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淑雅
He, Shu-ya
論文名稱: 王船山詩教思想及其實踐
Wang Chuan-shan's Thought and Practice on Civilization through Poetry Enlightment
指導教授: 林啟屏
Lin, Qi-P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4
中文關鍵詞: 王船山王夫之詩教詩學
英文關鍵詞: Wang Chuan-shan, Wang Fu-chi, Poetry Enlightment, Poetic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86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文以晚明王船山詩學相關論述為基礎,討論其詩教思想,在詩學傳統以及儒學內聖外王思想實踐上的意義。船山《詩》學之特出,在其跳脫傳統漢學、宋學的解經方式,從抒情的角度,詮解詩教之可行性與重要性,並將論述的層面延伸至詩學的廣度。無論是面對具有崇高經典地位的《詩》三百或是一般詩人之作,船山強調從讀者角度進入的情境閱讀,並進而提出具有理論性意義的論述,這些論述涵蓋了《詩》三百以及歷代詩人作品的評選。本文遂以此為基礎,並援引其他著作中相關之論述,從儒學思想傳統的歷史脈絡與晚明時代困局的大環境因素之縱、橫交錯點,探討遯迹荒山的遺民船山先生,藉由詩學如何踐履其用世之志,從而實現「救人道於亂世之大權」。
    本文分六章進行闡述:第一章「緒論」,明辨問題意識,從歷史上兩次反《詩序》思潮中回顧詩教僵化的成因,以及前人試圖從詩本義的探求上解決但未竟理想的問題始末,並尋求解決方法;第二章「船山詩教觀之建立」,本章討論船山詩學特色形成之內因外緣,作為本文論述的起點,一方面用以說明船山詩學係奠基於其生命歷練之感悟,二方面藉以呈現船山詩教觀與其氣化人性論之精神內涵;第三章「船山詩教思想之旨歸」,論述其詩教觀構築的幾個問題及其價值取向,其以抒情、達情為導向的主張,不僅證成立人極以踐天道的天人詩學,亦為僵化的詩教傳統重新注入最為重要的內在精神;第四章「船山詩教實踐之閱讀論」,討論以達情為導向的閱讀論,在其詩教實踐上的意義;第五章「船山詩教實踐之創作論」,討論以抒情為導向的創作方法論,在詩教實踐上的意義;第六章「回顧與前瞻」,回顧並檢視本文的原始關懷和論述過程,證成本文研究之價值。
    綜而言之,船山由「詩以道情」展開的詩學論述,在詩教傳統中的意義有二:一、以「情」為中心思想的詩教觀,使已僵化的詩教重新獲得內在的精神泉源;二、從作者創作和讀者閱讀的方法論,論述「情之貞定」的終極理想,使詩教的落實,更為完備並且具體可循。船山詩教思想有創見,亦有別出,而其最可貴之處,在於勇於挑戰傳統、走出傳統,並尋求新的方法,以揭露經典的意義。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旨趣………………………………………………………………………2 一、反《詩序》思潮之回顧………………………………………………………3 二、詩本義之商榷…………………………………………………………………9 第二節 前輩學人研究成果…………………………………………………11 一、詩教研究成果……………………………………………………………13 二、船山詩學研究成果………………………………………………………17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篇章安排……………………………………………………21 一、研究進路………………………………………………………………………22 二、篇章安排………………………………………………………………………26 第二章 船山詩教觀之建立……………………………………………………31 第一節 履迷胥亂世之出處………………………………………………………32 一、國族淪亡之變故………………………………………………………32 二、用世志趣之轉折………………………………………………………34 第二節 儒門價值典範之重構………………………………………………………36 一、修己安人傳統之自任……………………………………………………37 二、晚明內聖趨向之矯治………………………………………………………43 第三節 氣化宇宙論之思維模式……………………………………………………50 一、即情言性………………………………………………………………51 二、性之日生日成………………………………………………………54 三、情為安危之樞……………………………………………………………57 第四節 小結…………………………………………………………………………62 第三章 船山詩教思想之旨歸……………………………………………………65 第一節 詩教傳統的繼承與轉化……………………………………………………66 一、詩教傳統……………………………………………………………………66 二、詩教精神的發揚……………………………………………………………71 第二節 詩教實踐向度的擴大………………………………………………………83 一、論《詩》之作…………………………………………………………………84 二、論詩之作…………………………………………………………………87 第三節 詩性智慧與天人之學的證成………………………………………………90 一、詩以徹幽明……………………………………………………………………91 二、立人極以盡天道…………………………………………………………95 第四節 小結………………………………………………………………………………98 第四章 船山詩教實踐之閱讀論……………………………………………99 第一節 閱讀視野之確立……………………………………………………………100 一、中國古代的讀者意識……………………………………………………100 二、以讀者為主體的閱讀方向………………………………………………111 第二節 閱讀心理的四種狀態………………………………………………………123 一、四情:興、觀、群、怨………………………………………………………124 二、攝興觀群怨於一爐錘…………………………………………………136 第三節 閱讀方法的應用……………………………………………………………140 一、詩樂相為體用………………………………………………………………140 二、從容涵泳………………………………………………………………146 第四節 小結……………………………………………………………………………154 第五章 船山詩教實踐之創作論……………………………………………………155 第一節 創作論之辭與情……………………………………………………………157 一、情有止…………………………………………………………………………158 二、文有函…………………………………………………………………………164 第二節 創作論之現量………………………………………………………175 一、現在義…………………………………………………………………178 二、現成義…………………………………………………………………180 三、顯現真實義…………………………………………………………………182 第三節 創作論之情與景………………………………………………………184 一、景的雙重面向………………………………………………………………186 二、情景交融…………………………………………………………………194 第四節 小結……………………………………………………………………………197 第六章 回顧與前瞻………………………………………………………………………199 第一節 研究船山詩教思想之本懷………………………………………………199 一、經典與現代社會的斷裂…………………..………………………………199 二、儒家詩教的歷史困境………………………………………………………202 第二節 船山詩教思想之現代意義……………………………………………205 一、彰顯抒情主體的地位………………………………………………………205 二、開啟讀者的詮解視域………………………………………………………206 徵引書目………………………………………………………………………………………211

    徵引書目
    一、原典文獻(依著作時代排列)
    《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影印清嘉慶二十一年阮元重刊宋版)
    〔周〕莊周著、〔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8月)
    〔周〕荀子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6月)
    〔周〕呂不韋輯、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魏〕曹丕:〈典論論文〉,收入《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晉〕陸機:〈文賦〉,《中國歷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
    〔南朝‧宋〕劉義慶編輯、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10月)
    〔南朝‧齊〕鍾嶸著、汪中注:《詩品注》(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8月)
    〔南朝‧梁〕沈約:《宋書》,《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南朝‧梁〕裴子野:《全梁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12月)
    〔印度〕陳那、〔唐〕玄奘譯:《因明正理門論》,《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2冊、論集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宋〕張載:《正蒙》,《張載集》(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公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宋〕歐陽脩:《詩本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吳縣潘氏滂憙齋藏宋刊本影印)
    〔宋〕黃昇:《中興以來絶妙詞選》(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11月)
    〔宋〕范晞文:《對牀夜雨》,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宋〕鄭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
    〔宋〕朱熹撰、朱傑人等編輯:《朱子語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
    〔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2月)
    〔宋〕陸九淵:《陸九淵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影印嘉靖刊本)
    〔明〕何景明:《大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7冊)
    [明]謝榛《四溟詩話》,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年 7 月)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5月)
    〔明]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明〕王船山:《周易外傳》,《船山全書》第一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周易內傳》,《船山全書》第一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尚書引義》,《船山全書》第二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詩廣傳》,《船山全書》第三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禮記章句》,《船山全書》第四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四書箋解》,《船山全書》第六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船山全書》第六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四書訓義》,《船山全書》第七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俟解〉,《船山全書》第十二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張子正蒙注》,《船山全書》第十二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思問錄內篇》,《船山全書》第十二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老子洐》,《船山全書》第十三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楚辭通釋》,《船山全書》第十四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章靈賦注〉,《船山全書》第十五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家世節錄〉,《船山全書》第十五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觀生居堂聯〉,《船山全書》第十五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船山詩文拾遺》,《船山全書》第十五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夕堂永日緒論外編〉,《船山全書》第十五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詩繹〉,《船山全書》第十五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薑齋詩集》,《船山全書》第十五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明〕王船山:〈石崖先生傳略〉,《船山全書》第十五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2月)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
    〔清〕潘宗洛:〈船山先生傳〉,《船山全書》第十六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清〕王先謙集疏、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10月)
    〔清〕焦循:《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
    〔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二、近代學者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3月)
    方東樹:《書林揚觶》,收入《書目類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王汎森:《中國近現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王孝魚:〈中華本點校說明〉,《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8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3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建宏出版社,1987年6月)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
    朱迪光:《王船山研究著作述要》(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9月)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收入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吳鳴編:《五四時期的民歌採集與詩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4月)
    李直方:《漢魏六朝詩論稿》(香港:龍門書店,1967年)
    汪祚民:《《詩經》文學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沈劍英:《因明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年1月)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周勛初:《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4年7月)
    周調陽:《王船山學術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2月)
    林保淳:《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林啟彥:《簡明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1月)
    林葉蓮:《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林慶彰等著:《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11月)
    林慶彰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5月)
    林耀潾:《先秦儒家詩教研究》(板橋:天工書局,1990年8月)
    俞志慧:《君子儒與诗教:先秦儒家文學思想考論 》(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洪湛侯:《詩經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出版社,1998年)
    胡樸安:《詩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9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夏傳才、董治安編輯:《詩經要籍解題》(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夏傳才:《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7月)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崔海峰:《王夫之詩學范疇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張亮采:《中國風俗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
    許紀霖:《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12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
    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9月)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10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11月)
    單德興:《反動與重演:美國文學史與文化批評》(臺北:書林出版社,2001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
    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月)
    程方平、畢誠:《中國教育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黃忠慎:《清代詩經學論稿》(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12月)
    楊向時:《左傳賦詩引詩考》(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2年5月)
    楊松年:《王夫之詩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
    楊晉龍:《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5月)
    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3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葉國良等編著:《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8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8月)
    賈豐臻編纂、沈恩孚校訂:《修身詩教》(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
    鄒其昌:《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7月)
    趙沛霖:《興的起源》(臺北:明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9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11月)
    劉師培:《劉師培全集》(北京市 :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
    劉煒:《六藝與詩》(北京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劉懷榮:《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3月)
    潘重規:《周代詩教初探》(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國際孔學會議),1987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巿:大安出版社,1995年3月)
    蔣年豐:《文本與實踐(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
    蕭馳:《聖道與詩心》(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8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出版社,2001年8月)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藍燈出版社,1993年)
    [美]Frederic Wakeman, Jr.:〈廣州貿易和鴉片戰爭〉,[美]John K. Fairbank、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美]John K. Fairbank:〈條約制度的形成〉,[美]John K. Fairbank、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美]狄百瑞(De Bary, William Theodore)著、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日〕照屋華子&岡田惠子著、郭菀琪譯:《邏輯思考的技術》(臺北:經濟新潮社,2006年)。
    〔美〕亞伯拉姆斯(M. H. Abrams):《鏡與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12月)
    〔美〕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臺北:立緒出版社,2003年)
    〔美〕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
    〔德〕加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詮釋學II-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7月)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著、單德興譯:〈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中外文學》第19卷第12期
    〔德〕岡特‧格里姆著:〈接受學研究概論〉,收入甘陽主編:《接受美學譯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德〕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beim)著、郭小平等譯:《藝術心理學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淑麗《《詩經》中倫理關係與詩教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昌政:《孔子詩教的歷史淵源:試探周代禮官制度中的詩教》(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名媛:《臺灣地區1999至2012年《詩經》學研究探論》(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李淑純:《從孔子的詩教觀與朱子的淫詩說反思朱子的藝術觀》(臺北: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李錫鎮:《王船山詩學的理論基礎及理論重心》(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林耀潾《先秦儒家詩教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翁慧宏:《王船山詩學理論新探》(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至廷:《王船山現量說與現量詩學》(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柏恩:《從「興」之觀點論船山詩學–附論船山之詩學史觀》(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淑湍:《論《詩經》中的品德教育思想》(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曹新科:《論孔子之詩教》(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育嘉:《王船山詩學美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郭鶴鳴:《王船山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陳素英:《王船山情景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陳章錫:《王船山《詩廣傳》義理疏解》(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曾守仁:《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曾守正:《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賀幼玲:《王夫之詩學情景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劉昭敏:《〈孔子詩論〉引詩、論詩研究--兼論其詩教與孔門詩論的異同》(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盧詩青:《詩序毛傳鄭箋詩教意識形態之探析》(臺中: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顏淑華:《漢代詩教理論之重新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四、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朱鴻林:〈陳白沙的出處經驗與道德思考〉,收入《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04年)
    余培林:〈群經引詩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1964年第8號)
    李梅梅:〈《毛傳》「獨標興體」的諷喻意蘊〉,《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第32卷,總第146期)
    周克平:〈中國古代文論讀者意識與特徵〉,《學術論壇》(2009年第7期,總第222期)
    周彥文:〈論提要的客觀性、主觀性與導引性〉,《書目季刊》(第39卷第3期,2005年12月)
    周調陽:〈王船山著述考略〉,《王船山學術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尚永亮、王蕾:〈『以意逆志』說之內涵、價值及其對接受主體的遮蔽〉,《文藝研究》(2004年第6期)
    林慶彰:〈〈毛詩序〉在《詩經》解釋傳統的地位〉,收入《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臺北: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3月)
    林慶彰:〈香港近六十年《詩經》研究文獻目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4期(2010年12月)
    林慶彰:〈詩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收入《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
    林慶彰:〈臺灣近四十年(1953-1992)詩經學研究概況〉,收入中國詩經學會主編:《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夏傳才:〈二十世紀《詩經》研究的發展〉,《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馬延煒:〈王夫之與明清之際學術發展的新趨向〉,《船山學刊》(2010年第2期)
    崔海峰:〈興觀群怨說——從孔子到王夫之〉,《船山學刊》2009年第4期(總期第74期)
    張隆溪:〈詮釋的暴力:論傳統的政治倫理批評〉,收入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論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收入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
    張學波:〈六十年來之詩學〉,收入《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
    許經田:〈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社會〉,《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
    郭萬金、劉毓慶:〈傳統《詩經》學的現代轉型——新時期《詩經》研究綜述〉,《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4年3月)
    陳昭瑛:〈孔子詩樂美學中的整體性概念〉,《江海學刊》(2002年2月)
    陳啟雲:〈「中國經典詮釋學的方法論問題」學術座談會記錄〉,《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6月)
    陸敬忠:〈朱熹經典詮釋中的工夫論〉,《詮釋學轉向:成德、工夫、圓融》(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參))(新北巿: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2年7月)
    曾守正:〈孔孟說詩活動中的言志思想〉,《鵝湖月刊》第25卷第6期(總期第294)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收入《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年)
    黃偉倫:〈物感與情景交融之辨──一個歷史與邏輯並觀的考察〉,《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1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0年12月)
    楊晉龍:〈臺灣近五十年詩經學研究概述〉,《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3期(總第79期)(2001年8月)
    楊堅:〈雜錄之部編校後記〉,《船山全書》第十六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鄭利華:〈前七子詩論中情理說特徵及其文學指向〉,收入王璦玲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12月)
    鄭毓瑜:〈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 ─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
    黎志添:〈宗教經典與哲學詮釋學: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較觀點〉,收入《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3月)
    蕭度:〈古詩評選唐詩評選明詩評選‧總序〉,《船山全書》第十四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12月)
    蕭華榮:〈春秋「稱詩」與孔子詩論〉,收入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