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盈璋
HUANG,Ying-chang
論文名稱: 奉天承運VS.順天行道---林爽文事件研究
Lin Shuang-Wen Event Study
指導教授: 溫振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林爽文莊大田臺灣民變柴大紀福康安
英文關鍵詞: Lin Shuang-Wen, Zhuang Datian, Taiwan insurgency, Chai Daji, Fu Kung-a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林爽文事件發生於清高宗統治後期,臺灣人民出於生存的需要而拜把結會,官府因為緝捕手段過於激烈,引起以林爽文為首的天地會群眾的反抗。動亂初起,臺灣總兵柴大紀的退縮延誤,使事件逐漸蔓延擴大。之後,雖有福建水、陸兩提督黃仕簡、任承恩及欽差湖廣總督常青先後渡海來臺督軍,戰事卻延宕一年之久未能完結,直到皇帝派出心腹愛將福康安,率領抽調自各省的官軍精銳前來,雙方僵持的局面才獲得解決。
    林爽文事件使朝廷對臺灣的統治政策做了一些改變,其中影響比較重大的約有三項:一是增開對渡口岸,使臺灣北部擁有正式的官方渡口,增進了地方的繁榮發展;二是實施屯丁制度,促成各番社之間的互動聯繫,也導致屯丁新階級的形成與部落人口的減少;三是開放築城,打破了朝廷長久以來不許臺灣建築堅固城垣的禁忌。
    林爽文事件無論是從官方動員的兵力、波及的區域、善後的影響各方面來看,都堪稱是清領時期臺灣最大的動亂。

    Lin Shuang-Wen Event took place during the latter half of the Emperor Kao Tsung’s rule in the Ching Dynasty. In that time, Taiwan locals were accustomed to form organized associations to protect themselves. The officials, however, used high-handed measures to put down such organizations. As a result, Heaven And Earth Association led by Shuang-Wen Lin rebelled against the government. Owing to Chief General Chai Da-ji’s timidity and procrastination during the onset of the riots, the rebellion gradually spread out. Even with the reinforcement from the mainland led by army general Huang Shi-jian and navy general Jen Chen-en of Fu Jian provinc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Governor-general of Hu-Guang provinces Chang Ching, the rebellion could not be suppressed and lasted for over one year. Not until Emperor Kao Tsung assigned General Fu Kung-an, in whom he trusted greatly, to lead elite combat forces from several provinces, did the stalemate be broken.
    After Lin Shuang-Wen Event, Ching dynasty adjusted its controlling policy regarding Taiwan. Among many adjustments were three major changes: (1) Increase of official harbors: More official harbors were opened in northern Taiwan, which helped stimulate local prosperity. (2) Establishment of military farming system: Military farming system promoted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aboriginal tribes and consequently attribu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social class and to the dwindling of the population in tribes’ villages. (3) Building city walls: The long official ban on building walls around cities was lifted.
    In terms of forces mobilized, areas affected and the implication followed, Lin Shuang-Wen Event was the largest insurgency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9 第二章 林爽文事件的起因與演變 第一節 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形勢 …………………………………… 13 第二節 林爽文事件的起因 …………………………………………… 22 第三節 林爽文事件的演變 …………………………………………… 27 第三章 清廷的處理經過與事件失敗的原因 第一節 閩臺地方官員的處理 ………………………………………… 40 第二節 中央派員來臺的處理 ……………………………………… 50 第三節 林爽文事件失敗的原因 ……………………………………… 87 第四章 林爽文事件的善後與影響 第一節 事件的善後 …………………………………………………… 94 第二節 事件的影響之一:增開對渡口岸 ………………………… 110 第三節 事件的影響之二:實施屯丁制度 ………………………… 118 第四節 事件的影響之三:開放築城 ……………………………… 128 第五章 結論 ……………………………………………………………… 135 徵引書目 ………………………………………………………………… 137 附錄 附表一:林爽文事件前臺灣土地開墾概況表 ……………………… 143 附表二:林爽文事件前臺灣人口成長概況表 ……………………… 144 附表三:林爽文、莊大田重要幹部表 ……………………………… 145 附表四:林爽文事件後臺灣綠營添設官兵概況表 ………………… 148 附表五:清代臺灣番屯編制表 ……………………………………… 150 附表六:清領前期臺灣府廳縣城修築概況表 ……………………… 151 附表七:清代文武職官、加銜世職概況表 ………………………… 152 附表八:清領時期臺灣三大民變比較表 …………………………… 154 附表九:林爽文事件大事記 ………………………………………… 154 附圖一:有應公、義民爺牌位 ……………………………………… 159 附圖二:乾隆十一年的彰化縣--莿竹城 …………………………… 159 附圖三:康熙五十六年的諸羅縣--木柵城 ………………………… 160 附圖四:乾隆十一年的臺灣府--木柵加莿竹城 ………………………160 附圖五:乾隆十一年的諸羅縣--土城加莿竹 …………………………161 附圖六:乾隆十一年的鳳山縣--土城加莿竹城 ………………………161 附圖七:乾隆十一年的淡水廳--莿竹城 ………………………………162 附圖八:嘉慶十二年的臺灣府--土城 …………………………………162 附圖九:道光十一年的彰化縣--磚城 …………………………………163 附圖十:淡水八里坌一帶形勢圖 …………………………………… 163 附圖十一:清代臺灣「番屯」屯所及屯地示意圖 ………………… 164 附圖十二:林爽文事件重要聚落圖 ………………………………… 165

    一、史料:(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丁紹儀
    1999 《東瀛識略》,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
    1980—1988 《天地會》,一至五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必昌
    1997 《重修臺灣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王瑛曾
    1997 《重修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佚 名
    1997 《平臺紀事本末》,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吳子光
    1997 《臺灣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余文儀
    1997 《續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周鍾瑄
    1999 《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周 璽
    1997 《彰化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周 凱
    1993 《廈門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林百川、林學源纂輯
    1993 《樹杞林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洪安全主編
    1993 《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七)》,臺北:故宮博物院。
    洪安全主編
    1993 《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八)》,臺北:故宮博物院。
    洪安全主編
    1994 《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九)》,臺北:故宮博物院。
    洪安全主編
    1994 《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十)》,臺北:故宮博物院。
    洪安全主編
    1995 《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十一)》,臺北:故宮博物院。
    洪安全主編
    1997 《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一)》,臺北:故宮博物院。
    洪安全主編
    1997 《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二)》,臺北:故宮博物院。
    范 咸
    1997 《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施 琅
    1995 《靖海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姚雨薌
    1964 《大清律例會通新纂》,臺北:文海出版社。
    連 橫
    2001 《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徐宗幹
    1994 《斯未信齋文編》,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高拱乾
    1997 《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馬齊等
    1964 《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
    陳培桂
    1997 《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陳壽祺
    1993 《福建通志臺灣府》,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陳國瑛
    1959 《臺灣採訪冊》,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高宗
    1997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1979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21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鄂爾泰等
    1964 《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
    黃叔璥
    1997 《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楊廷理
    1996 《知還書屋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7 《臺案彙錄甲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7 《臺案彙錄丙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7 《臺案彙錄丁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7 《臺案彙錄己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7 《臺案彙錄庚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7 《臺案彙錄壬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7 《臺案彙錄癸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4 《臺灣霧峰林氏族譜》,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3 《清一統志臺灣府》,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4 《清史列傳選》,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4 《清耆獻類徵選編》,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7 《雍正硃批奏摺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6 《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 臺灣銀行。
    趙爾巽等
    1977 《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劉如仲、苗學孟編
    1984 《臺灣林爽文起義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劉良璧
    1997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慶柱等
    1964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
    諸 家
    1997 《海濱大事記》,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盧德嘉
    1960 《鳳山縣採訪冊》,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謝金鑾
    1993 《續修臺灣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藍鼎元
    1997 《東征集》,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二、專書:
    丁光玲
    1994 《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伊能嘉矩
    1994 《臺灣文化志》,臺北:南天書局。
    林偉盛
    1993 《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社。
    姜義鎮
    1985 《台灣的民間信仰》,臺北:武陵出版社。
    莊吉發
    1982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莊吉發
    1997 《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張勝彥
    1993 《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
    許雪姬
    1987 《清代台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劉妮玲
    1989 《臺灣的社會動亂》,台北:久大文化公司。
    賴福順
    1984 《乾隆重要戰爭之軍需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賴玉玲
    2005 《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
    竹:新竹縣文化局。
    謝國興
    1993 《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自立晚報社。

    三、期刊論文:
    田金昌
    2006 〈清初民變與治臺政策關係—以林爽文事件為例〉,《史匯》
    10:180--20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
    李天鳴
    2001 〈林爽文事件中的諸羅戰役〉,《故宮學術季刊》19(1):
    151--194。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何孟侯
    2009 〈清代林爽文事件中的原住民〉,《故宮學術季刊》26(4):
    111--14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林良如
    2003 〈林爽文事件之起因與其亂事擴大的因素探討〉,《臺灣人文》
    8:117--15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加豐
    2009 〈圖史互證:院藏「清軍圍捕林爽文圖」與福康安剿捕林爽文之
    役〉,《故宮學術季刊》26(3):105--132。臺北:國立故宮
    博物院。
    於梨華
    1953 〈林爽文革命研究〉,《文獻專刊》4(3):頁27--36。南
    投:臺灣省文獻會。
    陳慧兒
    1954 〈林爽文事變中之義民〉,《臺南文化》4(1):3--19。臺
    南:臺南市政府。
    留國珠
    1976 〈林爽文的抗清運動〉,《臺北文獻》直38:283--298。臺北:
    臺北市文獻會。
    莊吉發
    1970 〈清初天地會與林爽文之役〉,《大陸雜誌》41(12):11--
    32。臺北:大陸雜誌社。
    許文雄
    2001 〈林爽文起事和臺灣歷史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9(1):
    95--150。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許毓良
    2000 〈清代臺灣民變中的港口攻防--以林爽文事件為例〉,《臺南文
    化》48:1--8。臺南:臺南市政府。
    許毓良
    2006 〈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乾隆朝林爽文事件臨陣人數的討
    論〉,《兩岸發展史研究》創刊號:21--65。桃園:國立中央大
    學。
    曹鳳祥
    2002 〈乾隆帝出兵平定林爽文起義的戰略〉,《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
    報》4:36--40。西安: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曹鳳祥
    2003 〈乾隆帝出兵臺灣的戰略得失〉,《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
    103--105。西安: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彭賢林
    1976 〈林爽文事件後的清廷治臺措施〉,《臺灣文獻》27(3):
    183--199。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溫振華
    1985 〈清代臺灣的建城與防衛體系的演變〉,《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
    報》13:253--274。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溫振華
    1996 〈清代臺灣漢人的企業精神〉,收入張炎憲等主編,《臺灣史論
    文精選》上冊:321--355。臺北:玉山社。
    鄭喜夫
    1976 〈清代臺灣「番屯」考〉,《臺灣文獻》27(2):111--130。
    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劉妮玲
    1988 〈林爽文事件再探〉,《臺灣省文獻會四十週年紀念專輯》:
    157--168。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劉 平
    2000 〈天地會與林爽文起義之關係辨正〉,《南京大學學報》4:61-
    -70。南京:南京大學。
    劉 平
    2000 〈林爽文起義原因新論〉,《清史研究》2:92--99。北京:中
    國人民大學。
    劉新慧
    2001 〈試論林爽文起義後清廷的善後措施〉,《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
    生院學報》5:66--7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劉淑芬
    1985 〈清代臺灣的築城〉,《食貨月刊》,14(11-12):484--
    503。臺北:食貨月刊社。
    鍾仁嫻
    2001 〈褒忠義民廟歷史初探〉,收入氏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
    忠義民廟文史專輯》:54--101。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羅烈師
    2006 〈義民信仰的傳播與形成---以臺灣平鎮褒忠祠為例〉,收入賴
    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177--195。臺
    北:南天書局。

    四、學位論文:
    李宜憲
    1989 〈清乾隆朝的臺灣民變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
    究所碩士論文。
    吳青霞
    2006 〈臺灣三大民變書寫研究----以古典詩文為主〉。臺南:國立成
    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劉妮玲
    1980 〈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
    謝仲修
    1997 〈清代屯丁制度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
    羅榮明
    2009 〈林爽文事件與臺灣社會變遷〉。花蓮: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
    學系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