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仲維
Kuo, Chung-Wei
論文名稱: 表達性藝術團體對兒童人際關係及情緒管理之影響成效
The effect of expressive art program on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for disadvantage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指導教授: 何華欽
Ho, Hua-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 社會工作系所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表達性藝術團體經濟弱勢人際關係情緒管理
外文關鍵詞: expressive art progra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motional manage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6/THE.NPUST.SW.001.2019.F04
相關次數: 點閱:107下載: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本研究旨在針對恆春半島經濟弱勢之國小兒童,參加以發展性音樂治療為設計基礎之表達性藝術團體後,對其情緒管理及人際關係之改變情形。研究配合屏東縣政府社會處恆春區家庭福利服務中心活動,以自編情緒管理及人際關係量表作為資料收集工具,並於表達性藝術團體前、團體後進行施測,用以了解活動對經濟弱勢兒童的影響。綜合比較後發現,學童參加完表達性藝術團體後,其認知他人情緒、察覺自我情緒、管理自我情緒、我與家人的關係、我與老師的關係及我與朋友的關係之構面,皆有正向改變效果;而經濟弱勢兒童情緒管理及人際關係量表之數據,皆呈現顯著效果外,分數相較於一般兒童來的高出許多,表示經濟弱勢兒童參加完以發展性音樂治療為設計基礎之表達性藝團體後,對其情緒管理及人際關係有正向影響且高於一般兒童,顯示出此團體內容對於經濟弱勢兒童的必要性。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xpressive art pro-gram which bases on developmental music therapy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for disadvantaged in elementary school. This program collaborated with the Hengchun regional family welfare service center of department of social affairs in Pingtung county government. The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self-developed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and self-developed emotional management questionnaire, the disadvantaged stud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expressive art program, the student’s cognition of other’s emo-tion, cognitions of own emotion, management of own emotion,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 and relationship with friend have ob-vious positive changes, and the disadvantaged student to obtain more effect than general student. The study result shows that the expressive art program’s effect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 was obtain than the general student, and it has necessity for the disadvantaged student.

    摘 要 i
    Abstract iii
    謝 誌 v
    目錄 v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經濟弱勢對於兒童之影響 6
    第二節 表達性藝術團體 11
    第三節 音樂治療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1
    第三節 執行方法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6
    第五節 自編量表預試 40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8
    第一節 表達性藝術團體量表前測差異分析 48
    第二節 表達性藝術團體對一般兒童之成效係分析 50
    第三節 表達性藝術團體對經濟弱勢兒童之成效係分析 53
    第四節 表達性藝術團體對於一般兒童與經濟弱勢兒童之影響差異 5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4
    參考文獻 66
    附錄一、國民小學學生情緒管理及人際關係調查表 73
    附錄二、表達性藝術團體教案 77
    附錄三、表達性藝術團體質性訪談大綱 90
    附錄四、質性訪談與結果分析 91
    壹、經濟弱勢兒童之情緒管理能力提升 92
    貳、經濟弱勢兒童之人際關係提升 92
    參、對於表達性藝術團體之期待 94
    作者簡介 96

    中文部分
    方仁君(2017)。音樂治療應用於安置機構兒童團體。諮商與輔導,(381),22-25。
    王若雯(2016)。表達性藝術小團體輔導初探。諮商與輔導,(365),36-39。
    王淑美、葉美玉、張麗雲(2003)。慢性精神病患音樂治療成效研究。長庚護理,14(4),342-352。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2017)。Definition of Art Therapy藝術治療的定義。取自:http://www.arttherapy.org.tw/arttherapy/post/post/data/arttherapy/tw/what_is_art_therapy/
    朱惠瓊(2011)。夢工作在短期藝術治療上的應用與療效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守峻、陳婉真(2017)。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教師支持、同儕支持、家庭凝聚力與心理資本之關係: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5(4),11-50。
    江學瀅(2014)。成年人藝術創作依戀行為之個案研究:以Moya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8),1-33。
    何俊青(2017)。偏鄉教育問題的迷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5-19。
    吳佳純、施以諾(2009)。台灣近十年來音樂治療論文分析以1999年到2008年為例。臺灣老人保健學刊,5(2),93-104。
    吳幸如、黃創華(2006)。音樂治療十四講。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芬(2007)。音樂活動應用於低學業成就兒童自我效能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翊君(2015)。經濟弱勢家庭高中職五專生之社會關係、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關聯研究:以家扶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宋寶麟(2017)。經濟弱勢家庭學齡前兒童托育安排及其對兒童發展之影響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李介麟(2006)。弱勢家庭學生的假期失落現象。師友月刊,(470),21-25。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秀芬(2009)。智能障礙兒童音符與節奏教學經驗分享。國小特殊教育,(48),61-69。
    李依純(2005)。低收入戶家庭國小學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李雅萍(2015)。經濟弱勢家戶子女成年後再度落入貧窮循環歷程之質性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汪育樁(2008)。表達性藝術課程方案促進國中生自我概念的行動研究-以七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沈姍姍(2006)。貧窮與教育關係之探討: 兼論我國相關之教育政策。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2),3,35-62。
    周熙文(2016)。高雄市學習音樂國中生音樂學習與學業成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于勛(2010)。國小新移民子女知覺母親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育陞(2015)。表達性治療在傳統諮商會談的運用-以藝術治療為例。諮商與輔導,(353),6-12。
    林依嫻(2010)。音樂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智能表現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怡君(2012)。人際發展介入活動對弱勢兒童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課後照顧服務為例(未出版之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珮榆(2014)。「照顧孩子這條路」─經濟弱勢母親教養子女之資源運用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素秋(2003)。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之攻擊與人際關係問題輔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萬億(2007)。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侯禎塘、吳欣穎、李俊賢(2010)。團體藝術治療活動對國小兒童之同儕關係影響。台灣藝術治療學刊,2(1),87-105。
    凃巧倩(2015)。攝影藝術治療團體方案運用於國小單親兒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姚佳君(2005)。改善兒童語言障礙之簡易音樂治療活動。國教輔導,44(6),47-51。
    施以諾、江漢聲(2003)。運用音樂治療腦傷復健。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2(2),9-15。
    施彥亨、陳淑瑜(2013)。參與學校管樂社團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科成就之影響。藝術教育研究,(26),125-152。
    洪宛君(2016)。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的團體輔導方案對提升經濟弱勢家庭兒童的幸福感和樂觀信念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洪瑞黛、林清文、陳淑貞(2015)。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於認知行為取向情緒管理課程對大學生之學習成效研究。弘光學報,(76),51-73。
    洪寶蓮、方世華、蔡淑華(2015)。表達性藝術治療方案對醫學生情緒管理之影響。通識教育學報,(18),1-28。
    胡其明(2015)。運用多媒材藝術教學活動提升情緒行為困擾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張乃文(2004)。兒童音樂治療: 台灣臨床實作與經驗。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婉玶(2016)。從教育機會均等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33-37。
    張婉瑜(2009)。台北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困擾,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淑敏、宋惠娟(2005)。音樂治療與兒童照護。護理雜誌,52(6),71-75。
    張詠寧(2017)。經濟弱勢單親父親的親職經驗與挑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張碩文(2009)。單親父親親職實踐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離婚經濟弱勢者為例(未出版之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張學善、林旻良、葉淑文(2010)。大學生情緒智慧,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關係探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2(2),1-25。
    教育部統計處。偏遠地區國中小地理資訊查詢系統。台北市:教育部,取自:http://stats.moe.gov.tw/remotegis/
    梁佳臻(2015)。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國小高關懷團體實施回顧。諮商與輔導,(358),46-49。
    許依婷(2014)。國小低年級弱勢兒童生活適應團體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純惠(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聆聽教科書音樂欣賞曲之情緒反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許素娟(2018)。學習障礙學生的補救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7),51-54。
    郭靜佳(2013)。彩虹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低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學位論文,1-90。
    陳淑瑜(2006)。發展音樂治療的理論和應用。國小特殊教育,(42),10-22。
    陳淑瑜(2013)。特殊兒童音樂治療之音樂選擇和樂器應用。國小特殊教育,(56),17-40。
    陳淑瑜(2017)。以整合式音樂治療行動方案改善一位自閉症兒童嚴重自傷行為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3),63-91。
    陳淑慧(2009)。表達性藝術團體之實施對提昇弱勢兒童自我概念之效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惠君、宋麗玉(2000)。單親父母之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情緒適應之相關性硏究-以高雄縣向日葵聯誼會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1-54。
    陳雅鈴(2006)。貧窮如何影響學童。教育研究月刊,(146),87-101。
    陳慧蓉、張郁雯、薛承泰(2018)。脈絡因素、學業自我概念、與學習投入對學業表現的影響:臺灣國小三年級經濟弱勢與一般學生之比較。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2),73-107。
    彭于峯(1985)。馬拉松團體。師友月刊,(218)。
    曾端真(2005)。弱勢兒童的關懷與輔導。教師天地,137,28-33。
    童小珠、蕭佳雨、李政廉(2016)。弱勢兒童品格教育方案處遇成效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6),131-144。
    黃元彥、劉旨峯、黃瓊葦(2012)。參與線上課業輔導之敘說探究:弱勢學生,偏鄉教育,線上課輔之經驗省思。人文社會學報 (Journal of 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8(3),189-216。
    黃卉茹(2016)。表達性藝術治療運用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諮商與輔導,(363),7-9。
    黃彥超(2016)。偏鄉小校發展之思維: 學校特色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38-42。
    黃秋霞(2016)。淺談高風險學童的教育隱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184-189。
    黃傳永(2016)。音樂治療在兒童輔導的運用-以發展性音樂治療為例。諮商與輔導,(362),21-24。
    黃詩媛、鄭芬蘭(2016)。啟發學習力躍升方案對國小偏鄉弱勢學童之實驗研究。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41),1-25。
    黃儒傑(2018)。經濟弱勢學生目標設定、認知負荷與學習意志力之研究: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國小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9(3),391-411。
    廖怡甄、顏永杰、應純哲(2013)。護理人員參與音樂治療訓練之行為意圖研究。寶建醫護與管理雜誌,11(2),44-57。
    廖治雲(2011)。經濟弱勢家庭的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韌性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廖婉臻(2018)。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對改變高關懷國中生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廖莉安、鄭家惠、廖焜福(2010)。國小學童性別及動作技能與同儕互動關係研究。運動研究,19(2),1-11。
    劉若蘭、蔡昕璋、李育齊(2016)。一所公立大學經濟弱勢學生學習與校園經驗及輔導資源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5(3),9-29。
    劉燕萍、陳毓文(2016)。經濟弱勢少年半工半讀經驗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壓力過程觀點。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7),43-94。
    劉櫻婕、盧姵綺(2017)。藝術教育治療取向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之影響。藝術教育研究,(34),93-128。
    蔡于君(2010)。以家長觀點探討經濟弱勢特殊需求幼兒家庭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蔡孟玶(2009)。台灣音樂治療之發展與實施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宜臻(2016)。逆風的祝福-原住民經濟弱勢單親家庭之青少年的復原力展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淑慧、沈俊毅(2013)。「Wii太鼓達人」遊戲融入國民中學音樂節奏教學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5(2),1-26。
    蔡憓嘉(2016)。幼兒園教師運用認知行為取向遊戲治療改善幼兒攻擊行為、利社會行為、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衛生福利部統計專區。台北市:衛生福利部,取自:http://dep.mohw.gov.tw/DOS/lp-1744-113.html
    鄭立群(2005)。發展性音樂治療對國小ADHD兒童注意力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盧鴻文(2015)。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安置機構青少女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臺灣諮商心理學報,3(1),79-105。
    蕭玉佳(2011)。凌寒待暖陽:國小經濟弱勢生學習生活與學習文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蕭玉佳、張芬芬(2013)。國小經濟弱勢生學習生活與學習文化之個案研究-凌寒待暖陽。課程與教學,16(1),35-67。
    蕭琮琦、古允文(2010)。以能力建構為歷程的脫貧策略:台灣的實務工作經驗。復興崗學報,(100),65-79。
    賴俐月(2011)。背景音樂影響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錢怡君(2015)。台灣音樂治療市場與創新服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簡良平(2010)。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3(2),37-64。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羅興發、林淑碧(2016)。縮短城鄉落差 留住每位學生-以苗栗縣坪林國小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05-110。
    竇金城(2008)。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性行為與人際關係問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72),14-17。
    龔心怡、李靜儀(2015)。影響國中經濟弱勢學生之學業表現與中輟傾向之因素:「脈絡-自我-行動-結果」之動機發展自我系統模式為取向。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4),55-92。

    英文部分
    Bowes, J., Grace, R., & Hodge, K. (2012). Children,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Contexts and consequences.
    Boxill, E. H. (1981). A continuum of awareness: Music therapy with the developmentally handicapped. Music Therapy, 1(1), 17-23.
    Boxill, E. H. (1985). Music therapy for the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Aspen Publishers.
    Boxill, E. H. (1997). The miracle of music therapy: Barcelona Publishers.
    Boxill, E. H., & Chase, K. M. (2007). Music therapy fo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Pro-Ed.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yant, G. A., & Barrett, H. C. (2007). Recognizing intentions in infant-directed speech: Evidence for universal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8), 746-751.
    Cohen, J. (1992). A power primer.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2(1), 155.
    Črnčec, R., Wilson, S. J., & Prior, M. (2006). The cognitive and academic benefits of music to children: Facts and fi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6(4), 579-594.
    Dissanayake, E. (2008). If music is the food of love, what about survival and reproductive success? Musicae scientiae, 12, 169-195.
    Edwards, J. (2016).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Therap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dwards, J., & Noone, J. (2016). Developmental music therapy.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Therapy.
    Erikson, E. H. (1993). Childhood and society: WW Norton & Company.
    Freud, S., Strachey, J., & Richards, A. (1977). On Sexuality: 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and Other Works.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Under the General Editorship of James Strachey. The Present Volume Compiled and Edited by Angela Richards: Penguin Books.
    Gaston, E. T. (1968). Music in therapy: Macmillan College.
    James, M. R., & Freed, B. S. (1989). A sequential model for developing group cohesion in music therapy.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 7(1), 28-34.
    Khalfa, S., Bella, S. D., Roy, M., Peretz, I., & Lupien, S. J. (2003). Effects of relaxing music on salivary cortisol level after psychological stres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999(1), 374-376.
    Malloch, S. E., & Trevarthen, C. E. (2009). Communicative musicality: Exploring the basis of human companionshi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chmias, M., Gunnar, M., Mangelsdorf, S., Parritz, R. H., & Buss, K. (1996).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stress reactivit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security. Child development, 67(2), 508-522.
    Oldfield, A. (2016). Family Approaches in Music Therapy Practice with Young Childre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Music Therapy, 158.
    Piaget, J. (1999). The stages of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The Blackwell reader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6, 35.
    Sandness, M. I. (1991). 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music therapy groups: A review of theoretical models.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 9(1), 66-72.
    Shaffer, J., & Galinsky, M. (1974). Models of Group Therapy and Activity Training. I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kinner, E. A., Edge, K., Altman, J., & Sherwood, H. (2003). Searching for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category systems for classifying ways of cop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2), 216.
    Standley, J. M., & Hughes, J. E. (1996). Documenting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objectives and benefits of a music therapy program for early intervention: A behavioral analysis.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 14(2), 87-94.
    Stern, D. N. (2010). Forms of vitality: Exploring dynamic experience in psychology, the arts, psychotherapy, and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runk, B. (1981).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the emotional content of music.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mphred, D. A., Lazaro, R. T., Roller, M., & Burton, G. (2013).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E-Book: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Wood, M. M. (1974). Developmental music therapy: Rutland Center and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College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Wood, M. M., & Rutland, C. (1974). Developmental music therapy. Athens, Ga. : Lawrence, Kan.: Athens, Ga. : The Rutland Center :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College of Education
    Lawrence, Kan. : distributed b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sic.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