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宜婕
Chen, Yi - Chieh
論文名稱: 師徒制運用在排灣族珠繡設計教學實施之研究-以肩帶琉璃珠繡設計班為例
Applying Apprenticeship on the Paiwan Beading Design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n Shoulder Strap Glass Beading Design Class
指導教授: 羅希哲
Lou, Shi-Je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技職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師徒制排灣族珠繡
外文關鍵詞: apprenticeship, Paiwan beading ar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6/NPUST201900136
相關次數: 點閱:1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摘要
    學號:M10670016 總頁數:161
    論文題目: 師徒制運用在排灣族珠繡設計教學實施之研究-以肩帶
    琉璃珠繡設計班為例
    學校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別: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畢業時間及摘要別:107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 陳宜婕 指導教授: 羅希哲 博士
    論文摘要:
    本研究以美婕時尚工作室自編肩帶琉璃珠繡設計的課程,藉由師徒制運用在肩帶琉璃珠繡設計班實施教學成效之探討,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為主,研究工具包含教學觀察記錄、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課程回饋單、專家評鑑表、課堂影像及照片紀錄等,資料加以分析歸納,深入探討師徒制運用在肩帶琉璃珠繡設計班之教學實施、教學歷程與實施成效,研究對象為五名排灣族女性,本研究實施九堂的教學歷程之師徒制定義分為七個教學步驟,第一為建立師徒關係;第二為模範作品示範;第三為師傅親自示範技能分解教學,並說明注意事項;第四為徒弟練習,師傅則一一個別指導;第五為師傅解答徒弟困惑及鼓勵關懷徒弟;第六為徒弟完成作品,師徒相互給予回饋;第七為師傅教學省思。實施為期九週共九堂課的教學內容,其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師傅了解徒弟心理層面的問題而適時給予支持與關懷,師傅亦師亦友的提供完整的職場經驗、學習經驗分享與傳授珠繡知識技能。
    二、 一對一師徒制教學融入排灣族工藝文化及習俗課程中,學習者皆持正向反應與回饋。
    三、 師傅透過建立信心與激勵性談話、相互扶持,進而產生互信互賴與支持的師徒關係。
    四、 師傅藉由一對一師徒制教學能因應徒弟的個別差異,提供指導、修正、支持、接納、與溝通交談,能增加徒弟的信心與學習成長。
    五、 數位化師徒制融入教學課程具有可行性,對學習成效有所助益
    六、 師傅透過教學省思中發現問題,並從中立即修正解決,能促使師傅自我專業的成長,精進教學方法。

    關鍵字:師徒制、排灣族珠繡

    Abstract
    Student ID : M10670016
    The Title of the Thesis : Applying Apprenticeship on the Paiwan Beading Design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n Shoulder Strap Glass Beading Design Class
    Total Pages : 157
    Departmment/Graduate Institute: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Gradua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ate of Graduation : May,2019 Degree Conferred : Master
    Name of Student : Yi- Jie Chen Advisor : Dr. Shi-Jer Lou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urse on should strap beading design offered by Meijie Modern Design Workshop. The aim is to analyze the success of the system of apprenticeship to use shoulder-strap glass beading design class. This research take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using research tools including teaching observation, instructor self-evaluation, student course feedback, expert evaluation, classroom recording, and photos for analysis and inductive reasoning. The result i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apprenticeship about the education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i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chievements of the shoulder-strap glass beading design course. The research targets five females of Paiwan ethnicity, and document nine instruction sessions, separated into seven instruction step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an apprenticeship. The first is to establish an apprenticeship between master and apprentice. The second is to demonstrate a model product. The third is the master's analytical demonstration of the techniques and making remarks on essential reminders. The fourth is to have the apprentices practice, guided by the master. The fifth is to have the master respond to the apprentices' questions, and provide encouragement and care. The sixth is to have the apprentices complete their work, with the master giving feedback. The seventh is to have the master conduct a self-evalu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The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ation of the nine sessions in nine days generat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master understands the conceptual and mental issues of the apprentices and provides appropriate support and care. The master is a friendly but authoritative figure that gives the apprentices a full experience of the profession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as they attain the necessary skills to beading.
    2. The one-on-one apprenticeship model incorporated the Paiwan craft and ethnic customs and received positive responses from the apprentices.
    3. The master established confidence and encouraging words to mutually support the apprentice, attaining a high degree of mutual trust and support between master and apprentice.
    4. The master uses one-on-one apprenticeship to manage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between apprentices, and provide instruction, correction, support, acceptance, and communication that could increase the confidence level of the apprentice and help them grow.
    5.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digitized apprenticeship approach in the curriculum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6. The master can identify problems during the self-evaluation process and make corrections immediately. The process leads to the master’s own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improvement in educational methods.

    Keywords: apprenticeship, Paiwan beading art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V
    目錄 VI
    表目錄 7
    圖目錄 3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師徒制 8
    第二節 排灣族文化特質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規劃 3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7
    第三節 課程設計與程序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分析 46
    第五節 情境與對象 51
    第六節 研究流程 52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4
    第四章 課程實施歷程與分析 55
    第一節 啟蒙階段 55
    第二節 培養階段 64
    第三節 分離階段 102
    第四節 實施成效 10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6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一 知情同意書 132
    附錄二 「肩帶琉璃珠繡設計班」教案 133
    附錄三 教師觀察紀錄表 135
    附錄四 教學省思扎記 136
    附錄五 學生課堂回饋單 137
    附錄六 排灣族肩帶琉璃珠繡設計評鑑表 143


    表目錄
    表2-1- 2 師徒制之優勢 15
    表 2-1-2 師徒制之優勢(續) 16
    表2-1- 3 師徒制相關研究文獻摘要分析表 17
    表2-1-3 師徒制相關研究文獻摘要分析表(續) 18
    表2-1-3 師徒制相關研究文獻摘要分析表(續) 19
    表2-1- 4 排灣族社會階級之圖騰使用分析 22
    表2-1- 5 排灣族百步蛇圖騰 23
    表2-1- 6 排灣族女子文手圖騰分析 25
    表2-1- 7 排灣族傳統刺繡分析表 27
    表2-1- 8 琉璃珠種類分析表 29
    表2-1- 9 排灣族肩帶種類分析表 30
    表2-1-9 排灣族肩帶種類分析表(續) 31
    表2-1- 10 排灣族傳統衣飾的種類 33
    表2-1-10 排灣族傳統衣飾的種類(續) 34
    表3-3- 1「排灣族肩帶琉璃珠繡設計班」課程內容表 43
    表 3-4- 1 資料蒐集來源表 48
    表 3-4- 2 資料編碼範例表 49
    表4-4- 1排灣族肩帶琉璃珠繡設計評鑑表之作品分析 114


    圖目錄
    圖4-5-1 教學模式流程圖 42
    圖3-6-1研究流程圖 52
    圖4- 1師傅介紹排灣族肩帶由來 56
    圖4-2 師傅介紹排灣族肩帶由來 56
    圖4- 3 師傅講解百步蛇之紋路意涵(照0930) 57
    圖4- 4 取自網路百步蛇圖片(照0930) 57
    圖4- 6 徒弟練習布料剪裁圖 59
    圖4- 5 師傅示範布料量尺及裁剪 59
    圖4-8 師傅示範熨斗操作(照0930) 61
    圖4-10 師傅講解排灣族故事神話 64
    圖4-12師傅示範珠繡技能(照1007) 65
    圖4-14 徒弟練習珠繡技能 65
    圖4-16 師傅給予回饋 67
    圖4-18 徒弟練習珠繡 68
    圖4-20 左邊為排灣族,右邊為魯凱族 72
    圖4-22 師傅給予回饋 73
    圖4-25 S樺珠繡作品 73
    圖4-26 S秝珠繡作品 73
    圖4-28 S鳳珠繡作品 74
    右圖4-29 S怡珠繡作品 75
    右圖4-30 S樺珠繡作品 75
    右圖4-31 S鳳珠繡作品 75
    右圖4-32 S慧珠繡作品 75
    右圖4-33 S秝珠繡作品 76
    圖4-34肩帶半成品未壓線 80
    圖4-36師傅個別指導與示範壓線技能 81
    圖4-38 徒弟在欣賞肩帶配飾 85
    圖4-39 師傅講解肩帶配飾排列方式 85
    圖4-41 徒弟練習帶配飾排列方式 86
    圖4-43 徒弟練習帶配飾排列方式 86
    圖4-45 師傅示範肩帶配飾縫製方式 90
    圖4-47 S阿秝練習編條縫製方式 91
    圖4-49 徒弟練習編條縫製作品 91
    圖4-51 肩帶完成作品 96
    圖4-53 師傅示範縫份往貼邊燙平 97
    圖4-55 師傅示範流蘇應用技能 98
    圖4-57 師傅個別輔導示範流蘇應用技能 98
    圖4-59 S慧縫製作品照 102
    圖4-61 S鳳縫製作品照 103
    圖4-62 S怡縫製作品照 103
    圖4-64 師傅檢視作品照 104
    圖4-66 師傅講解成果展流程 109
    圖4-68 評鑑專家講解評鑑內容 109
    圖4-70評鑑專家講解肩帶文化意涵 110
    圖4-72 評鑑專家作品優缺失 110
    圖4-74 成果展師生團體照 110
    圖4-76 評鑑專家個別回饋徒弟 111
    圖4-77 評鑑專家個別回饋徒弟 112
    圖4-78 評鑑專家個別回饋徒弟 112
    圖4-79 S樺與兩位老師合影 114
    圖4-80 S慧與彭老師合影 115
    圖4-81 S秝與兩位老師合影 115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李昭蓉 (2012)。師徒怎麼配?論師徒功能、員工知識分享與創新行為關係中師徒類型之調節角色。人力資源管理學報,9,1。
    陳念姍 (2006)。師徒對客服人員執業適應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莎莉 (1998)。 排灣族的衣飾文化。台北:自立晚報。
    洪惠娟、林莉涵 (2011)。排灣族百步蛇圖騰運用在彩妝設計之研究。美容科技學刊,8,4。
    李碧芬 (2003)。成功,有師為伴。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胎灣分公司。
    田哲益 (2003)。排灣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公司。
    沈瓊、趙静 (2013)。企業師徒制 的内涵研究。 科技视界,30。
    吳清山、林天祐 (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 高等教育。
    孫麗卿(2015)。 運用認知師徒制於師資生藝術活動設計。兒童照顧與教育,5。
    陳嘉彌(2011)。青少年師徒制豐富學生學習及表現之新思維。中等教育, 62,3。
    郭齡筑 (2012)。師徒功能與工作績效之研究: 以中國鋼鐵為例。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事業經營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何嘉惠 (2012)。以排灣族文化意象應用於造型與飾品之創作設計。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淳如(2009)。師徒制與師徒功能對員工創新行為之影響-以知識分享為中介變數。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瑞平(2005)。師徒關係,訓練遷移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關係探討。基隆市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翁振益、徐韻淑、盧美玲、熊明禮 (2017)。國際觀光飯店烘焙師傅師徒關係之探討。蘭陽學報,16。
    洪啟禎、朱益賢(2015)。金融服務業採用師徒制訓練業務人員的個案分析。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2,1。
    詹瑜蕙 (1999)。師徒制與員工生涯發展之研究-以壽險業為例。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林相君(2011)。同儕師徒制應用於華語教學之個案研究。桃園市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研究所學位論文。
    陳麗玉( 2006)。企業實施師徒制之個案研究。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論文。
    薛惠英 (2005)。排灣族女性服飾之新款式-以其形式與內容作探究。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煥榮 (2014)。師徒關係意義類型功能及其對人力資源發展的影響。研究論壇,163。
    吳宇軒 (2005)。員工工作知識分享意願及影響因素。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艷君 (2008)。混齡幼童參與同儕師徒制閱讀活動之研究。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
    曾摯青 (2008)。師徒制之關鍵成功因素與對生涯發展影響之探討-以 3C 售後維修服務業為例。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古秀菊 (2003)。高職陶瓷工程科師徒制教學之研究─ 以鶯歌高職為例。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怡蘭 (2006)。師徒關係對組織社會化的影響。桃園市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宗憲 (2009)。人脈關係網絡對師徒制知識移轉影響之研究-以南山人壽保險公司為例。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汪達 (2011)。休閒產業非營利組織新進人員參與師徒制行為意圖之研究。台中市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暨城鄉資源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鶴年 (2012)。產業技術傳承方式之研究-一個包含師徒制與教導之新模型。桃園市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葉姵伶 (2017)。觀光餐旅休憩科系實習生師徒制功能、自我效能、實習焦慮與職業生涯承諾之研究。台中市嶺東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尹恩絲、高國揚 (2017)。師徒制對員工職涯高原的影響-以員工工作滿意度和情緒耗竭為中介作用。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金定、嚴嘉楓、 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
    蔡保田(1987)。調查研究法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簡慧貞(2010)。師徒制功能、員工組織社會化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銀行員工為例。台北縣天主教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學位論文。

    二、西文文獻
    Allen, T. D., Eby, L. T., O’Brien, K. E., & Lentz, E. (2008). The state of mentoring research: A qualitative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future research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73(3), 343-357.

    Chao, G. T., Walz, P., & Gardner, P. D. (1992). Formal and informal
    mentorships: A comparison on mentoring functions and contrast with nonmentored counterparts. Personnel psychology, 45(3), 619-636.

    Scandura, T. A. (1992). Mentorship and career mo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2), 169-174.

    Kram, K. E., (1983). Phases of the mentor relation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4), 608-625.

    Ragins, B. R., & Cotton, J. L. (1999). Mentor functions and outcomes: A comparison of men and women in formal and informal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4(4), 529-550.

    Ragins, B. R., & McFarlin, D. B. (1990). Perceptions of mentor roles in cross-gender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7(3), 321-339.

    Forret, M. L. (1996). Issues facing organizations when implementing formal mentoring programmes.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17(3), 27-30.

    Wilson, J. A., & Elman, N. S. (1990). Organizational benefits of mentor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4(4), 88-94.


    三、網路參考資料
    認識排灣族(2018,6月11日)。取自:
    http://ici.nutn.edu.tw.htm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8,06月27日)。取自:
    http://www.nmns.edu.tw/public/exhibit/2009/paiwantribe/3-Origins.htm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2018,06月27日)。取自:
    http://www.knowlegde.ipc.gov.taipei/ct.asp?xItem=1001097&CtNode=17412&mp=cb01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07月18日)。取自:
    https://www.tacp.gov.tw/home02.aspx?ID=$3081&IDK=2&EXEC=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07月18日)。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8236/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2018,07月28日)。取自:
    http://www.dmtip.gov.tw/web/index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18,08月11日)。取自:
    http://ed.arte.gov.tw/ccda/page_paiwan.aspx
    聯合新聞網(2018,08月21日)。取自:
    http://p.udn.com.tw/upf/newmedia/2015_vist/10/20151006_paicom_00/index.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09月05日)。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184/

    無法下載圖示 校外公開
    2024/07/1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