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昇鋒
論文名稱: 從君臣關係看南齊的政局演變
指導教授: 呂春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6
中文關鍵詞: 南齊蕭齊蕭道成齊武帝鬱林王東昏侯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9下載:5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關於南齊政局的討論,學界目前缺乏全面而詳實的論著。是故本論文遂將以南齊一朝的政局演變作為研究課題,並特別關注於歷任皇帝與統治集團內各色人物的相互關係,以期能彌補學界關於此時政局演變研究之不足。
    本論文除緒論、結論外,正文共四章。
    第一章為「南齊功臣集團與齊初的君臣關係」。本章之要旨,著重在蕭道成於朝中私人人際網絡的形成與擴張之於建國前後所起的作用。在建國之前,蕭道成於官場勢力的厚植主要以軍府作為媒介,結交來自各階層的人物,其中又以地方豪族子弟與寒門武將為大宗;建國之後,南齊的君臣關係能維持穩固,重點在於蕭道成能既能與原功臣成員關係維持篤睦,又願與未參與建齊之高門士族寬待並主動交結,以維持君臣間合作關係。換言之,蕭道成於朝中的私人人際網絡,為南齊政權的基礎。以此形式立國,則後繼者能否繼承或另闢於朝中的私人人際網絡,將至關重大。也或許蕭道成慮及此點,因此在異姓大臣之外,又大量引進宗室成員入政,以期能再以血緣紐帶穩固政權。
    第二章為「永明時期的君臣關係-以中前期(482-489年)發展為中心」。本章主要是針對齊武帝永明時期的君臣關係作討論,說明齊武帝在攏絡、委任當時的勛貴、高門士族,並致力與宗王維持和平之餘,又如何漸次分化這些大臣的權限,以方便自己權力上的運使。另外,關於此時寒人「倖臣」在政治上的實際地位,本文則認為他們充其量只是齊武帝的私屬、伸張勢力的工具,多數不受武帝所禮遇,可任意被汰換,在官場上也未得到高門士族的尊重,因此絕不能認為他們這時已蔚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地位能與高門士族、重要勛貴等平起平坐。
    第三章為「文惠太子、鬱林王與永明末、隆昌時期的政治發展」。蕭長懋為齊武帝長子,於齊武帝即位之初便被立為太子,後世稱文惠太子。他在永明後期已能對朝中政務的決策具有影響力,並為武帝實際分擔若干政務。不過由於文惠太子早於齊武帝逝世,所以最後繼承南齊皇位者,為文惠太子長子鬱林王蕭昭業。他在位未久,便為蕭鸞為首的大臣所弒殺。此事之後,南齊皇位流入疏族蕭鸞手中,對國運影響甚鉅。然關於鬱林王之所以失位的討論,目前並無全面且深入的探討,因此本章即欲以此作為欲攻堅的議題,並認為與其以鬱林王個人品行之乖戾來理解他的失敗,不如將這段歷史理解成他在權力角逐上難敵輔政大臣蕭鸞的經過。其中他除了周遭近臣之外,缺乏其他朝中勢力援引,且為其所欲親的禁衛武官蕭諶、蕭坦之、沈文季轉向支持蕭鸞,是他最終不敵蕭鸞的關鍵所在。若仔細探察他不得近臣外朝中勢力支持的關鍵,則又與南齊宗王出鎮制度在此時的失能,及他即位前少與大臣建立私人主從關係、踐祚後又在於治事、馭臣的方法上有明顯不夠成熟之處有所關聯。
    第四章為「齊明帝、東昏侯與南齊末年的政治衝突」。齊明帝蕭鸞由於以皇室疏族身分繼統之後,政治衝突層出不窮。先是在齊明帝建武時期,明帝屢屢殺害高、武子孫與蕭諶、王晏等大臣,又逼使開國元老王敬則造反;而後明帝將皇位傳給其子東昏侯蕭寶卷,其在位期間君臣關係更為惡化,中央朝官與方鎮叛變不已,最後東昏侯便在嚴重的君臣對立之中遭大臣殺害,並造成了南齊的滅亡。
    關於東昏侯的歷史地位,評論者常以「昏主」視之。然而事實上東昏侯之失政,主因並不在他「四出游走」或是「驕奢」所造成的民心背離,而是他與將相大臣間的相互爭權或互不信任所引發的一波又一波之衝突所致。因此如果不以東昏侯個人的「敗德」當作其失政之所在,而以其何以無法與既有官僚體系共治共存作為理解此事的方法,應當較能有效釐清這段歷史發展的脈絡。若就以東昏侯個人的因素加以討論,其性格「重澀少言」,以及在待臣之道有不成熟之處自然是此時君臣關係不諧的原因之一。然而若從東昏侯於踐祚前缺乏出鎮經驗,使他在即位後於不管在朝中或方鎮皆缺乏故吏勢力可委任的角度觀之,則可知其於即位之初私人主從關係基礎的薄弱,亦應作為理解其先天上不利統合群臣的背景條件。另外,被東昏侯委以重任之「群小」與外朝權要難以共容,以及部分作為東昏侯內外親屬的大臣因個人算計而衍生出的權力衝突,也都是造成此時君臣間難以和平共事的關鍵所在。

    緒論 1 第一章 南齊功臣集團與齊初的君臣關係 11 第一節 前言 11 第二節 蕭道成的家世與早年仕 13 第三節 蕭道成與宋齊嬗代始末 16 第四節 蕭道成功臣集團的組成 21 第五節 齊高帝建元時期的統治集團與君臣關係 48 第六節 小結 56 第二章 永明時期的君臣關係-以中前期(482-489年)發展為中心 59 第一節 前言 59 第二節 南齊初年的政治風波 60 第三節 永明時期君臣關係的穩定 68 第四節 齊武帝對文武大臣、宗王的侵奪與限制 85 第五節 小結 95 第三章 文惠太子、鬱林王與永明末、隆昌時期的政治發展 99 第一節 前言 99 第二節 永明時期文惠太子的政治活動與蕭子響事件 100 第三節 鬱林王在位始末 103 第四節 關於鬱林王「荒淫無道」之形象 113 第五節 鬱林王失政問題的再思考 121 第六節 小結 132 第四章 齊明帝、東昏侯與南齊末年的政治衝突 133 第一節 前言 133 第二節 齊明帝對宗室的殺戮與猜防 133 第三節 東昏侯在位始末 141 第四節 永元時期君臣衝突的再思考 163 第五節 小結 171 結論 175 徵引書目 181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正史置於前,其他以朝代順序排列)

    (劉宋)范曄撰,(梁)劉昭等註,宋雲彬等點校,《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
    (梁)沈約撰,王仲犖等點校,《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
    (梁)蕭子顯撰,王仲犖等點校,《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1月。
    (北齊)魏收撰,唐長孺等點校,《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6月。
    (唐)李延壽撰,盧振華等點校,《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月。
    (唐)房玄齡等撰,吳則虞等點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唐)姚思廉撰,盧振華等點校,《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
    (唐)魏徵等撰,汪紹楹等點校,《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
    (宋)歐陽修、宋祁撰,董家遵等點校,《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
    臺灣開明書店斷句,《斷句十三經經文‧禮記》,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1年。
    (劉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李堷南等點校,《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2月。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0月。
    (唐)趙蕤編著,周斌校證,《《長短經》校證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5月。
    (宋)王欽若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2月。
    (宋)司馬光等撰,(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點校,《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6月。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3月。
    (清)焦循著,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正,《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傑點校,《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二、近人著作(依姓名筆劃多寡為序,譯著均置於後)
    (一)專書

    中文著作、譯著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上)》,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7月。
    王永平,《六朝家族》,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3月。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5年6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
    柴德賡,《史籍舉要》,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5月。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
    張儐生,《魏晉南北朝政治史(下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2月。
    張燦輝,《六朝區域史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1月。
    曹道衡,《蘭陵蕭氏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5月。
    陶希聖,《中國法制之社會史的考察-漢律系統的源流》,臺北:食貨出版社,1979年12月。
    陶新華,《魏晉南朝中央對地方軍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曾資生著,陶希聖編校,《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啟業書局,1979年10月。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2月。
    黃惠賢著,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講述,《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4月。
    趙以武,《梁武帝及其時代》,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4月。
    蔡金仁,《北魏與宋戰略關係研究-從國家戰略觀點的解析(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9月。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7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日)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日)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日文

    (日)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3年2月。
    (日)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東京:日本学術振興会,1956年2月。
    (日)越智重明,《魏晋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1982年10月。

    (二)期刊及單篇論文

    中文著作、譯著

    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之影響〉,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月。
    王曉衛,〈南齊宗室成員的詩賦作品及創作心態〉,《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7卷第3期,2009年6月。
    王鏗,〈論南朝宋齊時期的「寒人典掌機要」〉,《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吳慧蓮,〈六朝時期吏部人事權的消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1992年。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君權與政制演變〉,《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
    呂春盛,〈「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與南朝政治的特質-以中書舍人為中心之考察〉,《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10年12月。
    呂春盛,〈梁武帝的功臣集團與梁初的權力結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6期,2011年12月。
    李天石,〈蕭衍覆梁建齊考論〉,《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
    李文才,〈宋明帝安排輔政格局及其破壞〉,《濟寧師專學報》第21卷第2期,2000年4月。
    李文才,〈南朝何曾多昏君-趙翼《廿二史札記》「宋齊多荒主」條辨正〉,《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年。
    李文才,〈南齊政權與淮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06年。
    李文才、賀春燕,〈張敬兒王敬則政治生涯之比較-「我馬上所得,終不能作華林閤勳也」試釋〉,收入李文才著《魏晉南北朝隋唐政治與文化論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12月。
    李磊,〈王儉「風流」與南朝政風之轉變〉,《歷史教學問題》2009年第4期。
    汪春泓,〈論王儉與蕭子良集團的對峙對齊梁文學發展之影響〉,《文學遺產》2006年第3期。
    周一良,〈《南齊書‧丘靈鞠傳》試釋兼論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濁〉,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周兆望,〈南朝典籤制度剖析〉,《江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7年第3期。
    胡寶國,〈晚渡北人與東晉中期的歷史變化〉,收入辛德勇、王立新主編《北大史學(總第14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
    唐長孺,〈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論叢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
    唐長孺,〈論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唐長孺,〈讀史釋詞〉,《魏晉南北朝史拾遺》。
    唐春生,〈蕭子良研究的幾個問題〉,《重慶師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唐春生,〈蕭嶷與齊武帝之「夙嫌」析-兼及與文惠太子之關係〉,《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1期。
    唐燮軍,〈蕭沈對抗與劉宋政治〉,《許昌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4年6月。
    孫麗,〈王儉與南齊初的儒學復興〉,《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5期,2004年10月。
    高敏、張旭華,〈南朝典籤制度考略〉,收入高敏著《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張小穩,〈漢唐間地方官加節的等級劃分與權力演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5期,2010年。
    張金龍,〈齊武帝遺詔與南齊中葉政治〉,收入於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4月。
    陳長琦,〈南朝時代的幼王出鎮〉,收入氏著《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陳寅恪,〈東晉南朝之吳語〉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9月。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9月。
    陳寅恪,〈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金明館叢稿初編》。
    陳爽,〈近20 年中國大陸地區六朝士族研究概觀〉,《中国史学》第11 期,2001年10月。
    劉淑芬,〈六朝建康城的興盛與衰落〉,收入氏著《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
    劉淑芬,〈北魏時期的河東蜀薛〉,收入黃寬重、劉增貴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5年4月。
    蔡宗憲,〈中古明氏家族的遷徙與發展〉,收入甘懷真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2月。
    鄭敬高,〈南朝的將門〉,《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6期。
    魯力,〈藩王僚佐與南朝政治〉,《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3卷第4期,2010年7月。
    閻步克,〈南齊秀才策題中之法家論調考析〉,收入氏著《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
    羅新,〈青徐豪族與宋齊政治〉,收入於陳少峰主編《原學(第一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2月。
    (日)川合安著,楊洪俊譯,〈日本的六朝貴族制研究〉,收入李洪天主編《回望如夢的六朝-六朝文史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9月。
    (日)中村圭爾著,夏日新譯,〈六朝貴族制論〉,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專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日)岡部毅史著,井上幸紀等審譯,〈梁簡文帝立太子前夜-關於南朝皇太子歷史位置的考察〉,收入《中國中古史》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9月。
    (日)渡邊信一郎著,周長山譯,〈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收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日文

    (日)川合安,〈元嘉時代後半の文帝親政について-南朝皇帝権力と寒門・寒人〉,《集刊東洋学》49,1983年。
    (日)川合安,〈劉裕の革命と南朝貴族制〉,《東北大学東洋史論集》9,2003年1月。

    (三)學位論文

    王淑嫻,〈南齊竟陵王西邸集團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 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王淑嫻,〈蕭子顯與《南齊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7月。
    吳慧蓮,〈九品官人法-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徐冲,〈「漢魏革命」再研究:君臣關係與歷史書寫〉,北京:北京大學博士生學位論文,2008年6月。
    張雅慧,〈沈約與宋之恩倖政治-由《宋書‧恩倖傳》考察〉,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7月。
    楊茹,〈宋齊之際庶族的全面崛起與蕭道成勢力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3月。
    趙立新,〈南朝宗室政治與仕宦結構:以皇弟皇子府參軍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7月。

    三、表及工具書(依姓名筆劃多寡為序)

    丁福林,《南齊書校議》,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9月。
    (清)萬斯同,〈齊方鎮年表〉,收於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
    (清)萬斯同,〈齊將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補編》。
    羅振玉,〈補宋書宗室世系表〉,收入羅振玉著,羅繼祖主編,《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八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四、電子資料庫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