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秀如
Chang, Hsiu-Ju
論文名稱: 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融入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
Research on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media literacy by examining the class ideology in integrative activities
指導教授: 王錦雀
Wang, Chin-Chu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9
中文關鍵詞: 階級意識型態媒體素養教育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class ideology, media literacy,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EL.018.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因研究者於教學現場總會看到來自於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在言行舉止上不經意地流露出「階級意識」的語言。同時,觀察到國中學生高頻率接觸的媒體,時常傳遞了相當程度的階級意識資訊。因此,兩種現象相互影響之下,研究者決定以此議題進行教學單元設計的發展。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希望設計出適合於國中階段實施的「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並且透過教學活動的進行,讓學生意識到媒體中存有的階級意識型態,進而以理性批判的思考能力檢視自我的訊息認知。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三十一名八年級學生做為教學活動單元實施對象,共進行十一堂「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
    本行動研究藉由學生個人學習單、學生小隊討論單、教學省思札記、錄影觀察記錄、教學觀察記錄以及與觀課教師的非正式訪談等質性資料以了解教學單元的設計、實施與修正歷程。
    在教學活動結束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經由動態的教學修正歷程,以及多元的學習方法,發展出「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
    二、學生從參與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中,對於啟發理性思考之能力發揮效能
    三、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同儕議課與實施活化教學,增進研究者的專業知能。
    最後,針對行動研究所遭遇之問題與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期能給予日後從事相關研究者作為參考,並提供更完整的想法與研究方向。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the increasing time and frequen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dia exposure and the message conveyed by the media containing a certain degree of class ideology. Under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he two phenomena, th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unintentionally showed class ideology in their verb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decided to create instructional units based on this topic.

    The action research wa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 unit about “teaching media literacy by examining the class ideology” appropriate for junior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be aware of the class ideology that exists in the media and use critical thinking to examine self- awareness. The study sample consisted of 31 eighth graders and the length of the lesson is eleven class periods.

    The material used for this action research consisted of student worksheets, small group discussion worksheets, reflective teaching journals, teaching videos, teaching notes, and classroom observer interview transcripts. These data were collected to explore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revision of the instructional units.

    The results of the action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researcher created a unit about “teaching media literacy by examining the class ideology” through dynamic teaching revision process and multiple learning methods.
    In addition, the unit about “teaching media literacy by examining the class ideology” improve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students.
    Furthermor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researcher was enriched by having discussions with classroom observers and implementing creative teaching.

    Finally, share my idea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is fiel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定義......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階級意識型態的相關概念......13 第二節 媒體素養教育的教學理念與策略......22 第三節 媒體素養教育在綜合活動領域的實踐......31 第四節 相關研究......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4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48 第三節 教學單元設計與實施......52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檢核......56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期程......60 第六節 研究倫理......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5 第一節 檢視階級意識型態的媒體素養教學單元之實施歷程......65 第二節 教學單元實施後對學生的省思歷程與改變......76 第三節 教學實施歷程中研究者之省思與專業成長......9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3 參考文獻......117 一、中文部分......117 二、英文部分......122 附錄一、媒體素養教學單元課程教案......123 附錄二、課程學習單......140 附錄三、研究同意書......149

    一、中文部分
    王盈鶯(2007年06月15日)。台灣國民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實施之困境與因應:以Bourdieu的「文化資本」觀點論述。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2018年05月06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4/64-09.htm
    王瑞賢(譯)(2006)。教育論述之結構化(原作者:B. Bernstein)。臺北:巨流。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臺北:學富。
    史靜寰、熊志勇(譯)(1992)。社會階級、語言與社會化。載於厲以閒等(主編),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原作者:B. Bernstein)(453-471頁)。臺北:五南。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吳方馨(2011)。以ADDIE模式發展媒體素養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研究─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臺北:心理。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知賢(2002)。媒體教育對青少年發展的意義暨推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 2(4),45-52。
    吳知賢(2003)。國內八點檔連續劇的價值意涵分析。視聽教育雙月刊,45(3),21-22。
    吳雅玲(2009)。以社會階級為主題之幼兒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12(2),47–76。
    吳翠珍、陳世敏 (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巨流。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原作者:J. Storey)。 臺北:巨流。
    余揚州(2015)。媒體識讀的基本理念與教學實踐。載於羅曉南、余揚州(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14–31頁)。 新北市:正中。
    卓佩穎(2010)。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子斌(譯)(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原作者:D. Buckingham)。臺北:巨流。
    林泣明、許俊達(譯)(1991)。自我批判論文集(補卷)(原作者:L. Althusser)。臺北:遠流。
    林芳瑜(2010)。批判思考教學運用在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5(2),81–96。
    林雅倩(2007)。我國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菁、陳尚蕙(2009)。國民小學教師媒體素養之調查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2),1–28。
    林雍智(2015)。台灣媒體素養教育政策2008~2014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暨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佳伶、李杏津、陳永男(2009年11月15日)。異化意涵之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2。2018年05月06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2/82-11.htm
    姜添輝(2000)。社會階級的意義與要素及其在教育研究的運用性與原則。國民教育研究集刊,6,115–148。
    胡富翔(2004)。教科書編輯者承載的文化霸權之分析。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夏春祥(2015)。階級與媒體再現。 載於羅曉南、余揚州(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242-264頁)。新北市:正中。
    馬嘉穗(2008)。國小六年級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康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國中綜合活動1上。臺北:康軒文教
    陳光中、秦力文、周愫嫻(譯)(1995)。社會學(原作者:N.J.Smelser)。臺北:桂冠。
    張名貴(譯)(2006)。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原作者:K. Mannheim)。臺北:桂冠。
    陳伯璋(1988)。文化霸權與教育—我國高中潛在課程的剖析。載於意識型態與教育(223–230頁)。臺北:師大書苑。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陳季芸(2014)。媒體素養融入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坤森、廖揆祥、李培元(譯)(2000)。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第六版)(原作者:P. Baradat)。臺北:韋伯。
    陳東園、郭文耀(2015)。媒體素養。新北市:空大。
    陳映先(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電視新聞媒體素養能力之初探研究-以金門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張育蒼(2015)。「媒體近用」教學方案實施之行動研究:新店高中個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俐伶(2013)。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 一所國民中學媒體識讀教學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容(2013)。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一所國民中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喬涵(2016)。媒體素養教學方案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之探究-以桃園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鈞淳(2009)。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新仁(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許誌庭(2002)。課程內容「階級意識型態研究架構」與可能主題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5,361–389。
    許嘉猷(1994)。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 研究所。
    游美惠(2008)。階級與多元文化。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總編),多元文化教育(89–112頁)。臺北:高等教育。
    黃貞蓉(2010)。國中英語教科書中社會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惇惠(2009)。國中英語教科書內容之階級意識型態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慧貞(2016)。運用繪本於媒體素養批判性思考教學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毅志(1994)。台灣地區民眾主觀階級認同。東吳社會學報,3,265–301。
    曾曉昱(2008)。國小社會課程中上階級意識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麗玲(譯)(1994)。「意識形態」的再發現—媒體研究中被壓抑者的重返。載於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73-122頁)。臺北:遠流。
    蔡欣樺(2011)。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以「解讀電視新聞中的置入性行銷」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鄧宗聖(2010)。媒體、教育與社會:媒介近用與媒體素養教育論文集。臺北:巨流。
    蔡清田(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鄭智仁(2017)。媒玩‧媒瞭‧學媒體:媒體素養教學寶典。臺北:巨流。
    蔡淑鈴(1993)。中產階級的分化與認同。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臺北:巨流。
    盧力瑄(2015)。想像力遊戲融入媒體素養教育的行動研究。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歐用生(1999)。新世紀的學校。臺北:臺灣書局。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原作者:P. McLaren)。臺北:巨流。
    謝銘珈(2008)。 國小學童網路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中年級網路媒體素養」為例的教學設計。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翰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國民中學社會公民篇1下。臺南市:翰林文教。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臺北:五南。
    譚天(譯)(2002)。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臺北:書林。
    譚楚儀(2013)。國小國語文科教科書中社會階級意識型態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耀宗(譯)(2013)。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原作者:J. E. Stiglitz)。 臺北:天下雜誌。

    二、英文部分
    Bernstein, B. (1973).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Vol II: Applied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an Paul Press.
    Carr, 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Elliott, J. (1992).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Books.
    Giddens, A. (1982). Class structuration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In Giddens, A. &
    David, H.(Ed.), Classes, power, and conflict: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debate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Jawitz, W. (2001). Understanding mass media 5th Ed. Lincolnwood: McGraw-Hill Education.
    Marx, K. (1992). Marx’s capital. (C. J. Arthur, Trans).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Masterman, L. (1985). Teaching the Media. London: Comedia.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Y: McGraw Hill.
    NAMLE (2016, June 22). Media Literacy Defined. Retrived from https://namle.net/publications/media-literacy-definitions/
    Potter, W. J. (2010). The state of Media Literacy.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54(4), 675–696.
    Schon, D. (1995).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Hampshire, U.K: Arena Avebury Ashgate Publishing Lirnited.
    Weber, M.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