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仁川
Jen-Chuan Teng
論文名稱: 「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
The Exploring of Magic Realistic Painting
指導教授: 陳淑華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5
中文關鍵詞: 魔幻寫實超現實象徵幻想原型風格識別性
英文關鍵詞: Magic Realism, Surrealism, Symbol, fantasy, archetype, style, ident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2下載: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繪畫上,一次大戰後由德國藝評家佛朗次.羅(Fronz Roh,1890 -1965)所提出的「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這種稱謂,大致適用於任何顯示出小心翼翼於草圖工程與精雕細琢的平面表現藝術,他們將現實加工或重建,在畫面中創造出高度的離奇感和困惑的情境,但反對「超現實主義」之過度幻想。

    隨著時代的演變,魔幻寫實主義加入了不同文化的觀點與轉化,時有和「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幻想藝術」等相重疊的地方。整體而言它是:基於「人性的」與「現實的」主題精神,採用具象寫實方式,而且往往是以「人的形象」為符號進行創作;其詮釋手法各異,但又共享某些特點,諸如重視傳統繪畫技能、回歸秩序與永恆,以及改造與轉化自然現實成為具有個人風格的「心靈畫境」等。其所關心的主題與表現方式,一直以來也是筆者在創作上所認同與追求的。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乃藉由「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檢視筆者之思想脈絡與創作軌跡、探究個人作品與魔幻寫實繪畫的相關性,期能較完備地建立自我創作風格與理論體系。

    As far as painting is concerned, the term “Magic Realism” proposed by German critic, Fronz Eoh (1890-1965),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generally applies to all those expressive art which works on or reconstructs reality through delicate representational objects on the thin surface. They yield nature with astonishment and perplexity before the magic of being, but reject the excessive fantasy of Surrealism.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s, ideas of different cultures had added into the category of Magic Realism, and made it overlapped with Symbolism, Surrealism and Fantasy Art accordingly. To be brief, Magical Realistic artists usually employ the signs of human figures in a figurative or realistic manner to express the subjects of humanity and reality. Despite their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the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For example, they put stress on traditional painting skills and appeal to return to order and permanence. Moreover, the re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and reality have turned out to be artists’ mental landscapes of their distinguished styles. The subjects and creative methods of these artists correspond to what I have thought and pursued in creation during these years.

    The thesis aims to examine the context and development of my creation technically and intellectually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Magic Realistic painting. With the interrelation of my works and Magic Realistic paint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y creative statement shall be more thorough and complet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一、研究範圍………………………………………….6 二、研究限制…………………………………………10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名詞釋義………………………12 一 、論文架構………………………………………12 二、名詞釋義…………………………………………14 第二章 「魔幻寫實」之探源與發展...........20 第一節 魔幻寫實之起始意義與指涉………………21 一、魔幻寫實之原初觀點……………………………23 二、原初觀點之價值與評論…………………………31 第二節 魔幻寫實於文學中之發展…………………37 一、文學上之發展沿革………………………………37 二、魔幻寫實文學發展階段概述……………………39 三、與其他相關文學風格比較………………………43 第三節 繪畫中的「魔幻寫實」……………………48 一、歷史溯源…………………………………………50 二、反芻「世紀末」藝術現象…………………………52 三、二十世紀的魔幻寫實繪畫…………………………58 第三章 「魔幻寫實繪畫」風格特色分析…………78 第一節 主題內容……………………………………79 一、自我靈魂的探索…………………………………81 二、反映當代生存狀況………………………………85 三、情慾的告白………………………………………89 第二節 表現手法……………………………………93 一、古典形式…………………………………………94 二、幻想與變形………………………………………99 三、象徵………………………………………………103 四、反覆、並置、錯位、拼接………………………108 第三節 與近似風格之比較…………………………117 一、「魔幻寫實」與「超現實畫派」………………118 二、「魔幻寫實」與「象徵主義」…………………129 三、「魔幻寫實」與「幻想藝術」…………………133 第四章 「魔幻寫實繪畫」之應用與探索…………137 第一節 論個人作品之魔幻寫實屬性………………138 第二節 與魔幻寫實相關之精神內容………………146 一、靈魂凝視-人像與人體……………………………147 二、原型意象…………………………………………156 三、情慾的探索………………………………………167 四、生存環境之觀照…………………………………173 第三節 相關形式手法之應用………………………180 一、回歸秩序與永恆…………………………………181 二、兼融現實與想像、營造如夢之境………………193 三、象徵式的訴求……………………………………200 四、正面性與臨在感…………………………………213 五、裸像形式…………………………………………218 第四節 〈祕境探尋〉系列作品解說………………224 一、注視與對話-生命映象系列……………………226 二、神話與夢境-神祕國度系列……………………243 三、望向內在-慾望浮游系列………………………257 結論…………………………………………………265 一、關於魔幻寫實繪畫之見解與啟示……………267 二、〈祕境探尋〉系列創作研究心得……………271 三、期許與展望……………………………………278 參考書目……………………………………………281 中文書目……………………………………………281 翻譯書目……………………………………………283 外文書目……………………………………………288 期刊論文……………………………………………290 圖錄I(引用圖片)…………………………………291 圖錄II(個人作品)…………………………………309

    中文書目

    尹萍:《海洋台灣》。 台北市:天下雜誌,1993。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
    王秀雄:《美術與教育》。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
    王福東:《煮字集—做為一個台灣畫家》。台北市:雄獅美術,1991。
    王琢:《李可染畫論》。台北市:華正書局,1987。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台北縣中和市:野鶴出版社,1990。
    王墨林:《台灣身體論》。台北市:左耳文化出版社,2009。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台北市:漢京文化,1982。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縣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87。
    朱恆雄:《拉斐爾前派與象徵主義美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76。
    李美蓉:《揮不走的美》。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
    李明明:《古典與象徵的界限:法國象徵主義畫家莫侯及其詩人寓意畫》。 台北市:東大發行,1994。
    李明明:《法國近代藝術:踏出沙龍‧走向現代》。台北市:藝術家發行,2011。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師圖書,1980。
    李雄揮:《哲學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縣板橋市:元山書局,1986。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市:三民書局,1996。
    呂清夫:《前衛美術大系2:現代人的幻想》。台北市:玉豐出版社,1978?。
    何華仁:《台灣野鳥圖誌》。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1996。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2003。
    吳冠中 著/陳瑞獻 編:《要藝術不要命》。台北市:遠行出版,1990。
    姚宏翔/蔡強/王群:《你不可不知道的200幅名畫中的情慾禁區》。台北市:高談文化,2006。
    施並錫 :《紐約藝術現場掃描:藝術手札(一)》。台北市:草根出版,1997。
    柳鳴九 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市:淑馨,1990。
    徐筱婷 :《戰慄美術館》。台北縣新店市:八方出版社,2008。
    莊健隆 :《台灣的魚故事》。台北市:水族生態雜誌社,1995。
    殷雄 :《現代具象語言》。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高榮禧:《西方藝術中的女體呈現:傅柯的啟迪》。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07。
    馬鳳林:《西方19世紀藝術主潮叢書:世紀末》。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
    陳英德:《在巴黎看新寫實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4。
    陳英德/張彌彌:《巴爾杜斯:Balthus》。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
    陳淑華:《油畫材料學》。台北市:洪葉文化,1998。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2010。
    陳傳興:《憂鬱文件》。台北市:雄師圖書,1992。
    陳醉 :《裸體藝術論》。台北市:書泉出版社,1991。
    張心龍:《神話‧繪畫》。台北市:雄師圖書,2000。
    曾長生:《拉丁美洲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7。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0。
    黃文叡:《現代藝術啟示錄》。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
    黃光男 :《畫境與化境》。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07。
    黃寶萍:《德爾沃:超現實夢幻色彩畫家:Delvaux》。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黑馬、何燕屏 編 :《吳冠中速寫意境》。台北市:臉譜出版,2002。
    鄔昆如:《存在主義真相》。台北市:幼獅文化,1975。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市:生智文化,1997。
    滕守堯:《過程與今日藝術》。台北市:雅典出版,1991。
    趙衛民:《尼采的生命哲學》。台北市:幼獅文化,1995。
    劉其偉:《現代繪畫理論》。台北市:雄師圖書,1975。
    劉思量:《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89。
    劉振源:《拉飛爾前派》。台北市:藝術圖書,1996。
    劉耀中:《榮格》。台北市:東大圖書,1995。
    閻國忠:《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台北縣板橋市:駱駝出版社,1987。
    謝東山:《台灣當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
    謝東山:《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1995。
    魏尚河:《我的美術史》。台北市:高談文化,2005。
    藝術世界編輯部:《面對面與藝術發生關係》。台北市:高談文化,2004。

    翻譯書目

    方坦納(Fontana, David)著/何盼盼 譯:《象徵的名詞》。台北市:米娜貝爾出版,2003。
    文哲(Wenzel, Christian Helmut)著/李淳玲 譯:《康德美學》。台北市:聯經出版,2011。
    尼采(Nietzsche, Friedrich) 著/周國平 譯:《悲劇的誕生》。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0。
    艾得金(Atkins, Robert) 著/黃麗絹 譯 :《藝術開講》。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6。
    艾森索爾 (Asensio, Paco)著/王偉 譯:《華格納與克林姆》。台中市:好讀出版,2005。
    尼德(Nead, Lynda)著/侯宜人 譯:《女性裸體》。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5。
    布羅德(Broude, Norma)/葛拉德(Garrade, Mary D.) 編/陳香君/汪雅玲/余珊珊 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西班牙視覺管理美術家學會(VEGAP)編/張瓊文 譯:《象徵主義》。台北縣新店:縱橫文化,1997。
    沃夫林(Wolffin, Heunrich) 著/曾雅雲 譯 :《藝術史的原則》。台北市:雄獅美術,1998。
    沃爾夫朗( Wolfram, Eddie) 著/傅家珲 譯 :《拼貼藝術之歷史》。台北市:遠流出版,1992。
    坎伯(Campbell, Joseph)/摩爾斯(Moyers, Bill)著/ 朱侃如 譯:《神話》。台北縣新店:立緒文化,1995。
    伯杰(Berger, John)著/何佩樺 譯 :《另類的出口》。台北市:麥田出版,2011。
    伯杰(Berger, John)著/ 吳莉君 譯 :《觀看的視界》。台北市:麥田出版,2010。
    伯杰(Berger, John)著/戴行鉞 譯 :《藝術觀賞之道》。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
    克拉克(Clark, Kenneth)著/吳玫、甯延明 譯 :《裸藝術:探究完美形式》。台北市:先覺出版,2004。
    李奧帕德(Lepold, Aldo) 著/吳美真 譯 :《沙郡年記》。台北市:天下文化,1998。
    李維斯陀(L`evi-Strauss, Claude) 著/楊德睿 譯 :《神話與意義》。台北市:麥田出版,2001。
    貝爾納(Bernard, Edina)著/黃正平 譯:《現代藝術》。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2003。
    里德(Read, Herbert) 著/李長俊 譯 :《現代繪畫史》。台北市:大陸書店,1990。
    亞歷山大里安(Alexandrian, Sarane)著/李長俊 譯:《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台北市:大陸書店,1971。
    阿恩海姆(Arnheim, Rodulf) 著/郭小平/翟燦 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叔本華〈Schopenhauer. Arthur〉著/ 劉大悲 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4。
    帕利(Tatjana Pauli)著/汪若蘭 譯:《找回被遺忘的法藍契斯卡》。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岡特(Gaunt, William) 著/肖聿 譯 :《拉斐爾前派的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奇普(Chipp, Herschel B.) 著/余珊珊 譯 :《現代藝術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4。
    考斯(Caws, Mayy Ann) 著/林明澤/羅秀芝 譯:《超現實主義與女人》。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5。
    余蓮(Jullien, François) 著/林志明/張婉真 譯:《本質或裸體》。台北縣新店:桂冠圖書,2004。
    波奇歐里(Poggioli, Renato)著/張心龍 譯:《前衛藝術的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2。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林克明 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1。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楊庸一 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5。
    佛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賴其萬 符傳孝 譯:《夢的解析》。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2。
    卓葛可(Drugker, Malka)著/黃秀慧 譯 :《女畫家卡蘿傳奇》。台北市:方智出版社,1998。
    房龍( Van Loon, Hendrik)著/衣成信 譯 :《人類的藝術》。台北市:米娜貝爾出版公司,1999。
    洛斯奈〈Rosner, Joseph〉著/鄭泰安 譯:《精神分析入門》。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1。
    徐四金(Sükid, Patrick) 著/洪翠娥 譯:《愛與死》。台北市:皇冠出版,2008。
    夏呂姆( Chalunmeau, Jean-Luc) 著/陳英德/張彌彌 譯:《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2002。
    夏綠莫(Chalumeau, Jean-Luc)著/王玉齡-黃海鳴 譯:《藝術解讀》。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
    韋柏格(Weinberg, Samantha) 著/姚念組 譯:《深海潛魚4億年:追蹤活化石腔棘魚之謎》。台北市:皇冠出版,2008。
    威爾森(Wilson, Edward O.) 著/楊玉齡 譯 :《生物圈的未來》。台北市:天下文化,2004。
    高更(Gauguin, Paul)著/張依依 譯:《諾亞・諾亞》。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6。
    馬奎茲(Marquez, G. G.)著/楊耐冬 譯:《百年孤寂》。台北市:志文,1984。
    馬基利斯(Margulis, Lynn) /沙岡(Sagan, Dorion)著/潘勛 譯 :《性的歷史》。 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
    格霍(Gros, Frederic) 著/何乏筆/楊凱麟/龔卓君 譯 :《馬諦斯畫語錄》。 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
    貢布里奇(Gombrich, E. H.)著/雨云 譯 :《藝術的故事》。 台北市:聯經出版,1998。
    馬諦斯(Matisse, Henri) 著/蘇美玉 譯 :《馬諦斯畫語錄》。 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
    崔西德(Tresidder, Jack) 著/蔡心語 譯:《符號全書-解讀1001種圖文象徵》。 台北市:春光出版社,2009。
    梅(May, Rollo) 著/朱侃如 譯:《哭喊神話》。台北縣新店:立緒文化,2003。
    梅耶(Mayer, Ralph) 著/貓頭鷹編譯小組 譯 :《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5。
    畢普塞維克(Pivcevuc, Edo) 著/廖仁義 譯:《胡塞爾與現象學》。台北市:桂冠圖書,1997。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Maurice) 著/龔卓軍 譯:《眼與心》。台北市:典藏出版,2011。
    勒伯(Le Bot, Marc)著/湯皇珍 譯:《身體的意象》。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
    葛伯利克(Gablic, Suzi)著/滕立平 譯:《現代主義失敗了嗎? 》。台北市:遠流出版,1991。
    傅柯(Foucault, Michel)著/尚衡 譯:《 性意識史》。台北市:桂冠圖書,1990。
    黑格爾(Hegel, Georg)著/朱光潛 譯:《 美學:第一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79。
    黑格爾(Hegel, Georg)著/朱光潛 譯:《 美學:第二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79。
    黑格爾(Hegel, Georg)著/朱光潛 譯:《 美學:第三卷上冊》。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79。
    曼恩(Mann, Carol) 著/羅竹茜 譯 :《莫迪里亞尼》。台北市:遠流出版,1995。
    梭羅(Thoreau, Henry David) 著/陳柏蒼 譯 :《湖濱散記》。台北市:高寶國際,1998。
    蓋伯利克(Gablik, Suzi)著/項幼榕 譯:《 馬格利特》。 台北市: 遠流出版,1999。
    榮格(Jung, Carl G. etc.)著/劉國彬/楊德友 譯:《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市:張老師文化,1997。
    榮格等(Jung, Carl G. etc.)著/黎惟東 譯:《自我的探索》。台北市:桂冠圖書,1989。
    赫斯(Hess, Walter)著/宗白華 譯:《歐洲現代畫派畫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霍普克(Hopcke, Robert H.) 著/蔣韜 譯:《導讀榮格》。台北縣新店:立緒文化,1997。
    薛慶(Schatzing, Frank) 著/丁君君/劉永強 譯:《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台北縣新店:野人文化,2008。
    戴(Daix, Pierre) 著/唐嘉慧 譯 :《畢卡索:生命與藝術》。台北市:麥田出版,1998。
    蘇濱(Shübin, Neil) 著/楊宗宏 譯:《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台北市:天下文化,2004。

    外文書目

    Ades, Dawn: Dali, Lo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88.
    Anbinder, Paul: Wildeworld: The Art of John Wilde, New York: Hudson Hills Press, Inc., 1999.
    Bowers, Maggi ann: Magic(al) Re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Campbell, Joseph / Moyers, Bill: The Power of Myth, New York: Anchor Books Doubleday, 1988.
    Cozzolino, Robert: With Friends, Madison, Wisconsin: Elvehjem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005.
    Dube, Wolf-Dieter: The Expressionists, Lo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72.
    Eliasoph, Philip: Robert Vickrey: The Magic of Realism, Fairfield Country, Connecticut: Hudson Hills Press, LLC, 2008.
    Fliedl, Gottfried: Gustav Klimt: The World in Female Form, Köln: Taschen GmbH, 2006.
    Gablik, Suzi: Magritte,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 Inc., 1985.
    Garver, Thomas H: George Tooker,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Pomegranate Artbooks, 1992.
    Gibson, Wlter S.: Hieronymus Bosch, Lo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73.
    Grimes, Nancy: Jared French's Myth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Pomegranate Artbooks, 1993.
    Isabel Alcántara/ Sandra Egnolff: Frida Kahlo and Diego Rivera, New York: Prestel Verlage, 2004.
    Kallir, Jane: Gustav Klimt: 25 Masterworks, New York: ABRAMS, 2002.
    Kirstein, Lincoln: Paul Cadmu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Pomegranate Artbooks, 1992.
    Long, Rose-Carol Washton: German Expressionism: Documents from the End of the Wilhemine Empire to the Rise of National Socialism, New York: G. K. Hall  Company, 1993.
    Loyd, Jill/ Peppiatt, Michael ed.: Christian Schad and The Nenu Sachlichkeit, New York: Nenu Galerie, 2003.
    Lucie-Smith, Edward: Sexuality in Western Art, Lo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72.
    Lucie-Smith, Edward: Symbolist Art, Lo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72.
    Miller, F. P. / Vandome, A. F. / McBrewster, John ed.: Magic Realism, Kentucky: VDM Publishing House Ltd, 2010.
    Muthesius, Angelika/ Riemschneider, Burkhard ed.: Twentieth-Centure Erotic Art, Köln: Benedikt Taschen, 1993.
    Prettejohn, Elizabeth/ Trippi, Peter/ Upstone, Robert/ Wageman, Patty: J. W. Waterhouse : The Modern Per-Raphaelite, London: Royal Academy of Art, 2009.
    Rochfor, Desmond: Mexican Muralists: Orozco, Rivera, Siqueiros, 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Ltd, 1993.
    Skira ed.: The Artistic Culture between the Wars 1920-1945, New York: Rizzoli, 2006.
    Strecker, Jacqueline ed.: The Mad Square: Modernity in German Art 1910-37, New South Wales: Art Gaiiery of NSW, 2011.
    Sullivan, Edward J.: Fernando Botero: drawings and watercolors, New York: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1993.
    The Vedome Press ed.: Modern are, New York: Herry N. Abrams, Inc., 2000.
    Tresidder, Jack: 1001 Symbols: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Imagery and Its Meaning,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Books LLC, 2003.
    Wechsler, Jeffrey: The Rediscovery of Jared French, New York: Midtown Payson Galleries, 1992.
    Weinberg, Jonathan: Male Desire: The Homoerotic in American Art,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nc., 2004.
    Zamora, L. P. / Faris, W. B. ed.: Magical Realism: Theory, History, Commun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
    奧谷博:《奧谷博畫集》。東京:求龍堂株式會社,1992。

    期刊論文

    王哲雄:〈變形視同形式原則的波特羅〉,《美育》160期。臺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7/11。
    羊文漪:〈美女與首級:歐洲藝術史上的沙樂美與施洗約翰之死〉,《當代》第33期。臺北市:當代雜誌社,1989/1。
    李永熾:〈世紀末藝術的起源與特質〉,《當代》第六期。臺北市:當代雜誌社,1986/1。
    李明明:〈替主觀意念披上感性外衣的象徵主義〉,《當代》第六期。臺北市:當代雜誌社,1986/1。
    李歐梵:〈夢幻與現實:世紀末的維也納〉,《當代》第七期。臺北市:當代雜誌社,1986/11。
    曾長生:〈原始主義與東方主義新解—非西方現代藝術轉化的跨文化研究(1980年代前後)〉,《美術創作理論組(藝術評論)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2010/12。
    賀華:〈世紀交替中的維也納藝術〉,《當代》第七期。臺北市:當代雜誌社,1986/11。
    鄧仁川:〈心靈圖像的追求者--談傑瑞‧法蘭奇的繪畫 〉,《藝術學報》。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0/0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