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虹妃
Chen, Hung-Fei
論文名稱: 實施正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 —以一個國中英文科任教師為例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ositive Teach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Effectiveness — An Example of an English Teacher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羅希哲
Lou, Shi-Je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技職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正向教學正向心理學正向情緒學習態度學習成效
外文關鍵詞: positive teac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emotion,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6/NPUST201900204
相關次數: 點閱:2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名國中英文教師實施「正向教學」的歷程,以及「正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者運用正向心理學理論基礎作為教學上的態度取向,來對屏東縣某國中某班共36名九年級學生進行二十週的行動研究。本研究以教師課堂觀察及省思札記、學生學習資料、學生訪談記錄來進行質性的討論。另外,以學校定期評量成績及研究者自編之「英語學習態度量表」來進行描述性統計、單一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one-way ANOVA等量化的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壹、 採取「正向教學」和該要求學生的上課規範不衝突;教師溫柔卻堅定、正向但嚴謹的態度可以贏得學生的尊重和認同。
    貳、 教師實施「正向教學」要有充分的教學準備及正向情緒的素養。
    參、 「正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有明顯正向的提升。
    肆、 「正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可看到微幅的進步。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欲實施「正向教學」的教師及後續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作為提升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及成效的參考。

    關鍵字:正向教學、正向心理學、正向情緒、學習態度、學習成效

    Taking a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 as an exampl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positive teaching" and probe the effect of "positive teaching" o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mong the 36 students in the ninth grade. Positive psychology-based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applied as the orientation in the "positive teaching". This is done as an action research. Both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re combined in the study. The class observation, teacher’s introspection, students’ interviews are applied as complemen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while school achievement and questionnaires of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English scale" which was developed by the investigator as complement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The approaches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ingle Sample t-test and Dependent Sample one-way ANOVA.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1. The "positive teaching" do not conflict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class; A gentle but firm, positive but rigorous attitude of the teacher can earn the respect of the students.
    2. Teachers must have adequate teaching preparation and positive emotion for the implement of the "positive teaching"
    3. The "positive teaching"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4. The "positive teaching" has a slight improvement on student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teachers who want to implement the "positive teaching" and fellow researchers as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and effectiveness.

    Keywords: positive teac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emotion, learning attitud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v
    目 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正向教學的理論基礎 6
    第二節 學習態度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學習成效之內涵與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2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28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教學設計 3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 36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第二節 危機叛逆期 43
    第二節 危機叛逆期 56
    第三節 磨合重組期 68
    第四節 穩定合作期 74
    第五節 「英語學習態度量表」施測結果與分析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5
    參考文獻 96
    附錄一 複習進度表範例 103
    附錄二 單字引導式上課講義範例 104
    附錄三 文法引導式上課講義範例 105
    附錄四 「英語學習態度量表」 105
    附錄五 「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專家效度審訂表 113
    作者簡介 125

    表目錄
    表2-1-1國內運用正向心理學在教學的相關研究結果 8
    表2-2-1國內外學者對「態度」的定義 19
    表2-2-2國內外學者對「學習態度」的定義 21
    表2-2-3國內外學者對「學習態度的面向」之論點 22
    表2-3-1國內外學者對「學習成效」的定義 24
    表2-3-2國內外學者對「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的論點 25
    表3-3-1「正向教學」設計:理念與具體做法 33
    表3-4-1資料編碼與代表意義 36
    表3-4-2英語學習態度量表構面及題項編號 37
    表3-4-3訪談問題設計 38
    表3-5-1「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專家效度之學者基本資料 39
    表3-5-2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專家效度問卷題項修正表範例 40
    表3-5-3「英語學習態度量表」總量表Cronbach'sα係數 42
    表4-1-1八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段考描述性統計量 53
    表4-1-2八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段考描述性統計量 53
    表4-1-3八年級上學期第三次段考描述性統計量 54
    表4-1-4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段考描述性統計量 54
    表4-1-5八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段考描述性統計量 54
    表4-1-6八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段考描述性統計量 54
    表4-1-7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段考描述性統計量 55
    表4-2-1九年級上學期第二次段考描述性統計量 65
    表4-2-2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複習考描述性統計量 65
    表4-2-3九年級上學期第一次複習考相依樣本one-way ANOVA 66
    表4-3-1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段考描述性統計量 72
    表4-3-2九年級上學期第二次複習考描述性統計量 73
    表4-4-1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段考描述性統計量 78
    表4-4-2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段考相依樣本one-way ANOVA 78
    表4-4-3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複習考描述性統計量 79
    表4-4-4九年級上學期第三次複習考相依樣本one-way ANOVA 79
    表4-5-1「對英語科的態度」之描述性統計量 81
    表4-5-2「對英語科的態度」之單一樣本t檢定 82
    表4-5-3「對英語教師的態度」之描述性統計量 83
    表4-5-4「對英語教師的態度」之單一樣本t檢定 84
    表4-5-5「研讀英語的習慣」之描述性統計量 85
    表4-5-6「研讀英語的習慣」之單一樣本t檢定 86
    表4-5-7「英語課課堂表現」之描述性統計量 87
    表4-5-8「英語課課堂表現」之單一樣本t檢定 88
    表4-5-9「心流經驗」之描述性統計量 89
    表4-5-10「心流經驗」之單一樣本t檢定 90
    表4-5-11整體量表之描述性統計量 91
    表4-5-12整體量表之單一樣本t檢定 91


    圖目錄
    圖2-1-1馬洛斯發展需求 16
    圖2-1-2正向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18
    圖2-2-1研究者「英語學習態度量表」的五個面向 23
    圖3-1-1研究流程圖 27
    圖3-2-1學校定期評量時程與研究者行動教學四個階段之對應圖示 29
    圖3-3-1「正向教學」架構圖 32
    圖3-5-1「英語學習態度量表」專家效度審訂之整理手稿 41
    圖4-1-1學生的英語習作 45
    圖4-1-2學生的英語習作 45
    圖4-1-3學生的英語習作 47
    圖4-1-4學生的英語課本筆記 48
    圖4-1-5學生的英語課本筆記 48
    圖4-1-6學生的英語筆記本 50
    圖4-1-7學生的英語筆記本 50
    圖4-1-8學生的英語筆記本 51
    圖4-1-9學生的英語筆記本 51
    圖4-2-1學生的英語課本筆記 62
    圖4-2-2學生的英語課本筆記 63
    圖4-2-3學生的英語課本筆記 63
    圖4-2-4學生的英語課本筆記 63
    圖4-2-5學生的英語筆記本 65
    圖4-2-6學生的英語筆記本 65
    圖4-4-1輔導日誌 76
    圖4-4-2輔導日誌 76
    圖4-4-3學生英語筆記本中的上課講義 77
    圖4-4-4學生英語筆記本中的上課講義 7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卞娜娜、陳怡君、凱恩譯(2008),Esquith R. 著。第56號教室的奇蹟。台北市:高寶國際。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高雄市:五南。
    王福林(1991)。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石中英(2006)。哲學視野中的學習成就。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0。
    江光榮(2001)。人性的迷失與復歸--羅傑斯的人本心理學。台北市:果實。
    江雪齡(2010)。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台北市:心理。
    吳武典(1971)。社會學習理論及其應用。師大學報,16,181-213。
    吳武典(1971)。從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談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育文摘,16(5),5-11。
    吳姿瑩(2015)。正向心理學取向的家庭教育課程對國中生家人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元嘉(2017)。正向心理學對提升數學科學習表現之研究。淡江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數學教學碩士學位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文博(2003)。人本主義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
    李政賢譯(2011)。Baumgardner, S. & Crothers M. 著。正向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李崇建(2015)。心教:點燃每個孩子的學習渴望。台北市:寶瓶文化。
    李新民(2010a)。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新民(2010b)。正向心理學教學活動設計。高雄市:麗文文化。
    汪慧玲、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大專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7(1),57-76。
    周淑華(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生傳主編(201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育陞(2017)。正向心理學融入教學課程教材對孩子情緒正向影響之淺談。家庭教育雙月刊,69,16-33。
    林宛瑩(2008)。國中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策略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淑棻(2011)。教師運用鼓勵方案對國小兒童自尊及教師態度之效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業瑾(2017)。運用正向心理學於教學現場之研究。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林寶貴、錡寶香(1992)。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學習態度、成就動機及其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17-32。
    范巧慧(2017)。正向管教運用於國小二年級班級常規管理成效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孫本文(1991)。社會心理學。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孫邦正(1995)。普通教學法-課程教材教法通論。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毓芸(2011)。正向心理學教學活動對提升國小學童壓力因應能力之成效評估。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徐嘉珍(2015)。教師如何實施正向管教, 提升班級經營效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58-62。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15,172-229。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51(2),121-146。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5。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遠流。
    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綉雲譯(2009),Kazdin A. E. 著。正面教養,我把孩子變乖了。台北市:城邦文化。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
    郭梅珍、李書芬(2008)。影響護專學生身體評估技術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因素探討。長庚護理,19(2),172-186。
    郭淑珍(2010)。正向心理學的意涵與學習上的應用。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5,56-72。
    郭肈盛(2009)。國中數理資優生正向心理情意教育方案發展與成效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蘭(2011)。新北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淨怡(2007)。正向思考教學活動對高年級學童攻擊行為、人際關係與正向意義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清檳、黃文喜、張文宗(2010)。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知覺之研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2,223-260。
    彭綉婷、何黎明(2013)。綜合高中商業服務學程與高職商業經營科學生之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分析─以南部地區為例。海洋休閒管理學刊,4,79-103。
    彭綉婷、何黎明(2013)。綜合高中商業服務學程與高職商業經營科學生之學習態度及學業成就分析─以南部地區為例。海洋休閒管理學刊,4,79-103。
    曾玉玲(1993)。台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光雄(2004)。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淑玲(2013)。從知識到可觀察的能力:評估學習成效的策略與建議。評鑑雙月刊,44,16-23。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宜芳(2010)。新住民學童家庭因素對其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的影響---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英語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明華(2010)。有關心理的100個現象。台北市:驛站文化。
    溫明麗等譯(2005)。Parsons, R. D., Hinson, S. L., Sardo-Brown, D. 著。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台北市:湯姆生。
    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葛樹人(2006)。心理測驗學。桂冠圖書。
    詹秀雯、張芳全(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8(1),49-76。
    廖志文(2012)。運用正向管教課程降低言語霸凌之行動研究。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如菁譯(2014),Urban H. 著。好老師會做的20件事。高雄市:格子外面文化。
    劉晏伯(2014)。應用正向心理學思維於正向管教之研究-以一名國中教師的管教經驗為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海鵬(2002)。臺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詩婷(2002)。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水河(2004)。嘉義縣市國小學童校外英語補習經驗、學校英語學習態度及英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欣儒(2014)。正向心理學應用於國小學齡兒童英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新新補習班為例。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
    鄭伃珊、周倩(2011)。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數位課程之設計、發展與評鑑。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耀嬋、何華國(2004)。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215-26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委員會(2007)。正面管教法—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台北市:人本教育。
    謝傳崇(2012)。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鍾明芬(2009)。影響學生學習成效關鍵成功因素之彙總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鍾聖校(2012)。正向心理情意:教與學。台北市:五南。
    韓佩凌、陳柏霖(2017)。正向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幸福人生的新視野。台北市:雙葉書廊。

    貳、英文部份

    Aiken Jr, L. R. (1970).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0(4), 551-596.
    Atkinson, R. L., Atkinson, R. C., & Hilgard, E. R. (2014).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Belmont :Wadsworth Pub Co.
    Baumgardner, S. R. & Crothers, M. K. (2009). Positive Psychology. Pearson College Div.
    Borich, G. D., & Tombari, M. L. (2004). Educational assessment fo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Prentice Hall.
    Borich, G., & Tombari, M. (199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Addison-Wesley Longman.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szentmihalyi, I.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Vol. 72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Neve, K. M. (1999). Happy as an extraverted clam?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5), 141-144.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
    Ding, C., & Sherman, H. (2006).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9(4), 40-51.
    Driscoll, M. P. (2000).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Esquith, S. (2008). Giving no quarter. The American Scholar, 77(3), 16.
    Fowler, R. D., Seligman, M. E., & Koocher, G. P. (1999). The APA 1998 Annual Report.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8), 537.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New York, NY: Grown.
    Fredrickson, B. L. (2009). Positivity: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reveals how to embrace the hidden strength of positive emotions, overcome negativity, and thrive. New York, NY: Grown.
    Gable, S. L., & Haidt, J. (2005). 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9, 103-110.
    Gerrig, R. J., Zimbardo, P. G., Zimbardo, P. G., Psychologue, E. U., & Zimbardo, P. G. (2010). Psychology and life, 20. Boston: Pearson.
    Guay, F., Ratelle, C. F., & Chanal, J. (2008). Optimal learning in optimal contexts: The role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education. Canadian Psychology, 49(3), 233.
    Kelman, H. C. (1961). Processes of opinion chan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5(1), 57-78.
    Kirkpatrick, D., & Kirkpatrick, J. (2006).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 levels.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Krech, D., Crutchfield, R. S., & Ballachey, E. L. (1962). Individual in society: A text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Lipsky, M. (2010). Street-level bureaucracy: Dilemmas of the individual in public servic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Lykken, D. (1999). Happiness: What studies on twins show us about nature, nurture, and the happiness set-point. Golden Books.
    Lykken, D., & Tellegen, A. (1996). Happiness is a stochastic phenomen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3), 186-189.
    Marzano, R. J. (1992). A different kind of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dimensions of learning.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396.
    Miller, B. (1991). The effects of ability grouping and classroom climate on student achievement in selected Texas schools. Texas A & M University.
    Oskamp, S., & Schultz, P. W. (2005). Attitudes and opinions. Psychology Press.
    Parson, R. D., Hinson, S. L., & Sardo-Brown, D. (2001). Education psychology: A practitioner-research model of teaching. Austral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2005).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Bass.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Vol.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ke, G. R., Smart, J. C., & Ethington, C. A. (2012).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tudent engagement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An extension of Holland’s theory.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53(5), 550-575.
    Rokeach, M. (1968). The role of values in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2(4), 547-559..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68).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The urban review, 3(1), 16-20.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NY: Free.
    Seligman, M. E. P. (2012).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New York, NY: Atria paperbacks.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heldon, K. M., & King, L. (2001)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6-217.
    Tellegen, A., Lykken, D. T., Bouchard, T. J., Wilcox, K. J., Segal, N. L., & Rich, S. (1988). 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s reared apart and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6), 1031.
    Teranishi, R., & Briscoe, K. (2006). Social capital and the racial stratification of college opportunity. Higher Education, 591-614. Springer, Dordrecht.
    Thorndike, E. L. (1920). A constant error in psychological rating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1), 25-29.
    Urban, H. (2005). Life's greatest lessons: 20 things that matter. Simon and Schuster.

    無法下載圖示 校外公開
    2024/07/2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