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宇麟
Chiu, Yu-Lin
論文名稱: 銀髮族休閒參與、社會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of Senior Citizen:Taking Pingtung Regio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馬上閔
馬上閔 Ma, Shang-Min
蘇蕙芬
蘇蕙芬 Su, Huey-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休閒運動健康系所
Department of Recreational Sport and Health Promotion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休閒參與社會支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銀髮族
外文關鍵詞: leisure participation, senior citizen, social support,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6/NPUST202000473
相關次數: 點閱:4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目 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v
    目 錄 v
    圖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概念 10
    第二節 銀髮族健康促進現況 20
    第三節 休閒參與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22
    第四節 社會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9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1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49
    第二節 休閒參與、社會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分析 54
    第三節 休閒參與、社會支持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情形 55
    第四節 討論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8
    第二節 建議 60
    參考文獻 61
    附錄一 銀髮族休閒參與、社會支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調查問卷 67
    作者簡介 71


    圖表目錄

    圖2-1-1 健康促進模式(初版) 16
    圖2-1-2 健康促進模式(修正版) 18
    圖3-1-1 本研究架構圖 28
    圖3-2-1 本研究流程 30
    表3-4-1 預試樣本資料表 32
    表3-4-2 正式樣本資料表 33
    表3-5-1 休閒活動參與程度量表 35
    表3-5-1 休閒活動參與程度量表(續) 36
    表3-5-2 社會支持量表 37
    表3-5-3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38
    表3-5-4 社會支持量表決斷值、與總分相關值 40
    表3-5-4 社會支持量表決斷值、與總分相關值(續) 41
    表3-5-5 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42
    表3-5-6 社會支持量表信度考驗 43
    表3-5-7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項目分析 43
    表3-5-7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項目分析(續) 44
    表3-5-8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45
    表3-5-9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考驗 46
    表3-5-10 休閒活動參與信度分析摘要表 46
    表4-1-1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分析表 50
    表4-1-1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分析表(續) 51
    表4-1-2 休閒參與量表各構面得分分析表 52
    表4-1-3 社會支持量表之各構面得分分析表 52
    表4-1-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各構面得分分析表 53
    表4-2-1 休閒參與、社會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 54
    表4-3-1 休閒參與、社會支持預測健康促進生活態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55

    一、中文部份
    丁志音(1988)。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上)。公共衛生,15(1),16-26。
    王秀紅(2000)。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19-25。
    內政部社會司(2007)。老人福利,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取自於:http://sowf.moi.gov.tw/04/02/02_3.htm。
    申豫忠、李世昌(2012)。銀髮族樂樂棒球運動資訊與健康體驗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114 - 128。
    江承曉(2007)。青少年健康促進議題-青少年性教育之探討。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7,93-114
    吳兆欣、包怡芬(2018)。銀髮族參與高爾槌球運動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研究,27(1),1 - 13。
    吳宜晨(2010)。銀髮族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的關係:社會支持的角色。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舜堂、陳欽雨(2017)。高齡長者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5(4),331 - 352。
    呂淑妤、林宗義(2000)。南部社區老人憂鬱症狀盛行率及相關因素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1),50-60。
    李秀珍、李素幸、宋瑩珠(2009)。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臺南縣四所國中生爲例。學校衛生,54,107-122。
    李蘭(1991)。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公共衛生學會雜誌,10(5),199-211。
    汪秀婷(2010)。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林育陞(2016)。青少年青春期生、心理健康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0(1),17-24。
    林香妃(2012)。大學生學群差異、自覺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0,33 - 49。
    邱浩政(2006)。量化研究和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臺北:五南。
    姜逸群(2006)。健康促進與生活型態。學校體育,94,31 - 35。
    柳立偉、徐志輝(2016) 。銀髮族投入休閒活動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5(1),78–91。
    高淑芬、蔡秀敏、洪麗玲(1999)。員工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元培學報,6,43-68。
    張君如、李敏慧、蔡桂城(2008)。休閒參與對銀髮族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生活效能之影響-以台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例。長榮運動休閒學刊,13,152-161。
    張彩秀(主編)(2012)。高級中等學校健康促進學校工作手冊。臺中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郭芳坤(2010)。國小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對身心健康差異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1,81-101。
    郭芳坤(2015)。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107 - 121。
    陳建和、張詠涵(2012)。實習壓力、休閒因應、休閒參與及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大專飯店實習生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7(2),41 - 57。
    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1),14 - 24。
    陳肇男、(2001)。大型電訪之省思。調查研究,10,121-130。
    陳英仁(200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曾煥裕、石泱(2010)。獨居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爲例。長期照護雜誌,14(2),177 - 197。
    湯豐誠、蘇文羚、黃淑玲(2015)。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執行情形及其相關因子探討。人因工程學刊,17(1),27-38。
    覃子榮(2014)。銀髮族休閒參與、社會支持、休閒行為、自覺健康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芊葳、林耀豐(2014)。健康促進對生活型態影響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7,177-182。
    黃俊彥(2017)。台南地區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實證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6,87 - 111。
    黃信彰(2004)。社區醫學之研究與發展。北市醫學雜誌,1(2),121-125。
    黃淑貞、伍連女、張桂楨(1998)。健康促進辭彙。學校衛生,33,77 - 99。
    黃智德(2010)。樂活運動創意教學──以呼拉圈教學為例。學校體育,118,120 - 123
    黃毓華、邱啟潤(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度效度之評估。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529-537。
    黃慧菁(2007)。國中小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葉瓊蘭(1999)。自費安養機構老人社會支持與身體健康、憂鬱之相關性探討。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楊孟華、侯堂盛(2016)。大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5,1-16。
    楊淑怡、韓大衛(2010)。全國高中甲級女子籃球選手社會支持對成績表現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1-18。
    董氏基金會(2011)。2011年-臺灣五都國、高中職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下)。2018年10月30日,取自https://
    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80&Page=1
    廖欽福、陳志忠(2019)。護專學生網路成癮、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忠亞東學報,39,43 – 68。
    臺灣健康促進學校(2019)。臺灣健康促進學校。2019年02月10日。取自http://hps.hphe.ntnu.edu.tw/plan/taiwan
    蒲逸生(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劉淑娟(1999)。老年人的靈性。護理護理雜誌,46(4),51–56。
    劉淑華(2011)。臺北市高職夜間部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嘉年(2009)。社會經濟狀況、一般健康狀態、健康行為與社區成年民眾憂鬱情緒的關係。臺灣衛誌,28(4),300-311。
    劉曦萍(2009)。教學活動介入對國小學童的規律運動行為、健康信念及運動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昭祝、陳姿蓉(2010)。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東大學暑期碩士在職專班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8,43 - 5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發布單位:社區健康組。2019/07/12。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804&pid=1112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發布單位:慢性疾病防治組。2018/01/03。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07&pid=95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健康促進工作手冊。臺北市:健康署。
    鄭蕙琴、林寬佳、黃俊仁、唐子俊、李伶伶、賴倩瑜(2014)。生理回饋治療對憂鬱病人憂鬱及焦慮程度之改善成效。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0(4),295-305。
    賴秀花、李柏甫、陳建和(2014)。銀髮族休閒活動參與與身心靈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北部地區銀髮族為例。旅遊健康學刊,13(1),29–44。
    賴昭志(2011)高齡志工服務學習與成功老化之探究-以台灣柴山、玉山和梅山登山志工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錢銘貴(2019)。銀髮族休閒阻礙、休閒動機及休閒參與關係之探討-以南部地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7(4),31–46。
    魏米秀、呂昌明(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之發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 - 45。
    蘇怡親(2014)。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新北市某技術學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龔泰源、葉怡成、勞福堂、巫怡芬、宋洪經(2018)。青少年健康行為與生活型態對身體組成之探討。休閒保健期刊,19,70-83。

    二、西文部份
    Alexander, D. (1994).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Overview. Preventive Medicine, 23, 653-654.
    Bandura, B. (1984). Life-style and health: Some remarks on different viewpoint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4), 341-347.
    Chen, H. J., & Lue, B. H. (2008).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ir personal health beliefs and with their personal health beliefs and behaviors. Formosa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1(4), 331-349.
    Chen, M. Y., Wang, E. K., Yang, R. J., & Liou Y. M. (2003). 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on sca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testing. Public Health Nursing, 20(2), 104-110.
    Fu, T.S., Lee, C.S., Gunnell, D., Lee W. C., & Cheng A.T. (2013). Changing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 Taiwan: a 20-year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Lancet, 19(381), 235-241.
    Lalonde, M. (1974).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A working document. Ottawa, Canada: Ministry of National Health and Welfare, Government of Canada.
    Pender, N. 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nd ed.).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Pender, N. J.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3rd ed). Stamford, CT: Appleton & Lange.
    Travis, J. W. (1977). Wellness workbook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Mill Valley, CA: Wellness Resource Center.
    Walker, S. N., Sechrist, K. R., & Pender, N. J.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 76-81.

    無法下載圖示 校外公開
    2025/08/10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