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旻慧
Lin, Min-Hui
論文名稱: 私立科技大學教師生存策略之研究
The Survival Strategies of the Private Technical Universities’ Teachers
指導教授: 許殷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私立科技大學教師生存策略敘說研究微觀政治
英文關鍵詞: private technical universities, teacher survival strategy, narrative research, micro-politic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01.2019.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私立科技大學教師在學校場域的處境壓力與生存策略,為了能更貼近他們的生命經驗,瞭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與學校脈絡,研究者採用敘說研究法呈現四位私立科技大學教師的生命故事。透過「報導層次」、「詮釋分析」與「批判反思」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輔以微觀政治的視角分析,最後透過經驗意義化的過程,將教師生存策略再概念化並得到相關啟示。
    整理與分析研究資料後,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由於少子化、技專院校改制升格政策等因素之影響,校方為求生存,啟動汰換教師策略,壓縮教師生存空間。
    二、由於掌握資源多寡不同,私校決策者與教師間隱存著高低權力位階的差異。
    三、系所主管獨攬重權、人治色彩濃厚,削弱教師主體獨立性。
    四、私立科大教師承受強大的生存壓力,多採取保護型策略以求自保。
    五、私立科大教師在「學校期望角色」與「自身認同角色」的拉扯過程中,往往妥協於前者,將主要利益考量趨近於學校立場。
    六、外在的結構脈絡與教師主體能動性,兩者縱橫交錯、相互影響,交織成複雜多樣教師因應態度與策略的圖像。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al pressure and survival strategies of teachers in private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in the school field. In order to be more close to their lives, and understand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school context, the researcher uses the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present four Private Technical Universities’ Teachers’ life stories.
    First,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and organizes the data through "reporting level",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Then, the researcher reviews the life courses of the teachers through the micro-political perspective, and digs into the process of four teachers’ experience. Finally, the teachers’ survival strategies are re-conceptualized and relevant revelations are obtained.
    After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search material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First, due to factors such as declining birthrates, reforming in technical colleges and upgrading of the promotion policy, the school—in order to survive—begins using the teacher severance strategies, which reduces teachers’ living space; Second,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resources availabl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power between the decision makers and teachers in private technical universities; Third, the department directors monopolize heavy power and strong governance, weakening the independence of teachers; Fourth, private technical universities’ teachers are under strong pressure to survive and tend to adapt protectiv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mselves; Fifth, in the process of “pulling on the school’s expectations” and “self-identifying roles”, private technical universities’ teachers often compromise on the former and approach the main interest considerations to the school’s position; Sixth, the external structural context and the initiative of the teacher, both are interacted and intertwined into complex and diverse teachers’ attitudes and strateg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高等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 9 第二節 高等技職教育面臨的問題 21 第三節 學校微觀政治與教師因應策略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方法 39 第二節 我與研究參與者的關係 41 第三節 敘說研究實施程序 45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 46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47 第六節 研究的信實度 51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2 第四章 私立科大教師的故事 55 第一節 湘甄老師的故事 55 第二節 瓊瑋老師的故事 71 第三節 鴻毅老師的故事 88 第四節 青玉老師的故事 104 第五章 故事分析 121 第一節 結構對個人的形塑與影響 121 第二節 個人對結構的因應與轉化 130 第三節 教師生存策略的微觀政治分析 140 第四節 教師生存策略的再概念化 14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49 第三節 研究省思 152 參考文獻 155 中文部分 155 英文部分 162 附錄 167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67 附錄二:訪談大綱 168

    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8)。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139-177)。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2010)。論教師情緒調適的積極策略。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7(3),47-59。
    王秋絨(1981)。國民中學組織環境對教師角色壓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秋絨(2003)。我國教改的大迷思─新極端統社。教雙月刊,117,41-42。
    王美文(1996)。教師對成人學生的分類與互動策略:一個國小補校班級的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珮嘉(2012)。國小高年級師生互動之微觀政治分析。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國浩(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婉玲(2006)。國中輔導人員角色壓力、輔導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四一零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變革。臺北市:時報。
    成露茜、羊憶蓉(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新新教育-從澳洲「關鍵能力」教育計畫試探臺灣的教育前景。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朱玉仿(2007)。技職教育改革文獻回顧與前瞻。研習資訊,24(3),127-134。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市:桂冠。
    羊憶蓉、吳惠林(1996)。分流教育與經濟發展:政策分析與實際效果。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希慧(2007)。做好教學評鑑配套措施。評鑑,9,24-27。
    吳明振、林雅幸、陳培基(2014)。技職教育再造的挑戰與展望。中等教育,65(2),6-20。
    吳明鋗、李隆盛(2009)。大學教師所為何事:提高研究產出政策下的大學教師工作特質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2(2),45-81。
    吳清山(1996)。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臺北市:心理。
    技職司(2007)。95年度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考評指標表。取自:http://www.tve.edu.tw/Affair.asp?catid=968&item=1。
    李俊賢(2011)。國小教師角色壓力、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真理大學資訊應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建興(2013,9月17日)。公私立大學退場機制商榷。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12717。
    李彥儀(2000)。我國技術學院教師進修影響因素及其與專業成長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清波(2006)。國民中學訓導主任角色壓力、人際關係與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連成(2012)。新北市國小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角色壓力、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然堯(1996)。美國綜合高中對我國規劃綜合高中之啟示。教育研習資訊,4(5),128-137。
    李隆盛、賴春金(2007)。技職教育現況及其未來發展。國家菁英季刊,3(1),35-46。
    李錦旭(譯)(1993)。Hunter, B. 和 Blackledge, D. 著。教育社會學理論(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education)。臺北市:桂冠。
    李麗美(2015)。私立科技大學教師工作壓力、心理契約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麗美、李隆盛(2015)。私立科大該讓教師的工作壓力成為提升工作績效的助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205-208。
    周志宏(2008)。新私立學校法的新思維—私立學校法全文修正之立法精神。高教簡訊,14。
    周志建(2002)。敘說治療的理論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大森(2003)。高等技職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林天祐(2004)。教育政治學。臺北市:心理。
    林君齡(2001)。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微觀政治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志興(2013)。國民小學教師微觀政治素養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俊彥、王姿涵(2012)。我國技職教育專業師資實務能力問題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2(1),22-28。
    林信榕(2001)。教育變革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彥志(2011)。國民小學校長經營學校公共關係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5。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曜聖(2003)。權力運作與衝突處理中的學校政治行為—校園微觀政治之概念、分析架構與方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5,64-76。
    林騰蛟(1997)。臺灣地區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騰蛟(2001)。高等技職教育的定位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6,15-22。
    武佳瀅(2010)。師生互動之微觀政治研究-以一所私立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義烜(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麗雯(2009)。一所大學學生會的微觀政治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紀曉麗、陳逢文(2009)。工作壓力對高校教師工作績效的作用機制研究。統計與決策,2009(16),81-83。
    胡士琳(2003)。學校行政體系之微觀政治現象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臺北市:巨流。
    胡石明(2004)。國民中學教職員運用微關政治策略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茹萍(2014)。臺灣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芻議。臺灣教育雙月刊,685,8-19。
    孫志麟(2007)。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研究,20(2),95-128。
    孫國華(2013)。從微觀政治學的觀點評析師生關係及啟示。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1),65-70。
    徐志明(2014)。少子女化趨勢下私立大專院校轉型為培訓機構之研究。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26,261-274。
    張秀玉(2007)。桃竹苗四縣市公立國民小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張育嫻(2003)。國中實習教師師生互動策略之質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學富。
    張盈堃、郭瑞坤、蔡瑞君、蔡中蓓(2005)。誰害怕教育改革?結構行動與批判教育學。臺北市:紅葉。
    張凈怡(2008)。大學新進教師工作壓力與專業發展之探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國保、李寶琳(2014)。我國技職人材培育的問題與前瞻。教育資料與研究,112,53-76。
    張淑萍(2009)。屏東縣國小教師角色壓力與靈性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清溪(1994)。教育與人力規劃。載於張清溪(主編),臺灣的教育改革(頁281- 311)。臺北市:前衛。
    張清溪、吳惠林(1996)。教育應以經濟發展為目的?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張喬惠(2014)。心理契約、心理資本、感恩與工作倦怠之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國際經營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張鈿富、王瑞壎(1999)。臺灣地區技職教育發展與轉變之探討。載於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主編),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281-311),臺北市:教育部技職司所。
    教育部(1970)。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技職教育再造方案—培育優質專業人力。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教育部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臺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www.edu.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B710&s=A072ECF40732A908
    梁瑞安(199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4)。臺北市:巨流。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
    許殷宏、武佳瀅(2011)。班級內教師權力運作的微觀政治分析。中等教育,62(3),114-131。
    郭為藩(1995)。教育改革的省思。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幸仁(2007)。微觀政治學-一個學校行政的新興研究領域。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3,67-86。
    陳幸仁(2008)。學校組織行為之微觀政治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7,1-25。
    陳信英(2002)。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恆鈞、許曼慧(2015)。臺灣技職教育政策變遷因素之探討:漸進轉型觀點。公共行政學報,48,1-42。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論與實踐。高雄市:麗文。
    陳惠玲(2002)。Goffman劇場理論主要概念的提出。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0/20-14.htm。
    陳傳宗(2003)。國民小學總務主任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臺北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定位關係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63-208。
    陳聰貞(2010)。臺北市立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角色壓力與調適策略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森明(2006)。大學教師評鑑機制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彭睦清(2003)。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感之研究。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統計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國鴻、陳孟功(2001)。如何因應大量技專校院改制對師資帶來的衝擊。 技術及職業教育,66,26-30。
    馮鎮城(2003)。高職轉型為綜合高中其職業類科教師角色壓力與調適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亞琪(2015,7月1日)。獨家內幕!被拍賣的學生。商業周刊,1442。取自http://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_page.aspx?id=25686。
    黃宗顯(2002)。學校行政對話研究:組織中影響力行為的微觀探討。臺北市:五南。
    黃俊傑、吳展良、陳昭瑛(1996)。分流教育的改革:理論、實務與對策。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黃彥超(2010)。校長與教師權力運用策略之微觀政治分析。教育行政論壇,2(1),119-145。
    黃淑芳(2004)。專科學校改制後師資政策合適性及講師專業發展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毅志、陳儀靖(2003)。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黃毅叡(2007)。國民中小學學校權力運作、衝突管理與組織氣氛之關係研究:從微觀政治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思偉(2007)。比較教育。臺北市:心理。
    楊玲(2006)。教師職業壓力與自我調適策略。常州工學院學報,24(3),43-45。
    楊智傑(2015)。少子化下大學教師介聘與資遣問題之研究。法令月刊,66(8),79-102。
    董澤芳(2010)。論教師的角色衝突與調適。湖北社會科學,2010(1),167-171。
    詹敏慈(2015)。私立科技大學教師工作壓力、自我效能、正向思考、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世德(譯)(2001)。Michael White 和 David Epston 著。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臺北市:心靈工坊。
    廖年淼、劉玲慧(2009)。從就業市場表現析論臺灣專科學校學制調整政策。教育資料集刊,43,37-51 。
    甄曉蘭(1996)。從典範轉移再論質的研究崛起之意義。嘉義師院學報,10,119-146。
    趙志揚、吳金蓮(2012)。高等技職教育專業教師應具備之能力內涵。技術及職業教育,2(1),68-77。
    劉欣宜(2009)。流浪教師的夢與現實:師資培育政策變革後準教師的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曉芬(2006)。歷史結構與教育:技職教育變革的探討。臺北市:五南。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潘世尊(2009)。大學教師教學評鑑:一所私立科技大學的實踐之反思與探究。弘光學報,57,24-45。
    潘世尊(2010)。學生評鑑成績未達標準教師之教學專業發展方案:一所私立科技大學的實踐之反思與改善。勤益人文社會學刊,2,183-220。
    蔡坤良、洪秉彰(2008)。我國私校高等教育退場制度之法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58,181-197。
    蔡雅玲(2013)。嘉義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對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中市。
    蔡瑞君(2003)。傾聽我們的聲音—三位國小教師的自我生涯歷程敘說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鄭宏財(2009)。一位國民小學校長推動學校組織發展歷程的微政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鄭麗珍(2011)。大學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薛承泰(2003)。十年教改為誰築夢。臺北市:心理。
    謝宇程(2013)。做自己的教育部長。臺北市:天下文化。
    魏國贈(2008)。高雄縣國小教師兼任行政工作角色壓力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蘇進棻(1991)。國民中小學校長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部分
    Achinstein, B. (2002). Conflict amid community: The micropolitics of teacher collaboration. 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4(3), 421-455.
    Ball, S. (1980). Initial encounter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In P. Woods (Ed.), Pupil strategies (pp.143-161). London, UK: Croom Helm.
    Ball, S. (1987).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school: Towards a theory of school organiz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Blase, J. (1989).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school: The everyday political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toward open school principa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Quarterly, 25(4), 377-407.
    Blase, J. (1991). The politics of life in schools: Pow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Blase, J., & Anderson, G. (1995). The micropolitics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rom control to empowerment.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lumer, H. (1966).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thought of George Herbert Mead.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1(5), 535-544.
    Braskamp, L. A., & Ory, J. C. (1994). Asessing faculty work: Enhancing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Bruner, J. S.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gess, R. C. (1986). Sociology, education and school. New York, NY: Nichols.
    Cochran, L. (1997). Career counseling: A narrative approach. London, UK: Sage.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90).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 Researcher, 19(5), 2-14.
    Delamont, S. (1976).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1th ed.). London: Methuen.
    Delamont, S. (1983). 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 (2nd e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Edwards, A. D. (1980). Patterns of power and authority in classroom talk. In P. Woods (Ed.), Teacher strategies: 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pp. 237-253). London: Croom Helm.
    Goodson, I. F. (1992). Studying teachers lives: An emergent field of inquiry. In I. F. Goodson (Ed.), Studying teachers lives (pp. 1-17). London, UK: Routledge.
    Goodson, I. F. (1998). Storying the self: Life politics and the study. In W. F. Pinar (Ed.), Curriculum: Toward new identities (pp. 3-20). New York, NY: Garland Publishing, Inc.
    Gudmundsdottir, S. (1995). The narrative nature of pedagogic content knowledge. In H. McEwan & K. Egan (Eds.), Narrative in teaching learning and research (pp. 24-38).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ammersley, M. (1977). School learning: The cultural resources required by pupils to answer a teacher's question. In P. Woods and M. Hammersley (Eds.), School experience (pp. 57-86). London: Croom Helm.
    Hardy, M. E., & Conway, M. E. (1978). Role theory: Perspectives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New York, NY: Appleton-Century-Corfts.
    Hargreaves, D. (1975).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educ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 K. Paul.
    Hoy, W. K., & Miskel, C.G.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4th ed.). New York, NY:McGraw-Hill.
    Hoyle, E. (l986). The politics of school management. London: Hodder and Stroughton.
    Iannaccone, L. (1975). Education policy systems: A study guid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National Ed. D. Program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Nova University.
    Iwanicki, E. F. (l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158-171). Newbury Park, CA: Sage.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Snoek, J. D., & Rosenthal, R. A. (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y in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New York, NY: John Viley.
    Kelchtermans, G. (2007). Macropolitics caught up in micropolitics: The case of the policy on quality control in Flanders (Belgium).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2(4), 471-491.
    Kelchtermans, G., & Ballet, K. (2002). The micropolitics of teacher induction. A narrative-biographical study on teacher socialis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1), 105-120.
    Kirst, M.W., & Wirt, F. M. (2009).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Richmond, CA: McCutchan.
    Lacey, C. (197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 London, UK: Methuen.
    Leftwhich, A. (2005). The political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ur: People, resources and power. In A. leftwhich (Ed.), What is politics? (pp. 100-118).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 UK: Sage.
    Lindle, J. C. (1994). Surviving school micropolitics: Strategies for administrators. Lancaster: Technomic.
    Lindle, J. C. (1999). What can the study of micropolitics contribute to the practice of leadership in reforming schools?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19(2), 171-178.
    Louisa, C. (1984).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er performance. ERIC Document (No. ED289887).
    Mardle, G., & Walker, M. (1980). Strategies and structure: Some critical notes on teacher socialisation. In P. Woods (Ed.), Teacher strategies: 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pp. 98-124). London: Croom Helm.
    McLeod, J. (1997). Narrative and Psychotherapy. London, UK: Sage.
    Pfeffer, J. (1981). Power in organizations. Marshfield, MA: Pilman.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sburry Park, CA: Sage.
    Scott, D. (1998). Fragments of a life: Recursive dilemmas. In M. Erben (Ed.), Biography and education: A reader (pp. 32-45). London, UK: The Falmer Press.
    Smith, A. (1983).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taff evalu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11(1), 3-18.
    Spillane, J., & Diamond, J. (Eds.). (2007). Distributed leadership in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erez, T. (2010, February 23) Power over vs. power with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buildabetterworkplace.wordpress.com/2010/02/23/powerwith/
    Van Sell, M. V., Brief, A. P., & Schuler, R. S. (1981).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Integr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34(1), 43-71.
    Wood, D. (1990). Philosophy at the limit. London, UK: Unwin Hyman.
    Woods, P. (1983). Sociology and the school: An interactionist viewpoint. London, UK: Routledge & K. Paul.
    Woods, P. (1990). Teacher skills and strategies. London, UK: The Falmer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