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偉傑
Lin, Wei-Chieh
論文名稱: 兒童及少年代表社會參與行為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children and youth representative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指導教授: 趙善如
Chao, Shan-R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社會工作系所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7
中文關鍵詞: 兒童及少年代表培力審議式民主成人夥伴社會參與行為
外文關鍵詞: Children and youth representatives, empowermen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dult partners,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DOI URL: http://doi.org/10.6346/NPUST201900194
相關次數: 點閱:42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各縣市政府兒童及少年代表社會參與行為之現況,探討各縣市政府兒童及少年代表參與培力計畫之經驗,以及培力組織、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促進委員會之成人夥伴等支持程度,對於兒童及少年代表社會參與行為之影響,並納入個人背景進行討論,個人背景包含性別、年齡及就學階段。同時找出影響兒童及少年代表社會參與行為之有效預測因子,以作為各縣市政府兒童及少年代表培力計畫發展走向,及改善兒童及少年社會參與福利服務政策之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各縣市政府歷屆兒童及少年代表為研究對象,共獲取165份有效樣本。透過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發現「性別」、「社會行動的能力」、「社會參與管道與機會提供的支持程度」,會對社會參與行為產生影響。在性別部份,女生社會參與行為比男生多;而社會行動的能力越好者,其社會參與行為就越多;最後,社會參與管道與機會提供的支持程度越高,兒童及少年代表也會展現較積極的社會參與行為。然而,「年齡」、「就學階段」、「資訊蒐集及運用的能力」、「成人夥伴支持程度」、「行政支援與經費編列的支持程度」,則不會對社會參與行為產生影響。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出對兒童及少年代表、青少年實務工作者、培力組織、成人夥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之具體建議。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children and youth representatives’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through their experience of join the civic empowerment program that held by city governments, the supports from adult partners that came from cultivate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ional committee of children and youths welfare and rights. Also, the factors of their personal background includes gender, age and education stages are also been analyzed to find out predictive factors of affecting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these representatives that are able to give the direction for the civic empowerment program of every city governments and references to improve children and youths participation on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This study collects 165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filled by children and youth representatives of city governments of passed sessions. Analyzing by stepwise regression, this study finds that “gender”, “ability of social action” and “supporting status of social participate opportunities and ways that were been provided” has affection on the behavior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Compared with male, female has more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Representatives who has greater abilities on social actions has more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At last, higher supporting status of social participate opportunities and ways been provided, representatives shows more positive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On the other hand, “age”, “education stage”, “ability of collecting and using of informations”, “supports from adult partners”, “supports from administration assistants and budgets” does not have affection on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representatives, youth practitioners, empower organizations, adult partners and Act of Children and Youth Welfare and Rights Protection.

    摘要 i
    Abstract iii
    謝誌 v
    目錄 vii
    圖表目錄 ix
    第一章 諸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兒童及少年社會參與權發展 11
    第二節 現行兒童及少年社會參與行為意涵 23
    第三節 影響兒童及少年代表社會參與行為之因素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6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6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7
    第五節 施測之方法與過程 84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86
    第七節 研究倫理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91
    第一節 兒童及少年代表任職情形描述分析 91
    第二節 與兒童及少年代表社會參與行為之關係分析 107
    第三節 影響兒童及少年代表社會參與行為重要因素分析 121
    第四節 開放式回饋分析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第二節 討論 136
    第三節 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51
    中文部份 151
    英文部份 15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審查表 157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意見彙整表 172
    附錄三 預測問卷 184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91
    作者簡介 197

    中文部份
    王宣惠、洪儷瑜、陳秀芬(2013)。國中低成就學生課堂行為表現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永齡希望小學執行成果暨補救教學學術研討會。
    王家英(1999)。香港人的公民意識與民族認同:回歸一年的發展。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王梅君(2005)。青春期、成年期及壯年期之心理發展。2018年7月10日,取自https://health.gov.taipei/Portals/0/文宣出版品/手冊/200582911422.pdf
    人體研究法(2019年1月2日)。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19年3月29日)。
    江明修(1996)。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雙月刊,51,41-52。
    行政院性別委員會(2017)。志願服務人次。2018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Query.aspx?sn=lJfP2d02jg3xheeDsGOZoQ%3d%3d&statsn=pLlshvcDKuKDTLCdrqBQOQ%3d%3d&d=m9ww9odNZAz2Rc5Ooj%2fwIQ%3d%3d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行政民主之實踐:社區型議題審議民主公民參與操作手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余漢儀(1990)。兒童福利專業人員之培育。兒童福利法規研討會實錄。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吳立德(1995)。班級活動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浙江師大學報,2,59-62。
    吳宗立(2002)。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4。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8)。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吳清基(1988)。學生權益的主要內涵分析。現代教育季刊,3(1),77-89。
    李昌雄、侯永昌(2001)。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台北市:東吳大學。
    李建興(1991)。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自治組織現況與發展之研究。台北市:青輔會委託研究。
    兒童福利聯盟(2017)。2017年兒少關注社會議題狀況調查。2018年6月19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1317
    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2014)。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告訴政府Top 5重要卻還沒有做的事。2018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0006
    卓雅苹(2014)。從貧窮、犯罪與社會排除論少年犯罪問題之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5u93py
    卓雅苹(2017)。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與臺灣兒少權益保障。社區發展季刊,157,69-81。
    林水吉(2005)。從政治參與觀點探討公民投票的立法建制。通識研究集刊,8,107-148。
    林水波、王崇斌(1999)。公民參與與有效的政策執行。公共行政學報,3,175-202。
    林偉傑(2018年3月)。高雄市少年代表暨青年代表遴選及培力計畫成效探討。「2018年南高屏地區社會工作人員表揚暨交流活動」發表之論文,高雄市君鴻酒店。
    林國明、黃東益(2004)。公民參與:審議民主的實踐與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林進財(2005)。班級經營。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萬億(2010)。大學生活與社會參與。2010年12月15日演講文稿,國立台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林瓊珠(2005)。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22-2000的變動。選舉研究,12(1),147-171。
    施鴻志、周士雄(1996)。都市計畫。臺北:綠都文化。
    孫本初、賴維堯(2008)。行政學辭典。台北:一品文化。
    孫建文(2008)。大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m87w4m
    孫健忠(2011)。建國百年社會救助發展重要紀事。社區發展季刊,133,174-186。
    徐千偉(2000)。網際網絡與公民參與:台北市政府網路個案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6f8av3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社會參與情形性別統計結果表。2018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khcc.gov.tw/PhotoData/PIC1070514_1.pdf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2017)。高雄市政府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促進會設置要點。2018年6月19日,取自http://socbu.kcg.gov.tw/index_v0.php?prog=2&b_id=2&m_id=9&s_id=24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幼青少年活動中心(2018)。高雄市少年代表暨青年代表遴選及培力計畫。2018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play.gov.tw/index.asp?pn=vw&id=kj54og3j27f2
    國立成功大學人類研究倫理治療架構(2017)。關於研究倫理—何謂研究倫理。2017年1月14日,取自https://rec.chass.ncku.edu.tw/ethics/what-is-research-ethics/research-ethics
    張壯熙(2001)。學生事務社團輔導。台北市:東吳大學。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2,1-32。
    張倢妤(2008)。審議式班會對學生民主行為能力之影響評估(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7qmde5
    張添洲(2003)。學校經營與行政。台北市:五南。
    張銀富(1992)。大學學生自治府研究。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5)。青年發展政策綱領。2016年12月27日,取自http://www.yda.gov.tw/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MmmID=653176343350606375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7a)。106年青年好政論壇結論共識報告。2018年7月03日,取自https://www.yda.gov.tw/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MmmID=563620322777705147&MSID=745632234333727466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7b)。本署青年公共參與業務性別統計表。2018年7月03日,取自https://www.yda.gov.tw/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MmmID=563426104640110432&CatID=&MSID=564277052153744170
    梁福鎮(2009)。全球化脈絡下臺灣公民教育的挑戰與回應。教育科學期刊,8(1),63-86。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的理論論述與公民性政府的形成。公共行政學報,4,65-97。
    郭靜晃、吳幸玲(2001)。親子話題(第二版)。台北:揚智文化。
    陳心怡、唐宜楨(2017)。從兒童權利觀點論家庭關係的新轉變-以兒童參與表意權為例。家庭教育雙月刊,65,31-42。
    陳光輝(譯),Dan Conrad & Diane Hedin著(1988)。參與式的公民教育。美國的公民教育(157-184)。台北:東大。
    陳佑淵(2007)。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4j6k5q
    陳玟伶(2012)。青少年增權的意涵及其價值。社區發展季刊,139,206-215。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秋山(譯),Robert Adams著(2010)。培力、參與、社會工作。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婉琪、張恒豪、黃樹仁(2016)。網絡社會運動時代的來臨?太陽花運動參與者的人際連帶與社群媒體因素初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8(4),467-501。
    傅從喜、林宏陽、黃國清、李大正、陳儀、楊家裕、謝秀玉、黃曉薇(譯),Rubin, A., & Babbie, E.著(2009)。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第三版)。台北:師大書苑。
    彭淑華(2011年5月)。台灣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與法令制度之發展。「2011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北京香山。
    曾華源、曾騰光(2006)。志願服務概論。台北市:揚智。
    游欣儀(2004)。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公民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wzrwb9
    馮燕(2012)。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的發展。21世紀台灣銳變的兒童及少年福利(11-34)。台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黃昌榮(2003)。充權的政治面向:青年工作為例。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51-71)。台北市:五南。
    黃莉棋(2012)。國中學生家庭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y5h88j
    黃翠紋、葉菀容(2012)。我國兒童及少年保護服務執行現況之評估。社區發展季刊,139,128-140。
    楊士裕(2002)。大學師生對全校性學生自治選舉態度初探-以輔大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社團輔導(308-331)。台北市:東吳大學。
    楊長鉿(2006)。如何推動學校公民教育,以培養健全現代公民。南區學務研討會。
    楊晶雲(2011)。臺灣八年級學生的公民參與意向及其相關因素:ICCS 2009資料庫的應用(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qmejhq
    葉大華(2012)。不再只是福利依賴者:台少盟的少年福利「轉大人」工程。21世紀台灣蛻變的兒童及少年福利(345-362)。台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葉肅科、周海娟(2017)。兒童權利公約之後:台灣兒少福利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57,54-68。
    雷渝齊(1968)。課外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學生活動中心。
    趙善如(2003)。台灣婦女志工充權。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341-359)。台北市:五南。
    趙維生(2003)。充權的概念探索:青年工作為例。載於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13-31)。台北市:五南。
    劉介修、陳逸玲(譯)(2012)。審議民主指南:21世紀公民參與的有效策略(原作者:John Gastil, Peter Levine)。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劉玉玲(201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認知、情意與關懷。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行五、廖福村(2012)。臺灣地區在學少年生活壓迫與社會支持因素對偏差行為影響之性別差異研究。台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5(4),99-122。
    劉亞晉(2014)。青少年培力與公民參與行為關係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政大機構典藏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72576
    劉常耘(2012)。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相關因素與正向發展經驗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kjdu2s
    蔡育璟(2008)。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行為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428tjg
    鄭慧蘭(2000)。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5vs63u
    盧富美(2002)。班級常規經營:常規與教學雙人行。台北:心理。
    蕭元哲、鄭國泰、王川臺、鄭春發(2006)。高雄市第一港口跨港觀光纜車之公民會議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2,243-271。
    蕭揚基(2000)。台灣中部地區高中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取自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E89030-1
    蕭揚基(2004)。形塑現代公民。台北:韋伯文化。
    蕭麗芬、蔡瀞慧、黃雲龍(2018)。青年領袖培力與成人伙伴關係實踐初探。休閒研究,7(2),55-68。
    簡信男(2015)。學生與社會參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75-77。
    嚴秋蓮(2011)。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質影響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nsjfcp
    蘇琬玲(2007)。退休教師社會參與與老化態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47yx2v
    英文部份
    Staples, L. H. (1990). Powerful ideas about empowerment. Administration in school work, 14(2), 29-42.
    Wringe, C.A. (1985). Children’s right: A philosophical stud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Xiang, F., Hu, Y., Yu, Y., & Wu H. (2014). Qo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ware service composition and optimal-selection based on Pareto group leader algortithm in cloud manufacturing system. 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2(4), 663-68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