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雅浿
LIN,YA-PEI
論文名稱: 字詞系聯教學對華語學習之成效研究
The Study of Chine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Chinese Character and Vocabulary Contact Teaching Materials
指導教授: 林振興
Lin, Jen-S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應用華語文學系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字詞系聯教學模式字本位字義理解字詞理解閱讀理解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Character and Vocabulary contact teaching materials, sinogram-based, comprehension of the characters, comprehension of the words, reading comprehens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49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5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華語學習的過程中漢字是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最大難點,因為華語中的漢字是由形、音、義結合於一體,相較於表音文字確實複雜許多,因此漢字的難以掌握影響了很多外國學生在漢語水平上的提升。
      對外華語教學法中,漢字教學法與詞彙教學法一般是分開探討的,但是漢字具有構詞性,有限的漢字中構成無限的詞,因此漢語中的字和詞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關係,講漢字必然涉及詞,講詞也必然會涉及漢字,字與詞的這種特殊關係決定了字與詞的教學不能完全的分開,可以採用系聯教學法將兩者聯繫起來進行教學。
      因此,本研究將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學院華裔班的學習者為研究樣本,實際進行字詞系聯教學實驗,以探討字詞系聯教學模式對華語學習者之學習成效,並檢視學習者對於字詞系聯教學模式之反饋,以提供未來教師在華語教學上的實質建議。研究結果顯示,字詞系聯教學模式與一般華語教學模式相比,學習者確實有顯著的進步及成效。

    The greatest obstacle for the foreign students in learning Chinese is Chinese Character. Knowing their reasons and rules is the key to the improve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at is,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structure, sound and meaning, which is more sophisticated than phonogram. As a result, it is different for foreign student to master the concept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in enhancing their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raditionally,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have been investigated seperately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owever, Chinese Characters are the word-characters, they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These two teaching methods will ever befound to be inseparable, we may adopt a complementary approch to the method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Vocabulary contact teaching materials to help foreign students improving their study completely.
      Appying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Vocabulary contact teaching materials in investigation of studied the effect of Chinese Character and Vocabulary contact teaching materials on the Chinese learner as well as effiecny and taking the students of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TNU as the research group.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that chinese learners through Chinese Character and Vocabulary contact teaching materials would lead to greater progresses in learning Chinese.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0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7 第一節 漢語中的字與詞 07 第二節 集中識字法的理論研究 11 第三節 字詞系聯教學模式的理論與研究 12 第四節 閱讀理解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3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對象 23 第二節 字詞系聯教學模式設計 25 第三節 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實驗樣本與測驗描述 39 第二節 字詞系聯教學模式成就表現描述 41 第三節 問卷結果描述 53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57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57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 59 參考文獻 61 中文部份 61 英文部份 64 附錄一 詞彙的擴展學習單 66 附錄二 活動練習單-小小觀察家 79 附錄三 活動練習單-賓果遊戲 81 附錄四 活動練習單-大富翁 83 附錄五 前後測試題 84 附錄六 學習者問卷 102 附錄七 字本位教材課程內容 105 附錄八 四週教學課程教案 123

    中文部分
    王如音(2008)。不同程度華裔學生之閱讀策略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寧(1997)。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王駿(2005)。字本位與認知法的對外漢語教學。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史方園(2013)。從詞本未到字本位-對外漢語教學思路的一場變革。高教研究,  356,211-212。
    白樂桑、張朋朋(1989)。漢語語言文字啟蒙。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安雄(2008)。漢字教學的一個新嘗試。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
    吳欣穎(2013)。針對華語中級學習者閱讀策略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韓國學生為學生為例。中壢: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呂必松(1999)。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理論建設的現狀和面臨的問題。語言文字應用,4,3-11。
    呂必松(2003)。漢語教學路子研究芻議。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1。
    呂必松(2007)。組合漢語知識綱要。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李大忠(1999)。偏誤成因的思維心理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2。
    李娜(2012)。集中識字法在中高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遼寧大學專業學位論文。
    杜麗榮(2004)。“系聯法”對外漢字教學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7,418-422。
    周 建(2007)。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張世濤、干紅梅(2007)。漢語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建、尉萬傳(2004)。研究學習策略改進漢字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1,1-9。
    孟華(2001)。“字本位”理論與漢語的能指投射原則。語言教學與研究,6。
    幸曼玲、柯華葳、陸怡琮、辜玉旻(2010)。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林如美(2005)。集中識字教學法與分散是字教學法對國小三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認字學習之比較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1997)。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出版社。
    信世昌(2001)。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姚美娜(2011)。字本位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胡春洞(1992)。論張思中外語教學法。外語界,3。
    唐衛海、高 萍、趙 坤(1999)。集中識字—識字教學的良好方法。天津師大學報,5,34-38。
    徐通鏘(1994)。「字」和漢語的句法結構。世界漢語教學,2,1-9。
    徐通鏘(1994)。「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兼評漢語研究中的「印歐語的眼光」。世界漢語教學,3,1-14。
    崔永華(1998)。關於漢字教學的一種思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張朋朋(1992)。詞本位教學漢字本位教學法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3,222--223。
    張朋朋(2005)。談“字本位”的內涵。漢字文化,4,7-10。
    張朋朋(2007)。集中識字。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張皓綾(2004)。韓國學生中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以在台韓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學濤(1997)。基木字帶字教學法應用於外國人漢字學習。漢字文化,4。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嘉陽(2012)。教育概論。臺中: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麥耘(2005)。漢語歷史音韻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問題。浙江大學漢語言就中心簡
      報,2,1-18。
    彭玉君(2012)。中級華語學生閱讀策略調查與策略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以越南學生為例。中壢: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彭妮絲(2009)。以閱讀理論與個案為基礎之探索。聯大學報,1,39-61。
    焦浩(2013)。試論對外漢語字詞系聯教學法。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學科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費錦昌(1998)。對外漢字教學的特點、難點及其對策。北京大學學報,3,119-127。
    黃國春(2005)。現代漢語根字與歸類構詞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1,138-141。
    楊月蓉(2012)。論對外漢字教學中字與詞的關係。重慶大學大學報,1,148-151。
    楊冰郁、石凱民(2001)。繫聯法對外漢語教學初探。延安教育學報,4,45-48。
    楊自儉(主編) (2008)。字本位理論與應用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楊美麗(2008)。多元科學閱讀融入海洋教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海洋生物資源為例。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裡教育研究所碩士倫文。
      (未出版)。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德明、陳純音(1998)。外籍學生中文閱讀策略之研究I。國科會研究計畫。
    賈穎(2001)。字本位語對外漢語詞彙教學。漢語學習,4,78-80。
    劉曉梅(2004)。「字」本位理論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歐用生、吳敏而(1994)。大陸小學語文科教育內容之研究。教育研究資,6,21-40。
    潘文國(2002)。字本位與漢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盧怡君(2007)。現代德、漢語複合詞構詞法之比較。臺德學刊,12,212-236。
    龍文希(2011)。當代識字教學流派的比較與評析。新教育,2,19-22。
    韓 濤(2011)。字本位理念的對外漢語初級階段精讀課詞彙教學模式設計研究。新疆師範大學2011屆碩士學位論文。
    嚴辰松(2002)。論“字”對漢語詞彙和語法的影響。現代外語,3,11-12。
    蘇玲巧(2012)。外籍生華語文閱讀策略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Anderson, L.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Cruikshank, K. A., Mayer, R. E., Pintrich, P. R., Rath, J., & Wittrock, M. C.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York:Longman.
    Bernhardt,E. (1986). Listening,reading,and eriting: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pp.93-115). In B.H.Wing(Ed.), Middlebuny. VT Northeast Conference on the
      Teachung of Foreign Languages. Read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oady,J. (1979).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pp.5-12). In R.Mackay,B.Barkmam&
      R.R.Jirdan(Eds), A psycholinguistic model of the ESL reader.Rowley,Mass
      Newbury House.
    Flanigan, K.,Templeton, S.& Hayes,L. (2012). What's in a Word? Using Content
      Vocabulary to Generate Growth in General Academic Vocabulary Knowledge.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56 (2), 132-140.
    Gagn’e,E.D(1985).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rarning.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Mark B. Pacheco & Amanda P. Goodwin.(2013). PuttingTwoandTwoTogether:
      MiddleSchoolStudents'Morphological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For Unknown
      Word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56(7) ,541-553.
    Meng,X.,Lin,O.,Wang,F.,Jiang,Y.,&Song,Y.(2014). Reading Performance Is
      Enhanced by Visual Texture Discrimination Training in Chinese-Speaki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PLoS ONE,9(9) ,1-8.
    Nagy, W.E., & Anderson, R.C. (1984). How many words are there in printed school
      English?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3),304–330.
    Rubin,D.(1991).Diagnosis&correction in reading(2n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SUN,L.,Liu,M.,Hu,J.,&Liang,X.(2014).A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System Using
      Structure Theory and Morphing Technology.PLoS ONE,9(6),1-8.
    Yan,X.,Fan,Y.,Di,.Z.,Havlin,S.&Wu,J.(2013).Efficient Learning Strategy of Chinese
    Character Based on Network Approach. PLoS ONE,8(8),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