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妤蓁
Tsai, Yu Chen
論文名稱: 工作自我效能、知覺能力落差及參與訓練需求關係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work self-efficacy, the perception of competence gap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raining needs.
指導教授: 黃明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在職員工工作自我效能能力落差訓練需求
英文關鍵詞: employee, work self-efficacy, competency gaps, training needs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99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工作自我效能、知覺能力落差及參與訓練需求之關係,以及個人背景變項在工作自我效能、知覺能力落差及參與訓練需求之差異情形,而研究設計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全國青年創業總會於104年所辦理之在職員工進修課程學員為母群體,以自編調查問卷「工作自我效能、知覺能力落差及參與訓練需求關係問卷」作為研究調查工具,共發放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11份,有效回收率為84%。

    根據統計資料分析結果,歸納出下列研究結論:
    一、在職員工的工作自我效能達中上程度,且職級別會造成差異。
    二、在職員工對能力落差知覺感受達中上程度,且年齡等五個變項會造成差異。
    三、在職員工的參與訓練需求達中上程度,且性別及職級別會造成差異。
    四、在職員工自我效能、知覺能力落差與參與訓練需求之整體層面有正相關。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本研究分別提出對在職員工、辦訓單位、雇主企業及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供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work self-efficacy, the perception of competence gap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raining needs, morever the differences of work self-efficacy, perceived competence gap and training needs in term of social background. The subject were from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training courses of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Young Entrepreneurs, R.O.C. (TAIWAN). 25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21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84%.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are
    1.The participants’ work self-efficacy were above average, 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s on job levels.
    2.The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competence gap were above average, and there were difference in term of age, gender, job tenure , job levels and average wage.
    3.The participants’ training needs were above average, too. Gender and job level made differences.
    4.The participants’ work self-efficacy, perceived competence gap and training needs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vied suggestion to trainers, employer compani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6 第三節 重要名詞解釋……………………………………………………………8 第四節 研究流程…………………………………………………………………1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成人學習者特質…………………………………………………………13 第二節 自我效能…………………………………………………………………19 第三節 知覺能力…………………………………………………………………24 第四節 參與訓練需求……………………………………………………………30 第五節 自我效能、知覺能力及參與訓練需求之關係…………………...............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38 第四節 實施程序……………………………………………………………….…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47 第一節 受試者背景變項分析................................................................................4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其工作自我效能之差異分析................................5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其知覺能力落差之差異分析................................57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受試者其參與訓練需求之差異分析.................................63 第五節 結構方程式模型分析.................................................................................6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71 第一節 研究討論與結論.........................................................................................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75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78 參考文獻……………………………………………………………….…...................79 附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92 附錄二 正式問卷..........................................................................................................95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成人教育辭典。臺北:成人教育學會。
    毛筱豔、簡元瑜(2010)。員工積極上行溝通與個人-工作契合度之關係─以主管-部屬交換關係為干擾變數。北商學報,17,63-72。
    石宜明、朱瑞淵、鄭政宗(2011)。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對學習動機之影響-以台中市國際觀光旅館全職從業人員為例。2011第十三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朱永熙(2007)。參與英語研習公務人員學習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癸霖(2013)。教育訓練滿意度、工作績效、工作特性與個人-工作適配間關係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2014)。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就業市場情勢月報,102年第12期。
    江綺雯(1994)。高雄市成人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池進通、李鴻文、劉慶湘、許志賢(2007)。員工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1),58-76。
    李文盛(2007)。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娟(2009)。臺北縣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角色知覺與角色踐行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宜玲(2004)。南部地區製造業員工參與教育訓練動機與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美枝(1987)。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李姿青(2007)。員工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數位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怡禛、陳怡靜、陳俞婷(2011)。工作不安全感與成人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
    以樂觀主義為干擾效果。教育與心理研究,第三十四卷、第四期,57-72。
    李嘉明(2010)。國小校長與教師對校長領導行為的知覺、落差與回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麗英(2012)。政府補助在職勞工進修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北區產業人才投資方案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文光(2009)。高科技產業員工參與繼續教育之轉化學習與成效模式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俐安、李信賢、廖芳君(2009)。數位內容教學設計師專業職能之研究。屏東大學學報,32,295-332。
    邱美切(2006)。嘉義縣東南亞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韻洳(2007)。不同型態成人學習者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度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少龍(2006)。第一線員工處置行為之管理:壓力源、因應資源與情感承諾之角色。管理學報,23(3),367-388。
    林玉如、陳淑娟(2005)。學習動機在教學策略上的應用。松山工農學報,3,
    106-111。
    林家蓁(2008)。員工工作不滿意與行為反應之關係:組織政治知覺、職涯主義與自我效能之調節效果,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松溪(2005)。臺北縣立高中職附設進修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坤良(2005)。社教志工的參與動機、服務學習、參與程度與自我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煥烘、林志丞(2011)。國中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相關研
    究-以角色壓力為中介變項。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25–56。
    吳慧君(2003)。主管領導型態、行政人員自我效能、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某私立醫學大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正峰(1989)。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南劍(譯)(1988)。個性的改造:心理控制學(原作者:麥克斯維爾·梅爾茲)。紅旗出版社。
    紀浩成(2010)。以符號互動論探討社區大學學員學習行為—以南投社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乃文、陳皓怡、楊美玉、鄭妃君、蔡維奇(2008)。個人-工作適配量表發展:多元構面觀點。管理學報,25,577-598。
    胡小玫(2009)。高齡教育者老化知識、工作價值觀、對老人態度與專業承諾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淑慧(2009)。成人學生對邁向成功老化的認知、準備程度及學習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某技術學院進修專校成人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季庭(2004)。高雄市已婚職業婦女成就動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凱莉(2010)。志工的組織信任、心理契約、服務學習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榮昭(1997)。能力轉換,滾石生苔否?。就業與訓練,15(2),59-63。
    洪榮昭(2012)。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7)。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榮昭、黃明月、許伶琦、李嘉崑(2009)。國小行政人員感知到職前訓練與工作需求的能力落差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3)。
    徐欣慧(2012)。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診斷與建構教育訓練藍圖之研究-以P公司為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志銨(2002)。高職新課程實施後汽車科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鴻(2003)。高級進修學校成人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 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灣東華。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現。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5)。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雅棚(2008)。員工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習動機與訓練成效之關聯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瓊瑩(1994)。成人學習活動參與者、非參與者在參與障礙、教育態度之比較
    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文松(2011)。國中兼任行政職務人員角色知覺、工作投入及工作壓力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秀薇(2007)。臺北縣國小補校外籍配偶學習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瑋真(2009)。成人在職進修學生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儷巾(2007)。不同世代成人對老化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幸(1995)。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玉嬿(2012)。主管,你如何對待員工?管理雜誌,455。取自http://www.managementmagazine.com.tw/mgz_story.php?id=19&s=3。
    黃信城(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益松(2001)。在職進修部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習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順(1985)。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順(1992)。成人的動機取向-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二版。
    黃富順(1996)。增強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34,2-8。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富順(2012)。成人心理特性與教學,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
    郭為藩 (2003)。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台北:心理。
    莊仁馨(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人事人員角色知覺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財福 (2010)。發電廠員工學習態度、教育訓練成效,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某民營電廠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瑞芸、魏志雄(2013)。自我效能對組織氣候與員工創造力之關係的中介角色研究。北商學報。24,47-70。
    梁家祜,李元墩,毛蕙蓉(2008)。台灣服務業組織學習與員工執行力關係之研究。遠東學報。第25卷第4期。557-577。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華(2013)。成人學習問題觀察與評估。國家文官培訓所T&D飛訊。發行日期:2013/3/1,期別:第162期
    陳素蓮(2006)。都市原住民參與成人學習的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郁卉(2009)。電信業員工之角色知覺對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以
    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
    陳瑞洲(2003)。我國高中職汽車科多元入學管道學生實習課程學習態度、學習困擾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榮彬(2004)。參與職業訓練學員對成人學習原則應用之知覺與訓練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娟(1994)。我國國民補習學校班級氣氛及其與成人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晴(2008)。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淑華(2012)。新北市高職學校商業經營科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學習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婷淳(2008)。在職進修人員角色間衝突、社會支持與學習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秀惠(1997)。嘉義地區婦女生活型態與參與繼續教育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玉齡(2007)。成人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機會與創新表現關係之研究-以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文志、王瀅婷(2013)。成人自主學習者學習成效之研究。2013全方位成功國際學術研討會。
    趙翠慧(2014)。探討大學技職院校管理學院學生對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
    成效之關聯。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廷揚、鍾佩璇(2011)。職能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教育訓練為調節變項。2011第十四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Jun 25,215-229。
    鄧運林(1992)。自我導向學習對成人學生學習行為、學業成績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涵宇(2010)。人力資本對組織績效之影響-從人力資源管理角色觀點探討之。銘傳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慧郁(2007)。成人學習者應用網路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玲玲(2008)。私立高職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學校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淑芬(2005)。桃園縣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及其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縈芬(2011)。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與情感型承諾的影響─以自我效能為調節變數。明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宏玫(2009)。國小教師在職進修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以苗栗縣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雅華(2003)。成人教育參與態度、自我概念與教育消費決策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雅璇(2013)。成人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台東地區護理人員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翠芬(2008)。中高齡失業者參加職業訓練學習態度、學習遷移與學習成效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肇騰(2011)。花東地區客家高齡學習者生活品質、學習需求、學習態度與自我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朱吟(2009)。大學行政人員自我效能與工作競爭力關係之實徵研究,屏東教育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第三十三期2009年9月頁335-364。
    蘇桂瑩(2007)。國小六年級教師、學生及家長對建構取向教學的知覺情形之調查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宜樺(2010)。華人工作動機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自我效能為調節變項。義守
    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ssael, Henry. (1968). The Political Role of Trade Associations in Distributive Conflict Resolu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April). 21-28.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m, D. J. (1972). Self-perception theory.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th ed.). New York, NY: Academic.
    Botsman,P.B. (1975). Analysis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terests and needs of blue collar factory .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36(4). 1977A.
    Cable, D. M., & DeRue, D. S. (2002). The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te validity of subjective fit percep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Research, 87 ,875-884.
    Carp, A., Peterson,R., and Roelfs, P. (1976) . Adult Learning Interests and Experience In K.P. Cross and J.R.Valley, &Associates(Eds.). Planning non-traditional Programs: An analysis of the issues for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huang, A. (2001).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person-job fit and
    person- organization fit between and within interview stag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Cross, K.P. (1981). Adult as learners :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learning.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Edwards, J. R. (1991). Person-job fit: 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In C. L. Cooper and I. T. Robertson (Eds.). International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283-357).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Erikson, E. H. (1997).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Gist, M.E., & Mitchell, T.R. (1992). Self-efficac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Science, 17(2). 183-211.
    Goldstein,I.L. (1993). 3rd ed., Training in Organizations: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Hiemstra, R. (1985). The Older Adult’s Learning Projects.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ew York. Hovland,. C. I., Janis, I. & Kelley, H. H. (1953).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Houle, C.O. (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plik, F. N., Kilic, K. C., Yalcin, .A. (2011). The simultaneous effects of person-organization and person-job fit on Turkish hotel manag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3 (5). 644–661.
    Ivancevich J.M. & Matteson M.T., (1987). Controlling Work Stress, San Francisco:Jossey Boss, p.27
    Iplik, F. N., Kilic, K. C., & Yalcin, A. (2011). The simultaneous effects of person-organization and person-job fit on Turkish hotel manag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3(5). 644-661.
    Joseph, H. J. (1980). The influence of selected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on enrollment persistence of adult part-tim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cours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at Raleigh.
    Knowles,M.S. (1968). Andragogy,not pedagogy.Adult Leadership,16(10). 350-386.
    Knox, A. B. (1980). Responsive Teaching in Adult Basic Education. In Knox, A. B. (eds.). Teaching Adults Effectivel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arasek, R. A., and Theorell, T., Healthy Work: Stress, Productivi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orking Life, NY: Basic Books.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10th ed., NJ: Prentice Hall.
    Knight, D.J., (1999).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Increasing Intellectual Capital.Strategy & Leadership, 27(12). 22-27.
    Lennox, R. D. and Wolfe, R. (1984). “Revision of the self-monitoring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ology, Vol. 46, p. 1349-1364.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D. Cartwright,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Locke, E. A., & Latham, G. P. (1990). Work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I(4). 240-246.
    Lynn, BernadetteE. 2000. Intellectual Capital: Unearthinghidden Value by Managing Intellectual Assets. Ivey Business Journal, 64(3).48-52.
    Maslow, A.(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y Review, 50(1). 32-39.
    Maehr,M.L.,& Meyer,H.A.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 , 9, 371-409.
    McClelland, D. (1973). Job competence assessment method. Kansas:American Psychologist.
    Mckeachie, W. J. (1961). Motiv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ollege learning. In Jones M. R.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111-142.
    McPherson., (1999). Understanding the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Leading to the Full-time Enrollment of a Selected Group of Adul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 Midwestern University. Ball State University.
    Merriam, S. B. & Caffarella, R. S. (1999). Learning in Adulthood : A Comprehensive Guid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Miller, H.L. (1967). Participation of Adults in Education: A Force-Field Analysis, Bosto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s, Boston University.
    Ordors, D. G. (1980). Models for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intrich et al, (1989).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pp. 33-40.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70.
    Roth, W. G. (1985). Treatment implications derived from self-efficacy research with children . Doctor of Psychology Research Paper, Biola University , California.
    Rubenson, K.(1977). Participation in recurrent education: A research review, (12)1, 23-31, by K.Rubenson, 1977, Paper presented at a meeting of National Delegate on Development in Recurrent Education.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Robbins, S. P. (199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Schunk, D. H. (1984). Self-efficacy perspective on achievement behavio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1). 48-58.
    Schunk, D. H. (1990). Goal setting and Self-efficacy dur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1). 71-86.
    Smith, R. M.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theory for adults pearson. Prentice Hall, New York, p.475
    Snyder, M. (1974). Self-Monitoring of exp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4). 526-537.
    Worlld Econom Forum. (2013). Th Human Capital Repport, Retrieeved from
    htttp://reportss.weforum.org/humann-capital-inndex-2013/
    Yukl, G.(2010).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