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正宏
Huang, Cheng-Hung
論文名稱: 屏東縣國中學生休閒倫理素養之調查
The Investigation of Leisure Ethic Liter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ingtung County
指導教授: 劉子利
Liou, Tzi-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休閒運動健康系所
Department of Recreational Sport and Health Promotion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2
中文關鍵詞: 休閒倫理國中學生禁止行為鼓勵行為遵守行為
外文關鍵詞: leisure ethic,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bidden behavior, encouraged behavior, observance behavior
DOI URL: http://doi.org/10.6346/NPUST202000424
相關次數: 點閱:2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本研究重要性在瞭解屏東縣國中學生的休閒倫理素養具備程度,探討屏東縣國中學生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下的休閒倫理素養具備程度差異狀況。本研究以在屏東縣就學國民中學學生為調查對象,採立意取樣抽樣方式,發放問卷225份,回收有效問卷為20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2%,並以SPSS 18.0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分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test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本研究樣本分布:一、本研究樣本為女性多於男性、九年級學生最多、家庭狀況以雙親家庭最多、父母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多、父母職業以服務業最多、父母月收入落在20,001-40,000元最多、每月零用金最多落在500元以下;二、休閒倫理素養具備程度之各構面比較,學生的「遵守行為」構面分數最高,「鼓勵行為」構面分數最低,各構面與整體平均分數均大於中間值三分以上,屬於中等接近上的具備程度。三、「鼓勵行為」構面中,七年級學生的休閒倫理素養具備程度顯著高於九年級學生、父母職業為商業的學生顯著高於父母職業為工業與服務業的學生、其他個人背景變項則無顯著差異。政府與學校等相關單位建議增加可提升「鼓勵行為」之相關課程,並且透過獎勵方式,增加學生提升「鼓勵行為」構面相關素養與行為之意願。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possession degrees of the leisure ethic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ingtung County and to analyze that if there is any difference among each background variable. Purposive sampling was employed of distributing survey questionnaires in this study. Thu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ingtung County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For 225 a total of 202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92%) and analyzed by SPSS 18.0.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female, ninth grade students, two-parent family, parents with high school or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parents with service industry, parents with monthly income between 20,001 and 40,000 NT dollars, and monthly allowance below 500 NT dollar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highest degree of the leisure ethic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the observance behavior and the lowest was the encouraged behavior. In the “encouragement behavior” aspect, seventh grade students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 of leisure ethics than ninth grade students, parents whose career is busines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hose parents are industrial and service industry. Others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other relevant units suggest adding relevant courses that can enhance "encouragement behaviors", and through rewards, increase the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improve the relevant qualities and behaviors of the "encouragement behaviors " aspect.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v
    目錄 v
    圖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名詞解釋 4
    第六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休閒的定義與相關文獻 6
    第二節 休閒倫理的定義與相關文獻 9
    第三節 休閒倫理素養相關研究 1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1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6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1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7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2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22
    第一節 個人背景變項資料分析 22
    第二節 學生休閒倫理具備程度之現況 2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休閒倫理素養之差異情形 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1
    第一節 結論 41
    第二節 建議 42
    參考文獻 45
    中文部份 45
    英文部份 49
    附錄 50

    中文部份
    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方彥博、呂謙、莊詩歆(2013)。離島地區民眾休閒動機、參與行為與休閒阻礙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1),64-87。
    王永明(2017)。論休閒倫理的基本原則。北方論叢,1,146-149。
    王金龍(2007)。休閒倫理與休閒體育。大連海事大學學報,6(6),155-158。
    王淑女(1999)。大眾傳播媒體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影響。犯罪學期刊,4,53-81。
    向建州(2013a)。休閒倫理的四大基本理念。倫理學研究,4,130-133。
    向建州(2013b)。當前休閒倫理失範的問題及治理。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5),129-131。
    余嬪(2000)。休閒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大葉學報,9(2),1-13。
    吳文新(2010)。休閒倫理學的可能性、對象和原則。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39(2),57-61。
    吳萬福(2006)。現今我國大學體育精進之道。中華體育季刊,20(1),90-95。
    李玉珍(2018)。高雄地區護理人員休閒倫理素養之調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周信福(2017)。保安員警第五總隊休閒倫理素養之研究以仁武營區及岡山營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周柏伶(2001)。校園內如何實施生命教育團體輔導。輔導通訊,65,64-70。
    周業謙、周光淦(2005)。社會學辭典。高雄市:貓頭鷹。
    周鳳琪(2002)。國中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1,197-231。
    林君鴻(2013)。高屏地區大陸港澳外籍配偶休閒倫理素養之調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柏壽、洪雪鳳、孔建嘉(2008)。休閒活動的定義、參與動機與功能之探討。美和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24-35。
    林晉榮、黃珍鈺(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與休閒運動效益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9(4),26-31。
    林章榜、吳海助(2007)。不同運動行為階段學生的體育課情境樂趣差異之探討。弘光人文社會學報,6,143-155。
    林敬銘(2006)。探析休閒運動參與對壓力調適之重要性。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214-226。
    林聰哲、郭志騰、呂宇晴(2011)。臺灣職工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休閒保健期刊,5,169-179。
    邱浩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38。
    高俊雄(2002)。臺灣運動服務業之剖析與回顧。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17。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桃園市: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張耕濃(2013)。生態旅遊區遊客休閒倫理素養之調查-以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及墾丁社頂自然公園遊客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碧峰、謝展中(2008)。青少年參與網路休閒之休閒效益。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85-88。
    曹以樂(2003)。大臺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義雄(1989)。運動教練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觀點談起。中華體育季刊,3(3),60-62。
    陳玉峰(1999)。臺灣檜木林天然更新議題之回溯檢討。中師數理學報,2,47-68。
    陳俊民(2002)。從休閒與運動的關係談學校體育的發展方向。中華體育季刊,16(4),118-124。
    陳南琦(2003)。青少年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4,201-210。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1997)。休閒遊憩概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淑(2009)。休閒生活的倫理思考。理論界,2009(12),149-150。
    陳瑛琪(2013)。青少年網路成癮-現實與虛擬環境間的拉鋸戰。商管科技季刊,14(2),165-193。
    曾瓊慧(2012)。旅展參與者休閒倫理素養之調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湯幸芬(2008)。鄉村旅遊地吸引力與意象。造園景觀學報,14(3),62-84。
    黃孟立、鍾志強、林怡君、蔡瑋娟(2011)。遊客涉入程度、服務品質與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以東豐自行車綠廊、後豐鐵馬道為例。休閒運動期刊,10,1-15。
    黃致傑、游志青(2004)。休閒倫理的重要性與推展策略之探討。大專體育,74,130-135。
    黃勝雄(2002)。以休閒行為理論檢視台灣休閒產業之消費特性。觀光研究學報,8(2),37-51。
    葉智魁(1995)。女權與婦女休閒。戶外遊憩研究,8(2),29-42。
    劉子利(2007)。公民休閒素養指標建構之研究。屏東縣:睿煜。
    劉子利、彭夢瑩、曾瓊慧(2011)。休閒教育課程介入對國中學生休閒態度影響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9,15-25。
    蔡清田(2011)。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素養之功能。教育科學期刊,10(1),203-217。
    蕭新煌(1991)。休閒、遊憩與自然觀光若干社會學的觀察。勞工之友,484,6-9。
    龍昱廷、陳桂彬、郭信聰、徐國峯(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7,17-32。
    薛明敏(1994)。觀光的概念。交通建設,43(9),1-5。
    薛銘卿(1997)。休閒及休閒活動定義之詮釋:非規範及規範性觀點。北體學報,6,175-192。
    謝安田、謝益銘、陳欣怡。(2002)。職業成就與休閒行為關係之研究。文大商管學報,7(1),33-52。
    謝政諭(1993)。道家思想與後現代社會環境倫理。東吳政治學報,2,269-314。
    聶夢玲(2004)。在職進修者供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學生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魏勝賢(2002)。影響個人休閒行為因素、活動傾向與市民農園經營關聯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部份
    Akturk, Z., Dagdeviren, N., Özer, C. & Dalkilic, A. (2004).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of Turkish adolescents: Influence of some social factors. Middle East 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5(5), 1-15.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Company.
    Bosse, I. K., & I. Westermann (2016). Inclusive leisure activities: Necessary skills forprofessional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5(1), 794-802.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 North-Holland.
    Edginton, C. R., Hanson, C. J., & Edginton, S. R. (1992). Leisure programming: Concepts trend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Iowa: WCB Brown & Benchmark
    Kelly, J. R., & Godbey, G. (1992).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ge College, Pennsylvania: Venture.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nd ed). Springfield, Illinois: Charles C.Thomas.
    Purrington, A., & Hickerson, B. (2013). Leisure as a cross-cultural concept. World Leisure Journal, 55(2), 125-137.
    Russell, R. V. (2002). Pastimes: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leisure. (2nd ed.). Champaign, Illinois: Sagamore.
    Zuckerman, M. (1994). 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 of sensation seeking.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校外公開
    2025/08/0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