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佳玲
論文名稱: 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沈慶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社會參與幸福感
英文關鍵詞: Social participation, Well-be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幸福感的現況及其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其社會參與及幸福感之差異情形。問卷調查以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為母群體,採便利取樣及滾雪球的方式,針對臺北縣47所國小,820位學校教師發放「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概況調查問卷」,回收率為96.46%,有效問卷為779份,可用率為98.48%。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數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臺北縣國小教師之社會參與及幸福感皆為良好。
    二、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健康狀況與社會參與程度達顯著正相關;此外離婚或分居、有宗教信仰、有再度就業、家人很支持參與社會活動的退休教師,其社會參與之狀況較佳。
    三、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健康狀況與幸福感達顯著正相關;此外教育程度研究所以上、有再度就業、家人很支持參與社會活動的退休教師,其幸福感較佳。
    四、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愈高、時間愈長則幸福感愈佳。
    五、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之背景變項與社會參與對幸福感的預測力達顯著水準者共有六個,依序為「進修學習」、「休閒活動」、「健康狀況」、「家人支持」、「志願服務」、「宗教活動」。
    六、依據本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退休教師之建議
    1.體認社會參與的重要,主動積極參與,提高自我幸福感。
    2.規畫進修學習為退休生活的一部份,以發展個人興趣與專長。
    3.重視生理健康的需求,加強自我保健觀念,維護身體健康。
    (二)對教育機關單位之建議
    1. 協助成立退休教師聯誼交流組織,建立經驗分享的機制。
    2. 規劃退休前後的教育課程,加強資訊宣傳管道,落實終生學習的理念。
    3. 重視退休教師人力市場,發展退休教師人力資源銀行。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of retir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and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teachers’ backgrounds on their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776 retired teachers from 47 elementary school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data.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It was nice about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 of the retir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health and level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retir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Besides,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was better when they divorced or separated, had religious belief, re-employed, and had the family support.
    3. There wa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ir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the retir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Besides, their well-being was better when they graduated from graduated school, re-employed, and had the family support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articipation.
    4. The deeper was the level and the longer was the tim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retir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the better was the well-being.
    5. Six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retir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County got significant level to predict retired teacher's well-being. They were further study, leisure activity, health, family support, volunteer service, and the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tur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se conclusions, it also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to readers:
    1. For retired teachers:
    (1)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it positivel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well-being.
    (2) Arrange further learning to be part of retired life to develop individual interest and profession.
    (3) Strengthen the idea of self-health, take care and maintain the individual health.
    2.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1) Assist teachers to establish the exchange network to enhance teacher’s experience sharing.
    (2) Plan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retiring or retired teachers, and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to carry out the lifelong learning.
    (3) Build the labor market of retired teachers to expanse the human resourc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參與之相關文獻 9  第二節 幸福感之相關文獻 27  第三節 社會參與和幸福感之關係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 81  第二節 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之分析 85  第三節 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幸福感之分析 106  第四節 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和幸福感之相關情形 122  第五節 臺北縣國小退休教師幸福感之預測分析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8 參考文獻 143 附 錄 一、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和幸福感概況調查 (建立專家效度之問卷 156 二、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和幸福感概況調查 (預試問卷 163 三、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和幸福感概況調查 (正式問卷 167

    一、 中文部分
    中國時報(2008.10.16)。成功老化做個快樂長壽族。2009.09.05取自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3&id=2825
    內政部統計處(2010)。98年底人口結構分析。2010.03.20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3779&page=2
    公務人員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2008)。最近10年教育人員退休、資遣之平均年齡。2009.09.05取自http://www.fund.gov.tw/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Paulo, Freire原著。臺北:巨流。
    王素蘭(2004)。家中一寶退休生活擔任志工必要性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3。2009.10.15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43/43-25.htm
    王麗容 (1994)。老年婦女的生理、心理及社會調適:個人屬性與家庭照顧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石集成(1991)。老人角色失落感、社會網絡疏離感及經濟不安全感對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2009.09.05取自http://law.moj.gov.tw/fn.asp
    朱妙芳(2009)。臺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坤連(1995)。退休人員生活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教育退休人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明若(2005)。健康促進與社區參與。2009.09.06取自http://www.sh.xinhuanet.com/zhuanti/jiankang/10.doc
    江亮演(1988)。台灣老人生活意識之研究。臺北:蘭亭書局。
    行政院主計處(2009)。97年簡易生命表提要分析。2009.09.05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Life/97年簡易生命表提要分析.pdf
    何照義(1991)。臺北市中老年齡人口之生活及消費型態調查研究。東吳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報告。產經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委託。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明隆(2006) 。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
    吳貞緣(2004)。宗教信仰與參與度對老年人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之影響。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珩潔( 2002) 。大臺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靜吉、郭俊賢(1996),大學生快樂來源量表之建立,中國測驗學會年刊,43(47),263-278。
    吳靜誼(2008)。高雄市老年人生命態度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民璿(1990)。都市居民心理動機及其社會參與型態,青少年社會參與與社會適應,27-57。臺北:巨流。
    呂寶靜(1996)。增進老人社會參與之政策規劃。跨世紀老人醫療、福利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7-64。臺北:厚生基金會。
    呂敏昌 (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再發(2003)。高雄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春梅(1999)。國民小學教師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嵩義(2007)。高齡學習者學習偏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高雄。
    李瑞金(1994)。臺北市銀髮族社會參與需求研究。臺北:財團法人臺北市行天宮。
    李瑞金(1996)。高齡者社會參與需求-以臺北市為例。社會建設,95,7-19。
    沈佳蓉(2006)。退休教師志願參與學校服務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沈清松(1991)。生命的實現與開放。中國人的快樂觀-淡泊與壑達。臺北:張老師文化。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援、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三衛(1996)。老年生活品質:非制度化功能支援網路對老年主觀幸福的影響— 台灣之例子。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援之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勝義(1990)。老人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臺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林勝義(1993)。退休後休閒和社會參與的規劃。成人教育,16,24-27。
    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邱民華(2003)。台南縣中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邱珍琬(2001)。淺談老人諮商。輔導季刊,37(1),30-38。
    邱翔蘭(2004)。高雄市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教裕(1992)。美國老人休閒文康活動理論與實務。老人文康活動場所觀摩研討會實錄,69—92。
    洪千雅(2009)。高齡者休閒活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胡中宜(1997)。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唐存敏(2004)。高齡者參與教會活動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美玲(2002)。在退而休與退而不休之間──四位國中教師提前退休初期適應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怡(2004)。社會建構下高齡者社會適應歷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素紅(1996)。老人寂寞與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高醫護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靖姿(2008)。退休生活型態與退休者幸福感理論建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梁以君(2004)。國民中學退休教師參與志願服務現況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文教行政人員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論文,未出版,高雄。
    莊耀嘉黃光國(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
    許坋妃(1997)。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許忠信(2003)。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毅貞(1993)。鹿港地區65 至74 歲社區老人之老人態度、社會支持、健康狀態與憂鬱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怡伶(1995)。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俊賢(1994)。大學生的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麗安(1982)。老人心理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佑淵(2007)。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君怡(2005)。參與休閒活動之高齡者其健康知覺、經濟知覺、社會支持、休閒覺知自由、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長青學苑為例。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美惠(2006)。台南縣退休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素幸譯(2004)。不斷幸福論。Stefan Klein原著。臺北:大塊文化。
    陳毓茹(2005)。高雄縣市成人宗教態度、家庭支持與幸福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畹蘭(1992)。台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慧芝(1994)。老年慢性疾病生活適應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慧姿(2006)。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 (1),115-137。
    陸洛、施建彬譯(1997)。幸福心理學。Michael Argyle 原著。臺北:巨流。
    曾貝露(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美玲(1991)。老年人終老覺知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中市老人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曾美玲(1992)。老年人中老覺知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中市老人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曾豔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程又強(1985)。公職退休老人心理適應之相關因素暨「結構式會心團體」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華意蓉譯(1987)。老年心理學。井上勝也、長嵨紀一原著。臺北:五洲出版社。
    黃正鵠與楊瑞珠(1998)。青少年對社會治安的態度與看法。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之分析與探討專案研究,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富順(1995)。老化與健康。臺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1998)。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銀髮族。永不西沉的太陽—銀髮族的生涯經營,10-18。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編印。
    黃璉華(1992)。老人生活滿意度相關之因素分析研究。護理雜誌,3(4),37-47。
    黃瓊妙(2000)。臺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鬱婷(1995)。親子溝通、因應方式與老年人幸福感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中芳(1997)。需要這樣細分嗎?。本土心理學研究,8,153-158。
    楊中芳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Andrews, F, M., & Robinson, J. P.原著。臺北:遠流。
    萬育維(1993)。老年人的再教育與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64,91-93。
    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關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文輝(1993)。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文輝、徐麗君(1991)。老人社會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
    蔡坤良(2004)小琉球漁村老人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明霞(2008)。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之教師其角色衝突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鍾肇騰(1999)。老人教育參與者、非參與者教育態度與規範失調之比較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藍春琪(1993)。老人主、客觀社會支持來源的異同與生活滿意程度。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羅振宏(2004)。高雄市國中退休教師參與社區終身學習推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羅凱南(2001)。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華容(2006)。宗教信仰與幸福感:以日蓮正宗基金會信徒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琬玲(2007)。退休教師社會參與與老化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鐘偉晉(2009)。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二、 英文部分
    Andrews,F.M.,&Withey,S.B.(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ing.New York;Plenum.
    Argyle, M.(1987).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New Yourk:Methuen
    Booth, A.(1972).Sex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7 ,183-192.
    Campbell,A.(1981).The sense of Well-Being in America.New York: McGraw-Hill.
    Costa,P.T.&McRae,R.R.(1980).Somatic complaints in males as a function of age and neuroticism: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3,245-257.
    Diener,E. (1984).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95, 542-575.
    Diener,E.,Lucas,R.E.,&Scollon,C.N.(2006).Beyond the hedonic treadmill: Revising the adaptation theory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61(4),305-314
    Diener,E.,Lucas,&Richard,E.(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125(2),276-303.
    Dorfman,L.T.(1995).Health, financial status,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retired rural men and women: Implication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21(7),653-669.
    Glaser,K.,Evandrou, M.,& Tomassini, C.(2006).Multiple role occupanc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midlife wives and husbands in the United 188 Kingd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63(1),27-47.
    Kivet,V.R.(2000). Very-Old Rural Adults: Functional Status and Social Support.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1(3),58-78.
    Maslow,A.H.(1968).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Princeton: Van Nostrand.
    Matras,J.(1990).Socialogical theories of aging in old age.Dependence,obligations, and entitlements a new sociology ofaging,the life course, and the elderly. Prentice-Hall,Inc.
    Rice,S.(1989).Single, Older Childless Women: Difference between Never-Married and Widowed Woman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13,(3),35-47.
    Shapiro,D.(1988).Variability of self reports of physic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uce No. ED 300 754)
    Smits,C.H.M.,Rijsselt,R.J.T.Van,Jonker,C.,&Deeg, D.J.H.(1995).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0 ,325-331.
    Spreitzer,E.&Snyder,E.(1974).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aged.Journal of rontology,29,454-458.
    Stock,W.A.,Okun,M.A.,& Benin,M.(1986).Structure od subjective well0-being among the elderly.Psychology and Aging,1,91-102.
    Thompson, R.(2006). Social participation or social distancing: agency, personal & community leadership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ACRO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Sydney, Australia.
    Wood,W.,Rhodes,N.,& Whelan,M.(1989).Sex differences in positive well-being : A consideration of emotional style marital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106(2),249-264.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