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燕瑜
論文名稱: 新竹市市郊居民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以茄苳里和南隘里為例
指導教授: 陳國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新區域地理維生方式社會網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維生方式」為主軸切入,探究新竹市南郊茄苳里和南隘里居民於不同時期所發展出的維生方式,以及與居民維生活動相關的社會網絡,並將其社會網絡落實在地表空間,最後,比較兩里居民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異同,再進一步歸納導致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變遷的主要因素。

    研究區居民的維生方式由農業社會時期以農業維生,農民間透過地緣、血緣關係相互放伴、換工;到了工業化社會時期轉變為以通勤從事非農產業活動為主,農業採兼業經營,勞力來源改由現金雇工;一直到後工業社會時期,居民非農產業活動的維生技術開始提升,農業出現粗放稻作與新式農業的兩極化發展,而產銷班的成立輔助了農民的產銷活動。至於居民的社會網絡則由地緣、血緣和姻親關係的維繫,新增了業緣的支持系統。再者,居民農業產銷、就業通勤與通婚的空間分布由以新竹縣市、苗栗縣竹南鎮與頭份鎮等地為主,逐漸擴及全台,甚至跨越了國界的藩籬。

    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過程中,人與地的關係由緊密連結而趨於疏離,近年來則因為有機農業的發展而找回人地間的平衡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由互惠互賴而變得疏離孤立,居民間的社會網絡更多元複雜;地與地的關係由封閉受限而趨於開放流動,地域間的連結也更為密切。

    比較兩里居民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過程,其實大致相同,較不同的是:
    1. 農業社會時期,土地所有權限制南隘里居民農作物的選擇。
    2. 民國80年代以來,茄苳里居民在地自營服務業維生,與市場需求的形成有關。
    3. 民國93年以來,交通區位影響兩里居民發展新式農業的類型,以及非農就業的空間分布。

    由本研究的結果可知,國家政策、市場需求和居民的個人條件是促使維生方式改變的關鍵因素,而社會網絡也扮演著支持維生活動運作、轉型的重要角色。再者,維生方式與居民組成的轉變,導致血緣聚落產生質變,加上國家政策促使產銷班成立後,居民的社會網絡除了既有的地緣、血緣和姻親關係之聯繫,還新增了業緣的支持系統。此外,交通革新,以及居民個人的品牌信譽、社經條件,是促使社會網絡空間分布擴大的關鍵因素,而交通區位則進一步影響居民發展新式農業的類型,以及非農就業的空間分布。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0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03 第三節 研究概念……………………………………………………… 07 第四節 資料取得與名詞定義………………………………………… 10 第五節 研究區概況…………………………………………………… 13 第二章 農業社會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 21 第一節 農業社會的農業經營………………………………………… 22 第二節 農村副業與非農產業活動…………………………………… 41 第三節 農業社會的社會網絡………………………………………… 45 第四節 小結…………………………………………………………… 55 第三章 工業化社會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 56 第一節 工業化社會的農業經營……………………………………… 57 第二節 工業化社會的非農產業活動………………………………… 61 第三節 工業化社會的社會網絡……………………………………… 64 第四節 小結…………………………………………………………… 77 第四章 後工業社會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 78 第一節 後工業社會的農業經營……………………………………… 81 第二節 後工業社會的非農產業活動………………………………… 94 第三節 後工業社會的社會網絡……………………………………… 96 第四節 小結…………………………………………………………… 110 第五章 結論………………………………………………………………… 111 參考文獻……………………………………………………………………… 115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陳國川
    1995 《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1996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八新竹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2 《清代雲林地區的農業墾殖與活動型式》,地理研究叢書第二十九
    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5 《續修新竹市志,卷一,土地志》,新竹: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施添福
    1997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冊)》,宜蘭: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9 《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服務部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學明
    1986 《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4)。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1928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
    臺灣省政府地政處
    1997 《臺灣省政府地政處志》,南投:臺灣省政府地政處。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1976 《臺灣省新竹縣志,卷六,經濟志》,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
    1986 《光復後台灣農業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
    第十八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進慶著,王宏仁等譯
    1992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人間臺灣政治經濟叢刊第二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
    林寶
    1980 《臺灣農家要覽上》,頁375-394,台北:豐年社。
    李良
    1980 《臺灣農家要覽上》,頁398-403,台北:豐年社。
    王傳釗
    1995 《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一)》,頁139-146,台北:豐年社。
    馬蔭春
    1980 《臺灣農家要覽上》,頁475-501,台北:豐年社。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著
    1986 《台糖四十年》,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宋細福
    1980 《臺灣農家要覽上》,頁1046-1050,台北:豐年社。
    彭作奎
    1995a《臺灣農家要覽綜合篇》,頁145-186,台北:豐年社。
    劉益男
    1980 〈罐頭食品工業與農村〉,《臺灣罐頭年鑑:民國43年~68年》,頁
    204-210,臺灣區罐頭食品工業同業公會。
    黃弼臣
    1980 《臺灣農家要覽上》,頁695-700,台北:豐年社。
    李信芳
    1980 《臺灣農家要覽上》,頁803-815,台北:豐年社。
    吳育臻
    2000 《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二)期刊、論文集
    陳國川
    1988 〈新竹市非農產業活動的性質與分布〉,《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
    14期,頁123-16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熊瑞梅
    1995 〈社會網絡的資料蒐集、測量及分析〉,《社會調查與分析 : 社會
    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頁313-35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
    彭作奎
    1995b〈台灣農業發展之回顧與展望〉,《臺灣經濟》,第226期,頁12-
    51,南投: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及研究考核會。
    施添福
    1991 〈台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
    《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7期,頁39-6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
    系。
    袁世芬
    2006 〈農地興建農舍管制政策之探討—農業發展條例修正後農舍政策之檢
    討〉,《現代地政人與地》,第301期,頁3-9。

    (三)學位論文
    謝英俊
    1982 《新店地區都市化現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管志明
    1990 《台北市郊區發展的地理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
    趙汝雄
    1990 《豐原山坡地土地利用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余銘家
    1991 《板橋地區聚落發展與生活環境之演變》,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謝元入
    1994 《臺南市都市發展與郊區化之研究-以仁德鄉及永康鄉為例》,中國
    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敏蕙
    1995 《台北都會郊區化與郊區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夏黎明
    1985 《大城鄉四股與尤厝的生活方式—位置與地點的解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峻嘉
    1987 《山村生計活動之變遷—新竹五峰鄉桃山村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娟
    1998 《澎湖望安島與將軍澳嶼維生方式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宣伊
    2004 《彰化縣王功地區居民維生方式變遷與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楊靜如
    2005 《台南縣龍崎鄉居民的經濟活動與生活週期的變遷1945~200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湘櫻
    2006 《落地生拓—桃園龍潭鍾家的定根與生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
    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李宜萍
    2006 《產業移民聚落的發展—屏東縣鹽埔鄉大山寮與三十座的個案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陳曉玲
    2006 《太魯閣族生活方式之變遷—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個案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傳
    2001 《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曉瑛
    2006 《社會網絡與產業發展之關係-以台中縣后里鄉花卉產業為例》,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陳奕先
    2007 《從資源共享的角度探討地方產業之經營:以新港洋桔梗和大社、燕
    巢印度棗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玫芳
    2007 《戰後埔鹽鄉農業土地經營方式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
    系教學碩士論文。
    吳寶秀
    1990 《臺灣製造業員工個人社會網絡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葉宛錡
    2001 《阿蓮區域社會空間結構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鍾寶珍
    1992 《惡地上的人與地-田寮鄉民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內涵》,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秋瑾
    1998 《嘉義縣竹崎鄉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吳連賞
    1990 《臺灣地區工業發展的過程及其環境結構的變遷》,中國文化大學地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明怡
    2006 《全球化過程中城鄉關係的轉變與鄉村的回應—台北市和中港溪中上
    游地區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崇武
    2005 《桃園縣觀音與新屋地區的農業經營特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
    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二、地圖資料
    新竹市地政事務所
    昭和六年,新竹州新竹市茄苳湖段、香山坑段與南隘段1:1200地籍圖。
    內政部出版
    民國八十七年,經建版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第二版。
    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
    民國六十七年版與九十二年版之臺灣地區像片基本圖。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