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麗瓊
Teng, Li-Chiung
論文名稱: 台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來源因子探討:自2009至2019年
Investergation on Source Factors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in Taiwan : From 2009 to 2109
指導教授: 蔡明憲
Tsai, Ming-Hs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幼兒保育系所
Department of Child Ca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發展遲緩早期療育服務通報率
外文關鍵詞: Developmental delay,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Reporting rate
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法
相關次數: 點閱:8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論文摘要內容:
    目的:本研究為瞭解近年來國內各地區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率以及通報來源的差異性是否有城鄉差距或是資源分布不均的情形。
    方法:參考衛生福利部公布之2009-2019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概況」與內政部戶政司公布之當年度現住人口數(依性別、年齡分[0~6歲])為分母進行量化統計,以第一手資料之內容分析法,比較各縣市與各通報來源之通報率變化,並進一步討論可能影響通報來源之因子。
    結果:研究顯示全國不論區域或縣市的通報率從2009年至2019呈上升趨勢,可以得知早期介入的觀念已逐漸普及於社會大眾之視野、成效顯著。根據2016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發展遲緩兒的盛行率約為6%~8%,但是全國總通報率才2%,顯示過低。
    結論:實證統計數據顯示南部區域之早期通報率居全國之冠,離島及東部地區皆落於全國通報率平均值之下,可推測通報率較低的原因為資源匱乏,且無專業人員的進駐導致初步篩檢及評估的成效不彰。因此在促進早期療育的服務時,也應同步提升相關的醫療教育資源。

    關鍵詞:發展遲緩、早期療育服務、通報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20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tatistic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is about 6% to 8%.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n recent years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country's slow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notification rate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source of notification whether there is a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r un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Our study refers to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published The 2009-2019 Report on Cases of Delayed Early Childhood Care Services is the denominator with the number of current residents(by sex, age [0-6 years])for the year announced by the 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 of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By first-hand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information, compare the changes in the notif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and the sources of the notifications, and further discuss the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the sources of the notification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ate of notification in regardless of region or county and city in Taiwan is on the rise from 2009 to 2019, and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concept of early interven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popular in the public's view with remarkable results.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uthern region has the highest early notification rate in the country, the outlying islands and the eastern region are below the national average notification rate. It could be speculated that the reason for the low notification rate is th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presence of few professionals led to poor initial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 results. Therefore, in promoting the service of early treatment, the relevant med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should also be upgraded simultaneously.

    Keywords:Developmental delay,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 Reporting rat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章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國內、外早期療育的源起8
    第二節 台灣早期療育服務現況之探討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22
    第一節 研究材料與方法22
    第二節 研究流程24
    第三節 資料處理27
    第四節 歸納文獻與分析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28
    第一節 全國與各縣市發展遲緩兒童之通報率概況28
    第二節 北、中、南與全國發展遲緩兒童之通報率概況1
    第三節 通報來源全國與各縣市發展遲緩兒童之通報率概況36
    第四節 綜合討論10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4
    第一節 結論124
    第二節 建議126
    參考文獻128
    附錄136

    Stephen R. Hooper, Warren Umansky(2009)。幼兒特殊教育(楊碧珠譯)。臺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3年)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台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3-350。
    王素貞(2013)。在拮据的窄路上沈著前進--經濟條件對家長進行早期療育之影響。幼兒保育學刊,10,1-26。
    王筱雯、陳南君(2014)。偏鄉早期療育。臨床心理通訊,59,1-4。
    王文科、徐享良、洪榮照、胡永崇、陳政見、王亦榮、李乙明、杞昭安、謝建全、黃世鈺、陳訓祥、李永昌(2017)。特殊教育導論(三版)。臺北:心理。
    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無日期)。何謂腦麻。2022年06月10日,取自:https://www.cplink.org.tw/whats_cp.php
    朱鳳英、林幸君、林惠芳、孫明儀、張如杏、劉瓊瑛(2010)。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初版三刷)。臺北:揚智。
    朱鳳英、李詩婷、林幸君、林惠芳、柯平順、侯建州、梁美榮、許素彬、張如杏、楊美華、楊玲芳、劉瓊瑛(2019)。兒童發展通報轉介暨個案管理中心工作手冊。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吳銘斌、林秀娟、黃國峰(2001)。遺傳與人類疾病。台灣醫學,5(5),569-576。
    李怡樺(2006)。先進國家如何做早療? 借鏡早期療育走在前端的日本、美國、英國,看台灣需要做什麼?。健康雜誌,89。取自: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3838
    何國華(2009)。台灣早期療育需求評估制度之探討。幼兒教育研究,1,1-32。
    沈美君(2009)。台灣與美國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李佳宜、蔣伊真、黃雅鈴、李興中、李國鳳(2015)。初次診斷為發展遲緩兒童家長之親職壓力及生活品質探討。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3(3),153-169。
    李曼曲(2016)。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發展沿革。國教新知,63(4),46-54。
    罕見遺傳疾病中文資料庫(無日期)。2022年06月10日,取自https://web.tfrd.org.tw/
    金幼婷、卓妙如(2003)。發展遲緩之概念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1),57-64。
    周家仰(2006)。談身心疾病的早期療育。人醫心傳-慈濟醫療人文月刊,36,26-27。
    林桂如、蔡昆瀛(2007)。早期療育機構服務評鑑標準建構之研究:標竿化取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1(1),53-100。
    林美媛(2010)。慢飛天使-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醫療品質雜誌,4(1),9-14。
    林敏慧、柯天路、林幸台、朱小綺、黃曉玲、朱貽莊、柯平順(2012)。早期療育整合性服務模式建置研究以身心障礙機構兼辦早期療育日托服務為例。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0(1),71-87。
    林雅容(2016)。社工人員、教保人員與家長對早期療育到宅服務觀點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27,47-67。
    邱筱彤、吳佩芳、張家瑞(2017)。早產兒母親親職壓力與早期療育服務需求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28,123-136。
    林佳懃(2018)。9W多元思維模式運用在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之服務。家庭教育雙月刊,75,47-57。
    林芳羽、黃立琪、蘇慧菁、朱怡菁、劉雅茹、孫世恆(2018)。早期療育中父母與專業人員之間互動模式的調查研究。早期療育研究學刊,1(1),43-62。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2020)。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0
    柯秋雪(2007)。從特殊需求兒童家庭之需求談我國早期療育資源整合之法令。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07,319-331。
    宣崇慧、曹純瓊(2019)。特殊幼兒教育導論(初版二刷)。臺北:五南。
    孫世恆(2004)。目標達成量表在早期療育評估之應用。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109-125。
    翁菁菁、鄒國蘇(2005)。三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之臨床特徵。北市醫學雜誌,2(6),535-544。
    唐紀絜、林金定、龔仁棉、吳勝儒、簡言軒、林美專(2005)。臺灣地區早期療育機構教保人員角色認同與專業能力之關係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3),141-158。
    孫世恆、楊玲芳(2006)。早期療育發展遲緩兒童篩檢模式之建立。物理治療,31(6),383-390。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2015.05.09)。罕病兒媽媽 打扮美美找回自己。取自:http://www.tfrd.org.tw/tfrd/library_d/content/id/1641
    孫怡、吳維紋、林寬佳、陳若琳(2016)。探討發展遲緩幼童之父母親職壓力與生活品質之相關--以親職效能為中介變項。護理雜誌,63(5), 33-43。
    財團法人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2020)。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取自:http://www.fcdd.org.tw/treatment/1
    桃園市腦性麻痺協會(無日期)。腦性麻痺分類。2022年06月10日,取自:http://www.cpty.org.tw/classification-of-cerebral-palsy/
    許櫪文(1995)。殘障者及其家庭需求之研究-我國實徵研究整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張淑燕(1996)。國中啟智班學生家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郭煌宗(1996)。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Acta Paediatrica Sinica(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37(S_1),19-27。
    張耐(2003)。早期療育中的親職教育-寫給發展遲緩兒童的父母與老師。師友月刊,430,30-33。
    郭逸玲、卓妙如(2004)。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之概念與模式。身心障礙研究季刊,2(2),68-76。
    張翠娥、鈕文英(2007)。跨專業服務融入早期療育課程實施歷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111-137。
    張秀玉、傳秀媚、林巾凱、劉芷瑩、吳淑(王亭)(2008)。早期療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9,81-115。
    許素彬(2008)。家長與個管員夥伴關係對早期療育服務成效之影響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7,43-92。
    陳雅鈴、許玫玲(2009)。家長對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復健治療的滿意度之研究。醫務管理期刊,10(4),289-308。
    許育典、陳碧玉(2010)。早期療育請求權的憲法基礎及現行法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3,1-44。
    張介信、黃君代、邵文娟、向時賢(2011)。早期療育之發展遲緩兒童行為發展成效評估。中南盟研究年刊,4(1),9-22。
    曹純瓊、楊意賢、林美專、鍾美智、劉蔚萍、陳珠瑾、黃巧雯、張維寧、余波莉、郭怡初、范曉嵐、蘇瑞雲、蔡青芬、游敏媛、謝碧月、王銀絲、林惠琴、許晉銘、董愉斐、鄭寶惠、鄧季芳、顏于玲(2012)。早期療育(初版八刷)。臺北:華藤文化。
    郭靜晃(2013)。兒童發展與輔導(初版)。臺北:揚智。
    張秀玉(2013)。從生態系統觀點探究影響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協同合作之因素。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1(4),262-275。
    康鈞尉、陳俊龍、李俊毅、曾頌惠(2014)。2007-2012年全國發展遲緩兒童通報概況。台灣復健醫學雜誌,42(2),121-128。
    連穎、張靜薇、柯平順(2014)。旗山偏鄉早療中心資源連結合作之困境與策略。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4,157-190。
    陳嘉玲(2016)。早期療育(一版二刷)。臺北:華都文化。
    張瑛珍、吳明鋗、楊長興、詹偉添(2017)。台灣地區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兩歲追蹤結果對於五歲發展預後之預測。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6(1),32-43。
    國家衛生研究院(2017.12)。兒童發展遲緩論壇報告書(GPN:1010602283)。取自:https://forum.nhri.edu.tw/wp-content/uploads/106-4.兒童發展遲緩論壇報告書-單頁檢視.pdf
    張秀玉(2018)。家庭與專業人員之夥伴關係:早期療育社會工作者的觀點。台灣社會工作學刊,20,1-40。
    陳姵瑱、許君翎(2018)。發展遲緩兒童母親的親職壓力與相關因子探討。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6(2),121-137。
    黃秀梨、邱怡玟(1999),護理人員對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應有的認識。護理雜誌,46(3),67-72。
    黃立琪、蔣立琦(2006)。國內早期療育現況:探討醫護人員應扮演的角色。榮總護理,23(3),219-225。
    曾淑賢、王文伶(2007)。影響早期療育機構間合作的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1),57-76。
    程婉毓、孫淑柔(2008)。國小啟智班學生家庭需求及家庭支援服務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3),55-75。
    曾凡慈(2008)。發現「遲緩兒童」:科學認知、權力技術與社會秩序。台灣社會學,15,165-215。
    黃靄雯、劉淑雯、廖華芳(2013)。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之「參與」及其測量。物理治療,38(1),16-28。
    曾淑賢(2015)。以家庭為中心實施早期介入之困境:從案例敘說談起。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0(1),31-54。
    傅秀媚、陳英豪、孫世恆、林雅容、莊竣博、羅鴻基、楊國德、劉秀芬、蔡靜怡、楊玲芳、關佩偉、莊瓊惠、邱坤益、張玲芬(2017)。早期療育(四版)。臺北:華格那。
    曾雅苹(2017)。早期療育家長自助團體運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在職專班。
    黃俐婷(2017)。學校班級導師對於兒童早期發展之連結服務研究。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9,1-20。
    黃涵湘(2019)。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對早期療育服務之專業之能與運用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早期療育碩士在職專班。
    彭玉琪、黃迪玲、馮鈺婷(2019)。提升護理人員發展遲緩高風險個案之通報率。彰化護理,26(2),131-142。
    楊珮渝、林玲伊、巫文安(2019)。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族群特性概況與家庭情形及功能之探討。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15(2),117-130。
    廖華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3(2),127-140。
    鄭雅莉(2018)。早期療育服務需求、家庭成果和家庭生活品質相關研究~以花蓮縣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家庭為例。高雄師大學報,44,63-88。
    衛生福利部社會與家庭署(2020.02.13)。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流程。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203&pid=9456
    衛生福利部社會與家庭署、國民健康署(2021.08.26)。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88-238-1-48.html
    盧明、柯秋雪、曾淑賢、林秀錦(2013)。早期療育(初版六刷)。臺北:心理。
    盧明、柯秋雪、曾淑賢、林秀錦(2020)。早期療育(二版一刷)。臺北:心理。
    儲鳳英(2005)。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醫療資源之利用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
    謝中君、王天苗、周治蕙(2008)。擴權一位嚴重障礙幼兒母親的歷程和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1),21-43。
    鍾燕宜、潘雨辰、陳冠蘭、郭煌宗(2012)。發展遲緩兒童主要照顧者之生活品質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0(1),20-39。
    蘇淑紅、朱淑玲(2018)。以家庭成果評鑑早期療育效益之探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18,225-241。
    N. L. Peterson, (1987). Early intervention for handicapped and at-risk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special education. Denver:Love

    無法下載圖示 校外公開
    2024/07/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