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子喬
Lin Tzu-Chiao
論文名稱: 變形人—多重自畫像:林子喬創作論述
Metamorphoses — Multiple Self-Portraits: Creation Description by Lin Tzu-Chiao
指導教授: 程代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人格面具陰影鏡像階段變形多重自畫像
英文關鍵詞: Persona, Shadow, Mirror Stage, Transfiguration, Multiple Self-Portrai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從自身為主體的內心省視作為出發點,經由個人對心靈的自我觀察、對話,從自我意識的與潛意識的層面,檢視內在的心理情緒,並從變形的人形,探討當代的一種新式的多重自畫像。
    並藉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人格面具(persona)以及陰影(ombre或英文:shadow)為主軸,與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1)的精神分析學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的部份為輔,透過論述的同時,也將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創作背景,與此做相關連結和分析。
    在創作表現上以簡化、誇張、怪誕的表現方式,運用在這段研究的創作,以卡漫的圖樣式頭部,結合素描寫實的人體,加上媒材的混合使用,使水墨畫、膠彩畫和素描畫組合成一個混搭式的視覺圖像。
    畫面以「肉體」、「人形」作為創作的承載物,運用心理層面分析,探討其身後的記憶,其過程「變形」為最主要的要件,透過意識與潛意識、真實與夢境,交互的影響轉換,用自省的態度來作為觀察自我的方法,再將抽象的多重自我形象轉化成可觀看得平面,並以此具象的平面再重新審視自我的真實樣貌。經由個人的思惟轉換,加以變形成另一軀體的表現,增加了創作者本身的獨特的感知與感應,跟隨著時間的推進,這感知與感應也會隨之再進行轉化,而漸漸形成獨特自我風貌的「多重自畫像」。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with an inner reflection on self as subject. Through personal observation and dialogue with the psyche, the writer examined his own consciousness and sub-consciousness, and from this process, has developed a series of transfigured human forms. Meanwhile, the writer has used these creatures as a starter to explore a new kind of multiple self-portraits of modern times.

    Taking Carl Jung’s concepts of “persona”and “ombre”(shadow) as main points of reference, supported with Jacques Lacan’s psychoanalytical concepts of “mirror stage,” the writer also offered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reating background as materials to be related to or analyzed.

    These multiple self-portraits were done with simplified, exaggerated, and grotesque expressions. The figures have cartoon-styled heads and realistically-sketched bodies. With combination of several media (like ink, glue colors, charcoal pencils…) the writer/painter has created visual images of mixed styles.

    Using “body”and “human shapes”as a main way to creatively express himself, the writer/painter probed into his memories psychoanalytically. It was in this interchange between conscious and subconscious phases, between reality and dreams, between outpouring of creative energy and self-reflection that “transfigured shapes”stood out a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his paintings.A human form appeared on a painting as a result/embodiment of the writer/painter’s inner process, and then another inner process began as a result of his interaction with this painted human form. That is to say, the writer/painter’s unique “feeling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oment triggered the formation of a particular“shape”, and this certain “shape” in turn induced another round of “feelings and understanding”. Thus is born the indefinite and ever-evolving “multiple self-portrai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的關係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多重自畫像的背景 8 第一節 人格面具的產生 8 第二節 “他者”就是“自己” 11 第三節 真實與夢境間的拉扯 13 第三章 多重自畫像的意涵與表現 17 第一節 慾望的肉身 17 第二節 人形的神話 18 第三節 自省、內觀的系譜 20 第四章 創作理念 30 第一節 主體的選擇:掙脫表象的身體 30 第二節 畫面的構成:卸下面具的真實 32 第三節 增生與分裂:多頭人—自我形象的再造 34 第五章 作品分析 37 第六章 結論 92 參考書目 94

    一、中文書籍

    1. 方秀雲,《藝術家的自畫像》,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8。
    2.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臺北市:生智,1997。
    3. 王耀庭、巴東,《張大千110歲書畫紀念特展》,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9。
    4. 吳明富,《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臺北市:張老師文化,2010。
    5. 李維菁,《世界名畫家全集/維也納表現派天才畫家席勒》,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4。
    6.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臺北市:遠流,1997。
    7. 胡永芬,《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慾望.禁忌》,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8. 高宣揚,《進入精神分析的世界﹣弗洛依德學說概論》,臺北市:洞察出版社,1987。
    9. 唐曉敏,〈引言〉,《精神創傷與藝術創作》,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10. 莊子,《新譯莊子本義.齊物第二》,水渭松註譯,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
    11. 郭淨,《中國面具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2. 張國清,《後佛洛依德主義》,臺北市:揚智文化,1996。
    13. 陳逸民,《藝術擷珍叢書【面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14. 黃舒屏,《世界名畫家全集/現代心靈描繪大師培根》,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4。
    15. 黃晨淳,《大師自畫像》,臺中市: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4。
    16. 黃寶萍,《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身體與行為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17. 蓋山林,<序>,《中國面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18. 鄭金川,《海洛—龐蒂的美學》,臺北市:遠流,1993。
    19. 劉耀中,《世界哲學家叢書﹣榮格》,臺北市:東大圖書,1995。
    20. 謝鴻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陰性.酷語》,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二、翻譯書籍

    1. Bruce L. Moon,《青少年藝術治療(The Dynamics of Art as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許家綾譯,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6。
    2. C.S.Hall & V.J.Nordby,《榮格心裡學入門(A primer of Jungian Psychology)》,史德海、蔡春輝合譯,臺北市:五洲出版社,1988。
    3. 卡夫卡(Franz Kafka),《變形記 》,姬健梅譯,臺北市:麥田出版,2010。
    4. 史帝文.貝斯特(Steven Best)、道格拉斯.凱爾那(Douglas Kellner),朱元鴻等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市:巨流,1994。
    5.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人及其象徵(MAN AND HIS SYMBOLS)》,龔卓軍譯,臺北縣:立緒文化,2001。
    6.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回憶.夢.省思(Memories,Dreams,Reflection)》,史德海、蔡春輝合譯,臺北市:五洲出版社,1989。
    7.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Analytical Psychology)》,鴻鈞譯,臺北市:結構群,1990。
    8. 安東尼.史蒂芬斯(Anthony Stevens),《夢:私我的神話(Private Myths)》,薛絢譯,臺北市:立緒文化,2000。
    9. 艾德勒(Alfred Adler)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1。
    10. 克里普納、柏格莎朗、迪卡瓦荷(Stanley Krippner、Fariba Bogzaran、Andre Percia de Cavalho),《超凡之夢﹣激發你的創意與超感知覺(Extraordinary Dreams and How to Work With Them)》易之新譯,臺北市:心靈工坊,2004。
    11. 佛洛依德(S.Freud),《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賴其萬、符傳孝譯,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72。
    12. 馬科姆.葛瑞爾(Malcolm Grear),《設計的表裡(INSIDE OUTSIDE)》,陳品秀譯,臺北市:臉譜出版,2008。
    13.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朱侃如譯,臺北縣:立緒文化,2006。
    14.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美學一》,朱孟實譯 ,臺北:里仁書局,1981。
    15. 黑格爾(Georg Hegel),《精神現象學》,賀自昭、王玖興譯,臺北市:里仁書局,1984。
    16.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神話的智慧:時空變遷中的神話(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李子寧譯,臺北縣:立緒文化,1996。
    17. 德勒滋(Gilles Deleuze),《法藍西斯.培根:感官感覺邏輯》,國立編譯館主譯/陳蕉譯,苗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

    三、期刊、雜誌

    1. 大未來,〈無忌宮之秘義九鏡─林鉅個展〉,《藝術家》,臺北市:藝術家雜誌社,1999。
    2. 吳垠慧<藝術+漫畫=?台灣當代藝術裡的「漫畫」現象初探>,《典藏今藝術-新世代美學:動漫與藝術專輯》,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04。
    3. 徐婉禎,<調和衝突矛盾的自畫像>,《藝術家》,2004。
    4. 馮博一,〈對危機的認同與警覺─關於黃致陽水墨繪畫和裝置的實驗〉,《典藏今藝術》,臺北市:典藏雜誌社,2007。
    5. 楊立元、孫瑞新,〈苦悶:創作動機產生的內驅力〉,《唐山學院學報》,卷17期2,2004。
    6. 楊明鍔,〈多度序列的思維─看黃致陽近作〉,《現代美術》,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

    四、創作論述論文

    1. 華建強,《升仙超世 — 夢遊神化的老人圖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創作論述,2004。
    2. 黃昱斌,《精淫搗 — 彩墨情色藝術的當代寓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水墨創作組碩士論文,2008。

    五、網路資源

    1. 王卓薇,<來去升仙超世,買華氏養生譏經>, http://www.ericwork.idv.tw/honggah/exhibition/20050219/hua/main.htm, 2011/5/25瀏覽。
    2. 吳垠慧/專訪,<藝術多癲狂,林鉅堅持做自己>,http://tw.myblog.yahoo.com/jw!XDtPubORHBZMnkfiMSuBZPakcHf0XXZMzpi6NQ--/article?mid=456,2011/4/28瀏覽。
    3. 孫曉彤,<怡然,一種生活態度>, 原刊載於「典藏Style」Nlo.7,http://blog.yam.com/artcostyle/article/8621362,2011/5/25瀏覽。
    4. 莊連東,< 沉溺與救贖-真實面對自己的黃昱斌水墨語彙>,http://tw.myblog.yahoo.com/jw!TE5_G6meER6u6P3_J6KXNQ--/article?mid=20&prev=21&next=19,2011/5/25瀏覽。
    5. <新仙花形-華建強個展>,http://www.tfam.museum/TFAM_Exhibition/exhibitionDetail.aspx?ExhibitionId=21&PMN=3&PMId=21&year=2007,2011/5/25瀏覽。
    6. 《駭客任務》(英語:The Matrix)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7%AD%E5%AE%A2%E4%BB%BB%E5%8B%99,2011/5/22瀏覽。

    六、藝術家訪問

    1. 王怡然口述,2008年11月9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