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詩宇
Liu, Shih-Yü
論文名稱: 中國當代文學的「再解讀」思潮研究
Trend Research of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Literature
指導教授: 石曉楓
Shih, Hsiao-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再解讀」「重寫文學史」左翼文學文化研究歷史化
英文關鍵詞: " Reinterpretation ", "Re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cultural study, historiciz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50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8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再解讀」思潮起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因唐小兵主編的《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得名。「再解讀」歷時二十餘年一直持續至今日,一方面以上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學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彌補了之前出於複雜原因而對這一階段文學研究上的空白,另一方面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起到了開文化研究風氣之先的作用。「再解讀」思潮可以分為九十年代前中期、世紀之交以及最近十年三個發展階段,在不同階段「再解讀」都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活躍在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第一線,既生產著文學史,其自身的發展過程本身也相當於是一部九十年代以來「精縮版」的現當代文學研究史。
    因此對「再解讀」思潮進行系統的梳理和闡釋顯得意義重大。通過對相關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可以發現雖然「再解讀」已經在不同學者的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是從思潮的角度,進行的整體性研究還相當不足。因此本文將從這樣一個方向,對「再解讀」思潮的產生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個案與範例、總體意義與局限進行三個方面的考察。
    在本文的緒論中,筆者將就選題的研究範圍進行闡釋,並通過梳理研究現狀,找到闡釋空間。本文的第一章「內與外的雙重作用模式——『再解讀』思潮的發生與歷史」將從國內和國外兩個角度對「再解讀」思潮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並對「再解讀」思潮進行歷史角度的概括與梳理。其中國內角度包括兩個問題,一是論證「再解讀」發生之前,二十世紀左翼文學內部還沒有被充分挖掘的複雜性要求必須有這樣一種研究出現,以及當代文學「歷史化」的進程要求對20世紀左翼文學進行重估;二是論證八十年代末「重寫文學史」帶來的新的「學術增長點」對「再解讀」研究的呼喚。國外角度也包括兩個問題,一是二十世紀世界範圍內的文學研究方式經歷了轉向問題,發展相對滯後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延續歷史已有的軌跡,必然導向對二十世紀左翼文學展開文化研究方向上的「再解讀」;二是具體層面,海外漢學的興起直接拉開了「再解讀」的序幕。對「再解讀」思潮史的梳理則從三個時間段展開,分別以1993年、1998年、2006年作為時間節點。
    第二章「『再解讀』思潮的內部邏輯與範例」將按照三個階段的時間順序,對思潮的內部邏輯以及具有爭議的個案進行細緻剖析。第一階段為九十年代中前期,「再解讀」思潮同時從海內外出現,海外的《再解讀》標示著這一思潮的開始,而海內總體對左翼文學充滿抵觸的態度之中,陳思和與洪子誠二人為「再解讀」思潮奠定了總的方法與立場。第二階段為世紀之交,此時「再解讀」思潮處於全面發展階段,歷史研究、現代性研究、文學性研究三條脈絡基本成型。九十年代末期「現代性」的討論在國內文學研究界成為焦點問題之一,「再解讀」藉由對「現代性」的討論,暴露出了左翼文學更深刻的複雜性,也使被「邊緣化」了的文學研究與社會問題、大眾的認知走向有了更多互動的可能,當然相關研究也因此受到「超越歷史」的質疑。與此同時在二十一世紀初,對二十世紀左翼文學的歷史化處理正式成為現當代文學研究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再解讀」在具備了立場和方法之後,其意義和旨歸在這一時期也漸漸明朗。對左翼文學文學性進行的「再解讀」也在這一時期獲得迅速發展,延續著陳思和提出的「民間理論」,左翼文學蘊藏的通俗化追求從文學性角度得到了認可。第三個階段為2006年至今,此時「再解讀」思潮出現了進一步的深化與轉向。首先是在一種歷史文學化的趨勢中,以李潔非為代表的學者用充滿文學趣味的方式進行著歷史的建構與還原。而延續著這種著力于呈現文學內部景觀的趨勢,左翼文學時期與文學相關的歷史,按照具體的元素被拆分成了具有本體性的細節,從文學生產的角度對作家、出版、期刊報紙、宗派團體的研究蔚為大觀。與此同時,對左翼文學文學性進行的研究進一步深化,在建立起貫穿左翼文學與八十年代文學的評價體系的同時,挖掘出的文學性重新轉回精英化立場。除此之外,以蔡翔為代表的現代性角度研究立場更為鮮明,在問題意識與學者的思辨能力前所未有地凸顯的同時,「再解讀」內部存在的矛盾與缺陷也被進一步呈現。
    在第三部分「『再解讀』的意義與局限」中,筆者在對「再解讀」思潮進行了充分的細部闡釋的基礎上,試圖將這一思潮與當下文學研究、文學創作間存在的問題進行聯繫,並從「再解讀」思潮吸取經驗提出改良的建議。

    “Reinterpretation” academic trend began in the early ninety's of last century, which named from "Reinterpretation: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and ideology" that edited by Tang Xiaobing. "Reinterpretation" that lasted more than 20 years has continued to the present day. In one hand it takes 40-70 years of the last century's literature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o fill in the blank that caused by complex reasons. On the other hand it leading the trend of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research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 early and middle 1990s,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 the last ten years , "Reinterpretation" academic tre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In different stages "Reinterpretation" is alway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efront of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literary studies. While it repruducing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tself also can be regarded as a micro vers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rt out and interpret the “Reinterpretation”. By analyzing related research, we can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Reinterpretation" has been valued by different scholars, an integrated research that seem "Reinterpretation" as an academic trend is still absenc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expand from this angle and do a research to “Reinterpretation” in three aspects included the emerging and history of it, the detailed casestudy and the overall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will explain the research scope of the topic, and through combing the research status, to find the interpretation space. I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that nam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ual mode of action –the emerging and history of ‘Reinterpretation’” ,the emerging of “Reinterpretation” will be analyzed 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From a domestic perspective there are two problems. At first,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have not been fully explained and there are lots of complexity need be explained. Secondly,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in the end of 1980s as new academic growth point, also propell the emerging of “Reinterpretation”. From a foreign perspective there are also two problems. At first, literary studies have experienced a turn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along this trend, Chinese Left-wing literature must be “Reinterpretation”. Secondly, the rise of Overseas Sinology opened "Reinterpretation" prelude directly.
    The second chapter named "cases and examples of the ‘Reinterpretation’ academic trend”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in the early 1990s, "Reinterpretation" academic trend appear both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When lots of people hold conflicting attitudes to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Chen Sihe and Hong Zicheng laid the general standpoint and method for “Reinterpretation”.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when the "Reinterpretation" academic trend have a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hree basic formations had been shaped that included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modern research, and the literary research returned from the edges to the center of the socialty. Of course, related research sometimes has been beyond the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21st century, history of left-wing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period officiall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research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ith position and methods its meaning and purpose in this period also gradually clear. "Reinterpretation" of left-wing literature and literariness also get rapid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continuation of the "folk theory" put forward by the Chen Si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pursuit is gaining recognition from the angle of literature. In the third stage since 2006, "Reading" trend appeared to further deepen and steering. First in a historical literary trend, represented by Li Jiefei scholars with full of literary taste the ways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history.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end of the present literature interior landscape, period of left-wing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literature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element is subdivided into the noumenon, the details of the writer from the Angle of literature production, publishing, the journal newspaper, sectarian groups research fill. At the same time, to study further deepening of literariness, in established throughout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iterature in the 1980s, the literary study of popularity level appear back to elite position. In addition to Cai Xiang position is more distinct, the Angle of modernity in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the ability of scholars of unprecedented highlighted at the same time, "read"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defects are further presented.
    In the third part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 based on sufficient detail explanation of the" Reinterpretation ", the author trying to associating the academic trend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tudy and problems of literature creation.And Learn from the" Reinterpretation " academic trend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第一章 緒論:為何以「再解讀」作為研究對象 1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選題意義 1 第二節、研究現狀與闡釋空間 4 第二章 內與外的雙重作用模式——「再解讀」思潮的產生原因分析 15 第一節 從國內角度分析「再解讀」思潮產生的背景與原因 15 一、左翼文學未盡的複雜性與「歷史化」的要求 15 二、學術增長點與八十年代「重寫文學史」的潮流 3 第二節 從海外視野分析「再解讀」思潮產生的背景與原因 5 一、西方文化研究與後現代主義的興起 6 二、海外華人學者研究的興起與「再解讀」學者個人的學術動機 8 第三節 「再解讀」思潮的流變與興衰 9 一、「再解讀」前史 10 二、1993:「再解讀」思潮的第一階段 11 三、1998:「再解讀」思潮第二階段 13 四、2006:「再解讀」思潮的第三階段 14 第三章 『再解讀』思潮的內部邏輯與範例 17 第一節 九十年代初期「再解讀」於海外的悄然開啟 17 一、《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 17 二、《今天》與《二十一世紀》:「重寫文學史」的延伸 18 第二節 國內90年代前、中期對紅色敘事的排斥與重新審視 25 一、「抗爭宿命之路」與對左翼文學重新關注的可能 25 二、陳思和與洪子誠——方法與立場的奠基 30 第三節 世紀之交「再解讀」思潮的全面發展 33 一、抗拒「邊緣化」——作為問題意識的現代性研究 33 二、「民間」傳統與通俗化追求——對左翼文學的文學性闡釋 38 三、左翼文學「歷史化」與對「再解讀」的初步回顧 42 第四節 2006年以來「再解讀」思潮的進一步深化與轉向 54 一、歷史的文學化——文學內部景觀的發掘 54 二、文學生產機制——對左翼文學史的細節拆分 57 三、通俗與嚴肅之間的搖擺——文學性研究的深化與轉向 59 四、新左派與革命中國——「現代性」問題的極端呈現 62 第四章 「再解讀」的意義與局限 69 第一節 斷層的重補:重建文學史的完整性 69 一、狹義角度:重建二十世紀文學史的傳承脈絡 69 二、廣義角度:百年文學史與千年文學史 72 第二節 「鏡像」與歷史:「再解讀」思潮對當下文學產生的啟示 73 一、現代性研究與對現實主義的重新反思 73 二、通俗的「民間」敘事結構:經驗處理能力方面的啟示 76 三、視點的轉換:當代文學批評與研究話語的轉向 77 第五章 結語 81 參考文獻 83

    本論文參考文獻依「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三大類羅列,各類目循作者姓氏依筆劃多寡排序。

    一、專書

    1. 孔范今,施戰軍:《中國新時期新文學史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2. 王哲甫:《中國新文學運動史北京:北平傑成印書局,1933年。
    3.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開明書店》,1951年。
    4.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5.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下卷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
    6. 朱寨:《中國當代文學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7. 余岱宗:《被規訓的激情》,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8. 吳俊、郭戰濤:《國家文學的想像和實踐:以《人民文學》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期,2007年。
    9. 李何林:《中國文藝論戰》,北京:中國書店,1929年。
    10. 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國文學思潮論》,上海:生活書店,1939年。
    11. 李紅強:《《人民文學》十七年(1949—1966年)》,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年。
    12. 李楊.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 李楊:《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 李楊:《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42-1976)研究》,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
    15.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16. 李潔非,楊劼:《共和國文學生產方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17. 李潔非:《文學史微觀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18. 李潔非:《典型文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19. 李潔非:《典型文壇》,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 李潔非:《典型年度》,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年。
    21. 李潔非:《解讀延安——文學、知識份子和文化》,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年。
    22.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年。
    23. 汪暉:《汪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1997年。
    24. 於可訓:《當代文學——建構與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25. 武新軍:《意識形態結構與中國當代文學:《文藝報》1949-1989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26. 姚丹:《「革命中國」的通俗表徵與主體建構:《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27.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8.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史料選(1945-1999年《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
    29.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概觀(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0. 洪子誠:《文學與歷史敘述》,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31. 洪子誠:《問題與方法》,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32. 洪子誠:《當代文學概說》,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33.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34. 唐小兵:《再解讀:大眾文化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35. 唐小兵:《英雄與凡人的時代:解讀20世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36. 唐小兵:《英雄與凡人的時代——解讀20世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37. 唐小兵主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38.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劉紹銘等譯,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
    39.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40. 張健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編年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年。
    41. 張健主編:《新中國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8年。
    42.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43. 張清華:《存在之鏡與智慧之燈:中國當代小說敘事及美學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44. 張檸:《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45. 張檸:《再造文學巴別塔:1949-1966》,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
    46. 陳永國:《文化的政治闡釋學——後現代語境中的詹姆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47.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48. 陳思和主編:《現代中國》第一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9. 陳徒手:《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後中國文壇紀實》,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50. 陳曉明:《解構的蹤跡:歷史、話語與主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51. 陳曉明主編:《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52. 喬納森·卡勒:《論解構》,陸揚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53. 程光煒:《文學想像與文學國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1976)》,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54. 賀桂梅:《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55. 賀桂梅:《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56. 馮雪峰:《 論民主革命時期的文藝運動》,上海:上海作家書屋,1946年。
    57.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1996年。
    58.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59. 溫奉橋主編:《現代性與20世紀中國文學》,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年。
    60. 葛紅兵,朱立冬編:《王朔研究資料·後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61. 董之林:《追憶燃情歲月——50年代小說藝術類型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62. 董之林:《舊夢新知:「十七年」小說論稿》,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年。
    63. 福柯著,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64.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90—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65. 劉禾著,宋偉傑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年》,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66. 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史初稿》,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
    67. 蔡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學想像(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68. 錢振文:《《紅岩》是怎樣煉成的——國家文學的生產和消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69. 藍愛國:《解構十七年》,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
    70. 曠新年:《寫在當代文學邊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71. 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72. 【加】諾思洛普·弗萊:《文學經驗的民主化》,諾斯洛普·弗萊文論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73. 【法】福柯著,劉北城、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74. 【法】讓·波德里亞著,劉成富、全志鋼譯:《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75.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76. 【美】安樂哲(RogerT.Ames):《北美漢學家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年出版,2001年。
    77. 【美】海頓·懷特著,陳永國等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78. 【美】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79. 【美】詹姆遜著,王逢振、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80. 【美】詹姆遜著,王逢振等譯:《快感:文化與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81. 【美】詹姆遜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82. 【英】伊格爾頓著,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二、期刊論文

    1. 今夕:〈不要跟著感覺走——由《金光大道》的再版所想到的〉,《小說評論》,1995年第1期。
    2. 木弓:〈「文革」的文學精神——民眾理想的輝煌勝利〉,《鍾山》,1989年第2期。
    3. 毛時安:〈不斷深化對文學史的認識——「重寫文學史」專欄編後絮語〉,《上海文論》,1989年第6期。
    4. 王彬彬:〈《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再解讀——以黃子平、賀桂梅、戴錦華、孟悅為例(一).文學報,2014年5-22期。
    5. 王彬彬:〈《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再解讀——以黃子平、賀桂梅、戴錦華、孟悅為例(二).文學報,2014年6-19期。
    6. 王彬彬:〈《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再解讀——以黃子平、賀桂梅、戴錦華、孟悅為例(三).文學報,2014年7-3期。
    7. 王彬彬:〈《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再解讀——以黃子平、賀桂梅、戴錦華、孟悅為例(四).文學報,2014年7-17期。
    8. 王彬彬:〈《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初解讀——以唐小兵文章為例〉,《文藝研究》,2014年第6期。
    9. 王彬彬:〈被高估的與被低估的——「再解讀」開場白〉,《文藝爭鳴》,2013年第2期。
    10. 王彬彬:〈蔡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像(1949—1966)》雜論〉,《當代文壇〉,2012年03期。
    11. 王彬彬:〈關於「十七年文學」的評價問題〉,《北京文學》,2010年第2期。
    12. 王堯:〈「文革」主流文藝思想的構成與運作──「文革文學」研究之一〉,《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13. 王堯:〈「文革」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與浩然創作的演變〉,《蘇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14. 王堯:〈關於「文革文學」的釋義與研究〉,《文藝理論研究》,1999年第5期。
    15. 王干:〈重讀《東方紅》和《大海航行靠舵手》〉,《鐘山》,1989年第2期。
    16. 何國瑞:〈是一元論還是多元論——評劉再復「多元論」〉,《文學評論》,1991年第1期。
    17. 李陀:〈先鋒文學運動與文學史寫作〉,《昨天的故事:關於重寫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期,2006年。
    18. 李楊:〈 「文學史意識」與「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國文學」〉,《江漢論壇》,2002年第3期。
    19. 李楊:〈《林海雪原》與傳統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4期。
    20. 李楊:〈文學分期中的知識譜系學問題——從「當代文學」的「說法」談起〉,《文學評論》,2003年第5期。
    21. 李楊:〈成長·政治·性——對「十七年文學」經典作品《青春之歌》的一種閱讀方式〉,《黃河》,2000年第2期。
    22. 李楊:〈為什麼關注文學史——從《問題與方法》談當代「文學史轉向」〉,《南方文壇》,2003年第6期。
    23. 李楊:〈家庭、身體與虐戀——作為《紅岩》主題結構的三種關係〉,《黃河》,2000年第3期。
    24. 李楊:〈當代文學史寫作:原則、方法與可能性──從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談起〉,《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
    25. 李鳳亮:〈20世紀中國文藝運動的歷史闡釋——唐小兵教授訪談錄〉,《文藝爭鳴》,2010年第17期。
    26. 叔綏人:〈關於「名著」《金光大道》再版的對話〉,《文學自由談》,1994年第4期。
    27. 周薇:〈「再解讀」研究述評〉,《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28. 孟悅:〈性別表像與民族神話〉,《二十一世紀》,1991年第4期。
    29. 孟遠:〈多重文化力量的融合與交鋒——歌劇《白毛女》誕生的文化語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30. 孟遠:〈形式的意識形態意義——歌劇《白毛女》的藝術探險歷程〉,《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31. 孟遠:〈歌劇《白毛女》的生產方式——集體創作的話語民主與《白毛女》敘事的初成〉,《文藝爭鳴》,2013年12期。
    32. 武新軍:〈 「十七年」文藝期刊管理體制的生成與變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10期。
    33. 洪子誠,耿占春,敬文東,姜濤:〈關於「文本分析」與「社會批評」(筆談年〈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34. 洪子誠,趙園等:〈20世紀40至70年代文學研究:問題與方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第2期。
    35. 洪子誠:〈「當代文學」的概念〉,《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
    36. 洪子誠:〈中國當代的「文學經典」問題〉,《中國比較文學》,2003年第3期。
    37. 紀霖,劉擎,羅崗,薛毅:〈尋求「第三條道路」——關於「自由主義」與「新左翼」的對話〉,《上海文學》,1999年第3期。
    38. 唐小兵,黃子平,李楊,賀桂梅:〈文化理論與經典重讀——以《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為個案〉,《文藝爭鳴》,2007年第8期。
    39. 孫曉忠:〈改造說書人——1944年延安鄉村文化的當代意義〉,《文學評論》,2008年第3期。
    40. 孫曉忠:〈當代文學中的馮雪峰——以《文藝報》為中心〉,《文學評論》,2005年第3期。
    41. 格非,韓毓海,曠新年,李陀,吳曉東,黃紀蘇,徐葆耕:〈當前文學創作與批評——新的現實與可能〉,《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
    42. 張清華:〈「傳統潛結構」與紅色敘事的文學性問題〉,《文學評論》,2014年第2期。
    43. 張清華:〈「類史詩」·「類成長」·「類傳奇」——中國當代革命歷史敘事的三種模式及其敘事美學〉,《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44. 張清華:〈在歷史化與當代性之間——關於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狀況的思考〉,《文藝研究》,2009年第12期。
    45. 張清華:〈成長·「類成長小說」——當代小說詩學關鍵字之四〉,《小說評論》,2012年第5期。
    46. 張清華:〈從「青春之歌」到「長恨歌」:當代小說敘事及美學變遷的一個視角〉,《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2期。
    47. 張清華:〈探查「潛結構」:三個紅色文本的精神分析〉,《上海文化》,2011年第5期。
    48. 張清華:〈現代性邏輯與文學性危機〉,《文藝爭鳴》,2009年第2期。
    49. 張清華:〈傳奇——當代小說詩學關鍵字之三〉,《小說評論》,2012年第3期。
    50. 張清華:〈當代文學中的皇帝婚姻模式──一個男權主義批判的視角〉,《小說評論》,2000年第3期。
    51. 張清華:〈當代革命文學中的「潛結構」與文學性——以幾部代表性作品為例〉,《東吳學術》,2011年第1期。
    52. 張清華:〈變奏與對話——21世紀以來當代文學研究的理論問題及其旨趣〉,《文藝爭鳴》,2015年第6期。
    53. 陳思和,李平,劉志榮:〈重建現代歷史的敘事——談當代文學史上的現代歷史題材創作〉,《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54. 陳思和,劉志榮:〈尋求歷史與現實的呼應──試論五六十年代的歷史題材創作〉,《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05期。
    55. 陳思和,劉志榮:〈關於六十年代文學創作的重新思考〉,《文藝理論研究》,1999年05期。
    56. 陳思和:〈民間的浮沉——從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嘗試性解釋〉,《上海文學》,1994年第1期。
    57. 陳思和:〈民間的還原——「文革」後文學史某種走向的解釋〉,《文藝爭鳴》,1994年第1期。
    58. 陳思和:〈來自民間的土地之歌──評50年代農村題材的文學創作〉,《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9年第3期。
    59. 陳思和:〈試論當代文學史(1949—1976)的「潛在寫作」〉,《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
    60. 陳思和:〈關於五六十年代戰爭題材小說的創作〉,《唯實,10》,1999年。
    61. 曾令存,李楊:〈「再解讀」與「反現代的現代性」——當代文學學科史訪談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12期。
    62. 曾令存:〈「十七年文學」研究與「歷史敘述」的重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63. 曾令存:〈當代文學與延安文學和左翼文學: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學術研究》,2014年第9期。
    64. 程光煒,孟遠:〈海外學者衝擊波——關於海外學者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討論.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65. 程光煒:〈《文藝報》「編者按」簡論〉,《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5期。
    66. 程光煒:〈《林海雪原》的現代傳奇與寫真〉,《南開學報》,2003年第6期。
    67. 程光煒:〈「再解讀」思潮與歷史轉型——以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等一批著作為話題〉,《上海文學》,2009年第5期。
    68. 程光煒:〈「後革命時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南方文壇》,2002年第4期。
    69. 程光煒:〈「資料」整理與文學批評——以「新時期文學三十年」為題在武漢大學文學院的講演〉,《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1期。
    70. 程光煒:〈1948、1949年的文化觀察〉,《天涯》,2002年第6期。
    71. 程光煒:〈中國「歌德」之道路──論郭沫若解放後的思想和文藝活動〉,《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72. 程光煒:〈中國現代文學的又一次探索——試論四十年代的文學環境〉,《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73. 程光煒:〈中國現代文學的又一次探索——試論四十年代的文學環境〉,《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74. 程光煒:〈文藝黑線專政〉,《南方文壇》,2000年第4期。
    75. 程光煒:〈毛澤東與當代文學〉,《粵海風》,2002年第4期。
    76. 程光煒:〈左翼文學思潮與現代性〉,《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
    77. 程光煒:〈多元共生的時代——試論四十年代的文人集團〉,《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78. 程光煒:〈多元共生的時代——試論四十年代的文人集團》,2003年第4期。
    79. 程光煒:〈姚文元與文學激進主義思潮〉,《粵海風》,2001年第5期。
    80. 程光煒:〈重建中國的敘事——《紅旗譜》、《紅日》和《紅岩》的創作策略〉,《南方文壇》,2002年第3期。
    81. 程光煒:〈郭沫若後期的文化心態〉,《新文學史料》,2002年第4期。
    82. 程光煒:〈當代文學中的歷史文獻「解密」問題〉,《文學前沿》,2000年第2期。
    83. 程光煒:〈論50~70年代文學中的農民形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4期。
    84. 程光煒:〈關於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學中的知識份子形象〉,《文學評論》,2001年第6
    85. 程光煒:〈犧牲的意義——關於50—70年代戰爭題材小說英雄形象的重新思考〉,《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86. 賀桂梅:〈「再解讀」:文本分析和歷史解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87. 賀桂梅:〈「延安道路」中的性別問題——階級與性別議題的歷史思考〉,《南開學報》,2006年第6期。
    88. 賀桂梅:〈「革命+戀愛」模式解析——早期普羅小說釋讀〉,《文藝爭鳴》,2006年第4期。
    89. 賀桂梅:〈「當代文學」的構造及其合法性依據〉,《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90. 賀桂梅:〈性/政治的轉換與張力——早期普羅小說中的「革命+戀愛」模式解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5期。
    91. 賀桂梅:〈知識份子、女性與革命——從丁玲個案看延安另類實踐中的身份政治〉,《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3期。
    92. 賀桂梅:〈知識份子、革命與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轉」問題的再思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2期。
    93. 黃發有:〈人文肖像:人民文學出版社與當代文學》〉,《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4期。
    94. 董之林:〈 「新」英雄與「老」故事──關於五十年代革命傳奇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5期。
    95. 董學文:〈評新時期劉再復的文學理論觀〉,《文學評論》,1991年第2期。
    96. 劉慶福,傅希春,梁仲華:〈評劉再復的人道主義文學觀〉,《文藝理論與批評》,1991年第1期。
    97. 潘凱雄,賀紹俊:〈文革文學:一段值得重新研究的文學史〉,《鐘山》,1989年第2期。
    98. 蔡翔:〈事關未來的正義――革命中國及其相關的文學表述〉,《上海文化》,2010年第1期。
    99. 閻綱:〈從《人民文學》的爭奪到《文藝報》的複刊〉,《文藝爭鳴,2009年10期。
    100. 藍硯:〈論「劉再復現象」〉,《文學評論》,1991年第2期。
    101. 魏宏瑞:〈文學場與政治場——以十七年(1949——1966)《文藝報》「編者按」為考察中心〉,《揚子江評論》,2008年第5期。
    102. 魏寶濤:〈《文藝報》與「十七年」文學批評文體規範建構〉,《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103. 魏寶濤:〈《文藝報》與「十七年」讀者批評空間建構〉,《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104. 曠新年:〈《跨語際實踐》的重寫文學史實踐〉,《文藝研究》,2003年第1期。
    105. 曠新年:〈「重寫文學史」的終結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轉型〉,《南方文壇》,2003年第1期。
    106. 曠新年:〈文學史視閾的轉換——論1950、1980和1990年代的文學史敘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1期。
    107. 曠新年:〈民族國家想像與中國現代文學〉,《文學評論,曠新年、張莉》,2003年第1期。
    108. 曠新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經典《創業史》〉,《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109. 曠新年:〈趙樹理的文學史意義〉,《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第3期。
    110. 嚴昭柱:〈論文學本質多元論的實質〉,《文藝理論與批評》,1991年第1期。

    三、學位論文

    1. 梁華旭:《「十七年文學」:解讀「再解讀」——一場海內外互動的學術反思》,廣州:暨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3年。
    2. 鄭潤良:《反現代的現代性:「重寫文學史」的歧路——論九十年代新左派文學史觀》,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3. 李迎春:《建國初期《文藝報》研究(1949—1957)》,開封:河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4. 馬研:《《人民日報》、《文藝報》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