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志秀
Hsu, Chih-Hsiu
論文名稱: 國內YouTuber經營虛擬社群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aiwanese YouTuber in manage virtual community
指導教授: 劉立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YouTubeYouTuber虛擬社群社群經營
英文關鍵詞: YouTube, YouTuber,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 communit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GAC.003.2018.F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6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法,先以線上參與觀察法了解社群經營者在社群上的經營情形,並蒐集相關背景及開放性資訊,再以所蒐集到的資料,輔佐虛擬社群經營模式的架構,深度訪談九位具有經營YouTube頻道經驗,並且已發展成具規模性社群的YouTuber。接著再將所得到的資料進行編碼處理和分析,以歸納出研究結論。
    最後研究結果發現,YouTuber會利用「社群參與者的互動性」、「社群平台的功能性」兩方面來著手經營;並且在社群內的服務可細分為「產品面」、「資訊面」、「服務面」;除了YouTube分潤的廣告收入外,大多數YouTuber的獲利來源以工商業配、贊助、周邊商品、接活動演講,還有群眾募資等間接性收入的方式來達到社群的永續經營。研究貢獻為提供未來有意願經營YouTube頻道社群者及學術研究參考。

    This research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First of all,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thod is used to understand YouTuber’s public information.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d virtual community management model architecture, we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nine YouTubers who experienced in channel management and had well-established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YouTuber’s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can be divided into “Interac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nts’’ and “Functionality of community platform”. Furthermore, community content includes emphasizing o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haring useful information and giving community participants feedback. To achieve the commun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st YouTuber's profit source is from placement marketing, sponsors, peripheral products, attending commercial performance and crowdfunding. Research contributions are offered to someone who wants to be a YouTuber in the future and academic research reference.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研究流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YOUTUBE的特性與自製影音內容 9 第二節 虛擬社群的定義與類型 13 第三節 虛擬社群之經營模式 17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8 第四節 研究實施 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4 第一節 國內YOUTUBER虛擬社群經營之方式分析 34 第二節 國內YOUTUBER虛擬社群經營之服務內容 42 第三節 國內YOUTUBER虛擬社群經營之獲利來源 48 第四節 結語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建議 56 參考文獻  58 附件A 訪談邀請函 63 附件B 訪談大綱 64 附件C 訪談同意書 65 附件D 訪談內容編碼表 66

    英文文獻:
    Bughin, J., Vegros, D., & Saenz, J. (2011). The world according to Youtube: Explaining the rise of online participative video. Peer-to-Peer Networks and Internet Policies, 179-191.
    Burgess, J., & Green, J. (2013). YouTube: Online video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John Wiley & Sons.
    Duncum, P. (2011). Youth on YouTube: Prosumers in a peer-to-peer participatory cultur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Education, 9(2), 24-39.
    Fahs, C.(2007).How to Do Everything with YouTube. New York, USA: McGraw-Hill, Inc.
    Harper, J. (2007). Gender differences within perceptions of virtual communities.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 8(3), 269-273.
    Hsu, C. L., & Lu, H. P. (2007). Consumer behavior in online game communities: A motivational factor perspectiv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3), 1642-1659.
    Jason G. Miles.(2014) YouTube Marketing Power. USA: McGraw-Hill Education.
    Krumm, J., Davies, N., & Narayanaswami, C. (2008). User-generated content.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4), 10-11.
    Lee, F. S., Vogel, D., & Limayem, M. (2003). Virtual community informatics: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ITT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5(1), 47.
    Leimeister, J. M., & Krcmar, H. (2004). Revisiting the virtual community business model. AMCIS 2004 Proceedings, 325.
    Magretta, J. (2002).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80(5), 86.
    Plant, R. (2004). Online communities. Technology in society, 26(1), 51-65.
    Preece, J. (2001). Sociability and usability in online communities: Determining and measuring success.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5), 347-356.
    Rappa, M. (2003). 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 Available at Managing the Digital Enterprise website: http://digitalenterprise. org.
    Sangwan, S. (2005). Virtual community success: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 In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Stanoevska-Slabeva, K. (2002). Toward a community-oriented design of Internet platfo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6(3), 71-95.
    Turner, G. (2006). The mass production of celebrity ‘Celetoids’, reality TV and the ‘demotic tur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9(2), 153-165.
    Vickery, G., & Wunsch-Vincent, S. (2007). Participative web and user-created content: Web 2.0 wikis and social networking.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中文文獻:
    卜小蝶、張映涵(2012)。網路影音休閒之遊歷行為探析。圖書資訊學刊,10(2), 39-74.
    王晴玲(2008)。公民新聞的在地實踐-公視Peopo新聞平台公眾參與及多元報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朱全斌(2008)。網路短片表現型態的轉變。藝術欣賞,4(1),50-52.
    朱道凱(譯)(2000)。網路商機:如何經營虛擬社群?(原作者:John Hagel III & Arthur G. Armstrong)。臺北市:臉譜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李宇美(譯)(2011)。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原作者:Shirky, C.)。台北:貓頭鷹。
    李佳霖(2011)。從文化創意產業探究圖文創作部落格經營-以輔大猴、兔包、超感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阮紹薇(2000)。電腦網路中 「虛擬社群」 現象與經營策略之探討。大學圖書館,4(1),60-80
    周文欽(201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
    林宇玲(2015)。從組織運作探討台灣制度化公民新聞的發展:以四家台灣新聞組織為例。新聞學研究,123,91-143
    林佳瑩、陳雅琪、吳永明、方欹葳(譯)(2015)。社會科學研究法:理解人類社會的工具書(原作者:Daniel F. Chambliss,Russel K. Schutt.)。台北:雙葉書廊
    林宜嫈(2010)。從無名到知名:知名部落客的勞動發展過程與勞動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章展(2014) 新媒體,新愉悅:以媒體愉悅理論探索YouTube素人創作者自製微電影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燕秋、陳志萍(2008)。影音分享網站的閱聽人線上展演行為之初探性研究。2008圖書資訊暨傳播學進行中論文發表會發表之論文,美國資訊科學台北分會。
    施伯燁(2007)。媒體即使用者,使用者即訊息。新聞學研究,92,193-202。
    洪千凡、趙惠玲(2008)。台灣視覺創作型部落格之研究:以七位部落格作者的創作經驗為例。藝術教育研究,16,33-71。
    洪慧芳(譯)(2010)。社群新經濟時代。(原作者:Erik Qualman)。台北:財信。
    紀姿吟(2005)。交友網站社群經營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范懿文、方毓賢、吳政杰、劉昌輝(2011)。虛擬社群持續參與因素之探討。電子商務學報,13(2),413-434。
    孫足承、高禾純、張超盛、王天津(2009)。網路社群資訊交換行為模式。第二十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
    章忠信(2008)。面對著作利用的新局面。智慧財產權月刊,119,21-38。
    莊世豪(2012)。數位時代下,免費報經營模式與發展之研究 ─以台灣《爽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莊雅婷(2011)。虛擬社群之經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家彰(2013)。Facebook非官方粉絲專業之經營研究-以運動品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士駿(2011)。YouTube你的熱情和直覺: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的創業人生。台北:天下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百齡(2009)。素人個案寫作: 尋覓傳播教育的新途徑。蘇蘅(主編),新聞公關與危機處理—傳播個案分析(13-32頁)。高雄:復文圖書。
    陳怡君(2011)。舞台與監獄:從YouTube看網路素人的線上自我展演與線下勞動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郁昕(譯)(2015)。教你用YouTube賺大錢。(原作者:韓國YouTube研究會)。台北:四塊玉文創。
    湯莉萍、殷俊(2007)。美國YouTube網站經營模式分析。今傳媒,5,41-42。
    黃國光(譯)(2014)。研究方法:入門與實務。(原作者:Kumar, R.)。台北:雙葉。
    黃睦傑(2009)。虛擬社群經營與社群互動活絡研究–以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楊帆(2007),視頻網站熱潮下的思考—以YouTube為例。青年記者,2,68-69。
    葉殷志(2011)。YouTube影片製作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褚書良(2012)。虛擬社群使用者動機、信任與分享行為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劉浥晨(2016)。影音網路素人操作使用者自創內容之經營模式研究-以YouTube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蕭宏祺(2012). YouTube的崛起: 一個新的公民參與平台。新聞學研究,113,239-252。
    謝君臨(2012)。網路短片的狂歡化現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蘇品伃(2017)YouTuber對美妝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蘇建州(2010)。網路使用者之媒體共用偏好與網路關鍵字廣告效果研究。新聞學研究,103,1-42。
    網站文獻: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7)。免費線上影音分享網站調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self_viedo200711.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5)。comScore與創市際依據comScore Video Metrix公佈2015年1月台灣網路影音流量報告。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ix/news/news_04_01_15.html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7)。comScore與創市際依據comScore Video Metrix公佈2017年08月台灣網路影音流量報告。取自http://www.ixresearch.com/category/news
    楊安琪(2017年12月)。影音創作能量爆發!YouTube 台灣共 9 個人氣頻道破百萬訂閱。科技新報。取自http://technews.tw/2017/12/07/youtube-gold-creator-award/
    顏理謙(2017年11月)。知識型影音正夯,近5成民眾觀看YouTube是為「學習」。數位時代。取自https://www.bnext.com.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