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宣惠
Chen, Syuan-Huei
論文名稱: 夫妻角色義務對幸福感的影響-以敬業貢獻為中介變項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ple Role Obligations and Happiness: The Mediating Role of Work Engagement
指導教授: 余鑑
Yu, Chien
于俊傑
Yu, Chin-Ch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0
中文關鍵詞: 角色義務敬業貢獻幸福感
英文關鍵詞: Couple Role Obligations, Work Engagement,, Happine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18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9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在社會中有許多的雙薪家庭,而雙薪夫妻的家庭及工作兩個角色可能造成衝突而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了解雙薪夫妻的角色義務對敬業貢獻及員工幸福感的影響。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育有子女的雙薪夫妻之其中一方,取得的有效問卷為207份。透過相關及迴歸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H1-1 夫妻角色義務的家庭經濟義務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
    H1-2 夫妻角色義務的家務分工義務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
    H1-3 夫妻角色義務的工作與家庭義務對幸福有正向影響。
    H1-4 夫妻角色義務的養育子女義務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
    H2-1 夫妻角色義務的家庭經濟義務對敬業貢獻有正向影響。
    H2-2 夫妻角色義務的家務分工義務對敬業貢獻有正向影響。
    H2-3 夫妻角色義務的工作與家庭義務對敬業貢獻有正向影響。
    H2-4 夫妻角色義務的養育子女義務對敬業貢獻有正向影響。
    H3 敬業貢獻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
    H4 敬業貢獻對夫妻角色義務影響幸福感具有中介效果。
      故,本研究發現雙薪夫妻會為了讓家人過得更好,而提高敬業貢獻,進而得到幸福感。

    Nowadays, there are many double-income families, the two fields family and work always conflict, so the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of couples’ role obligation, work engagement and happiness. The target population is double-income families which raise children. The sample has 207. As following are study results with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H1-1 the economic in couple’s role obligations and happiness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H1-2 the division of housework in couple’s role obligations and happiness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H1-3 the work and family in couple’s role obligations and happiness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H1-4 the parenting in couple’s role obligations and happiness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H2-1 the economic in couple’s role obligations and work engagement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H2-2 the division of housework in couple’s role obligations and work engagement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H2-3 the work and family in couple’s role obligations and work engagement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H2-4 the parenting in couple’s role obligations and work engagement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H3 the work engagement and happiness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H4 work engagement to role obligations of couples and happiness are full mediation effect.
      The study found the double-income couples in order to let the family live better, they will improve their work engagement, and happines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角色義務 7 第二節 敬業貢獻 10 第三節 幸福感 11 第四節 各變項間之關係 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21 第二節 研究步驟 2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5 第五節 研究對象 30 第六節 資料分析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3 第一節 樣本特性分析 33 第三節 信效度分析 37 第三節 研究變項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38 第四節 研究假設之統計檢驗 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9 第二節 管理意涵 52 第三節 研究貢獻 53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54 參考文獻 55 一、中文部分 55 二、外文部分 59 表次 表2-1角色義務分類架構 9 表2-2夫妻角色義務之內涵範疇 9 表3-1本研究之假設 22 表3-2本研究夫妻角色義務量表之問卷題項 27 表3-3 敬業貢獻量表之題項內容 28 表3-4個人背景資料之題項內容 30 表3-5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 32 表4-1樣本背景資料 34 表4-2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四階段 36 表4-3本研究變項信度分析 37 表4-4夫妻角色義務描述性分析 38 表4-5夫妻角色義務之題項敘述統計 39 表4-6夫妻角色義務題項之獨立樣本t分析 40 表4-7敬業貢獻描述性分析 41 表4-8敬業貢獻之題項敘述統計 41 表4-9幸福感描述性分析 42 表4-10幸福感之題項敘述統計 42 表4-11夫妻角色義務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44 表4-12夫妻角色義務與敬業貢獻之相關分析 46 表4-13敬業貢獻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46 表4-14夫妻角色義務、敬業貢獻與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47 表5-1本研究假設之檢驗結果 50 圖次 圖3- 1研究架構 21 圖3- 2 研究步驟 24 圖5-1研究結果架構 53

    一、中文部分
    于文正、宋曜廷(2010)。運動與快樂。運動文化研究,15,53-80。
    方淑怡(2015)。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衝突、社會支持、疲勞與幸福感之關係探討:以中部地區為例。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碩士論文,台中市。
    王叢桂(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系。本土心理學研究,11,59-89。
    余鑑、于俊傑、蔡尚鈞及劉曾若(2011)。人力資源管理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敬業貢獻度為中介變項。創新研發學刊,7(1),75-89。
    吳惠彩(2011)。全家人的幸福晚餐-談雙薪核心家庭的壓力與調適。家庭教育雙月刊,33,40-46。
    李惟新(2014)。「新好男人、新好女人」?:當代華人婚姻關係中的角色義務。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新民(2009)。書寫、對談和思想生活事件對大學生快樂、幸福感的影響。高雄師大學報,26,29-58。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周麗端(2012)。雙工作家庭的生活滿意:工作-家庭衝突與互利的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3),377-418。
    林佑蓮(2015)。工作壓力、工作與生活平衡及員工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以員工福利為調節變項。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育正(2008)。員工協助方案對員工幸福感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美珍、黃世琤及柯華葳(2007)。人類發展。新北市:心理。
    林期徳、林璟玲(2010)。三明治世代家人照顧壓力之探討。幼兒保育論壇,5,193-211。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洪瑞斌(2014)。心與物之間:發現經濟及職業狀態、幸福感以及心理調適之互動與聯繫。應用心理研究,60,1-19。
    唐先梅(1997)。工作、家庭、及休閒三構面關係之探討:從三構面的本質出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7-2412-H-180-001)。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夏皓清、葉光毅與李泳龍(2013)。活動時間分配對主觀幸福感影響之結構化分析-以台南市之就業者為例。建築學報,84,123-140。
    徐珮旂(2009)。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婷婷、陸洛、潘君鳳(2012)工作與家庭的雙向增益:前因、後果及互依我的調節作用。中華心理學刊,54(4),471-493。
    許詩淇及黃囇莉(2009)。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華人父母角色義務對親子衝突與親子關係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3),295-317。
    連娟瓏(2012)。大專院校校長真誠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工作敬業為中介變項。服務業管理評論,1(10),67-98。
    郭虹慧(2009)。以系統的觀點探討工作對雙薪家庭的影響。家庭教育雙月刊,19,50-59。
    陳文良、王怡涵、邱雅萍(2013)。台灣工作家庭衝突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人力資源學報,13(4),79-106。
    陳俐伶(1988)。已婚職業婦女之角色期望、現代與傳統,取向,與其角色衝突的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映潔(2015)。個人與組織適配、知覺主管支持對敬業貢獻與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密桃、陳玲婉(2006)。國小學童母親的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0,1-20。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2015)。心理學(二版)。台北市:雙葉。
    陳富美、利翠珊(2012)。生活負荷與幼兒子女貼心行為對雙薪父母福祉的作用效果。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3),353-376。
    陳麗淑(2012)。父母教養特質與幼兒社會能力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8(1),115-137。
    陸洛(2013)。職家平衡在台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現況。應用心理研究,59,49-79。
    陸洛、黃茂丁、高旭繁(2005)。工作與家庭的雙向衝突:前因、後果及調節變項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7,133-166。
    曾楹茹(2011)。淺談婚姻關係中家務分工。家庭教育雙月刊,33,6-15。
    黃美綾(2012)。家庭對工作衝突、工作滿意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際觀光旅館員工為例。景文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家齊、李雅婷與趙慕芬(譯)(2014)。Stephen P. Robbins, Timothy A. Judge著。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5th ed)。臺北市:華泰。
    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關。中華心理學刊,22,11-24。
    楊輝南(2010)。社會支持與情緒智力干擾工作壓力源對工作績效的影響。2010第十一屆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彰化縣。
    葉蓬(1999)。傳統儒家道德義務思想研究。鵝湖,25,47-54。
    蔡正育、吳明蒼、陳文英(2009)。知覺幸福感量表編製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2),62-74。
    鄭瑋霖(2014)。工作特性及工作與家庭平衡對員工敬業度之影響研究-以「性別差異」之觀點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儲秀文(2013)。餐旅業員工敬業度、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二、外文部分
    Bakker A.B., Shimazu A., Demerouti E., Shimada K.& Kawakami N.(2014). Work engagement versus workaholism: a test of the spillover-crossover model.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9(1), 63-80.
    Bakker, A.B.& Demerouti, E.(2008).Towards a model of work engagement.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3(3), 209-223.
    Cattell, R.B.(1978). The scientific use of factor analysis in behavioral and life sciences. New York: Plenum.
    Christian M.S., Garza A.S. & Slaughter J.E.(2011). Work engage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 and test of its relations with task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 Personnel Psychology, 64, 89-136.
    Costanza R., Fisher B., Ali S., Beer C., Bond L., Bouman R., Danigelis N.L., Dickinson J., Elliott C., Farley J., Gayer D.E., Glenn L.M., Hudspeth T. R., Mahoney D. F., McCahill L., McIntosh B., Reed B., Riz A.T., Rizzo D.M., Simpatico T., & Snapp R.(2008).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Research, and Policy. Surveys and Perspectives Integrating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1, 11-15.
    Foley, S., Powell, G. N.(1997). Reconceptualizing Work-Family Conflict for Business/Marriage Partners: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35, P36-47.
    Harry L.(1965)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0(1),125-129.
    Dany I.(2012).The Other Type Of Employee Engagement: Can Engagement Happen Toward Organization As Well? Master thesis, Asia University, Taichung City, Taiwan.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Snoek, J. D., & Rosenthal, R. A.(1964).Occup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ew York: Wiley.
    Kahn, W.A.(1990).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3(4),692-724.
    Lu, L. (2001). Understanding happiness: A look into the Chinese folk psycholog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407-432.
    Lu, L. (2006). Cultural fit: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discrepancies in values, beliefs and SWB.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6, 203-221.
    Lu, L., Kao, S.F., Chang, T.T., Wu, H.P., Cooper, C.L.(2008). Work/family demands, work flexibility,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their consequences at work: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 15(1), 1-21.
    Maslach, C., & Leiter, M. P. (1997). The truth about burnout: How organizations cause personal stres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New York: Wiley.
    Miller, J. G. (1994).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morality of caring: Individually oriented versus duty based interpersonal moral codes. Cross-Cultural Research, 28, 3-37.
    Rich B.L., Lepine J.A.& Crawfor E.R.(2010). Job engagement: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n Job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3(3), 617-635.
    Ryff, C. D., & Singer B. (1998). 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 Psychological Inquiry, 9, 1-28.
    Schaufeli W.B., Bakker A.B.& Salanova M.(2006). The measurement of work engagement with a short questionnaire a cross-national study.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66(4), 701-716.
    Schaufeli W.B., Salanova M., González-romá V.& Bakker A.B.(2002) 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 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3(1), 71-92.
    Schaufeli, W.B., & Bakker, A.B. (2003). UWES 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 Preliminary Manual [Version 1]. Utrecht University: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Unit.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