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琇璋
Wang, Hsiu-Chang
論文名稱: 花語畫境‧荷韻-王琇璋彩墨創作研究
Flower Language and picturesque Scene
指導教授: 林昌德
Lin, Chang-D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荷韻膠彩礦物顏料生命觀意象
英文關鍵詞: rhythm of lotus, gouache mineral pigment, perspectives of life, imager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13.2019.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8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荷,深藏著豐富的精神内涵與文化底蘊,歷來即為歌詠摹繪的主題,筆者在經歷一場車禍的身心煎熬後,方才更深刻體悟一切有為法,皆剎那生滅,變易無常。這般生命的覺察觸動了創作靈思,因此,筆者以荷花為題材,進行「花語畫境‧荷韻」的創作和研究。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大章,內容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範圍、研究方法與創作規劃、名詞解釋。第二章從荷花的生態觀察切入,由蓮子的萌芽孕生,到荷花的綻放與凋謝,導引出荷花在人文、宗教及藝術上的表現意涵;其後探討「荷韻」的花語畫境,以工筆求其形之纖毫清淨,以寫意摹其意之自然靈動,並賞析歷代名家畫荷逸趣。第三章個人的創作實踐與發現,嘗試以膠彩礦物顏料創作,膠彩與水墨作更深刻的合流,期許在多媒材的運用下,藝術的傳承、技法與題材的創新,有更多元的交融。第四章荷韻系列創作分析,創作的內容以荷花的意象與生命觀的角度創作兩大系列作品:
    一、以礦物顏料重彩設色為創作主體媒材:此「荷韻」系列作品有「成、住、壞、空」、「渡」、「真空妙有」「遷想妙得」等,藉由荷花的榮枯繁凋,因應生命的無常變化,人的生、老、病、死,實則順乎自然之理。
    二、以荷花的意象為創作主體媒材:此「荷韻」系列作品,分別有運用寫意畫法的「出淤泥而不染」、「靜待」、「秋荷」,以及運用工筆、兼工代寫的「清香」、「郁香」、「荷夢」等,以探索荷花內在精神與外在特質,進行一系列創作研究。第五章結論是筆者的研究省思及自我的期許。

    Lotus, with rich spiritual essence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has long been the subject of poems and images. Going through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pains and sufferings caused by a car accident, I achieve a fuller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mpermanence. The heightened awareness of life gives me inspiration for creation. Hence, I decide to take lotus as my subject and engage in the research for and creation of Flower Language and Picturesque Scene: Rhythm of Lotus.
    This thesis will divide into five chapters.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the range of research, the methodology, the planning of the cre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erms. The second chapter begins with ecological observation of lotus, depicts the burgeoning of lotus seeds, the blooming and fading of lotus flowers, and extends to the expressive significances of lotus within the humanities, religions, and arts;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rhythm of lotus,” analyzing how the elaborate-style technique depict the clear-cut shape of lotus while the expressive-style techniques capture lotus’s natural spirit; this chapter ends with 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previous master painters and their lotus works. The third chapter consists of my personal creative practices and exploration. I attempt to utilize gouache mineral pigments to achieve a deeper confluence of gouache and ink; I wish the use of multimedia can serve as a better platform for the diversified joining of artistic inheritance and technical and subject innov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creation of Rhythm of Lotus series. This ser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series according to the lotus imagery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life:
    I. Works created primarily with mineral pigments: works of this sub-series include “Formation, Existence, Destruction, and Emptiness,” “Crossing,” “True Emptiness, Wondrous Existence,” and “Imaginary Interpenetration.” Life cycles of lotus represent the change and impermanence of human life; these paintings attempt to depict the natural law embedded within the birth, aging, illness, and death of human beings.
    II. Works created primarily on the basis of lotus imagery: works of this sub-series include paintings with expressive-style techniques like “Untainted,” “Silent Waiting,” and “Autumnal Lotus” and paintings with elaborate-style techniques like “Light Fragrance,” “Strong Fragrance,” and “Lotus Dreams.” These paintings attempt to explore the inner spirit and outer characteristics of lotus and transform them in this painting series. The fifth chapter will be my reflection of this research and some aspiration for the future.

    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創作規劃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3 第二章 荷花的生態與人文及藝術上的表現意涵 16 第一節 荷花的生態 16 第二節 荷花在文化、宗教、藝術上的意涵 17 第三節 荷韻創作花語的詮釋 22 第四節 歷代名家畫荷 24 第三章 創作實踐與發現 39 第一節 礦物顏料重彩賦色與水墨設色的運用 39 第二節 重彩與工筆、岩彩與水墨的配合 43 第四章 荷韻系列創作分析 45 第一節 礦物顏料重彩賦色荷韻之創作分析 45 第二節 水墨『荷韻』之創作分析 70 第五章 結論 86 第一節 創作心得 86 第二節 自我期許 88 參考書目 90 圖 次 (圖 1) 五代 黃筌〈寫生珍禽圖〉絹本設色 縱 41.5公分 橫 70 公分 8 (圖 2)〈蓮鶴方壺〉高126cm口長30.5 cm寬24.9cm 20 (圖 3) 宋.明〈玉荷葉杯〉長15.2cm寬5.9cm高9cm 21 (圖 4) 周昉〈簪花仕女圖〉 絹本 46cm × 180cm 21 (圖 5) 五代•黃居寀〈晚荷郭索圖〉 24 (圖 6) 南宋•佚名〈出水芙蓉圖〉,紈扇絹本 25 (圖 7) 南宋•李安忠〈疏荷沙鳥圖〉,絹本 25 (圖 8) 明•徐渭〈黃甲圖〉 26 (圖 9) 明•陳淳〈秋江清光圖〉 26 (圖 10)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 27 (圖 11)清•惲壽平〈出水芙蓉圖〉紙本 27.3cm×35.2cm 27 (圖 12)齊白石〈荷花蜻蜓〉(年代不詳) 28 (圖 13)齊白石〈枯荷〉1922年 29 (圖 14)潘天壽 〈接天蓮葉〉137.5cm×272.5cm 1960年 30 (圖 15)張大千〈白荷〉潑墨設色49.5cm×80.5cm 1973年 31 (圖 16)張大千〈紅荷〉95.5cm×30.5cm 1942年 32 (圖 17)張大千〈潑墨勾金紅蓮〉水墨紙本94cm×175cm 1975年 33 (圖 18)張大千〈朱荷金屏〉(六摺金箋屏風) 168cm×369cm 1975年 34 (圖 19)林玉山〈蓮池〉膠彩絹本 150F(148cm×215cm)1930年 37 (圖 20)上村松篁〈蓮〉(本製作) 尺寸不詳1952年 38 (圖 21)〈生命力〉礦顏紙本 30cm×30cm 2016年 45 (圖 22)〈尋找生命的出口〉礦顏紙本 30 cm×30cm 2017年 47 (圖 23)〈三理四相–成〉礦顏紙本 91cm×72.5cm 2017年 50 (圖 24)〈三理四相–住〉礦顏紙本 91cm×72.5cm 2017年 52 (圖 25)〈三理四相–壞〉礦顏紙本91cm×72.5cm 2017年 54 (圖 26)〈三理四相–空〉礦顏紙本 91cm×72.5cm 2017年 56 (圖 27)〈渡-沉〉礦顏紙本 91cm×72.5cm 2017年 58 (圖 28)〈渡-浮〉礦顏紙本91cm×72.5cm 2017年 60 (圖 29)〈真空妙有〉礦顏紙本91cm×72.5cm 2017年 62 (圖 30)〈遷想妙得〉礦顏紙本91cm×72.5cm 2017年 64 (圖 31)〈一枝紅豔〉膠彩紙本 22cm×27cm 2017年 66 (圖 32)〈露凝〉膠彩紙本22cm×27cm 2017年 68 (圖 33)〈出淤泥而不染〉水墨紙本135cm×69cm 2016年 70 (圖 34)〈靜待〉水墨紙本 135cm×69cm 2017年 72 (圖 35)〈秋荷〉水墨紙本135cm×69cm 2017年 74 (圖 36)〈清香〉水墨紙本 68cm×68cm 2016年 76 (圖 37)〈郁香〉水墨絹布 92cm×82 cm 2017年 78 (圖 38)〈荷夢〉水墨絹布 82cm×102 cm 2017年 80 (圖 39)〈初夏〉水墨絹布 95cm×45 cm 2017年 82 (圖 40)〈盛夏〉水墨絹布 95cm×45 cm 2017年 84

    專書
    王庭玫著,《張大千繪畫世界》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 2011年
    巴東著,《潑彩敦煌張大千的藝術與生活》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何恭上著,《畫好國畫畫荷花》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1998年
    林昌德著 ,《先秦至兩宋繪畫寫生理論之研究》新北市:藝風堂1988 年
    林柏亭著,《花鳥畫法123》台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
    林功‧箱崎睦昌著,《膠彩畫材料與技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002年
    陳瓊花著,《自然.寫生–林玉山》,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1994 年
    高以璇著,《林玉山–師法自然》,台北市:歷史博物館 2004 年
    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 》俞劍華注釋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7年
    詹前裕著,《東海美術系膠彩畫教育十年展作品圖錄》1995年
    詹前裕著,《中國水墨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1977年
    詹前裕著,《彩繪花鳥》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1988年
    黃冬富,〈從省展看光復以後台灣膠彩畫之發展〉,引自郭繼生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91年。
    齊白石著,《白石老人自述》台北市:臉譜出版 2001年
    趙維華著,《繪畫媒材與造型樣式》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8年

    期刊論文
    林昌德撰,《唐宋山水寫生精神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高永隆撰,《礦物顏料與現代重彩》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 2009年兩岸重彩畫學術研討會
    許瑜庭撰,《紅土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畫集、圖錄
    上村松篁 ,〈現代日本素描全集〉株式会社 1992年。
    巴東,〈齊白石書畫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1年。
    何恭上,〈畫荷花〉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1998年。
    沈西鋒,〈岩彩畫作品集〉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 2004年。
    黃永川,〈林玉山師法自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2004年。
    黃光男,〈水殿暗香:荷花專輯〉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1997年。
    許禮平,〈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張大千-荷花〉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許禮平,〈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潘天壽-花卉〉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曾得標,〈台灣膠彩畫史流研究展〉,台中市:台灣省膠彩畫協會,2008年。
    瑾源,〈膠彩‧雅韻‧林之助〉台北市: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

    網頁
    花鳥畫,《維基百科》,2017年04月20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A%B1%E9%B8%9F%E7%94%BB 。
    葉健,《當代重彩畫語言形態的多元發展》(重彩與水墨是同宗同源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2009 兩岸重彩畫學術研討會,2017年04月20日取自
    http://cart.ntua.edu.tw/upload/st/200912/200912-04.pdf。
    黃筌,〈寫生珍禽圖〉,2017年04月20日取自 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junior/art/tc_wc/ChPaint/sample/p521-2.htm。
    歷代名家畫荷,2017年04月25日取自http://tw.aboluowang.com/2014/1206/482534.html 。
    膠彩畫,維基百科,2017年04月2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6%A0%E5%BD%A9%E7%95%AB。
    真空妙有,2017年04月25日取自http://www.jhao-yang.org.tw/html/journal/journal-21-25/428。
    遷想妙得,2017年04月25日取自https://read01.com/4d8Dzd.html#.Wb_xTa0Umv8。
    蓮與荷、睡蓮的比較,2017年04月20日取自http://www.nani.com.tw/nani/jlearn/chin/supply/htm/s_3_3.htm。
    《群芳譜》,(荷花的象徵意義:宗教 哲學 文化),2017年05月16日取自http://www.zw3e.com/11/e481.html。
    周敦頤,《愛蓮說》,《維基百科》, 2017年05月16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8%B1%E8%8E%B2%E8%AF%B4。
    〈湼槃〉,2017年05月16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6%85%E6%A7%83。
    〈荷花〉,(荷花在宗教上的意涵),2017年05月16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cshuang2/twblog/140173482。
    〈蓮鶴方壺〉,2017年04月20日取自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31948.aspx。
    〈玉荷葉杯〉,2017年04月20日取自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26/4382711.html。
    周昉,〈簪花仕女圖〉,2017年04月20日取自http://lsw1230795.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170744 。
    〈朱荷金屏〉,(六摺金菚屏風),2017年04月25日取自http://chinapen.tripod.com/guide/p134.htm。
    林玉山,〈蓮池〉,2017年04月20日取自https://video.udn.com/news/31901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