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筱婷
論文名稱: 漢唐女主政治之探究——以呂太后和武則天為中心
A Research on the Queens Regnant of Han and Tang Dynasty: the Rule of Queen Lv and Empress Wu
指導教授: 林礽乾
Lin, Reng-Q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呂太后武則天女主政治漢唐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7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13下載:13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漢唐女主政治之探究──以呂太后和武則天為中心」為題,針對呂太后和武則天兩位女主臨朝之原因、執政之表現、後世的評斷等諸方面進行分析與探討,全文共七章(含參考文獻),凡十二萬七千餘言。論文第一章為緒論,敘述本文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範圍和方法,前人研究回顧和研究步驟。呂太后和武則天的政治生涯有許多可比較之處。兩位女主都是在開國之初便臨朝主政;在眾多曾經臨朝的女主當中,唯有她們被立紀,顯見她們也得到了部分史家認同,擁有如男性帝王般的歷史地位。因此,欲探究漢唐時期的女主政治,呂太后和武則天可說是兩朝的典型代表。
    第二章探討女主臨朝的成因。對於母親的尊崇賦予了女性一種權力和義務,促使母后臨朝成為了維護皇權的可靠方法;而帝王制度本身的家天下性質,也讓后妃有了正當的理由攝政。父系傾向的宗法政治使女性止步於政治前,卻也同時成為了后妃涉政的關鍵原因之一。從她們臨朝的契機可以發現,她們都是在帝王制度無法正常運行的時候,為了穩定國家統治秩序而採取讓她們主持國政這樣的變通方式,參與政治。據此,即使漢唐相隔近千年,然而由女主臨朝作為變通的方法是有其根源存在,所以才會為歷代所用。
    第三章探討女主臨朝的特徵。呂太后和武后都曾廢立皇帝,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除掉前人皇帝的血脈。此外,兩位女主都曾任用酷吏,不過呂太后並沒有借助太多的酷吏力量掌政。反之,武則天在特定時期曾很大程度上借助酷吏的力量剷除異己,藉以穩固政權。呂太后和武后執政時表現出來的另一個共同點,便是同樣在朝廷中安置本生宗族的人。在呂太后和武后所樹立的外戚當中,有專權殘暴的亂政者,也有忠節賢明的穩政者。雖然兩位女主用外戚,不過這並不表示她們會放任外戚胡作非為。她們都適當的抑制外戚,只要有違綱紀、行為不端者便會遭到貶謫罷官。呂太后和武后皆能知人善斷,從而鞏固政權,穩定時局,因此也是值得探討的。
    第四章探討了兩位女主施政的表現。本文從安定時局、經濟、法制、思想文化、軍事活動、外交政策諸方面的發展探究兩位女主在這些方面的改革、發展與貢獻。
    第五章探討的是兩位女主臨朝時所面對的局限,主要是來自朝臣的制約和傳位的問題。由於兩朝初期的政治環境都是屬於相對的獨裁,統治者的權力並無達到高度集權,故而呂太后和武后臨朝受到朝臣的制約。作為皇權的代管者,女主臨朝只是一種過渡的形式,在封建社會建立的嚴密製度下,臨朝的女主基本上不可能傳位於本生家族的人,這也是她們臨朝的局限。
    第六章探討的是從漢朝至近現代史家學者對於兩位女主的評價。最後一章為本文的結論。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之探討…………………………………………………………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材料…………………………………………………………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9 第二章 女主臨朝之成因………………………………………………… 21 第一節 倫理政治…………………………………………………………………21 第二節 社會風氣…………………………………………………………………33 第三節 孝德推崇…………………………………………………………………39 第四節 主幼庸弱…………………………………………………………………46 第三章 女主臨朝之特徵………………………………………………… 51 第一節 擅行廢立…………………………………………………………………51 第二節 屠戮異己…………………………………………………………………55 第三節 任用酷吏…………………………………………………………………65 第四節 廣樹外戚…………………………………………………………………70 第五節 知人善斷…………………………………………………………………80 第四章 女主臨朝之政績………………………………………………… 93 第一節 安定時局之力量…………………………………………………………94 第二節 社會經濟之富強…………………………………………………………99 第三節 政治法制之發展……………………………………………………… 109 第四節 安內攘外之貢獻……………………………………………………… 113 第五節 思想文化之興盛……………………………………………………… 118 第五章 女主臨朝之局限……………………………………………… 129 第一節 朝臣之約制…………………………………………………………… 129 第二節 帝位之承繼…………………………………………………………… 133 第六章 女主臨朝之評價……………………………………………… 141 第一節 漢唐時期對兩后臨朝的評價………………………………………… 141 第二節 宋明時期對兩后臨朝的評價………………………………………… 152 第三節 清代以還對兩后臨朝的評價………………………………………… 158 第七章 結論………………………………………………………………… 170 參考文獻………………………………………………………………………… 173

    一、古籍文獻
    〔西漢〕 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西漢〕 戴德輯:《大戴禮記》(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東漢〕 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東漢〕 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儀禮》,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5年)
    〔東漢〕 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魏〕 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 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唐〕 元宗明皇帝御注,〔宋〕邢昺疏:《孝經》,收入《十三經注疏》(臺 北:大化書局,1982年)
    李宗侗譯註:《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西漢〕 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西漢〕 劉向撰,黃清泉註釋,陳滿銘校閱:《新譯列女傳》(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東漢〕 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東漢〕 荀悅:《前漢紀》(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南朝宋〕 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 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 吳兢撰:《貞觀政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唐〕 杜佑撰:《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後晉〕 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北宋〕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北宋〕 王溥撰:《唐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北宋〕 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北宋〕 司馬光著:《迂書》(臺北:老古出版社,1978年)
    〔北宋〕 范祖禹:《唐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北宋〕 胡寅著:《致堂讀史管見》(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1年)
    〔北宋〕 孫甫:《唐史論斷》,收入《函海》(台北:宏業書局,1968年)
    〔北宋〕 李昉 :《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南宋〕 徐天麟著:《西漢會要》(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南宋〕 鄭樵撰:《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南宋〕 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元〕 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元〕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 李贄著:《藏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清〕 趙翼撰:《廿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 趙翼撰:《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65年)
    〔清〕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清〕 沈家本撰:《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本〕 橫田惟孝:《戰國策正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日本〕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註考證》(台北:萬卷樓,1993年)
    〔東漢〕 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東漢〕 班固撰:《白虎通》,收入《諸子會要》(台北:廣文書局,1965年)

    〔唐〕 唐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
    〔清〕 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南朝梁〕 劉勰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唐〕 武則天:《臣軌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 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
    〔清〕 董浩等敕撰:《全唐文》(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二、今人專著(依出版年份為順序,若出版年份相同,則依作者姓氏筆劃)
    呂思勉著:《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47年)
    吳楓著著:《隋唐五代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唐代政治史述論合集》(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黑格爾著,謝詒徵譯:《歷史哲學》(台北:大林出版社,1972年)
    劉伯驥著:《唐代政教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武則天正傳》(台南:德華出版社,1976年)
    李甲孚著:《中國古代的女性》(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年,初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著述:《中華文化新探選集之一》(台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組,1978年)
    郭沫若著:《我怎樣寫武則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翦伯讚著:《翦伯讚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滋賀修三著:《中國家族法の原理》(東京:創文社,昭和56年)
    瞿同祖著:《中國法律與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聞一多著:《聞一多全集》(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張金鑑著:《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四版)
    楊燕起等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王玉波著:《歷史上的家長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朱迪絲‧維爾斯特著:《必要的喪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 第二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著1988年)
    朱鳳翰著:《商周家族形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雷家驥著:《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初版)
    王明通著:《漢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1年)
    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初版)
    陳寅恪著:《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康學偉著:《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貴民著:《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海生,完顏紹元著:《夫人政治¬ ── 民國政壇的枕邊效應》(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門巋著: 《中國后妃的生死歌哭》(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孟悅、戴錦華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陶春芳、蔣永萍主編:《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概觀》(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年)
    陳桐生著:《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趙鳳喈著:《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初版)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楊友庭著:《后妃外戚專政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初版)
    李樹桐著:《隋唐史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翁俊雄著:《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劉詠聰著:《女性與歷史── 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初版)
    周勛初主編、嚴傑、武秀成、姚松編:《唐人軼事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徐連達、朱子彥著:《中國皇帝制度》(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初版)
    朱雷主編:《唐代的歷史與社會:中國唐史學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唐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何著: 《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劉詠聰著:《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寧欣撰、劉澤華主編:《選舉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宏治、郭成偉撰,龐朴主編:《法學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慶、皮明勇撰:《軍事學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熊鐵基撰、李學勤主編:《秦漢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孫昌武撰,李學勤主編:《隋唐五代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白盾編著:《歷史的磨道:論中華帝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初版)
    趙文潤、王雙懷著:《武則天評傳》(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臺灣歷史學會編:《認識中國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初版)
    段塔麗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蕭群忠著:《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朱亞非主編:《歷代名君治國方略》(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馬新主編:《歷代名相施政方略》(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柴德賡著:《史籍舉要》(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陳鼓應著:《老子註釋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雙懷著:《唐代歷史文化論稿》(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3年)
    林素英著:《禮學思想與應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 三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04年)
    張大可著:《司馬遷評傳》(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
    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註析》(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朱子彥著:《帝國九重天──中國后宮制度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一版二刷)
    劉大傑著:《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2006年)
    劉燕儷著:《唐律中的夫妻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
    白鋼著著:《中國皇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初版)
    孟憲實著:《唐高宗的真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呂世浩著:《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王洪軍著:《武則天評傳》(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初版)
    岑仲勉著:《隋唐史》
    胡戟著: 《武則天本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鄧小南、王政、游鑑明編:《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郭茵著:《呂太后期の権力構造》(福岡:九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
    三、學位論文(依學位次序與出版日期為順序)
    (一)博士論文
    米莉著: 《帝制中國的女主與政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博士論文,2008年)
    陳開穎著:《性別‧信仰‧權力──北魏女主政治與佛教》(河南:鄭州大學,古代史博士論文,2012年)
    (二)碩士論文
    鄔之元著:《武則天生平初探》(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曹嘉琪著:《武則天政治事業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陳美專著:《武則天的女性形象──以史傳記載為中心的考察》(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楊舒眉著:《漢代宮廷女性生活探微》(山東:曲阜師範大學,古代史碩士論文,2005年)
    王國泰著:《論「以孝治天下」與兩漢政治、制度》(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高榮茹著:《兩漢后妃選拔、教育及后妃與政治關係問題考述》(長春:吉林大學,古代史碩士論文,2006年)
    陳靜著: 《《史記》中漢初政治女性形象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蕭青雲著:《呂后、元后史學形象比較與班固的女性觀》(北京: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藍敏華著:《《史記‧呂后本紀》與其相關問題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景麟著:《武則天政治人格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碩士論文,2008年)
    蔡榕津著:《武則天在唐前期的影響》(福建:廈門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8年)
    梁艷麗著:《論西漢婦女的政治參與》(內蒙古:內蒙古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昕著: 《唐代女性對唐朝社會的影響》(濟南:山東大學,古代史碩士論文,2008年)
    畢曉暉著:《武則天時期的對外政策》(長春:吉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8年)
    嚴韡著: 《唐代前期的皇權與司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碩士論文,2008年)
    陳美伶著:《兩漢太后臨朝稱制研究》(台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黃文珊著:《論近代學者對武則天之歷史評價》(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瓈方著:《武則天「臣軌」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萍萍著:《從唐代后、妃看唐代的政治與社會》(天津:天津師範大學,古代史碩士論文,2009年)
    林淑玫著:《漢唐后妃參政干政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筱懿著:《武則天女性政權與佛教關係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富美著:《武則天及其詩歌對初唐詩壇的影響》(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君儀著:《西漢后妃研究──以呂后、竇后及元帝王后為主》(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段桂英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武則天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論文,2012年)

    四、期刊論文
    (一) 台灣地區期刊論文(依出版日期為順序,若出版日期相同,則依作者姓氏筆劃)
    楊聯陞著,林維紅譯:〈中國歷史上的女主〉,《食貨月刊》第1卷第11期(1972年2月),頁570-577。
    卓遵宏著:〈武則天用人之研究〉,《淡江學報》第16期(1978年11月),頁55-82。
    黃約瑟著:〈武則天何以會臨朝聽政?〉,《歷史月刊》第18期(1989年7月),頁24-29。
    蔡幸娟著:〈史傳中之女主臨朝「稱制」「攝政」與「聽政」〉,《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 第23期(1997年12月),頁247-274。
    何美慧著:〈武則天以刑法治天下對後世女性參政之影響〉,《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31期(1999年6月),頁1+3-35。
    林礽乾著:〈駱賓王討武曌系標題商榷〉(上),《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頁33 -76。
    鄭雅如著:〈重探上官婉兒的死亡、平反與當代評價〉,《早期中國史研究》第4卷第1期(2012年6月),頁111-145。
    (二)大陸地區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份為順序,若出版年份相同,則依作者姓氏筆劃)
    趙文潤著:〈從曹操到武則天〉,《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74年),頁66-75。
    熊德基著:〈武則天的真面目──梁效《有作為的女政治家武則天》一文的批判〉,《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1978年),頁159-187。
    魏良弢著:〈論武則天〉,《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Z1期(1979年),頁44-59。
    張瑞昌著:〈我國科舉制的淵源及概況〉,《四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0年)頁25-29。
    朱友華著:〈《新唐書‧則天皇后紀》解題〉,《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7年),頁104-105。
    高景新著:〈評西漢前期的「和親政策」〉,《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87年),頁72-76+86。
    卞直甫著:〈漢代后妃的歷史作用〉,《歷史教學》第10期(1990年),頁5-8。
    毛佩奇著:〈中國后妃制度述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6期(1990年),頁82-93。
    杜芳琴著:〈中國古代女主政治略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1993年4月),頁82-86。
    朱子彥著:〈略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后妃干政〉,《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4年),頁60-64。
    雷達著: 〈《則天大帝》中的武則天〉,《小說評論》第1期(1994年),頁10-13。
    徐嫩棠著:〈武則天稱帝原因淺析〉,《史學月刊》第6期(1995年),頁32-36。
    劉泰祥著:〈東漢外戚的作用〉,《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1995年),頁1-5。
    顧文幸著:〈歷代后妃涉政原因析〉,《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第1期(1995年),頁27-29。
    王雙懷著:〈歷代對武則天的評價〉,《人文雜誌》第3期(1996年),頁69-74。
    張建國著:〈試析漢初「約法三章」的法律效力——兼談《二年律令》與蕭何的關係〉,《法學研究》第1期(1996年),頁154- 160。
    葉哲明著:〈武則天稱帝和選士制度政策的革新──兼評科舉殿試的歷史作用〉,《台州師專學報》第19卷第1期(1997年2月),頁44-49+58。
    趙文潤著:〈略論唐代的制舉與殿試〉,《唐都學刊》第13卷第1期(1997年),頁7-8。
    朱子彥著:〈垂簾聽政制度述論〉,《學術月刊》第2期(1998年),頁55-61。
    趙文潤著:〈略論隋唐文化的主要特點〉,《陝西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6-19。
    劉昌安著:〈呂后的個性心理特徵及其形成〉,《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9年),頁37-42。
    陳梧桐著:〈西漢軍事思想的重大成就〉,《學術月刊》第8期(1999年),頁77 -84。
    冨谷至著:〈晉泰始令への道——第一部秦漢の律と令〉,《東方學報》第72冊(2000年),頁79-131。
    王媛、喬麗萍著:〈淺談武則天稱帝的社會和文化因素〉,《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5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24-25。
    文愚著: 〈西漢后妃干政問題淺析〉,《史學月刊》第12期(2002年),頁114-117。
    賈麗英著:〈論漢代母后政治〉,《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4卷第3期(2002年9 月),頁40-43。
    李媛媛著:〈《漢書‧刑法志》評述〉,《呼蘭師專學報》第19卷第3期(2003年9月),頁8-11。
    李鋒敏著:〈淺談武則天嵩山封禪與道佛兩教的興盛〉,《甘肅高師學報》第8卷第6期(2003年),頁66-68。
    張星久著:〈母權與帝制中國的后妃政治〉,《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6卷第 1期(2003年1月),頁41-51。
    張麗著: 〈以呂后的性格特徵看臨朝稱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頁85-86。
    魯同群著:〈略論漢初儒家知識份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3月),頁141-148。
    冨谷至著:〈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出土竹簡——とくに《二年律令》に関して〉,《木簡研究》第27號(2005年),頁244-249。
    王雙懷著:〈關於秦漢農業的若干問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4 -22。
    王雙懷著:〈論武則天當政時期的經濟形勢〉,《唐都學刊》第21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1-6。
    安秀玲著:〈武則天的人才思想及其啟示〉,《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3期(2005年6月),頁44-45。
    何磊著: 〈武周革命對李唐王朝的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33-37。
    楊振紅著:〈秦漢律篇二級分類說──論《二年律令》二十七種律均屬九章〉,《歷史研究》第6期(2005年),頁74-90。
    楊振紅著:〈從《二年律令》的性質看漢代法典的編纂修訂與律令關係〉,《中國史研究》第4期(2005年),頁27-57。
    魯雲華著:〈試論呂后歷史功過〉,《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5期(2005年7月),頁167-168。
    于華東著:〈略述武則天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96-800。
    孫喆、劉廣林著:〈論西漢法律中的宗法倫理原則〉,《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3期(2006年9月),頁32-36。
    柳俊傑著:〈「家國一體」與中國古代倫理政治分析〉,《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7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12-17。
    馬小紅著:〈唐王朝的法與刑〉《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6年3月),頁73-86。
    黃霞、王倩著:〈試析武周吏治——兼論武則天的用人特徵〉,《宜賓學院學報》第4期(2006年4月),頁30-34。
    楊頡慧著:〈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看漢初法典的儒家化〉,《學術論壇》第10期(2006年),頁141-144。
    汪兵著: 〈生存‧協理‧代管:中國古代女性的權力〉,《思想戰線》第3期第33卷(2007年),頁70-79。
    林紅著: 〈漢代母權研究〉,《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7年4月),頁77-81。
    陳世著: 〈論呂雉為穩定漢初局面做出的貢獻〉,《社科縱橫》第2期(2007年),頁114-115。
    趙文潤著:〈女皇武則天緣何執掌天下〉,《人民論壇》總第190期(2007年),頁60-61。
    白如祥著:〈從岱岳觀碑看泰山道教與唐代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第6卷第4期(2008年4月),頁181-183。
    林勵、林新陽著:〈淺析呂太后形象的多樣性〉,《湘潮》第5期(2008年5月),頁93-94。
    淦家輝、李雪強著:〈宗法制度及其影響新議〉《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6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08-111。
    趙騫、彭忠德著:〈從角色理論看司馬遷筆下的呂后〉,《咸寧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8年8月),頁58-61。
    季慶陽著:〈武則天與忠孝觀念〉,《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6期(2009年11月),頁138-140。
    陳舜貞著:〈司馬遷《史記》〈本紀〉義探索:從呂后立紀說起〉,《新亞論叢》,2009年6月,頁1-15。
    喬鳳岐著:〈武則天封禪嵩山略論〉,《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09年6月),頁34-36+78。
    謝紹鷁著:〈呂后身後的西漢中樞政局〉,《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2009年9月),頁29-33。
    李治勤著:〈武則天參政原因探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期(2010年),頁116-118。
    夏增民著:〈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推論漢初女性社會地位〉,《浙江學刊》,第1期(2010年),頁85-90。
    陳靜著: 〈試析西漢呂太后權力極盛之原因〉,《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 第3期(2010年3月),頁59-61。
    郭露媛、王敏著:〈由「牝雞司晨」看范祖禹、司馬光對武則天的史學態度〉,《文學界(理論版)》第7期(2010年),頁160。
    蘭青青:〈《史記》中西漢開國功臣命運初探〉,收入《魅力中國》第12期(2010年),頁205+207。
    蔡明娟:〈從唐代女官制度看唐代婦女〉,收入《北方文學》(2010年10月),頁79 -80。
    李宗慈著:〈從分封和翦滅異姓諸侯王看漢初「武人政治」出現的原因〉,《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45-48。
    呂軍旺著:〈漢唐初年統治階層指導思想之比較〉,《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6期(2011年),頁336-338。
    曾秀芳著:〈司馬遷的婦女觀及其成因探析──以《史記》為考察文本〉,《求索》第1期(2011年),頁242-244。
    李恆全著:〈從出土簡牘看秦漢時期的戶稅徵收〉,《甘肅社會科學》第6期(2012年),頁160-163。
    米莉著: 〈女主政治研究的範式與未來趨向〉,《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2012年),頁46-50。

    五、網站
    〔宋〕宋祁:《筆記》,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735570
    〔宋〕呂祖謙:《大事記解題》 ,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480
    〔宋〕計有功撰:《唐詩紀事》,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438234
    〔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72297,2014年4月27日。
    〔清〕 徐松:《登科記考》,百家諸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8391

    簡帛研究
    http://www.jianbo.org/index.as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