漫筆〉,《語苑》31:7,1938年7月。
     小野西洲,〈勸本島青年國語歌〉,《語苑》4:1,1911年10月。
     不著撰人,〈土語專門學校新設〉,《臺灣日日新報》,1912年4月2日,2版。
     不著撰人,〈本島の日本領有に歸する前後台北附近に行はれたる謠歌〉,《台灣慣習記事》1:7,1901年7月。
     不著撰人,〈私立臺灣語學校〉,《臺灣新報》,1898年1月27日,2版。
     不著撰人,〈創刊の辭〉,《フォルモサ》1,1933年7月10日。
     不著撰人,〈帽子會社是否中間搾取機關?青果會社前車可鑑 怎麼不設產業組合〉,《臺灣民報》,1930年3月8日,4版。
     不著撰人,〈詹振の謠歌〉,《臺灣新報》,1897年5月2日,3版。
     不著撰人,〈遊戲及童謠〉,《臺灣教育會雜誌》3,1901年12月。
     不著撰人,〈臺南地主會宣傳歌被當局押收〉,《臺灣新民報》,1931年10月31日,9版。
     不著撰人,〈蓄音機曲盤取締 訂來月一日實施 維持安寧助長美風良俗〉,《臺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28日,8版。
     不著撰人,〈舊政府時代之教蕃歌〉,《臺灣慣習記事》5:8,1905年8月。
     不著撰人,〈羅馬字白話字普及運動 蔡氏已作成宣傳歌〉,《臺灣民報》243,1929年1月13日,3版。
     不著撰人,〈警察が大弱りの 歌詞不穩な曲盤 沒收も出來ぬ“街頭的流浪”やっと解說書だけ發賣禁止〉,《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月20日,8版。
     不著撰人,〈警察官臺灣語熟達の急務〉,《語苑》34:9,1941年9月。
     不著撰人,無題名啟事,《風月報》124,1941年2月。
     不著撰人,雜錄〈小作慣行改善事業の概要と宣傳歌〉(業佃會宣傳歌),《臺灣農事報》283,1930年6月。
     中部生,〈業佃の歌〉,《語苑》23:2,1930年2月。
     中間中中子,〈迎亥歲〉,《語苑》4:1,1911年1月。
     今田五更,〈臺灣觀光歌〉,《臺法月報》6:4,1912年4月。
     分部照成,〈文匪〉,《臺灣文學》1:2,1941年9月。
     片岡巖,〈革命歌と本島人〉,《臺法月報》6:5,1912年5月。
     片岡巖,〈漢族革命歌〉,《語苑》5:7,1912年7月。
     王育霖,〈臺灣歌謠考〉,《翔風》18,台北高等學校,1938年10月。
     王昭文,〈睛暝人,看見光〉,《台灣教會公報》3202,2013年7月。
     冬峰生,〈童謠〉,《語苑》16:3,1923年3月。
     台中生,〈乞食追つ拂ひの宣傳歌〉,《語苑》22:9,1929年9月。
     台中生,〈節約宣傳歌〉,《語苑》23:12,1930年12月。
     台中生,〈趣味の台灣語〉(產業組合普及歌),《語苑》23:4,1930年4月。
     台北生,〈火防宣傳歌〉,《語苑》26:2,1933年2月。
     台北生,〈交通道德宣傳歌〉,《語苑》26:1,1933年1月。
     台北生,〈商工協會出現歌〉,《語苑》27:1,1934年1月。
     台北生,〈強盜豫防宣傳歌〉,《語苑》26:12,1933年12月。
     台北生,〈產業組合宣傳歌〉,《語苑》26:8,1933年8月。
     台北生,〈臺灣童謠〉,《語苑》25:9,1932年9月。
     台南州農會,《勸業用臺灣語實習資料》,台南:台南州農會,1930年。
     台灣文藝協會,〈大快報〉,《臺灣新文學》1:10,1936年12月。
     台灣教育會,〈國歌「君が代」に就いて〉,《文教》505,台北:台灣教育會,1944年11月。
     台灣產業組合協會,〈宣傳資料〉(勸人着貯蓄歌、組合員普及標語等),《台灣之產業組合》17,1927年7月。
     台灣產業組合協會,〈員林郡產業組合 第十八回事務研究會會報〉(產業組合宣傳歌),《台灣之產業組合》,1933年12月。
     平井生,〈日臺會話大全(新樹庵杉房之助著)〉,《臺灣教育會雜誌》6,1902年8月,頁56。
     平澤丁東,〈臺灣の民謠〉,《臺灣時報》,1932年10月。
     平澤丁東,〈臺灣の民謠〉,《臺灣時報》,1932年9月。
     平澤丁東,〈臺灣語の流行歌〉,《臺灣時報》,1935年4月。
     平澤丁東,《臺灣の歌謠と名著物語》,台北:晃文館,1917年。
     本報訊,〈高雄州業佃會 勸業課極力宣傳 擁不到農民的利益〉,《臺灣民報》,1929年11月17日,4版。
     本報訊,社說〈產業組合的本質與精神 當局者豈可無視〉,《臺灣新民報》,1931年1月24日,2版。
     本報訊,社說〈臺灣產業組合 要革除蟊病 每年大會 有不如無〉,《臺灣新民報》,1931年12月12日,2版。
     未著撰人,〈侮辱三勇士曲盤 由本島人吹込頒布全島 前月末發見全部押收〉,《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2月4日,4版。
     白雲老人,〈紅燈哀歌〉,《語苑》28:12,1935年12月。
     石蘭居主人,〈火金姑:臺灣螢の見聞一二〉,《臺法月報》8:5,1914年5月。
     伊能嘉矩,〈阿片烟始末〉,《臺灣慣習記事》3:2,1903年2月。
     吉田忠男,〈臺灣童謠集〉,《臺灣教育》402,1936年1月。
     地方通信〈 警察捜査能力の低下? 中壢郡下に竊盜案 續出して檢擧不能〉,《臺灣新民報》,1932年3月26日,12版。
     地方通信〈強盜跋扈 警察無能〉,《臺灣新民報》,1931年1月17日,8版。
     有働生,〈今の流行歌〉,《語苑》28:4,1935年4月。
     有働生,〈流行歌〉,《語苑》27:12,1934年12月。
     有働生,現代詩歌の研究〈落花恨〉,《語苑》28:5,1935年5月。
     西洲,《語苑》24:4,〈漫言漫錄〉,1931年4月。
     西條八十作詞、小松耕輔作曲,〈產業組合歌〉,《臺灣之產業組合》42,1929年12月。
     呂赫若,〈牛車〉,《臺灣文藝》2:5,1935年5月。
     李獻璋、黃純青,〈新字問題〉,《南音》1:5,1932年3月14日;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 李献璋,〈臺灣謎語纂錄(一)〉,《臺灣新民報》924,1933年9月15日。
     村田義清、神川清,〈台灣決戰文學會議〉,《文藝台灣》終刊號,1944年1月。
     秀峰,〈童歌〉,《臺灣土語叢誌》1,1899年12月。
     坤五(鄭坤五),〈就鄉土文學說幾句〉,《南音》1:2,1932年1月。
     於保生,〈業佃契約獎勵歌〉,《台灣語學研究會會報》53,1931年5月。
     於保昌,〈業佃會歌〉,《台灣語學研究會會報》50,1930年7月。
     東方孝義,〈日臺會話の研究:趣味臺灣話(一)〉,《臺灣警察時報》152,1930年2月1日。
     東方孝義,〈日臺會話の研究:趣味臺灣話(二)〉,《臺灣警察時報》153,1930年2月15日。
     東方孝義,〈臺灣風習(2)〉,《語苑》18:2,1925年2月。
     東方孝義,〈臺灣語の研究〉,《臺灣警察時報》304,1941年3月。
     東方孝義,〈臺灣語の研究方法〉,《臺灣警察時報》168,1930年10月。
     林口庄茶業改良會,〈茶業改良俗歌〉,《臺灣之茶業》12:3,1928年6月。
     林茂生,「新台灣話陳列館」專欄〈頭序〉,《台灣教會公報》584,1933年11月。
     林覺太,〈古き流行歌:獄囚に關する〉,《臺法月報》8:8,1914年8月。
     松場敬也,〈家畜に關する方言、俚諺、童謠(彰化附近採集)〉,《民俗臺灣》5:2(44號),1945年2月。
     采訪生,〈臺人の俗歌〉,《臺灣慣習記事》2:7,1902年7月。
     茉莉,〈民謠に就いての管見〉,《第一線》,1935年1月。
     哲也(林荊南),〈臺灣土俗學研究近況〉,《風月報》131,1941年6月。
     海口査士,會話俱樂部〈戶籍(家甲)〉,《台灣土語叢誌》1,1899年12月。
     海山郡聯合業佃會,〈業佃會宣傳歌〉,《臺灣農事報》283,1930年6月。
     海島洋人,〈大稻埕童歌抄〉,《民俗臺灣》3:1,1943年1月。
     海島洋人,〈續大稻埕童歌抄〉,《民俗臺灣》3:7,1943年7月。
     荊南,〈冀望文藝同志的協力〉,《風月報》122,1941年1月。
     草,〈俗歌〉,《語苑》7:12,1914年12月。
     記者,〈板橋街家禽 放飼禁止歌〉,《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10月1日,第8版。
     梅村益敏,〈臺灣童歌二題(臺北州桃園附近)〉,《民俗臺灣》4:10(40號),1944年10月。
     梅陰子(伊能嘉矩),〈阿片の歌〉,《臺灣新報》,1896年12月22日,1版。
     郭秋生,〈台灣話文嘗試欄〉,《南音》1:2,1932年1月15日。
     郭秋生,〈建設「台灣話文」一提案〉,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原載於《臺灣新聞》,1931年7月7日起,連載33次。
     郭秋生,〈建設「臺灣話文」一提案〉,《臺灣新民報》,1931年8月29日、9月7日;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 郭秋生,〈臺灣話文的新字問題――給賴和先生〉,《南音》1:4,1932年2月22日。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 郭秋生,〈臺灣話文嘗試欄〉,《南音》1:4,1932年2月22日。
     郭秋生,〈臺灣話文嘗試欄〉,《南音》1:5,1932年3月14日。
     郭秋生,〈還在絕對主張建設「臺灣話文」〉,《臺灣新民報》,1933年11月11-26日;收入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出版社,2003年。
     郭秋生,〈讀黃純青先生的「臺灣話改造論」〉,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原載於《臺灣新民報》,1931年11月7、14日。
     郭秋生,臺灣話文嘗試欄〈童謠 歌 曲〉,《南音》1:3,1932年2月1日。
     陳厝坑茶葉公司,〈茶葉宣傳歌〉,《臺灣之茶業》12:3,1928年6月。
     陳紹馨,〈稻田尹著「臺灣歌謠集」第一輯〉,《民俗臺灣》3:7,1943年7月。
     陳達儒,〈東亞行進曲〉,《風月報》98,1939年11月。
     黃石輝,〈再談鄉土文學〉,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原載於《臺灣新聞》,1931年7月24日起,連載8次。
     黃石輝,〈我的幾句答辯〉,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原載於《伍人報》142-144,1931年8月15、22、29日。
     黃石輝,〈言文一致的零星問題〉,《南音》1:6,1932年4月2日;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 黃石輝,〈怎要不提倡鄉土文學〉,《伍人報》9-11,1930年8月16日-9月1日;收入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出版社,2003年。
     黃石輝,〈新字問題〉,《南音》1:4,1932年2月22日;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 黃石輝,〈解剖明弘君的愚論〉,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原載於《臺灣新民報》974-978,1933年11月5-9日。
     黃呈聰,〈應該著創設臺灣特種的文化〉,《臺灣民報》3:1,1925年1月。
     黃純青、李獻璋,〈新字問題〉,《南音》1:6,1932年4月2日;收錄於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 黃得時,〈輓近臺灣文學運動史〉,《台灣文學》2:4,台北:啟文社,1942年10月。葉石濤譯,收錄於《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 黑石生,〈昭和十二年本島レコード界を顧る〉,《臺灣警察時報》266,1938年1月。
     新竹 江夏生,〈防火宣傳歌〉,《語苑》28:12,1935年12月。
     新竹 研究生,〈交通安全歌〉,《語苑》28:11,1935年11月。
     新樹,〈懷妊及出產に關する雜話(續き)〉,《臺灣慣習記事》2:9,1902年9月。
     新樹庵,〈領臺後に於ける童謠〉,《臺灣日日新報》,1899年7月16日,7版。
     楊守愚,〈顛倒死〉,《臺灣新民報》321號,1930年7月;張恆豪編,《楊守愚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 鈴木生,〈十勸少年歌〉,《語苑》25:1,1932年1月。
     鈴木生,〈本島出版だより〉,《臺灣警察時報》208,1933年3月。
     鈴木生,〈本島出版だより〉,《臺灣警察時報》209,1933年4月。
     鈴木生,〈本島出版だより〉,《臺灣警察時報》212,1933年7月。
     鈴木生,〈本島出版だより〉,《臺灣警察時報》213,1933年8月。
     鈴木生,〈虎列剌豫防宣傳歌〉,《語苑》25:8,1932年8月。
     鈴木清一郎,〈家庭副業製帽獎勵歌〉,《語苑》27:6,1934年6月。
     鈴木清一郎,〈現代新體流行歌〉,《語苑》29:7,1936年9月。
     鈴木清一郎,〈臺灣流行歌〉,《語苑》27:11,1934年11月。
     鈴木清一郎,〈臺灣流行歌〉,《語苑》29:1,1936年1月。
     鈴木清一郎,〈臺灣流行歌〉,《語苑》29:8,1936年8月。
     鈴木清一郎,《臺灣旧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34年。
     裏川大無,〈明治三十年代の臺灣雜誌覺え書(二)〉,《愛書》2,1934年8月。
     裏川大無,〈臺灣雜誌興亡史(三)〉,《臺灣時報》185,1935年4月。
     與太郎,〈囝仔の歌〉,《臺灣土語叢誌》2,1900年9月。
     劉捷,〈臺灣文學の史的考察(二)〉,《臺灣時報》199,1936年6月。
     德木正風,〈俗謠は天下の雄辯なり 群眾心理を支配せんと欲せば宜しく之を利用すべし〉,《實業之臺灣》63,1915年1月。
     稻田尹,〈臺灣の歌謠に就て〉,《臺灣時報》,1941年1月。
     稻田尹,〈臺灣歌謠と民眾〉,《臺灣時報》,1941年8月。
     編集部,〈俗語勸解纏足歌〉,《台灣慣習記事》4:2,台北:台灣慣習研究會,1904年2月。
     編輯室,〈臺灣の民謠〉(二),《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45,1929年7月,頁76-84。
     鄭坤五,〈台灣國風〉,《台灣藝苑》1:2,1927年6月。見於復刻本,《臺灣藝苑合訂本(上)》,高雄:春暉出版社,2014年。
     賴和,〈開頭我們要明瞭地聲明〉,《現代生活》創刊號,1930年10月。收錄於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1‧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 賴和,〈新樂府〉,《臺灣新民報》343,1930年12月13日。
     賴和,〈農民謠〉,《臺灣新民報》345,1931年1月1日。
     賴和,〈賴序〉,《臺灣民間文學集》,台中:台灣新文學社,1936年。
     賴和、郭秋生,〈臺灣話文的新字問題〉,《南音》1:3,1932年2月1日。
     醒民(黃周),〈整理歌謠的一個建議〉,《臺灣新民報》345,1931年1月。
     龍目,〈喪事禁酒宣傳歌〉,《語苑》24:10,1931年10月。
     龜甲萬醬油販賣株式會社,〈瑞香姊上菜市〉,《第一線》2,1934年12月。
     龜甲萬醬油販賣株式會社,《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3月15日,4版。
     龜甲萬醬油販賣株式會社,《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33年8月19日,8版。
     簡安都,〈大東亞戰爭歌〉(二),《南方》184,1943年10月。
     簡安都,〈大東亞戰爭歌〉(三),《南方》185,1943年11月。
     簡安都,〈大東亞戰爭歌〉,《南方》183,1943年9月。
     蘇維熊,〈臺灣歌謠に對する一試論〉,《フォルモサ》1,1933年7月10日。
     灣太郎,〈土人の念歌〉,《臺灣慣習記事》2:9,1902年9月。

    (三)、專書
     《南部臺灣紳士錄》,台南:台南新報社,1907年。
     小野西洲,《警察官對民眾臺語訓話要範》,台北:台灣語通信研究會發行,1935年。
     川尚義主編,《日臺大辭典》,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1907年。
     不著撰人,《盡忠報國三勇士新歌》,台中:瑞成書局,1932年6月。
     中島利郎等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 文芸評論集》第五卷,日本東京:緑蔭書房,2001年4月。
     中島利郎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年。
    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1年。
     台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9年。
     台灣總督府,《公學校高等科修身書 兒童用》卷一,台北:台灣總督府,1936年第6版。
     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臺灣十五音及字母詳解》,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1986年。
    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台灣茶業用語》,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16年。
     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林業應用日臺語集》,台北: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11年。
    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38年。
     平澤平七主編,《臺灣俚諺集覽》,台北:台灣總督府,1914年。
    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下卷,日本東京:刀江書院,1928年。
     西郷都督樺山總督出版委員会編,〈樺山資紀小傳〉,《西鄉都督と樺山總督》,台北:西鄉都督樺山總督記念事業出版委員会,1936年12月。
     佐佐木舜一,《臺灣植物名彙》,台北:台灣博物學會,1928年。
     吳成輝、林朝卿作詞,郭明峰作曲,〈業佃會行進曲〉,《小作改善事業概要(昭和十一年版)》,台北:台北州內務郡勸業課,1936年。
     呂石頭,〈海山郡業佃會歌〉,《小作改善事業概要(昭和十一年版)》,台北:台北州內務郡勸業課,1936年。
     宋文和,《現代文明維新世界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5年。
     志波吉太郎,《臺灣の民族性と指導敎化》,台北:志波吉太郎,1927年。
     李献璋,《臺灣民間文學集》,台中:台灣新文學社,1936年。
     赤星義雄,《臺灣の奇習》,台北:財界之日本臺灣總支社,1935年。
     岩崎敬太郎,《埤圳用語》,台北:台灣語通信研究會,1911年。
     東方孝義,《臺日新辭書》,台北:台灣總督府警務局內台灣警察協會,1931年。
    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台北:高等法院檢察局通譯室同人研究會,1942年。
     東方孝義編,《台日新辭典》,台北:台灣警察協會出版,1931年。
     近衛師團軍醫部,《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日本東京:近衛師團軍醫部,1896年。
     高等法院檢察局通譯室同人研究會,《臺譯漢譯臺灣地方選舉便覽》,台北:台灣地方法院檢查局通譯室,1935年。
     屠繼善,《恒春縣志》,1894年;收錄於《恒春縣志 臺東州采訪記 小琉球漫誌(合訂本)》,台北 : 大通書局,1984年。
     張樹,〈宜蘭郡業佃會歌〉,《小作改善事業概要(昭和十一年版)》,台北:台北州內務郡勸業課,1936年。
     菅武雄,《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新竹:菅武雄,1938年。
     緒方武歲著,《臺灣大年表》,台北:台灣文化出版社,1943年。
     稻田尹,《臺灣歌謠集》,台北:台灣藝術社,1943年。
     稻田尹主編,《臺灣歌謠書目》,台北;台北帝國大學東洋文學會編,油印發行,1940年。
     俣野保和,《臺灣語集》(《臺灣日用土語集》),日本東京:民友社,1895年7月18日。

    二、研究資料
    (一)、單篇論文
     又吉盛清,〈台湾教育會会雑誌:台湾教育會会の活動と同化教育〉,《臺灣教育會雜誌 別卷》,日本沖繩縣:ひるぎ社,1996年。
     大西斎,〈わが国の国旗・国歌の歴史的意義とその法的位置づけ〉,大阪大学大学院紀要《国際公共政策研究》14:1,2009年9月。
     小川尚義編,〈緒言〉,《日台大辭典》,台北:台灣總督府學務部,1907年。
     川本皓嗣,〈漢文訓読とは何か――翻訳論と比較文化論の視点から〉,《大手前大学論集》11,2010年。
     中田敏夫,〈故折井英治氏蔵台湾統治初期言語資料『軍隊憲兵用台湾語』『台湾語』:資料並びに解說〉,《国語国文学報》64,2006年3月。
     中西靖忠,〈国語表記の現状——ルビの問題を中心に〉,《高松短期大学紀要》14,1984年3月。
     王世慶,〈清代與日治時代的台灣史料:以檔案為中心〉,《臺灣史料論文集》上冊,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4年。
     王志弘,〈秩序、效率與文明素養:台北市「排隊運動」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2005年9月。
     王育德著,李淑鳳等譯,〈三字集講釋〉,王育德全集8《台灣語研究卷》,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年。
     王幸華,〈寫實(realism)?再現(representation)?──日治台灣新文學小說的醫療(事)書寫新探〉,《第一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系,2007年3月。
     王美惠,〈民俗或迷信: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相關問題探討〉,《崑山科技大學學報》1:1,2004年12月。
     王泰升,〈日本統治下臺灣人關於國籍的法律經驗:以臺灣與中國之間跨界的人口流動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0:3,2013年9月。
     王順隆,〈《日台大辭典》與《新訂日台大辭典》的比較〉,《文教大学文学部紀要》13:1,1999年。
     王順隆,〈日治時期台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文教大學文學部紀要》12-2號,1998年。
     王順隆,〈從百年的臺灣閩南語教育探討臺灣的語言社會〉,《臺灣文獻》46:3,1995年9月。
     王順隆,〈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43:3,1993年9月。
     王毓莉,〈馴服v.s.抗拒:建構研究中國新聞輿論監督產製的新取向〉,2010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第四屆數位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7月4日。
     王錦江(王詩琅),〈台灣新文學雜誌始末〉,《台北文物》3:3,1954年12月。
     王櫻芬,〈戰時臺灣漢人音樂的禁止和「復活」:從一九四三年「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的見聞為討論基礎〉,《臺大文史哲學報》61,2004年11月。
     市川春樹,〈日治最初期臺灣福佬話教材編纂之相關考察:日本人對臺灣福佬話的認知與概念〉,《台灣學誌》第8期,2013年10月。
     石婉舜,〈川上音二郎的《奧瑟羅》與臺灣——「正劇」主張、實地調查與舞臺再現〉,《戲劇學刊》8,2008年7月。
     伊原大策,〈日治初期的臺語教本系譜〉,《編譯論叢》6:2,2013年9月。
     伊藤和幸,〈明治中期の国語政策:「国語調査委員会」をめぐって〉,《慶応義塾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紀要》33,1991年。
     江玉林,〈「南無警察大菩薩」——日治時期臺北州警察衛生展覽會中的警察形象〉,《政大法學評論》112,2009年12月。
     江秀姿,〈台湾における日本統治明治期の台湾語教育ー教員講習所及び国語学校を中心に〉,《東吳日語教育學報》30,2007年7月。
     何素花,〈百年農村副業―─以苑裡客庄里帽蓆業為研究中心〉,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4年。
     何義麟,〈評駒込武《殖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新史學》11:4,2001年2月。
     吳文星,〈日本據台前對台灣之調查與研究〉,《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4年12月。
     吳密察,〈「台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0:3,2014年9月。
     呂興昌,〈論鄭坤五的「臺灣國風」〉,胡萬川編《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1998年。
     宋國誠計畫主持人,〈後殖民論述╱文化抵抗的政治:從法農(F.Fanon)到薩依德(E. Said)〉,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414-H-004-042,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執行,2004年。
     李文茹,〈植民地台湾で歌われたモダンと自由恋愛−1930年代の閩南語流行曲をめぐって〉,《言語文化研究》24:2,立命館大学国際言語文化研究所,2013年2月。
     李有成,〈緒論〉、〈帝國與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7年。
     李承機,〈在文字權力與文書統治之外的音聲文化――殖民地台灣「禁歌」的出現與唱片取締政策的形成〉,《第十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2014年10月25-26日。
     李為楨,〈1910-40年代臺灣農業組織制度變遷之考察:以產業組合與農會為中心〉,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4年。
     村上嘉英,〈日本人の台湾語学習と研究の事始め〉,《中国文化研究》21,天理大学国際文化学部中国語コース研究室,2004年。
     沈国威,〈漢字文化圏における近代西洋新概念の受容・交流・共有・異化に関する研究〉,「JFE21世紀財団」2007年度大学研究助成交付研究,2008年。
     沈美雪,〈小林李坪『臺灣歳時記』考:紀錄臺灣風土的日語俳句歳時記〉,《淡江日本論叢》22期,2010年12月。
     尚瑞國,〈租佃市場環境、生產技術轉變與稻作農場生產力〉,《農業經濟》73,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發行,2003年6月。
     岡本真希子,〈日本統治前半期台湾の官僚組織における通訳育成と雑誌『語苑』:1910-1920年代を中心に〉,《社会科学》42巻2・3合併号,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2012年12月。
     岩田重則,〈民俗學與近代〉,《現代日本民俗學的理論與方法》,中國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 林太崴,〈奔跑中的流行歌詞──七十八轉大餅與李臨秋〉,《第肆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初稿彙編暨會議手冊》,2010年10月29日。
     林美秀,〈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台湾語仮名表記の変化過程:「オ」「ヲ」表記の分析を通して〉,《岡山大学大学院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科紀要》25,2008年3月。
     林美容,〈殖民者對殖民地的風俗記錄——佐倉孫三所著之《臺風雜記》之探討〉,《臺灣文獻》55:3,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4年9月。
     林淇漾,〈副刊學的理論建構基礎〉,《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
     林開世,〈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臺大文史哲學報》59,2003年11月。
     林慶元,〈《南征紀程》、《台海使槎錄》及其他關於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的幾個問題〉,《亞洲研究》23,1997年7月。
     松永正義,〈郷土文学論争(1930~32)について〉,《一橋論叢》101:3,1989年3月。
     松田吉郎,〈日治時期台灣的產業組合與農業實行組合〉,薛化元編輯,《發展與帝國邊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 近藤正己撰,林果顯譯,〈「皇民化」政策的形成〉,《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一百年的歷史意義〉,《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42,2010年10月。
     柳書琴,〈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南國文藝》的創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2007年。
     柳書琴,〈書房夫子與斷頭雞:日據時期台灣傳統文化體系與漢文教育的崩解〉,劉中樹、張福貴、白楊主編,《世界華文文學的新世紀》,中國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6年。
     柳書琴,〈從官製到民製:自我同文主義與興亞文學(Taiwan, 1937-1945)〉,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現代文學的歷史迷魅,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2003年11月。
     洪惟仁,〈日據時代的台語教育〉,《台灣風物》42:3,1992年9月。
     洪惟仁,〈日據時代的台語詞典編纂〉、〈日治時代台語著作目錄〉,《閩南語經典辭典彙編5:日臺大辭典 上》,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 洪惟仁,〈台灣的語言戰爭及戰略分析〉,《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1994年12月,頁5。
     洪惟仁,〈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台灣語文研究》5:1,2010年,頁83。
     紀元文,〈帝國、殖民與文本: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李有成編,《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第一屆英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7年。
     胡忠一,〈台灣主要農民團體及信用合作團體之變遷史要〉、〈新帝國的熱帶殖民地經營:日治時期的台灣農會〉、〈共存同榮之夢:日治時期的台灣產業組合與農業會〉,《台灣農會史》上冊,台北: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2012年。
     范雅鈞,〈臺灣農會檔案價值與運用〉,《檔案季刊》12:1,2013年3月。
     范燕秋,〈乙未之役╱疫與臺灣近代殖民衛生之建制〉,《乙未臺灣:漢和歐亞文化的交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2015年9月12日。
     苗延威,〈從「天然足會」到「解纏會」:日治初期台灣的女體政治(1900-1915)〉,《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1,台北:台灣慣習研究會,2013年6月。
     郎咏恩,〈日治時期臺灣的消防訓練與教育〉,《臺灣學通訊》90,台北:國立台灣圖書館,2015年11月。
     飛鳥井雅道,〈「国民」の創出〉,《日本近代精神史の研究》,日本東京:京都大学学術出版會,2002年9月。
     徐世榮、蕭新煌,〈台灣土地改革再審視:一個「內因說」的嘗試〉,《臺灣史研究》8:1,2001年。
     徐亞湘,〈試解「禁鼓樂」:一段戰爭的戲曲命運〉,《戲曲研究通訊》2、3期合刊,2004年8月。
     特集「島うたでつづる沖縄の昭和史」,《新沖縄文学》52,日本那覇:沖縄タイムス社,1982年。
     祝若穎,〈兒童中心學說的傳入與展開──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1928-1941)〉,《教育研究集刊》56:2,2010年6月。
     張玉萍,〈1930年代台灣歌仔冊內底ê日語借詞〉,《台語研究》6:2, 2014年9月。
     張安琪,〈殖民地台灣的文化統治:以纏足習慣為例〉,台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2009第一期獎助研究生計畫成果發表:資料庫於人文研究的應用與發展」,2010年1月27日。
    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台灣的文化政治〉,《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2006年。
     梁忠銘,〈日本道德教育理念的理論結構與儒家思想作用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8:3,2002年9月。
     梁景峰,〈海島之歌──「日據下台灣新文學詩選集」編後記〉,《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 梁鑗尹,〈日治時期臺灣公共衛生史研究回顧與展望〉,《史耘》11,2005年12月。
     梅米著,魏元良譯,〈殖民者與受殖者〉,許寶強、羅永生編選,《解殖與殖民主義》,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 許佩賢,〈日治末期臺灣的教育政策:以義務教育制度實施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0:1,2013年3月。
     許雪姬,〈日治時期台灣的「通譯」〉,《海峽兩岸台灣史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海峽兩岸台灣史學術研討會」,2004年8月15-16日。
     許極燉,〈漢字表記台語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探討〉,《台灣學術研究會誌》3,1988年12;收錄於《臺話文字化的方向》,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
     陳幼馨,〈東風南來:日治時期以降日本「時代劇」電影與臺灣歌仔戲的生產轉化〉,第五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真理大學語文學院(麻豆校區)主辦,2008年11月23日。
     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臺北文物》4:2,1955年8月,頁22-30。
     陳其南,〈台灣文化的重建(下)〉,《新世紀智庫論壇》22,2003年6月。
     陳長房,〈帝國、第三世界與康拉德的想像視域〉,《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7年。
     陳昭瑛,〈啟蒙、解放與傳統:論二○年代台灣知識份子的文化省思〉,黃俊傑、何寄澎合編,《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 陳偉智,〈田代安定與《台東殖民地預察報文》:殖民主義,知識建構與東部台灣的再現政治〉,《東台灣研究》3,1998年。
     陳培豐,〈日治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在流通與切斷過程中走向純正歸一〉,《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
     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臺灣史研究》15:4,2008年12月。
     陳添壽,〈台灣殖民化經濟與警察角色演變之探討(1895-1945)〉,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第一屆「通識教育與警察」學術研討會,2004年。
     陳龍廷,〈他者的歌與文化翻譯:日治時期台灣歌謠採集的考察〉,第七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流行文化在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等共同主辦,2011年9月5日。
     陳龍廷,〈現代性.南臺灣:1930年代李獻璋褒歌採集的特色〉,《高雄文獻》3:1,2013年3月。
     陳龍廷,〈臺灣人集體記憶的召喚:三O年代《臺灣新民報》的歌謠採集〉,《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國家臺灣文學館主辦,2004年10月10日。
     曾馨霈,〈臺灣歌謠的語言特色與翻譯問題——以平澤丁東《臺灣の歌謠と名著物語》「俗謠」為例〉,第五屆台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台南:真理大學麻豆校區,2008年11月23日。
     湊直信,第4章〈農業生産者の組織化:静岡県茶産業組合の事例〉,《日本の農業・農村開発の経験の国際協力への示唆:ソーシャルキャピタルを焦点に》,財団法人国際開発高等教育機構,2009年。
     黃文車,〈從林清月的唱和歌謠看白話歌詞到台語片歌曲及台語劇的發展〉,《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31,2008年。
     黃文車,〈從電影配樂到台語流行歌曲的實踐者――李臨秋戰前作品的時代意義〉,第肆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2010年。
     黃武智,〈黃叔敬生卒年及其著作《台海使差錄》序文作者考證〉,《高師大學報人文藝術類》19,2005年12月。
     黃信彰,〈臺語創作歌曲的先聲之作〉,《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2009年。
     黃俊傑,〈十九世紀末日本人的臺灣論述:以上野專一、福澤諭吉與內藤湖南為例〉,《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
     黃美娥,〈日治時期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台灣風物》47-3,台北縣板橋市:台灣風物雜誌社,1997年9月。
     黃美娥,〈殖民地時期日人眼中的清代臺灣文學〉,《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 黃得時,〈台灣歌謠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補助論文,1967年;收錄於《黃得時全集》9,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
    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李南衡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1979年3月;原載於《台北文物》3:2、3:3、4:2,台北:台北文獻會,1954年8月20日、12月10日、1955年8月20日。
     黃馨儀,〈日治時期之通譯兼掌筆試與臺語表記法之關係〉,《日治時期的譯者與議事活動工作坊論文集》,2012年9月27日。
     楊克隆,〈十八世紀初葉的台灣平埔族歌謠──以黃叔〈番俗六考〉著錄為例〉,《文史台灣學報》創刊號,2009年11月。
     楊承淑,〈譯者的視角與知識生產:以臺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小野西洲為例〉,《編譯論叢》7:1,2014年3月。
     楊承淑,〈譯者的視角與傳播:片岡巖與東方孝義的台灣民俗著述〉,《日治時期的譯者與議事活動工作坊論文集》,2012年9月27日。
     楊素霞,〈日治初期台灣統治政策論的再考:以《時事新報》對漢人統治與拓殖務省問題的討論為中心〉,《亞太研究論壇》33,2006年9月。
    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佃耕地租期長短之訂定〉,《臺灣史研究》14: 1,2007年3月。
     鈴木哲造,〈日治初年臺灣總督府衛生行政制度之形成──與近代日本衛生行政制度比較考察〉,《師大臺灣史學報》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2011年9月。
     廖炳惠,〈東方學的音響轉折〉,《清華學報》33:2,2003年12月。
     趙祐志,〈臺、日實業家與臺灣總督府的分合關係(一八九五—一九三七)―—以商工會為中心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2,1994年6月。
     劉惠璇,〈日治時期之「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1898-1937):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校史探源(上)〉,《警專學報》4:8,2011年3月。
     蔡秀美,〈日本近代消防官僚與臺灣消防制度之發展〉,《臺灣學研究》16,2013年12月。
     蔡秀美,〈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的消防教育──以國語、修身教科書為中心〉,《臺灣學研究》14,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12年12月。
     蔡依伶,〈台灣日治時期階級意識的形塑――以〈三字集〉為例〉,收錄於《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年12月。
     蔡蕙頻,認識館藏〈《臺灣藝術新報》〉,《臺灣學通訊》85,2015年1月。
     鄭兆祥,〈歌仔先借用日語的步數〉,《2012歌仔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
     鄭志明,〈民國百年民間宗教與新興宗教研究回顧〉,《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8,2012年7月。
     鄭良偉,〈臺語裏的訓用字〉,《臺灣風物》34:3,1984年;收錄於《走向標準化的臺灣話文》,1989年。
     謝崇耀,〈台海使槎錄三十三首平埔歌謠探析〉,《台灣文學評論》1:1,2001年7月。
     韓尚均,〈鹿児島県の信用金庫・信用組合における地域活性化について(1)〉,《地域総合研究》37:2,2010年。
     禮謙,〈朱一貴亂歌與日據初時民歌〉,《臺北文物》10:1,1961年3月。收錄於王詩琅著,張良澤譯,〈朱一貴亂歌與日據初時的民歌〉,《艋舺歲時記——臺灣風土民俗》55:3,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 藍弘岳,〈「明治知識」與殖民地臺灣政治:「國民性」論述與1920年代前的同化政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8,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年6月。
     魏緗慈,〈共調不共款――日治時期「外來曲台語詞」歌曲現象研究〉,第肆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李臨秋的歌謠所反映的時代意義」,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2年10月29日。
     樋口靖,〈日治時代台語漢字用法〉,《文學部紀要》11:1,日本:文教大學文學部,1997年10月。
     樋口靖,〈領台初期渡台日本人の見た台湾語〉,《第十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學系、臺灣語文學會主辦,2014年10月25日。

    (二)、學位論文
     山口要,《台灣閩南語的日語借詞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論文,2008年。
     石原武峰,《日治下的台灣與沖繩之語言政策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 江仁傑,《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0年。
     何鳳嬌,《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 吳婉萍,《殖民地臺灣的戀愛論傳入與接受 以《臺灣民報》和新文學為中心(1920-1937)》,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13年。
    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論,2009年。
     李佩瑄,《從漢文讀本看日治時期公學校漢文教育的近代化》,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論,2011年。
     李尚霖,《漢字、台湾語、そして台湾話文――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台湾語文運動に対する再考察》,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博論,2006年。
     沈士杰,《「移」風「易」俗――殖民地風俗論下的現代性治理》,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論,2010年。
     周華斌,《從敷島到華麗島的受容與變異:探討日據時期從日本到台灣的短歌與俳句文學》,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 林良哲,《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詞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9年。
     林佩欣,《日治前期台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2年。
     林佩蓉,《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主)》,成功大學文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5年。
     施慶安,《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12年。
    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1994年。
     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論,2011年。
     徐千邦,《日據時期檢閱制度下的台灣左翼文學》,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 徐孟芳,《談「情」說「愛」的現代化進程:日治時期臺灣「自由戀愛」話語形成、轉折及其文化意義——以報刊通俗小說為場域》,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10年。
     高文斌,《日治時期泰雅族習慣法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論,2003年。
    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論,2004年。
     張安琪,《日治時期台灣白話漢文的形成與發展》,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年。
     莊謹如,《白話字作家陳清忠與其創辦的《芥菜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論,2012年。
     許凱琳,《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以軍歌放送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論,2005年。
     郭俊傑,《台語白話字的現代化、國際化kap科學化以《台灣教會公報》做媒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論,2011年。
     陳君慧,《《訂正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音系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論,2002年。
     陳堅銘,《熟悉的異國之聲:「日本流行歌」在臺灣的傳唱(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論,2011年。
     馮佳雯,《支配者的腳印: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巡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4年。
     黃佳惠,《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論,2000年。
     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論,2010年。
     楊境任,《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的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2001年。
     詹茜如,《日據時期台灣的鄉土教育運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92年。
     趙勳達,《《台灣新文學》(1935~1937)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年。
     潘為欣,《日治時期臺語白話書寫與文字拼音系統關係之研究:以《語苑》、《臺灣府城教會報》為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論。
     蔡明志,《殖民地警察之眼: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警察、社會控制與空間改正之論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所博論,2008年。
     蔡蕙如,《日治時期台灣民間文學觀念與工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論,2008年。
     蔡蕙頻,《一九二○年代前期臺、日人的政治競合關係》,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論,2014年。
     蔡璧霙,《凱因斯對1930年代美國財政政策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論,2010年。
     賴欣宜,《日治時期臺灣語教科書之研究――以《臺灣語教科書》為例》,台灣
     賴皆興,《當代中國宗教論述建構之研究──兼論中共政教關係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論,2008年。
     謝明如,《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 簡麗芬,《日治時期三大建設財源籌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論,2009年。
     羅文華,《論日本統治在台灣閩南歌謠之映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三)、專書
     丁文郁、胡忠一等著,《台灣農會史》上冊,台北: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2012年。
    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與沖繩》,台北:前衛,1997年。
     大島建彥等編,《日本を知る事典》,日本東京:社會思想社,1976年。
     大貫恵美子,《ねじ曲げられた桜》,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
    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譯,《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精讀》,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 子安宣邦著,趙京華譯,《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中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12月。
     比嘉春潮,《比嘉春潮全集》第五巻,日本沖繩縣:沖縄タイムス社,1973年,頁192。
    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年。
    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 王政文,第五章〈台灣義勇軍之處境〉,《台灣義勇隊:台灣抗日團體在大陸的活動(1937-1945)》,台北:台灣古籍,2007年。
     王曉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 王錦雀,《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台北:台灣古籍,2005年。
     史帝文.貝斯特(Steven Best)、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2003年。
     史書美(Shu-mei Shih)著,何恬譯,《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的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 瓦萊麗‧肯尼迪(Valerie Kennedy)著,李自修譯,《薩義德》,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 皮埃爾.朱代.德.拉孔布、海因茨.維斯曼著,梁爽譯,《語言的未來》,中國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
    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 矢田勉,《漢字と日本語》,日本東京:朝倉書店,2005年。
     吉爾伯特(Gilbert, B. M.)著,陳仲丹譯,《後殖民理論:語境實踐政治》,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 艾勒克.博埃默,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中國遼寧:遼寧出版社,1998年11月。
     佐藤卓已著,諸葛蔚東譯,《現代傳媒史》,中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2008年。
     吳守禮,《福客方言綜誌》,台北市:吳守禮,1997年。
     李勤岸,《白話字文學:台灣文化kap語言、文學ê互動》台南:開朗雜誌事業公司,2010年。
    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玉山社,1999年。
    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出版,2004年1月。
     周婉窈,《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 河原功,〈『新建設』題解〉,《皇民奉公会中央本部刊 新建設 別冊》,日本東京:総合社,2005年2月。
     邱各容,《臺灣近代兒童文學史》,台北:秀威資訊,2013年
     阿雷恩‧鮑爾德溫(Baldwin, E.)等著,陶東風等譯,《文化研究導論(修訂版)》,中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 南博著,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台北縣:立緖文化,2003年。
     品田悅一,《万葉集の発明——国民国家と文化装置としての古典》,日本東京:新曜社,2001年2月。
     柯榮三,《時事題材之臺灣歌仔冊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
    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年。
     洪惟仁,〈日治時代台語著作目錄〉,《閩南語經典辭典彙編5:日臺大辭典 上》,1993年。
    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第六章〈語言與溝通〉,《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巨流,2005年。
     秋山虔・三好行雄,《原色シグマ新日本文学史》,日本東京:文英堂,2000年。
    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255-256。
     倉田喜弘,《近代歌謠の軌跡》,日本東京:山川出版社,2002年,。
    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4年。
    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2007年。
     高明士主編,洪麗完等編著,《台灣史》,台北:五南,2006年。
     崔末順,《海島與半島:日據台韓文學比較》,台北:聯經,2013年。
     莊永明,《台灣歌謠:我聽我唱我寫》,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2011年。
    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作品研究》,台北:文史哲,1995年。
    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
    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 陳柔縉,《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台北:麥田,2015年。
     陳恒嘉、洪惟仁,〈日治時代台語著作目錄〉,《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5,台北:武陵出版,1993年2月。
     陳培豐,《想像與界限:台灣語言文體的混生》,台北:群學出版,2013年。
    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志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2006年。
     陳淑容,《1930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
    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台北:遠流,2008年。
     鹿野政直著,許佩賢譯,《日本近代思想》,台北:五南出版,2008年。
    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2005年。
     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縣新店:桂冠,2003年。
     渡辺賢二,《日本歴史と天皇 古代と現代まで50問50答》,日本東京:大月書店,1994年7月25日。
     黃文車,《日治時期台灣閩南歌謠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 黃裕元,《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4年。
    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縣新店:立緒文化,1999年。
    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年。
    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鄉,2000年。
     董宜秋,《帝國與便所――日治時期台灣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台北:台灣古籍,2005年。
    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 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 蔡石山,《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 鄭政誠,《台灣大調查: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台北縣蘆洲:博揚文化,2005年。
     鄭樑生,《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台北:三民,2003年。
     駒込武,《殖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
    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 諾瑪‧菲爾德(Norma Field)著,曾霞翻譯,第1章〈沖繩:一位焚燒太陽旗的超市老板〉,《在垂死皇帝的王國:世紀末的日本》,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 戴文鋒,《臺灣文學期刊史導讀(1910-1949)》,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年。
     篠原正巳,《日本人と台湾語:続台湾語雑考》,日本東京:株式會社海風書店,1999年。
     冨田哲《植民地統治下での通訳・翻訳――世紀転換期台湾と東アジア》,台北市:致良出版社,2013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