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宛萱
Lin, Wan-Hsuan
論文名稱: 獨立書店小旅行:公民消費與空間體驗
Traveling in the Indie Bookstore: Citizen-Consumer and Spatial Experience.
指導教授: 胡綺珍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獨立書店消費文化公民消費空間體驗觀光客凝視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MC.008.2019.F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4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獨立書店的消費文化,瞭解到有一群消費者默默地支持獨立書店。書店經營者與消費者透過互動產生連結與認同,進而延伸出「公民消費」的實踐。這群公民消費者的消費動機源自於價值,並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認為消費是具有力量的,如同一張選票,投下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期待。而這群消費者也因為認同獨立書店的文化價值,透過各種消費以支持獨立書店繼續經營下去。
    此外,獨立書店的消費相當多元,人們不只在書店買書,同時也是在消費書店的空間。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方法,瞭解獨立書店消費者的空間消費體驗,獨立書店不再只是書店,同時也可以是「咖啡廳」、「電影院」、「live house」,甚至延伸出「書店旅行」,消費者同時也是觀光客,在獨立書店留下觀光客的凝視。
    事實上,獨立書店中的空間體驗也與公民消費概念相互呼應,人們在獨立書店留下觀光客的凝視,並在個人社群媒體策展,其目的不僅是想要分享個人獨特體驗消費,更是希望透過凝視讓更多人認識到獨立書店。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4 -  第二節 研究者的位置 - 5 -  第三節 問題意識 - 7 -   一、公民消費者如何以行動支持獨立書店? - 8 -   二、消費者在獨立書店消費了什麼? - 10 -   三、研究問題 - 12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  第一節 臺灣獨立書店發展脈絡與定義 - 13 -   一、獨立書店的出現與消費社會的變遷 - 13 -   二、獨立書店的定義 - 16 -  第二節 獨立書店的消費文化 - 21 -   一、便宜就好?不妥協的公民消費者 - 21 -   二、空間商品化:消費的不只是書,還有空間 - 24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策略 - 31 -   一、參與觀察法 - 31 -   二、深度訪談法 - 31 -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界定 - 32 -  第三節 本研究受訪者背景 - 33 - 第四章 研究分析 - 38 -  第一節 獨立書店裡的公民消費者 - 38 -   一、獨立書店呈現社會多元 - 39 -   二、獨立書店連結社會 - 46 -   三、公民消費者支持行動 - 49 -  第二節 空間消費與體驗 - 55 -   一、書店中的空間體驗 - 55 -   二、書店空間的矛盾 - 62 -  第三節 空間消費延伸與實踐 - 66 -   一、實踐:享受吧!一場書店小旅行 - 66 -   二、凝視:喀嚓!我在獨立書店 - 71 - 第五章 結論 - 75 -  第一節 獨立書店裡的消費樣貌 - 75 -  第二節 獨立書店的更迭 - 76 -  第三節 獨立書店經營隱憂與發展 - 77 -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78 - 參考文獻 - 79 -

    參考文獻
    Bannister, M. (2006). White boys, white noise: Masculinities and 1980s indie guitar rock. UK, Farnham: Ashgate Publishing.
    Cabrera, S. A., & Williams, C. L. (2014). Consuming for the social good: marketing, consumer citizenship,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ethical consumption. Critical Sociology, 40(3), 349-367.
    Cohen, L. (2003).A Consumers' Republic: The Politics of Mass Consumption in Postwar America. NY: Vintage Books.
    Cohen, L. (2004). A consumers’ republic: The politics of mass consumption in postwar America.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1(1): 236-239.
    Engel, B., & Blackwell, R. D. Miniard. (2000). Consumer behavior: 9th (nineth) Edition. US,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Johnston, J. (2008). The citizen-consumer hybrid: ideological tensions and the case of Whole Foods Market. Theory and Society, 37(3), 229-270.
    King, G., Molloy, C., & Tzioumakis, Y. (2012). American independent cinema: Indie, Indiewood and beyond. London: Routledge.
    Klintman, M. (2013). Citizen-consumers and evolution: reducing environmental harm through our social motivation. NY: Palgrave Macmillan.
    Miller, D. (1987). 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Miller, L. J. (1999). Shopping for commun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ookstore into a vital community institutio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1(3), 385-407.
    Miller, L. J. (2007). Reluctant capitalists: bookselling and 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Newman, M. Z. (2009). Indie culture: In pursuit of the authentic autonomous alternative. Cinema Journal, 48(3), 16-34.
    Orr, S. W. (2007). Values, preferences, and the citizen-consumer distinction in cost-benefit analysis. politics, philosophy & economics, 6(1), 107-130.
    Rogers, I. (2008). ‘You've got to go to gigs to get gigs’: Indie musicians, eclecticism and the Brisbane scene. Continuum: Journal of media & cultural studies, 22(5), 639-649.
    Schudson, M. (2006). The troubling equivalence of citizen and consumer.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608(1), 193-204.
    Silverstone, R. (1994).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Tzioumakis, Y. (2016). ‘Indie doc’: documentary film and American ‘independent’, ‘indie’ and ‘indiewood’ filmmaking. Studies in Documentary Film, 10(1): 1-21.
    Wong, M. H. (2015.11.20). China's most beautiful bookshop ... is in a parking lot. CNN travel.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17, from http://edition.cnn.com/travel/article/nanjing-book-shop/index.html
    686(2016)。〈獨立時代的獨立書店〉,隱匿(編)《十年有河》,頁94-96。新北市:有河文化。
    ELLE Taiwan(2015.05.17)。〈全球最美的書店在臺灣!8間必訪特色書店〉。上網時間:2017年5月10日,取自「風傳媒」http://www.storm.mg/lifestyle/48958
    Miru(2017.08.26)。〈兩年後,獨立書店還在嗎?〉。上網時間:2017年10月1日,取自「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indepedent-bookstore-existance
    MOOK景點家編輯部(2017.05.25)。〈名勝古蹟變身IG新熱點 歷史建築結合多元空間〉。上網日期:2017年6月19日,取自「MOOK景點家」http://www.mook.com.tw/article.php?op=articleinfo&articleid=15404
    Yahoo!奇摩新聞Y!oung報(2012.8.29)。專訪張懸:沒有實踐,文青只是個貶抑詞【影片】。(Yahoo!奇摩新聞Y!oung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E_xb9uMXg)
    Zeo(2014)。〈三十而「綠」──水木變形記〉,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編)《聽見書店的聲音Vol.01》,頁18-23。臺中市: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文化部(2013)。《2013出版年鑑》(編號:1010202121)。臺北:作者。
    文化部(2016.01.30)。〈105年度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申請審查結果公告〉。上網時間:2017年2月27日,取自「文化部獎輔助資訊網」http://grants.moc.gov.tw/Web/PointPublish.jsp?B=151#FileList
    文化部(2017.01.31)。〈2015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上網時間:2017年10月20日,取自「文化部文化統計」http://stat.moc.gov.tw/Research.aspx
    水瓶子(2014)。《我的書店時光──尋找人與書的靈魂交會》。臺北市:經文社。
    王壬廷(2009)。《商店印象、生活型態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誠品書店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宏仁譯(2010)。《消費社會學》。臺北市:群學。(原書Corrigan, P. [1997].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王林曄、張然(2017.05.28)。〈「轉角那間書店」APP導覽獨立書店〉。上網時間:2017年6月13日,取自「生命力新聞」https://vita.tw/%E8%BD%89%E8%A7%92%E9%82%A3%E9%96%93%E6%9B%B8%E5%BA%97-app%E5%B0%8E%E8%A6%BD%E7%8D%A8%E7%AB%8B%E6%9B%B8%E5%BA%97-e4a3fdf88a67
    王思迅(2014.05)。〈尋找「獨立書店」的明天〉,《文訊》,343:72-74。
    王映涵譯(2012)。《迷與消費》。新北市:韋伯文化。(原書Sandvoss, C. [2005]. Fans: The mirror of consumption. Cambridge: Polity.)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臺北市:弘智文化。(原書Jorgen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王美珍(2015.04)。〈閱讀風氣最壞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好的時代:遠見雜誌2014閱讀大調查〉,《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6:12-15。
    王乾任(2004)。《臺灣出版產業大未來~文化與商品的調和》。新北市:華文網。
    王乾任(2014.06.05)。〈獨立書店下鄉,需要社區與跨部門組織的鼎力相助〉。上網時間:2017年6月19日,取自「TPI臺灣出版資訊網」http://tpi.culture.tw/content-53-PStatusCtr-publishContent/356
    包建女譯(2006.09)。〈公民消費者─服務於數位時代的公民消費者〉,《媒介擬想》,4:113-124。(原文Hartley, J. (Ed.). [2005]. Creative industries. NJ: Wiley-Blackwell.)
    石芳瑜(2015)。《就這樣開了一家書店:永樂座的故事》。臺北市:二魚文化。
    石計生(2015.04.14)。〈書店「麥當勞化」:閒逛找回人文社會的書香夢〉。上網時間:2018年12月7日,取自「巷仔口社會學」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4/14/shihstone/
    任孟淵(2012)。《尋找生活中環境教育的可能:日常食物消費者的永續關懷與行動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吉井忍(2017)。《東京本屋紀事》。臺北市:聯經。
    江千綺(2013)。《消費場所》。臺北市:書林。(原書Urry, J. [1995]. Consuming places. NY: Routledge.)
    自由時報。〈跟著詹宏志感受獨立書店〉(2009年2月21日),《自由時報》。上網時間:2014年10月13日,取自http://propc.pixnet.net/blog/post/23283855--%E8%97%9D%E6%96%87-%E5%93%81%E5%91%B3%E4%BA%BA%E6%96%87%E7%8D%A8%E7%AB%8B%E6%9B%B8%E5%BA%97
    何秀玲(2016.07.03)。〈書香味愈來愈淡 實體書店十年大減400家〉,《經濟日報》。上網日期:2017年2月27日,取自「聯合財經網」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888/1796453
    吳玉譯(2006)。《小,是我故意的》。臺北市:早安財經文化。(Burlingham, B. [2005]. Small giants: Companies that choose to be great instead of big. NY: Penguin Group Inc.)
    吳惠斐(2012)。《書店作為一個文化/社會行動的基地:嘉義市洪雅書房/文化協會的行動與限制》。中正大學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筱玫(2016.01)。〈網上行走:Facebook使用者之打卡戰術與地標實踐〉,《新聞學研究》,126:93-131。
    呂奕欣譯(2008)。《消費地理學》。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原書Mansvelt, J. [2005]. Geographies of consump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宋世祥(2016)。《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臺北市:果力文化。
    宋尚緯(2017.01)。〈獨立書店的帥在於靈魂〉,《閱讀的島》,1:22-25。
    李令儀(2015)。《文化與商業的雙重邏輯:臺灣圖書出版產業的發展與變遷》。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李君如(2002.04)。〈空間形式與消費行為之探討─以臺中市誠品書店為例〉,「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臺灣,高雄。
    李志銘(2013.03)。〈通往那美麗的年代:小藝埕1920書店〉,《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71:11-16。
    李志銘(2014)。《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臺北市:聯經。
    李亞臻(2015)。《書.城.旅.人》。臺北市:二魚文化。
    李昕彥譯(2015)。《不只是消費:解構產品設計美學與消費社會的心理分析》。臺北市:商周出版。(原書Ullrich, W. [2013]. Alles nur Konsum: Kritik der warenästhetischen Erziehung. Berlin: Verlag Klaus Wagenbach.)
    李貽鴻、方彥博(2011.12)。〈顧客對於休閒性消費空間設計認同與消費體驗選擇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6(4):41-57。
    李麗文、韓小蒂(2014)。《小清新書時光》。新北市:宏碩文化。
    沈如瑩(2017.04.11)。〈是文化產業還是零售業?書店店員「讀」書店〉。上網時間:2018年6月5日,取自「Openbook閱讀誌」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363
    沈如瑩(2018.06.01)。〈策展,展現書店自我的靈魂〉。上網時間:2018年6月5日,取自「Openbook閱讀誌」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7426
    沈游振(2003)。〈論布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哲學與文化》,11(3):93-120。
    男子的日常生活(2017.06.12)。〈雲林沙龍古厝獨立書店一邊品茗一邊閱讀時代痕跡〉。上網時間:2017年6月19日,取自「ETNEWS旅遊雲」http://travel.ettoday.net/article/934101.htm
    周芬伶(2016)。《美學課》。臺北市:九歌。
    林世傑(2015)。〈回家,做一代事〉,詹正德、劉霽(編)《書叢中的微光:聽見書店的聲音vol.2》,頁202-207。臺中市: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林宛婷(2015)。《臺灣獨立書店作為文化公共領域實踐場域:傳統書院精神的當代轉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萱(2014)。《商店氣氛、品牌印象、服務品質、情緒對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敦南誠品書店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欣靜(2007.9)。〈溫羅汀獨立書店風景〉,《臺灣光華雜誌》,32:30。
    林武憲(2015.04)。〈獨立書店的故事風景與聲音:從《聽見書店的聲音》到《書叢中的微光》〉,《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6:32-35。
    林祐聖、葉欣怡(2002)。《社會的麥當勞化》。新北市:弘智。(Ritzer, G. [1996].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anging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CA: Pine Forge Press)
    林群(2014)。〈「謙卑」與「擔當」〉,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編)《聽見書店的聲音Vol.01》,頁118-123。臺中市: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新北市:桂冠。
    邱海棠(2015)。〈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1990-2013〉。《傳播、文化與政治》,2: 61-98。
    姚舜(2014.08.13)。〈老爺攜手夢田文創 推書店之旅〉。上網時間:2017年10月30日,取自「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13000147-260204
    洪毓穗、曾建富(2014)。《開一間小書店》。桃園市:晴耕雨讀小書院。
    胡正文(2006)。〈從消費現象論臺灣社會趨勢與價值觀的變遷〉,《實踐通識學報》,6:31-66。
    胡恩蕙(2015.06.07)。〈走進獨立書店 註書店 關注議題 支持獨立創作〉。上網時間:2017年6月13日,取自「人間福報」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03108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謝臥龍(編)《質性研究》,頁82-126。臺北市:心理。
    虹風(2017)。《書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新北市:小小書房。
    虹風、李偉麟、游任道、陳安弦(2017)。《馴字的人》。新北市:小寫創意。
    夏琳(2015)。《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桃園市:南崁1567小書店。
    夏業良、魯煒、江麗美譯(2013)。《體驗經濟的時代:人們正在追尋更多意義,更多感受》。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原書Pine, B. J. & Gilmore, J. H. [2011]. The experience economy, Updated ed. Brighton, MA: Harvard Business Press.)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市:麥田。(原書Bonnewitz, P. [1997]. Premières leç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徐光儀(2013)。《文化消費─探索誠品書店在時空轉換中的商業真實性》。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如宜(2017.09.16)。〈另類城市藝文旅遊指南《高雄舊書店地圖》一逛30家〉。上網時間:2017年10月1日,取自「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27/2704680
    財團法人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2013.02.21)。〈臺灣「獨立書店」的經營特性與發展觀察〉。上網日期:2014年10月13日,取自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服務網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detail.php?sn=5442
    馬奈譯(2015)。《第4消費時代:共享經濟,讓人變幸福的大趨勢》。臺北市:時報文化。(原書三浦展。[2012]。第四の消費:つながりを生み出す社へ。日本:朝日新聞。)
    康文炳(2015)。《編輯七力》。新北市:一本文化出版。
    張卉君(2014.05)。〈美國獨立書店觀察筆記〉,《文訊》,343:84-86。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臺北市:巨流。(原書Bocock, R. [1993]. Consumption. London: Routledge.)
    張瑋欣(2008)。《獨而不孤──獨立書店經營者的生存心態與職涯變遷》。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琳、廖怡婷(2016.08)。〈見證每一家夢中書店 《書店裡的影像詩》幕後創作對談〉,《印刻文學生活誌》,156:122-129。
    張鐵志(2007)。《反叛的凝視 他們如何改變世界?》。新北市:INK印刻。
    張鐵志(2016)。《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共精神》。新北市:INK印刻文學。
    張鐵志(2016.08.03)。〈用獨立書店進行一場寧靜革命〉。上網時間:2017年6月20日,取自「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803-city-retail-independent-bookstore/
    張鐵志(2017.02)。〈獨立書店做為這個昏暗時代的燃燈者〉,《IndieReader獨書人創刊號》,1:20-23。
    梁瓊丹(2015)。〈存在就是意義〉,詹正德、劉霽(編)《書叢中的微光:聽見書店的聲音vol.2》,頁178-185。臺中市: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添翼創越工作室(2016.11.02)。〈陳綺貞冬季獨立書店開唱活動辦法〉。上網時間:2017年5月22日,取自「添翼創越工作室」http://www.team-ear.com/news_detail.php?id=1036
    郭菀琪譯(2012)。《CURATION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原書佐佐木俊尚。[2012]。「当事者」の時代。東京:光文社。)
    陳之昊(2014)。《社群網站時代的次文化社群:臺灣獨立音樂圈的社會與文化資本》。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琳(2015)。〈時光朝聖者 靈魂的棲居之所〉,詹正德、劉霽(編)《書叢中的微光:聽見書店的聲音vol.2》,頁208-217。臺中市: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陳卉其(2015.06.12)。〈四家獨立書店 串聯彰化在地連結〉。上網時間:2017年6月19日,取自「創世紀newsplus」http://newsplus.pu.edu.tw/archives/50333
    陳妍君(2011)。《發現城市心靈庇護所:SPA》第二版。臺北市:臺灣書房。
    陳坤宏(2013)。《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臺南市:作者。
    陳坤宏、王鴻楷(1993)。〈都市消費空間結構之形成及其意義:第二部分 一個新的都市消費空間結構理論的建構〉,《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1-17。
    陳思迅(2014.04.29)。〈尋找獨立書店的明天〉。上網日期:2014年10月13日,取自「臺灣出版資訊網」http://tpi.org.tw/marketinfo_market.php?record_id=691
    陳昱宏、陳奕璇(2013.09)。〈城市在地文化學習與空間體驗之探討〉,《國教新知》,60(3):105-115。
    陳夏民(2015)。《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臺北市:日初。
    陳夏民(2017.09.04)。〈為什麼金石堂一間間關,對市民是一大損失?〉。上網時間:2017年10月1日,取自「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776/2681745
    陳敏郎(1994)。〈文化秩序與社會秩序:布迪厄(P. Bourdieu)論文化正當性的建構及其再生產〉,《思與言》,32(3):113-138。
    陳琇玲譯(2014)。《小眾,其實不小:中間市場陷落,小眾消費崛起》。臺北市:早安財經文化。(原書Harkin, J. [2011]. Niche: why the market no longer favours the mainstream. U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陳智凱(2010)。《消費是一種翻譯》。臺北市:博雅書屋。
    陳智凱、邱詠婷(2013)。《消費:浪漫流刑》。新北市:巨流。
    陳隆昊(2013)。〈枝葉的底蘊談獨立書店如何長青〉,陳國明(編),《2013出版年鑑》,頁250-255。臺北市:文化部。
    陳隆昊(2014.05)。〈網路時代下獨立書店的前行〉,《文訊》,343:70-71。
    陳隆昊(2017.01)。〈獨立書店閱讀形式的變〉,《閱讀的島》,1:61。
    陳祺勳(2011)。《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臺北市:大塊文化。
    陳慶汝(2002)。《書店消費者購買行為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瀅羽(2017.03.25)。〈書店現場:安排好的巧遇〉。上網日期:2017年10月1日,取自「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books-display-design
    賀秋白、蘇峻弘、詹書麟(2010)。〈獨立書店的商業模式與契機─以公關溫羅汀文化圈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10圖文傳播藝術學報》,111-122。
    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3.0》。臺北市:書林。(原書Urry, J. & Larsen, J. [2012]. The Tourist Gaze 3.0.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黃威傑(2000)。《城市文事空間的流變─臺北書店空間形貌轉化之探討》。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臺北市:遠流。(原書星野克美。[1985]。記号化社会の消費。東京:CBS出版)
    黃家珊、梁炳琨(2010.06)。〈觀光凝視與影像再現─臺灣背包客在京都的影像再現之探討〉,《鄉村旅遊研究》,4(1):59-80。
    黃燦然譯(2010)。《論攝影》。臺北市:麥田。(原書Sontag, S. [1973]. On photography. NY: Picador USA.)
    黃議霆(2011)。《巷弄裡的藝文角落:探討「小小書房」與社區之關係》。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黃鐘山(2016.04.30)。〈誰說臺中人不愛買書?中市近年新開14家獨立書店〉。上網時間:2017年10月1日,取自「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681518
    楊明綺譯(2013)。《書店不死》。臺北市:時報文化。(原書石橋毅史。[2011]。「本屋」は死なない。東京:新潮社。)
    楊媛婷(2018.10.29)。〈讀字品味讓書不要老得太快〉。上網時間:2018年11月1日,取自「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culture/paper/1242696
    楊富閔(2016)。《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臺北市:新銳數位。
    極客公園(2017.02.02)。〈人人都在網路上買書的時代,實體書店有一種職業叫「選書師」〉。上網時間:2017年10月20日,取自「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2993/what-is-book-director
    詹宏志(1989)。《城市觀察》。臺北市:遠流。
    雷叔雲(2006)。〈小而美的策略-獨立書店的求存之道〉,《全國新書資訊月刊》,87:14-17。
    廖建容譯(2007)。《消費體驗萬萬歲!》。臺北市:天下遠見。(原書Peters, T. [2005]. Tom Peters essentials: design.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廖英良(2015)。〈書店,和那個缺席了20年的讀者〉,廖英良(編)《沒有獨立書店意識的年代》,頁7-15。臺中市:東海書苑。
    網路與書編輯部(2005)。〈Maps 一個有待補充的筆記〉,劉慧麗(編)《閱讀的所在》,頁22-29。臺北市:網路與書。
    臺灣文學工作室(2015)。《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臺北市:大雁文化。
    臺灣經濟研究院(2017.09.27)。〈2016與2017年第一次民眾閱讀及消費行為調查報告〉。上網時間:2017年10月20日,取自「文化部文化統計」http://stat.moc.gov.tw/Research.aspx
    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2016)。《臺灣書店歷史漫步》。臺中市: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原書Featherstone, M. [2007].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趙曉慧(2001)。《打造性別認同的基地:解讀女性主義書店「女書店」之空間意義》。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靜瑜(2011.08.03)。〈張天立的讀冊生活哲學 網路書店更趨個人化服務〉,《自由時報》。上網時間:2017年2月28日,取自「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513643
    銀色快手(2013)。〈遍地開花的書店精神〉。《書店不死》,6-9。
    劉官維(2015)。《獨立音樂是什麼:獨立音樂認同界線的產生與游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虹風(2011.12)。〈獨立書店之生死、必要、存活與崛起條件〉,《2010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報告》(編號:1010004912)。
    劉格安譯(2015)。《改變街區的獨立小店》。臺北市:時報文化。(原書堀部篤史。[2013]。街を変える小さな店 京都のはしっこ、個人店に学ぶこれからの商いのかたち。)
    劉揚銘(2018.06.22)。〈上網就有看不完的免費內容,為何我們還是想要買書?〉。上網時間:2018年11月1日,取自「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2/3212911?fbclid=IwAR3FM855pwpUl0CTXJxIaSfSeWO8-CNzd40Ki2YsxUQqqaYpKvPz1F0qf9o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市:天下雜誌。
    劉維公(2007)。《風格競爭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劉曉頤(2016.08.07)。〈讀字書店:桃園人的溫暖歸屬 陳夏民、郭正偉的「深夜食堂」〉。上網時間:2017年6月19日,取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5215
    劉鎧瑩(2017.01.15)。〈【閱讀專門店】:不止創造集體記憶——侯季然談臺灣獨立書店〉。上網時間:2017年6月13日,取自「SOS reader《紙飛機生活誌》」https://sosreader.com/paperplane10-pu003/
    歐佩佩(2013.03)。〈【有河BOOK×註書店】開一間小書店賣自己想要的東西與生活〉,《小日子》,11:
    蔡永彬、唐鎮宇(2015.09.29)。〈關關關 書店10年關千家〉,《蘋果日報》。上網日期:2017年4月3日,取自「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929/36805264/
    蔡奇睿(2000)。《文化消費的空間研究─書店:「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現象觀察 以誠品書店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蔡奇睿(2008)。〈文化消費的空間探討與賞析(上)〉,《藝術欣賞》,4(3):16-21。
    蔡知臻(2017.06)。〈觀光凝視與詩作再現:以孟樊旅遊詩「歐洲行」為例〉,《國際文化研究》,13(1):67-90。
    蔡琛儀(2016.12.13)。〈陳綺貞獨立書店演出開跑 門票竟是這個價〉,《自由時報》。上網時間:2017年4月23日,取自「自由時報」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916513
    蔡源煌(1996)。《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雅典出版社。
    蔡瑞珊(2016.04.30)。〈臺灣四百間獨立書店的故事:人的靈魂越美,書店就越美〉。上網時間:2017年4月25日,取自「女人迷」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0408
    鄧曼琳(2015)。《成為「文青」──生命歷程與文化實做》。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安齊(2016.07)。〈串聯的諸島 柏林的藝術書店〉,《藝術家》,494:140-147。
    賴品伃(2017.03.18)。〈再見了!捷運中山地下書街 3/31吹熄燈號〉,《蘋果日報》。上網時間:2017年4月3日,取自「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318/1078685/
    謝鈺鈺(2015.01.04)。〈閱樂書店 拍戲場竟變身文創空間〉。上網時間:2017年6月19日,取自「人間福報」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384314
    謝樹寬譯(2016)。《物窒欲:越多不等於越好,用「體驗消費」與「共享經濟」取代物品囤積,打造美好生活》。臺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原書Wallman, J. [2015]. Stuffocation: why we’ve had enough of stuff and need experience more than ever. London: Penguin Book Ltd.)
    隱匿(2017.05.09)。〈隱匿@有河book:我為何成了一家書店的臭臉老闆娘?〉。上網時間:2017年5月10日,取自「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509-culture-bookstore-lonelyplanet/
    鴻鴻(2012)。《阿瓜日記:八O年代文青記事》。臺北市:釀出版。
    簡妙如(2013)。〈臺灣獨立音樂的生產政治〉,《思想》,24:101-121。
    簡逸君(2012)。《臺灣「獨立書店」的社群經營之研究》。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簡逸君(2014.05)。〈集結的力量與挑戰:臺灣獨立書店結盟之緣起與意義〉,《文訊》,343:78-80。
    蘇文君譯(2018)。《美學的意義:關於美的十種表現與體驗》。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Koren, L. [2010]. Which" aesthetics" do you mean?: Ten definitions. CA: Imperfect Pub.)
    蘇拾平(2007)。《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技術──我的120道出版經營練習題》。臺北市:如果出版。
    蘇暐婷譯(2017)。《解謎蔦屋:TSUTAYA的未來生活提案實驗所》。臺北市:麥浩斯出版。(川島蓉子[2015]. TSUTAYAの謎。東京:日経BP社 。)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