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廷浩
Chiou, Ting-Hao
論文名稱: 所有格關係理論:布希亞《物體系》研究
The Theory of the Possessive Case Relation: A Study of Jean Baudrillard’s The System of Objects
指導教授: 陳瑞文
Chen, Zuei-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7
中文關鍵詞: 布希亞物體系所有格關係符號功能消費
英文關鍵詞: Jean Baudrillard, The System of Objects, possessive case relation, sign, function, consump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18.2018.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8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是布希亞《物體系》一書,企圖揭開《物體系》文本中布希亞特殊的「所有格關係」思考方式。本研究內容共分成四個部分,分別針對《物體系》文本的四個章節進行深入地分析與探討:第一部分,對應的是《物體系》第一章〈功能性系統或客觀論述〉,從中發現了布希亞於其中實踐了人類與物品之間「間接」的所有格關係;第二部分,是針對《物體系》第二章〈非功能物系統或主觀論述〉的分析,文本中顯示了人類主動投射情感予物並建立「主觀情感」的所有格關係;第三部分《物體系》的〈後設及功能失調體系:新奇的小發明和機器人〉中,布希亞描繪了物品技術層面的意識形態問題,指出人與物品之間不斷生產「精神強迫的所有格關係」;第四部分,指向了《物體系》最後一章〈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形態體系〉,內容揭示了現代文化社會體系其實就是建立在「否定所有格關係」的創造與彌補的循環中。研究亦發現,布希亞的《物體系》,其主要對於物品的關注焦點在於「功能性」這一層特殊意義,是對於物品知識上十分特殊的思考模式;此外,布希亞在書中所示範的這些所有格關係建立程序,雖表面上指向了消費社會的文化體系,卻在在體現了布希亞對於結構主義符號學、馬克思主義或傳統哲學思想理論的超越,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獨特非常的物品社會認識模式。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he System of Objects, by Jean Baudrillard. This thesis aims to reveal the special way to think about ‘the possessive case relation’ in Baudrillard’s work. There are four main parts, which research and analyse deeply four chapters in The System of Objects. First of all, that Baudrillard practiced the “Indirect Possessive Case Relation” between men and objects in the first part matches the first chapter “The Functional System, or Objective Discourse” of The System of Objects. The second part is related to the second chapter “The Non-Functional System, or Subjective Discourse”, which shows that people project the subjective emotions to the objects actively and establish the “Possessive Case Relation of the Subjective Emotion”. “The Metafunctional and Dysfunctional System Gadgets and Robots” in The System of Objects corresponds to the third part. Furthermore, Baudrillard illustrated the ideological issues of the technique of the objects, indicating that human beings produce the “Possessive Case Relation of the Obsessive Neurosis” with the objects. The forth part points to the fourth chapter “The Socio-Ideological System of Objects and Their Consumption” in The System of Objects, which reveals that the modern cultural social system is based upon the circle of creation and revamp of the “Negative Possessive Case Relation”. The research also discovers that Baudrillard mainly focused on the specific meanings of “Functionality” of objects in The System of Objects, which is an unusual mind-set on the knowledge of objects. In addition, Baudrillard demonstrated these processes of the possessive case relation. Though Baudrillard directed the cultural system of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he reflected his transcendence to structuralism, semiotics, Marxism and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eories, which shows that Baudrillard’s theory is a supremely creative and unique mode of knowledge to the society of objects.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5 一、 研究架構 5 二、 研究方法論與過程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6 一、 布希亞著作與學術背景 17 二、 臺灣地區布希亞相關研究成果分析 20 三、 中國地區布希亞相關研究成果分析 25 四、 布希亞相關研究文獻舉隅及分析 32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發展 40 第二章 勾勒「間接」的所有格關係 41 第一節 擺設:功能的斷裂 42 一、 前言 42 二、 物的轉變邏輯 43 三、 物的轉變歷程──符號化 50 四、 擺設人的介入 56 五、 小結 62 第二節 氣氛:象徵結構的崩解 64 一、 前言 64 二、 外部氣氛 65 三、 內部氣氛 70 四、 氣氛的抽象性 74 五、 小結 79 第三節 結論 80 第三章 投射「主觀情感」的所有格關係 83 第一節 古物:時間符號 84 一、 前言 84 二、 古物的特性:反功能 84 三、 古物神話學 90 四、 古物的社會學 97 五、 小結 103 第二節 收藏:投射作用體系 104 一、 前言 104 二、 物的「另一個向度」 105 三、 收藏物的普遍價值 111 四、 心理價值:死亡與變態 116 五、 主體的自我論述 120 六、 小結 125 第三節 結論 127 第四章 生產「精神強迫」的所有格關係 131 一、 前言 131 二、 功能超越 132 三、 功能演化I ──玩意兒 139 四、 功能演化II ──機器人 144 五、 功能世界 150 六、 結論 157 第五章 彌補「否定」的所有格關係 161 第一節 物的關係與差異 162 一、 前言 162 二、 關係 162 三、 差異 171 四、 小結 177 第二節 現代消費模式 179 一、 前言 179 二、 欲望滿足模式 180 三、 社會整合 186 四、 小結 191 第三節 廣告──意識形態附生物 192 一、 前言 192 二、 廣告的消費意識化程序 194 三、 消費體系的意識──群眾效應 202 四、 小結 210 第四節 結論 212 第六章 結論:所有格關係的認識模態 215 一、 《物體系》文本中的所有格關係特徵 215 二、 所有格關係模式 217 三、 後現代批判路徑 224 四、 傳統形上學的超越 228 五、 「物的體系」之外 232 參考文獻 237 一、 中文文獻 237 二、 外文文獻 239 三、 網路資源 239 附錄 241 一、 布希亞的著作 241 二、 布希亞著作之中文譯本 243 三、 布希亞著作之英文譯本 244 四、 臺灣地區布希亞相關研究成果 246 五、 中國地區布希亞相關研究成果 250

    一、中文文獻
    (一)中文專著及譯著
    Baudrillard, Jean著,林志明譯,《物體系》,臺北市:時報文化,1997。
    Kellner, Douglas編,陳維震、陳明達、王峰譯,《波德里亞:批判性的讀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Marcuse, Herbert著,程志民等譯,《理性與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興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淑馨出版社,1996。
    季桂保,《布希亞》,臺北市:生智出版社,2002。
    高亞春,《符號與象徵─波德里亞消費社會批判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曹玉文,《馬克思主義的若干理論問題》,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93。
    程志民,《後現代哲學思潮概述》,臺北市:康德出版社,2008。
    黃筱慧主編,《哲學與文化-詮釋學專題》,臺北市: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
    (二)期刊論文
    王雪,閆順利,〈消費社會的價值異化及其困境〉,《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8:3,2008.9,頁25-27。
    戶曉坤,〈物的功能化時代與使用價值的沒落──鮑德里亞對消費社會的批判〉,《東南學術》,2,2009.3,頁43-48。
    仰海峰,〈消費社會的物象結構──鮑德里亞《物體系》解讀〉,《哲學門》,3,2002.11,頁192-212。
    朱元鴻,〈「只有那不是藝術的才還能是藝術」:關於布希亞的時態造作〉,《現代美術學報》,29,2015.5,頁67-79。
    李恩來、盧珊珊,〈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現代社會符號義化發展的分析──從商品拜物教到符號拜物教的考察〉,《學術論壇》,205,2008.2,頁33-37。
    林志明,〈布希亞:社會學家或形上學家?〉,《歐美研究》,32:3,2002.9,頁469-497。
    林志明,〈布希亞:攝影的誘惑〉,《現代美術學報》,29,2015.5,頁81-96。
    姚順良,〈鮑德里亞對馬克思勞動概念的誤讀及其方法論根源〉,《現代哲學》,2007:2,2007.3,頁5-10。
    胡大平,〈象徵之鏡的生產和生產之鏡的象徵,或馬克思和鮑德里亞〉,《現代哲學》,2007:2,2007.3,頁16-23。
    唐正東,〈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生產概念的誤讀〉,《現代哲學》,2007:2,2007.3,頁11-15。
    徐振國,〈生產方式和消費形態辯證互動的全球化趨勢〉,《問題與研究》,48:1,2009.3,頁1-31。
    張一兵,〈青年鮑德里亞:從後馬克思到反馬克思主義〉,《現代哲學》,2007:2,2007.3,頁1-4。
    張一兵,〈青年鮑德里亞與他的《物體系》〉,《學術論壇》,214,2008.11,頁1-5、38。
    張再林、魯杰,〈物•符號•身體:鮑德里亞《物體系》的關鍵詞解讀〉,《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3,2014.5,頁74-78。
    連雋偉,〈高達美的哲學詮釋學〉,《哲學與文化》,30:11,2003.11,頁63-92。
    陳國棟,〈試探羅蘭•巴特之敘述觀念〉,《中正歷史學刊》,8,2006.3,頁67-86。
    陳榮華,〈論高達美詮釋學的文本與詮釋之統一性〉,《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2,2000.6,頁269-297。
    黃河,〈資本邏輯與傳統社會物品價值體系的結構〉,《雲南社會科學》,2009:1,2009.1,頁90-93。
    劉梅琴,〈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與現代藝術的世俗化〉,《哲學與文化》,36:7,2009.7,頁133-158。
    劉懷玉,〈消費社會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次重要轉向──以列斐伏爾為主線的研究〉,《理論探討》,123,2005.7,頁35-39。
    謝龍新,〈「object」的符號學結構與《物體系》──兼論鮑德里亞對符號學美學的發展〉,《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5,2010.10,頁645-651。
    (三)學位論文
    王君瑜,《布希亞的現代社會與象徵交換理論-以《象徵交換與死亡》為例》,臺北: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王紫春,《早期鮑德里亞消費異化思想研究》,黑龍江省: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2。
    張敏慧,《鮑德里亞的「消費異化」思想研究》,江蘇省: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5。
    穆春,《鮑德里亞消費異化思想探析》,黑龍江省: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
    繆舟紅,《消費社會和消費主義—當代消費文化論初探》,浙江省: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7。

    二、外文文獻
    Baudrillard, Jean. Le système des objets. Paris: Gallimard, 1968.
    Benedict, James (Trans.). The System of Objects. London: Verso, 1996.
    Gane, Mike. (Ed.). Baudrillard Live: Selected Interview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三、網路資源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http://big5.oversea.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MFD(2017.4.1. 檢索)
    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www.airitilibrary.com(2017.3.27. 檢索)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3BbvGG/webmge?mode=basic(2017.3.29. 檢索)
    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2017.3.29. 點閱)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