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世重
Sun, Shih-Chung
論文名稱: 六堆在地食材應用與客家食譜開發
Research Local Food of Liutui and Creat the Recipes for Hakka
指導教授: 曾純純
Cheng, Chun-Chun
陳文東
Chen, Wen-T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管理學院 - 餐旅管理系
Department of Hotel and Restaurant Management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六堆客家在地食材地產地消食譜開發官能品評
外文關鍵詞: Luidui Hakka, Creat the Recipes, Local production for local consumption, Sensory evaluation, Local food
DOI URL: http://doi.org/10.6346/NPUST202000092
相關次數: 點閱:4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近年來,客家委員會朝多元化、精緻化的方向深耕,特別在客家飲食方面。六堆為臺灣客家文化的重鎮之一,身為廚師的研究者,在後堆內埔求學的六年過程中,經常出入其中,對客家菜有一種特別的喜愛,同時認同產地餐桌、地產地消經營理念,在爬梳客家菜及飲食文化脈絡作為背景,結合六堆客家在地食材的運用,協助研發創意料理,拓展在地食材與客家菜之多元應用及價值提升,以期改善地方產業生態及傳承客家飲食文化。
    六堆地區農漁物產豐饒,研究者直接訪問在地食材的生產、販售、製作現場,實際尋訪六堆地區的傳統市集與公有市場並品嚐道地風味美食,根據在六堆地區調查結果而決定採用的客家在地特色食材有:美濃的「學菜(又稱福菜)」、「白玉蘿蔔絲乾」,高樹的「高麗菜乾(瓶菜)」、「梅乾菜」,長治的「酸豇豆」,竹田的「樹豆」,萬巒的「芋槐(芋筍)」,內埔的「花生豆腐」、「六堆黑豬肉」,麟洛的「甩肉丸」,杉林的「客家閹雞」以及佳冬的「石斑魚」等原料,根據在地食材特性與產季設計菜單,透過研究者從事餐飲業多年經驗,總計開發出前菜、主菜(雞、豬、魚)、湯品、點心……等七道料理,包含「美濃學菜脆三絲」、「芋筍八寶布袋雞」、「樹豆黑豬東坡肉」、「剁椒豇豆石斑魚」、「砂鍋肉丸花三鮮」、「芫香花生豆腐卷」、「梅菜蘿蔔絲酥餅」。經由問卷及感官品評的調查結果,七道料理整體接受度皆達4分以上,其中以「樹豆黑豬東坡肉」最受歡迎獲得4.69分的高度評價,其次為「芋筍八寶布袋雞」有4.5分、再者是「剁椒豇豆石斑魚」4.41分、「芫香花生豆腐卷」4.36分、「美濃學菜脆三絲」4.25分、「砂鍋肉丸花三鮮」4.16分、「梅菜蘿蔔絲酥餅」4.13分,透過消費者的角度品評後建置其標準作業流程,期以本研究之開發模組成為客家餐飲業者研發或消費者家庭應用之參考。

    In recent years, Hakka affair council have been gradually turning towards to the diverse and delicate culture direction to develop, especially in Hakka food. Luidui in Taiwain Hakka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wns for which fully applying local ingredient and thus to promote the food advertising and the demand of tourism. As a chef researcher, during six years’ study in Nepo, have a deeply passion in Hakka dishes and strongly identify the concept of management by using local ingredient to make local food, by studying Hakka dishes and culture of food as a background,combining to use of Luidui local ingredients, to develop better tasted and creative cuisine, and to promote Hakka cuisine by holding tourist activities, with a view of improving local industrial ecology and heritage of Hakka food culture.
    Luidui area has advantages in abundant properties of ingredients in Agricultural, fishing and animal husbandry, this study will use local and seasonal ingredients, direct access to the production, trafficking, production site of the local ingredients, by knowing each local ingredients’ characteristics, to design seasonal, unique menu. Additionally, through the researchers experience in engaged in the catering industry for many years, an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uidui Hakka industry and cultural tourism, re-creating the tasty and seasonal local cuisine to make people more enjoyable in Luidui local food.
    In order to expand the multi-application and value enhancement of local ingredients of Hakka dishes, the researchers actually visited traditional market and public market to purchase the local ingredients and taste the authentic flavor of food, to develop more creative Luidui Hakka cuisine.
    Based on the regional surveys results in Luidui area, decided to use Hakka's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gredients such as Mei-nong " Sheathed Monochoria " (also known as Monochoria), "Dried radish", Gaoshu "Cabbage (bottle vegetables), "Preserved vegetable", Changji's "Sour beans", Zhutien’s "", Wanluan "Taro shoot", Nepo’s "Peanut tofu", "Luidui Black pork", Linlo's "fried meatballs", Shanlin’s "Hakka chicken" and Jiadong's "Grouper" and other materials, to develop appetizer, main course (chicken, pig, fish), soup, snacks...etc. Total seven dishes are full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creativity, including "Mei-nong sheathed monochoria", "Taro Chicken", "Tree bean black Pork", "Sour beans grouper", "Meatball fried seafood", "Peanut tofu roll", "Plum dried radish cake", expect to build its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 and make this research be a reference for Hakka restaurant or home consumer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目 錄

    摘要…………………………………………………………………………i
    Abstract……………………………………………………………………iii
    謝誌…………………………………………………………………………...v
    目錄……………………………………………………………………….....vii
    圖表索引……………………………………………………………………..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區域與背景…………………………………………...3
    第貳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臺灣客家菜探討…………………………………………..19
    第二節 在地食材發展背景………………………………………..28
    第三節 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33
    第参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7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37
    第二節 感官品評研究方法……………………………………….45
    第三節 特色創意食譜之材料方法……………………………….49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53
    第一節 六堆在地食材特性解析…………………………………….53
    第二節 六堆在地食材創作概念說明……………………………….70
    第三節 感官品評暨統計分析結果………………………………….84
    第四節 特色創意食譜之開發實務………………………………10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29
    第一節 結論………………………………………………………...129
    第二節 建議………………………………………………………131

    參考文獻………………………………………………………………….134
    附錄一:參加輔仁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43
    附錄二:訪談知情同意書………………………………………..……….145
    附錄三:訪談大綱…………………………………………………...……146
    附錄四:訪談紀錄表…………………………………………………...…148
    附錄五:問卷專家效度………………………………………………...…149
    附錄六:官能品評分析問卷………………………………………...……152
    附錄七:品評注意事項………………………………...…………………155
    附錄八:T檢定分析結果…………………………………………………156
    作者簡介…………………………………………………………………167

    一、中文書目
    山春(2017)。豇豆種植方法。吉林農業,4,92-93。
    王文華(2007)。Life2.0:我的樂活人生。臺北:時報出版。
    王美金、陳沂鈴、葉峻霖、柯彩萍(2016)。以網購直銷減少食物里程之有機農產品的平臺建置。中華印刷科技年報,1,291-296。
    王雯君(2005)。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117-156。
    王增能(1995)。客家飲食文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石郁琴(2016)。地產地消案例分享:有機小農向前衝、產地直送尚青啦!。臺南區農業專訊,92,17-19。
    石偉勳(2012)。宜蘭縣學校實施在地食材計畫之邏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花蓮縣。
    朱遠航、鍾鳳嬌(2016)。六堆客家閹雞產業發展之探討:以「竹田閹雞」飼養場為例。大仁學報,48,97-114。
    朱曉倩(2014)。臺灣特色醬暨創意料理開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飲創新研發碩士學位學程,高雄市。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何昇鴻(2012)。蘿蔔乾製程改善之研究。農業機械學刊,21,53-72。
    吳志文(1994)。健康蔬菜之栽培與推廣:學菜、野蓮。高雄區農業專訊,7,28-29。
    吳嘉苓(2015)。訪談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頁33-60)。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呂宛霖、李啟豪、游若篍(2008)。利用酸菜尾製備高品質梅乾菜之研究。臺灣農業化學與食品科學,46,30-35。
    宋良音、吳升皓(2013)。綠色紀念日:十個帶你親近地球的紀念日。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巫鴻鑫、羅玲玲、林慧生(2007)。黑毛豬及白毛豬屠體及豬肉品質性狀之比較。華岡農科學報,19,17-32。
    李世暉(2010)。現代臺灣客家飲食文化之重塑:傳統料理與創意料理的比較觀點。客家公共事務學報,2,75-92。
    李正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Marshall, Catherine& Rossman, Gretchen)。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股份公司。
    李宜融(2012)。樹豆的研究發展現狀。傳統醫學雜誌,23,35-43。
    李政融(2018)。澎湖酸高麗菜產黏乳酸菌鑑定及其胞外多醣抗氧化活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研究所,澎湖縣。
    周達生(1990)。客家食的文化。客家學研究,2,85-95。
    林佳蓉、楊小淇、杭極敏、許惠玉、林薇(2008)。我國各級學校營養教育及飲食環境探討及建議(一):幼兒園所。臺灣營養學會雜誌,33,89-96。
    林昆岳(2012)。新店檳榔路傳統市場地方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林淑蓉(2007)。飲食文化篇。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152-178)。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林蒲田(2011)。芋頭葉柄也作蔬。湖南農業,3,18-18。
    果力文化(2015)。名廚出任務!翻轉餐桌的飲食革命。臺北:果力文化。
    姚念周(1993)。感官評鑑的認識。食品工業,25,38-42。
    姜金龍、辛仲文(1999)。樹豆。桃園區農業專訊,28,17-18。
    洪廷瑋(2013)。高雄市消費者使用在地食材調查研究暨特色創意食譜開發實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飲創新研發碩士學位學程,高雄市。
    洪馨蘭(2017)。客家菜餚的傳統與變遷。臺灣菜的百年變遷與風貌(頁157-185)。臺北: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1997)。美濃鎮誌。高雄:美濃鎮公所。
    孫人華、葉人瑋、王義善、劉興榮(2016)。以體驗行銷實現地產地消之策略。花蓮區農業專訊,95,2-5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股份公司。
    區少梅(2003)。食品感官品評學及實習。臺中: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
    區少梅、蔡永生、吳聲舜、張如華 (2007)。從全球三大茶類的產製概況與趨勢展望臺灣烏龍茶之發展。食品資訊,222,32-38。
    張典婉(2003)。來吃客家菜來聽客家事。客家飲食文化特輯(頁18-23)。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倍菱(2012)。客家米粄意涵與祭祀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竹東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張書寧(2010)。花蓮縣學校營養午餐食物里程之研究:以鳳林及萬榮地區合辦民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縣。
    張雅茹(2017)。雞肉營養報你知:吃雞全攻略。鄉間小路,43,44-45。
    張瑋琦、顏建賢(2011)。鄉村綠色飲食指標建構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5,51-69。
    莊英章(2003)。客家社會文化與飲食特性。客家飲食文化特輯(頁10-17)。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許雅婷、李思儀、洪爭坊、黃振文(2017)。臺灣芥菜黃葉病菌的鑑定及其致病性。植物醫學,59,37-44。
    連倩瑋(2017)。以臺灣在地食材融入西餐創意料理食譜之研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餐飲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郭良文、林素甘(2001)。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之比較分析。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1-1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股份公司。
    陳玫如、李寧遠(2010)。美濃地區不同世代的客家族群對客家飲食文化的認知及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3,139-183。
    陳振義、王勝、葉茂生(2012)。樹豆新品種:臺東1號、2號、3號。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22,31-51。
    陳舒雯(2014)。地產地消概念與休閒農業結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瑋翔(2017)。大學餐飲科系學生之食育態度、地方依附、環境意識與在地食材使用意願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陳寬裕、王正華(201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股份公司。
    傅智麟(2010)。蔬菜中的百搭王:高麗菜。桃園區農情月刊,164,3-3。
    彭巧如(2015)。南遷北客的日常飲食敘事分析:以三個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高雄市。
    曾純純、朱有田(2013)。臺灣本土黑豬產業在南部六堆地區的傳承與發展。臺灣史研究,20,135-177。
    黃子玲(2011)。現代客家飲食之特色與推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黃雅薇(2013)。消費者對地產地消蔬果之認知及購買意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黃靖淑、陳文東、陳慧萍(2012)。美濃地區觀光客對客家餐廳精緻化飲食需求之探索性究。商業現代化學刊,6,23-42。
    黃徹源(2012)。臺灣石斑魚有啥魅力:讓您非吃不可呢?。漁業推廣,307,16。
    楊文振(1998)。不吃會後悔的菜:學菜。高雄區農情月刊,10,5-5。
    楊玉婷、楊葦芋、陳政忻(2009)。石斑魚產業概況及趨勢。農業生技產業季,9,24-29。
    楊彥杰(2000)。客家菜與客家飲食文化。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3-381)。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楊昭景(2003)。看見客家飲食文化的實用精神。客家飲食文化特輯(頁34-37)。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楊昭景(2008)。濃妝淡抹總相宜:細說臺灣名「豆腐」。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4,15-21。
    葉至誠、葉立誠(200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趙曉珍、王雅、江解增、肖麗霞(2016)。三種烹調方法對兩種芋梗營養品質的影響。食品研究與開發,14,154-157。
    劉敏莉(1998)。美濃鄉土蔬菜:學菜。高雄區農業專訊,26,21-23。
    劉敏莉(2010)。白玉蘿蔔:美濃瑰寶農產品。高雄區農情月刊,159,4-4。
    劉楚岑、譚興和、張春燕、王鋒(2017)。豇豆食品的開發現狀與展望。中國釀造,10,13-16。
    劉煥雲、鍾水蓮(2009)。苗栗客家飲食文化之研究。第二屆客家粄仔節—客家美食文化、客家美食創意產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61)。苗栗:苗栗市公所、國立聯合大學。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鄧之卿(2009)。山居歲月:新竹客家飲食文化及體現。餐旅暨家政學刊,6,353-377。
    鄧瑞圓(2012)。客家花生豆腐文化及產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屏東縣。
    鄧瑞圓、陳文東、曾純純(2019)。客家地方特色產業的蛻變:以內埔花生豆腐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3,26-49。
    盧孟吟(2013)。臺南市食物教育與在地食材營養午餐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賴守誠(2006)。現代消費文化動力下族群飲食文化的重構:以臺灣「客家菜」當代的休閒消費轉型為例。國家與社會,1,167-212。
    賴守誠(2008)。食物的文化經濟與農鄉發展:義大利慢食運動及臺灣客家飲食運動的個案比較。農業推廣學報,24,45-72。
    謝雯凱(2011)。食物里程與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17,21-25。
    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
    顏郁菁(2014)。在地食材應用與食譜開發: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保健營養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二、英文書目
    Hamann, D. D., Miller, N. C., & Purcell, A. E., 1980, Effects of curing on the flavor and texture of baked sweet potatoes.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45-4, pp.992-994.
    O'Brien, S. A., & Shoemaker, C. A., 2006, An after-school gardening club to promote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mong fourth grade students: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constructs. HortTechnology, 16-1, pp.24-29.
    Tansey, G., 1994, Food policy in a changing food system. British Food Journal, 96-8, pp.4-12.
    Truong, V. D., & Walter Jr, W. M., 1994, Physical and sensory properties of sweetpotato puree texturized with cellulose derivatives.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59-6, pp.1175-1180.

    三、網站資料
    元大畜牧場(2011)。豬肉的營養價值以及吃豬肉的好處。上網日期:2019年10月24日。取自:http://www.yoandafarm.com/
    內埔鄉公所(2019)。內埔鄉簡介。屏東縣內埔鄉公所。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neipu.gov.tw/Default.aspx
    六龜區農會(2019)。農產品介紹。高雄市六龜區農會。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liukuei.org.tw/
    竹田鄉公所(2019)。行政區域圖、農特產品。屏東縣竹田鄉公所。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pthg.gov.tw/TownJtt/Default.aspx
    杉林區農會(2019)。農特產品。高雄市杉林區農會。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sl-fa.org.tw/default.aspx
    李怡蓉(2018)。從生產到行銷,美濃農會讓秋冬農產更吸睛。農傳媒。上網日期:2019年10月23日。取自:https://www.agriharvest.tw/theme_data.php?theme=article&sub_theme=article&id=1420
    李承宇(2019)。客家飲食為什麼沒有當代?。料理‧臺灣(2019-01-02)。上網日期:2019年7月15日。取自:https://ryoritaiwan.fcdc.org.tw:8443/search.aspx?websn=35&k=%e5%ae%a2%e5%ae%b6
    佳冬鄉農會(2019)。農會簡介。屏東縣佳冬鄉公所。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jdfa.org.tw/Default.asp
    長治鄉公所(2019)。農特產品、歷史沿革。屏東縣長治鄉公所。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pthg.gov.tw/TownLlt/Default.aspx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2019)。屏東粄條文化節。活力客家。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pthg.gov.tw/planhab/cp.aspx?n=C40553AE33C401A8
    凌維廉(2015)。Chef Works Taiwan 雪沃。上網日期:2019年10月29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ChefWorksinTaiwan/posts/448286432009692/
    高樹鄉公所(2019)。本鄉簡介。屏東縣高樹鄉公所。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pthg.gov.tw/towngto/Default.aspx
    高樹鄉農會(2019)。關於本會。屏東縣高樹鄉農會。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pthitree.com.tw/tw/index.asp?au_id=19&sub_id=9
    張瑋琦(2013)。在地食材運動:與文化認同息息相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上網日期:2019年6月11日。取自:http://www.100basket.com/post_detail.php?mid=96
    梁元齡(2018)。留住漂泊過客、找回流失人口:神山町重塑鄉鎮經濟,躍升地方創生典範。社企流(2018-12-04)。上網日期:2019年4月7日。取自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89/3272/5893
    莊金谷、徐惠瑩(2015)。推動農糧產品地產地消之新思維與成果。農政與農情,第247期。上網日期:2019年6月11日。取自:https://www.《農政與農情》,247coa.gov.tw/ws.php?id=2502791
    黃妙雲 (2018a)。白蘿蔔「這樣煮」最營養,抗癌助消化還能止咳化痰。健康2.0。上網日期:2019年10月29日。取自:https://health.tvbs.com.tw/regimen/308267
    黃妙雲 (2018b)。這菜降血壓又補鈣,日本已列為抗癌蔬菜。健康2.0。上網日期:2019年11月15日。取自:https://health.tvbs.com.tw/nutrition/307399
    黃清琦(2013)。六堆聚落分佈圖。青刊社地圖工作室(2013-03-06)。上網日期:2019年10月23日。取自:https://blog.xuite.net/hqq.hqq/blog/66534464-%E5%85%AD%E5%A0%86%E7%9A%84%E5%88%86%E5%B8%83--%E8%A8%981897%E5%B9%B4%E5%85%AD%E5%A0%86%E5%8C%96%E8%BA%AB%E7%9A%84%E3%80%8C%E5%85%A7%E5%9F%94%E8%BE%A8%E5%8B%99%E7%BD%B2%E3%80%8D
    新埤鄉公所(2019)。地理環境、農特產品。屏東縣新埤鄉公所。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pthg.gov.tw/TownSto/cp.aspx?n=76E3665C74E8DCF6
    萬巒鄉公所(2019)。本鄉簡介。屏東縣萬巒鄉公所。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pthg.gov.tw/TownWlt/cp.aspx?n=CFBA8B180B88FF3C
    蕭新煌(2017)。客家菜的傳統和現在?。料理‧臺灣(2017-01-03)。上網日期:2019年7月15日。取自:https://ryoritaiwan.fcdc.org.tw:8443/article.aspx?websn=6&id=2854
    蕭新煌(2019)。客家飲食的豐富文化底蘊。料理‧臺灣(2017-01-01)。上網日期:2019年7月15日。取自:https://ryoritaiwan.fcdc.org.tw:8443/article.aspx?websn=6&id=2854
    麟洛鄉公所(2019)。農特產品。屏東縣麟洛鄉公所。上網日期:2019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pthg.gov.tw/TownLlt/cp.aspx?n=51B6299691B0F6C1

    無法下載圖示 校外公開
    2025/02/0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