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昭英
論文名稱: 曾鞏序跋文研究
指導教授: 王基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曾鞏序跋北宋
英文關鍵詞: Zeng Gong, the preface and the postscript, the Northern So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5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中國文學史上,唐宋兩代是文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散文,內容充實,句式不拘,語言質樸。而在體制上有許多變化,終於形成了一種成熟。由唐代的韓愈、柳宗元的提唱以後,到了宋代,由歐陽脩、曾鞏、王安石與三蘇最後完成的,因此後人把他們稱為唐宋八大家。
    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成就受到當時很多人的重視,後世被推尊為明代的唐宋派、淸代的桐城派。可是今日對他的評價和從前不同,一般說他的思想固陋、缺乏現實性,儒家思想過分就平淡無味。因此研究曾鞏的成果不多,甚至許多近代著述很少或沒有提到曾鞏。其原因應該是世傳的曾鞏作品不多,而對他的認識不完全。
    本論文要細究曾鞏所處的北宋當時被稱讚的他的文學成就,而選擇序跋文起因於曾鞏的序跋文得到最出色的評價,而且序跋文這種文體在宋代取得了明顯的發展。
    曾鞏的序跋文寫作繼承韓愈、歐陽脩的「文道」系統,其思想基於六經和儒學思想,主張「文以明道」。在序跋文內容方面上,他突破固定格式,運用豐富的史學、文學知識來闡明自己的意見,其寫作藝術上,內容、結構、字句與風格方面都具有曾鞏獨特的藝術魅力。他的序跋文不但受到同時代人的稱讚,而且對後世有巨大的影響,尤其是清代,他成為桐城派的古文宗師。
    本論文主要探討曾鞏的序跋文作品,全文分為七章:第一章論述研究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論述北宋時代背景、曾鞏交友情形與寫作淵源;第三章探討早期與唐宋時期的序跋文;第四章探討曾鞏序跋文的內容分析與思想表現;第五章探討曾鞏序跋文的寫作藝術;第六章探討曾鞏與同時期歐、蘇、王之比較;第七章探討曾鞏序跋文創作的成就、評價與影響;最後第八章結論。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re the great periods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especially, classical composition with its plenitude contents in non-rhymed style, and its simple language. Its literary style metamorphoses, and finally reaches a mature form. After a literary promotion by Han Yu and Liu Zongyuan of Tang Dynsty, by Ouyang Xiu, Zeng Gong, Wang Anshi and Su family of Song Dynasty, a classical prose regains its own right. So, they are later called as Tang and Song Eight Great Writers.
    Zeng Gong is one of the Tang and Song Eight Great Writers, his achievements are highly labeled by literati at that time, and entitled as Tang-Song group of Ming Dynasty and Tong-Cheng group of Qing Dynasty. But our current appraisal of his works is not the same as the past. Generally speaking, his thought is outdated, far fetch from pragmatism, and his Confucian thought is so excessive that his writings are insipid. For this reason, any research on him is rare to find, and he is not mentioned even in many modern contributions. It is probably because his works are handed down in a small amount. Thus, our recognitions on his works are limited.
    My thesis aims to analyze in depth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which are praised by his contemporaries in Northern Song period. My study focuses upon his way of writing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in his prose which are high-ranged in criticism. In addition, “the preface and the postscript” as a literary style shows its outstanding development in Song time.
    Zeng Gong’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are to succeed Han Yu and Ouyang Xiu’s epitomization of “Wendao”, his literary thoughts are grounded upon Chinese Classics and Confucianism, called as “wen yi ming dao”. He claimed that writing should be a way of pursuing true ‘Dao’ spirit and the two should strike a balance. The contents of hi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he tried to reject any stereotypes, and apply his competence in history, and literary ideas into his creative enterprise. His literary uniqueness is actualized through his prosaic technique, subject-matter, structure, wording, and stylization. Hi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are not merely appreciated by contemporary writers, and also have a great impact upon later literati, especially Qing Dynasty, he became a master of great learning and integrity of Tong-Cheng group.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objectives, scope and method.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historical backgrounds, his associates and the source of his writings. The third chapter is a study of the charactcristics of the preface and the postscript on early stage and in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ang and Song.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Zeng Gong’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and analyzes his ideas on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his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on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The sixth chapt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s contemporary writers, such as Ouyang Xiu, Su Shi and Wang Anshi. The seventh chapter explores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and influences. Moreover, this chapter still discusses later generation's comments on Zeng Gong’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The final chapter is a summary of this thesis.

    第壹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範圍……………………………………………………………0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04 第貳章 北宋時代背景、曾鞏交友情形與寫作藝術的淵源………05 第一節 北宋時代背景與館閣時期………………………………………05     一、北宋時代背景………………………………………………………05     二、館閣與館閣時期之曾鞏……………………………………………09   第二節 曾鞏重要交友情形…………………………………………………14     一、歐陽脩………………………………………………………………14 二、蘇軾………………………………………………………………15     二、王安石………………………………………………………………15 第三節 曾鞏序跋文寫作藝術的淵源………………………………………17 一、兩漢文學家的影響………………………………………………17 二、唐宋文學家的影響………………………………………………19 第參章 序跋文的意義與發展………………………………………21 第一章 序跋文的意義……………………………………………………21   第二章 唐以前的序跋文…………………………………………………24   第三章 唐代序跋文…………………………………………………………26 第四章 宋代序跋文…………………………………………………………27 第肆章 曾鞏序跋文的主要內容與思想表現………………………30 第一節 主要內容…………………………………………………………30     一、序文…………………………………………………………………30     二、題跋文………………………………………………………………33 第二節 序跋文的思想表現…………………………………………………34 一、 經學思想與政治觀…………………………………………………34 二、 文學思想……………………………………………………………41 三、 史學思想……………………………………………………………49 第伍章 曾鞏序跋文的寫作藝術……………………………………52 第一節 內容……………………………………………………………………52 一、 反映現實的傾向……………………………………………………52 二、 長於說理……………………………………………………………53 第二節 結構……………………………………………………………………56 第三節 修辭……………………………………………………………………59 一、 設問…………………………………………………………………59 二、 感嘆…………………………………………………………………60 三、 譬喻…………………………………………………………………61 四、 映襯…………………………………………………………………61 五、 引用…………………………………………………………………62 六、 對偶…………………………………………………………………62 七、 排比…………………………………………………………………63 八、 層遞…………………………………………………………………64 九、 錯綜…………………………………………………………………64 第四節 風格……………………………………………………………………64 一、 典雅、平易…………………………………………………………64 二、 含蓄、簡潔…………………………………………………………66 三、 陽剛、陰柔之美……………………………………………………67 四、 樸質醇厚的語言……………………………………………………69 第陸章 曾鞏與歐、王、蘇序跋文之比較…………………………72 第一節 唐以前與唐宋時期序跋文的比較……………………………………72 第二節 曾鞏與歐、王、蘇序跋文的比較…………………………………73 一、歐、王、蘇散文的總體的風格……………………………………73 二、相同點與相異點…………………………………………………78 第柒章 曾鞏序跋文的成就、價值、評價與影響…………………87 第一節 曾鞏序跋散文的成就與價值……………………………………87 一、 曾鞏序跋文的成就…………………………………………………87 二、 曾鞏序跋文的價值…………………………………………………89 第二節 後世對曾鞏序跋散文的評價………………………………………89 一、 宋代…………………………………………………………………89 二、 元、明代……………………………………………………………91 三、 清代…………………………………………………………………92 第三節 曾鞏序跋文對後世的影響…………………………………………92 一、 宋代…………………………………………………………………92 二、 元、明代……………………………………………………………94 三、 清代…………………………………………………………………95 第捌章 結論…………………………………………………………100 附錄……………………………………………………………………103 參考書目………………………………………………………………109

    一、專書
    (一)曾鞏的文集
    《元豐類稿》,收入《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曾鞏全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3月。
    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二)古籍(先按照時代,再依作者姓名首字筆劃排列)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東漢]高誘:《戰國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唐]王勃:《王子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唐]白居易:《白香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唐]李翺:《李文公集》,收入《四部叢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唐]柳宗元:《柳河東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0月。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宋]李塗:《文章精義》,收入陳騤撰:《文則》,臺北:莊嚴出版社編輯部,1979年。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陳師道:《後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9月。
    [宋]黃庭堅:《山谷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黃庭堅:《山谷集》,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劉弇:《龍雲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收入《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歐陽脩撰、李逸安點校:《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3月。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3月。
    [宋]蘇軾:《東坡題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蘇軾:《東坡全集》,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軾撰、楊家駱編:《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12月。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朱熹:《朱子大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呂祖謙編:《古文關鍵》,臺北:鴻學出版公司,1989年9月。
    [宋]李清照:《李清照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9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9年。
    [元]脫脫撰、陸費逵總勘:《宋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元]虞集:《道園類稿》,收入《元人文集珍本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4月。
    [元]劉壎:《隱居通義》,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8月。
    [明]王愼中:《王遵巖家居集》,臺北:閩南同鄉會,1975年。
    [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文體序說三種: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文章緣起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2月。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4月。
    [清]方苞:《古文約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3月。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吳曾祺:《涵芬樓古今文鈔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清]吳楚材編:《評註古文觀止》,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4月。
    [清]林雲銘編:《古文析義合編》,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9月。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清]姚鼐:《惜抱軒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清]姚鼐輯、王文濡評註:《古文辭類纂評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
    [清]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詩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陳衍:《石遺室論文》,收入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四冊,上海:復但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高步瀛選註:《唐宋文舉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

    (三)現代論著(先按照書名首字筆劃,再依出版先後次序排列)
    張白山:《王安石》,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7月。
    吳復生:《中國文學史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2月。
    呂正惠、蔡英俊編:《中國文學批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7月。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9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明倫書局,1974 年4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9月。
    蔡鍾翔、黃保真、成復旺:《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鴻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12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8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
    石建初:《中國古代序跋史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陳玉剛:《中國古代散文史》,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9月。
    陳柱:《中國散文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3月。
    劉一沾、石旭紅:《中國散文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
    章培恆:《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
    周振甫:《中國修辭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1月。
    劉衍主編:《中國散文史綱》,湖南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7月。
    梁啓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11月。
    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年4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
    蔡芳定:《北宋文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8月。
    成明明:《北宋館閣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張毅:《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
    王水照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7月。
    何忠禮:《宋代政治史》,杭洲: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3月。
    李更:《宋代館閣校勘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3月。
    朱迎平:〈宋代題跋文的勃興及其文化意蘊〉,收入《宋文論稿》,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8月。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1993年10月。
    錢穆:《唐代研究論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4年7月。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新北市:國史館,1986年11月。
    尤信雄:《桐城文派學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75年4月。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6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75年1月。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月。
    夏漢寧:《曾鞏》,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4月。
    魏王妙櫻:《曾鞏文學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收入《古典詩歌研究彙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李震:《曾鞏年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王水照等:《曾鞏研究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震編:《曾鞏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
    高克勤:《曾鞏散文選集》,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9月。
    許仁圖:《新編中國文學史》,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11月。
    高克勤:《新譯曾鞏文選》,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5月。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6月。
    程俱撰、張富祥校證:《麟台故事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2月。

    二、學位論文
    (一)臺灣
    金容杓:〈曾鞏散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李珠海:〈唐代序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羅克林:〈曾鞏學術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簡彥姈:〈曾鞏館閣期散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鄢志明:〈曾鞏書序文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二)大陸
    林俊相:〈蘇軾散文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張百軍:〈宋代的書跡著錄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包忠榮:〈宋代南豐曾氏與文學〉,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三)韓國
    김종섭(金鍾燮,Kim Jong-seob):〈曾鞏散文硏究〉,首爾大學校大學院碩士論文,1990年。
    홍요한(洪堯翰,Hong Yo-han):〈曾鞏硏究:散文을 中心으로=曾鞏硏究:以散文爲中心〉,明知大學校大學院碩士論文,1993年。
    한지희(韓智熙):〈구양수의 생애와 작품연구 = 歐陽修的生涯及其作品硏究〉,成均館大學校教育大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三、期刊論文
    (一)臺灣
    姚振黎:〈曾鞏散文寫作藝巧發微〉,《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7期,1989年6月。
    宋晞:〈宋代學術與宋學精神〉,《華岡文科學報》20卷,1995年4月。
    柯慶明:〈「序」「跋」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7月。
    張忠智、莊桂英:〈秦觀序跋文析論〉,《遠東學報》24卷1期,2007年3月。

    (二)大陸
    王琦珍:〈學術自應超董賈,文章元不讓韓歐〉,收入《文學遺產》,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4號。
    王河:〈歐陽修、王安石與曾鞏散文藝術風格之比較〉,《江西社會科學》,1987年4月。
    魏耕原:〈曾鞏書序考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7 卷3期,1998年9月。
    張靜:〈唐代序文研究述評〉,《鄭州大學學報》第34卷3期,2001年5月。
    申夏:〈曾鞏的史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南方文物》第4期,2003年。
    李天保:〈曾鞏文學思想與其散文創作實踐〉,《社科縱橫》第21卷4期,2006年4月。
    劉清菊、張麗英:〈曾鞏散文風格探討〉,《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7年。
    葛懷東:〈曾鞏整理古籍的活動與影響〉,《中國典籍與文化》3期,1999年。

    (三)韓國
    곽노봉(郭魯鳳,Kwak No-bong):〈증공산문이론과 특징 (A Study of Zeng Gung’s Prose Theory and Characteristic)〉,《中國學硏究》,Vol.9 No.1,頁155-187,1994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