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俞彣
Chen, Yu-Wen
論文名稱: 社會支持對貧窮青少年正向心理之影響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Adolescent in Poverty
指導教授: 何華欽
Ho, Hua-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社會工作系所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貧窮青少年家庭支持同儕支持教師支持正向心理
外文關鍵詞: poverty, Adolescent, family support, peer support, teacher support, positive psychology
研究方法: 次級資料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6/NPUST202200294
相關次數: 點閱:58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本研究將針對貧窮青少年的社會支持與正向心理兩個概念進行討論,探討其社會支持對正向心理之影響。其研究問題為探討貧窮青少年之人口變項是否影響其正向心理;探討貧窮青少年之社會支持是否影響其正向心理;更進一步探討貧窮青少年三種社會支持何者最為重要。
    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選取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第五波(2017)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填答就讀現況為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之學生,總樣本數為553位。
    研究結果發現:1.貧窮青少年之人口變項,性別、教育程度、家庭型態、家庭照顧者年齡、家庭照顧者教育程度皆未對正向心理產生顯著的影響。2.工具性家庭支持、同儕支持及教師支持,三者社會支持皆會對貧窮青少年的正向心理產生正向影響。3.三者社會支持中同儕支持對正向心理最具影響力,其次是教師支持,再者為工具性家庭支持。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依序為增強貧窮青少年與家人的關係;2.增加貧窮青少年及同儕的正向互動;3.促進貧窮青少年導師與輔導老師間協同合作;4.建構貧窮青少年社會支持系統。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the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ir social support o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research question is to explore whether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affect their positive psychology; to explore whether social support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affects their positive psychology; further explore which of the three types of social support is most important for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This research adopts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selects the data of the fifth wave (2017) of the database of TDCYP for analysi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students who are currently enroll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vocational school, five-year junior college program students who are in grades one to three,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samples is 553.
    Research results: 1.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gender, education level, family type, family caregiver age, and family caregiver education level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ositive psychology. 2. Instrumental family support, peer support and teacher support, all three social support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3. Among the three social supports, peer support has the most influence on positive psychology, followed by teacher support, and then instrumental family suppor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Strengthening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families; 2. Increase positive interactions with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and peers; 3. Facilitate collaboration between mentors and counselors for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4. Build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dolesc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貧窮青少年的定義與處境9
    第二節 社會支持之內涵 11
    第三節 正向心理之內涵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2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23
    第三節 資料來源與樣本特性26
    第四節 研究工具28
    第五節 統計分析38
    第六節 研究倫理40
    第四章 研究分析42
    第一節 人口變項、社會支持及正向心理之單變項分析42
    第二節 人口變項、社會支持及正向心理之雙變項分析50
    第三節 社會支持與正向心理之相關分析 60
    第四節 人口變項、社會支持對正向心理之預測分析62
    第五節 小結67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研究討論72
    第二節 研究建議77
    第三節 研究限制81
    參考文獻 82

    丁學勤、曾智豐(2013)。影響國中階段貧窮學生學業表現之因素探析⎯⎯以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扶助對象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3(1),1-42。
    王永慈(2005)。台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臺大社工學刊,(10),1-54。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國川、鍾鳳嬌,(2014)。多向度社會支持量表之心理計量特質探討-以遭受莫拉克風災青少年為例。中華心理學刊,56(3),291-311。
    王齡竟、陳毓文(2010)。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青少年憂鬱情緒:檢視同儕、專業與家外成人支持的緩衝作用。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1),65-97。
    王櫻芬、洪宛君、曾慕恬(2017)。正向心理學於學校輔導之應用~以經濟弱勢家庭學童之小團體輔導為例,輔導季刊53(4),17-30。
    仲秀蓮(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江守峻、許立亞、劉宗幸、陳婉真(2020)。青少年憂鬱的代間傳遞:個人、家庭與學校保護性因子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22),59-84。
    江守峻、陳婉真(2017)。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教師支持、同儕支持、家庭凝聚力與心理資本之關係: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5(4),11-50。
    江守峻、陳婉真(2018)。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不同社經地位青少年的父母支持、同儕支持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教育學報,46(2),21-41。
    呂淑惠、吳明隆(2014)。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正向心理、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美和學報,33(1),195-216。
    李介至、林益永(2010)。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青少年目標設定取向及社會支持之關係探究,2(2),26-39。
    李宜玫(2012)。數學低成就學習動機之類型與區別分析:中小學弱勢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4),39-71。
    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在教育上的應用。高雄:麗文。
    沈煜棠、管貴貞(2015)。科技大學學生家庭功能、正向心理資源與生涯調適能力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4(1),18-36。
    林志鈞、許佳芊、李沛晴(2022)。偏鄉教師的正向心理資本, 休閒因應, 職涯滿意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康大學報,(12),27-48。
    林曉筠、張志銘(2018)。桃園市蘆竹區國中生運動性社團的家庭支持、運動涉入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3(2),64-83。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爲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洪蘭(譯)(2009):真實的快樂二版(Martin E. P. Seligman 著:Authenic Happiness)。臺北:遠流。
    翁暄睿、陳慧綺(202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教學創新影響之研究:以正向心理資本為中介變項。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3(3),113-138。
    健康醫療網(2018)。弱勢兒少成長歷程 有這三大問題!。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9531/。資料檢索日期:2021年12月10日。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21-146。
    張書豪(2016)。以正向心理學的觀點探究資優班的服務學習課程。資優教育季刊,(138),11-22。
    陳杏容、陳易甫(2019)。早期家庭經濟劣勢與成年初顯期發展成果之潛在剖析分析與其影響因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1),89-118。
    陳俞霖(2002)。網路同儕型塑及對青少年社會化影響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3,149-181。
    曾文志(2006):活出生命的價值- 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月刊,464,1-7。
    温綵涵、阮祺文(2019)。工具性與情緒性社會支持對台灣地區中老年人憂鬱傾向關聯性探討。弘光學報,(84),1-20。
    賀欣音、郭丁熒(2012)。學生知覺學校支持與學生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國中為例。教育學誌,(27),83-131。
    黃妍甄(2020)。社會支持對工作倦怠的影響:警察同仁為例。中國行政評論,26(1),1-24。
    黃明玉(2014)。「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介紹。SRDA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通訊季刊,(51),13-20。
    黃愉庭、丁學勤(2020)。探討經濟弱勢青少年之家人支持、同儕人際關係對生活目標之影響。輔導季刊,56(1),25-38。
    黃鈺婷(2011)。個人、家庭與學校脈絡中的影響變因與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軌跡之討論。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9),161-181。
    董旭英、黃儀娟(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新北市:弘智文化。
    劉世閔(2008)。弱勢者教育與政策因應。教育研究月刊,(172),29-52。
    劉亭秀、陳柏霖(2017)。弱勢家庭國中生親子關係、學校生活適應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31(2),85-98。
    劉燕萍、陳毓文(2019)。經濟弱勢少年從事部分工時工作對未來導向的影響。財務社會工作與貧窮研究學刊,2(1),87-128。
    鄭博真、吳禹鴒(2012)。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資本:量表發展與工作表現之相關。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3),1-22。
    謝志龍(2018)。家庭生命事件與人類動力對於貧窮少年學業表現的影響:以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經濟扶助對象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2),25-72。
    謝美娥、楊佩榮(2015)。臺北市弱勢家庭形成風險及評估之初探。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8),65-87。
    謝智玲(2012)。新住民子女社會支持、自尊與行為適應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20),23-75。
    簡偉倫、潘旭章、黃僅喻、謝沛蓁(2017)。心理資本對運動員重要性之探討。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3),173-178。
    嚴佳代、劉淑芬、曹校章(2019)。海洋體驗活動對護理人員正向心理資本及工作調適之影響。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9(2),227-251。
    蘇芷玄(2007)。大學生正向心理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龔心怡、李靜儀(2015)。影響國中經濟弱勢學生之學業表現與中輟傾向之因素:「脈絡-自我-行動-果」之動機發展自我系統模式為取向。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4),55-92。
    Gable, S. L., & Haidt, J. (2005). 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9(2), 103-110.
    Irvin, M. J., Meece, J. L., Byun, S. Y., Farmer, T. W., & Hutchins, B. C. (2011). Relationship of school context to rural youth’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aspiration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0(9), 1225-1242.
    Jocobson, D. E. (1986). Types and timing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7, 250-264.
    Linley, P. A., & Joseph, S. (2004). Positive change following trauma and adversity: A review.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 17(1), 11-21.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33(2),143-160.
    Luthans, F., Luthans, K. 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47(1),45-50.
    Nurius, P. S., Prince, D. M., & Rocha, A. (2015). Cumulative disadvantage and youth well-being: A multi-domain examination with life course implications.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32(6), 567-576.
    Snyder, C. R., & Lopez, S. J. (2002).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Tardy, C. H. (1985). Social support measure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3, 187-20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