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利欣諭
Li, Hsin-Yu
論文名稱: 「應用劇場」融入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Applied Theater" into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羅希哲
Lou, Shi-Je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技職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表演藝術課程應用劇場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Performing Arts Education, Applied Theater,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6/NPUST202100128
相關次數: 點閱:1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本研究旨在發展以「應用劇場」的觀點融入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課程方案,並探討其教學歷程與實施成效,為完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高雄市某國中八年級的一個班級共31人為對象,透過課堂觀察、文件分析、問卷調查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詮釋,所得之研究發現如下:應用劇場觀點融入國中表演藝術課程具有可行性,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發展出三個單元共12節課之課程方案,以建構戲劇的步驟,經由多元的教學與評量方式,讓學生展現潛能,結果顯示,本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並可培養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的能力,以及提供學生美感體驗並學習藝術鑑賞的能力。整體而言,學生對於本課程與教學感到滿意,而教師應持續進修,以提升專業能力。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教師、學校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This study aimed to develop a curriculum plan that integrates "applied theater" in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and to explore its teaching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researcher used action research as a research method and sampled on 31 eighth grade students in Kaohsiung City.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researcher collected,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the dat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Integrating "applied theater" based on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in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erforming arts curriculum was developed as 3 units, 12 weeks’ course plan. Through multiple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can show their potential. And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is course can help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three core competencies, and ca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earn art appreciation. On the whole, stu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course and teaching style. Teacher should also continue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eachers, school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摘 要 i
    Abstract ii
    謝 誌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民中學表演藝術課程探究 11
    第二節 應用劇場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24
    第三節 戲劇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49
    第四節 課程設計與活動 52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法 57
    第六節 研究工具 58
    第七節 資料分析方法 61
    第八節 研究流程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校園人物」之課程探討 66
    第二節 「我有話要說」之課程探討 95
    第三節 「藝術實踐」之課程探討 131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5
    第一節 結論 176
    第二節 建議 178
    參考文獻 181
    附錄一 表演藝術課後問卷 185
    附錄二 表演藝術課程回饋單 187
    附錄三 ORID學習單 188
    附錄四 【生活圈子】學習單範本 189
    附錄五 排練紀錄表格式 190
    附錄六 互評表格式 191
    附錄七 自評表格式 192
    附錄八 第一單元課程教案 193
    附錄九 第二單元課程教案 195
    附錄十 第三單元課程教案 197

    文化部(2019)。《2019文化統計》電子書。2020年7月31日,取自https://stat.moc.gov.tw/ebook_List.aspx
    王婉容(2008)。〈應用戲劇的開創性與實踐初探〉。載於許瑞芳、王婉容(主編),《劇場事》6(48-54頁)。臺南:台南人劇團。
    朱安如(2010)。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讓居民自在發聲。PAR表演藝術雜誌, 209,102-103。
    李佩貞(2016)。莎翁劇本融入國中表演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羅密歐與茱麗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北市。
    林立菁、李嘉文、洪煌佳、施能木(2018)。民眾藝文活動參與、獲得感對生活滿意影響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7,75-84。
    林佩璇(2002)。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5(2),81-96+156。
    林玫君(2006)。表演藝術之課程發展與行動實踐—從「戲劇課程」出發。課程與教學季刊,9(4),119-140。
    林玫君(2013)。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探索與表現」能力指標轉化初探—以七年級表演藝術課程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16(3),79-110。
    姚成彥、郭迺鋒、鄭旭景(2015)。台灣縣市藝文活動實證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0(1),78-95。
    洪健祐(2019)。以創造性戲劇策略引導音樂劇學習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北市。
    洪曉荷(2013)。應用劇場創作與機構合作的編創歷程與展演探討-以兩個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編著(1998)。文化行政。台北縣:空中大學
    翁芝儀(2019)。創作性戲劇融入跨領域美感教育—以嘉義市立玉山國中為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馬森(1996)。八0年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中外文學,24(12),17-2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20)。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中學標準本位評量示例彙編:藝術領域表演藝術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課程手冊。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文心(2018)。領導的表演功課:使用應用劇場模式培訓轉換型領導力-以台北市萬華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張本清(2019)。專訪差事劇團創辦人鍾喬:戲劇可以改變什麼?在震災斷垣殘壁中萌發的社區劇團。兩岸犇報,213。
    張曉華(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臺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12)。臺灣一般中、小學表演藝術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674,68-76。
    張曉華、陳仁富(2002)。 〈戲劇教育的展望〉,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台北:桂冠。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百年樹人 。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藝術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20)。十二年國教課綱重點。2020年7月18日,取自https://12basic.edu.tw/index.php
    郭洛伶(2018)。國中生表演藝術課程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台南市。
    郭書韶、陳嘉成(2017)。大學生的幸福方程式-美感經驗與藝文活動參與的預測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1(2),65-84。
    陳韻文(2006)。英國教育戲劇的發展脈絡。戲劇學刊,3,39-62。
    陳韻文(2010)。台灣當代戲劇教育探究。The Journal of Drama and Theatre Education in Asia,1(1),81-96。
    陳韻文(2012)。應用戲劇理論初探。亞洲戲劇教育學刊,3(1),7-26。
    陳韻文(2015)。社區、博物館與劇場的相遇-以「夏日首陽.戲劇楊逵-戲劇教育x導覽種子」計畫為例。戲劇研究,16,183-216。
    陳韻文(2015)。推本溯源探究竟—創造性戲劇、教育戲劇與過程戲劇。台灣藝術教育60年論文集(224-242頁)。新北市:臺灣藝大。
    彭惠梓(2018)。劇場遊戲運用於國中表演藝術課程對學習氣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舒志義、李慧心(譯)(2005),J. Neelands & T. Goode著。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葉重新(2005)。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廖順約(2011)。表演藝術師資問題與解決策略初探。2020年10月16日,取自臺北益教網https://etweb.tp.edu.tw/share/soushow.aspx?CDE=RSB20111002231019D3Y&RESCDE=RES20100111092627ON9
    甄曉蘭(1997)。教學理論。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祐彰(2007)。中小學教師進行課程行動研究的困境與省思。中等教育,58(6),22-35。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保田(1987)。教育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主編)(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臺北:五南。
    蔡清田、陳延興(2013)。國民核心素養之課程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16(3),59-78。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2020)。關於衛武營。2020年7月15日,取自 https://www.npac-weiwuying.org/about
    賴淑雅(2008)。劇場遊戲。載於耿一偉(主編),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203-204頁)。臺南市:臺南人劇團。
    賴淑雅(2008)。應用劇場。載於耿一偉(主編),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220-221頁)。臺南市:臺南人劇團。
    賴淑雅(2011)。社區劇場浪潮中的推手。美育雙月刊,182,30-35。
    薛明鑫(2019)。戲劇教育在霸凌防制中的師生增能-從中學表演藝術課程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鴻文(2008)。創作性戲劇。載於耿一偉(主編),劇場事特刊:劇場關鍵字(128-129頁)。臺南市:臺南人劇團。
    韓嘉玲(2018)。80年代左翼文化下的民眾劇場。思想,36,1-45。
    簡彤紜(2014)。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政策之探究。學校行政,93,132 149。
    簡韋樵(2019)。被壓抑的唏噓-評台灣應用劇場中心《窮人的呼聲 Cry of the Poor》。PAR表演藝術雜誌,314,108-108。
    藝術教育法(2015)。2020年7月20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37

    Blatner, A. & Wiener, D. J. (Eds,). (2007). Interactive and improvisational drama: Varieties of applied theatre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iUniverse.
    Grundy.S., & Kemmis.S. (1981).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in Australia: The state of the art (an overview). In S. Kemmis & R. McTaggart (1988), (Eds.),The Action research reader (3rd ed.,pp. 321 334).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Helen Nicholson (2005). Applied Drama: The Gift of Theatre. NY: Palgrave Macmillan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4),34-46.
    McNiff, J. & Whitehead, J. (2002). Action Research: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O'Toole, J. (2007). Applied Theatre: New forms for New Audience. 2007應用戲劇/劇場國際研討會。台南。

    無法下載圖示 校外公開
    2026/06/2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