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淑煙
Hsu, Shu-Yen
論文名稱: 女力在繪畫中的意涵—許淑煙繪畫創作研究
Women’s Power in Paintings-a Research on Hsu, Shu-Yen’s Art Creation
指導教授: 蘇憲法
Su, Hsien-F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新藝術鏡像原型女力
英文關鍵詞: Art Nouveau, mirror image, prototype, women's power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02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女力探索為主軸,並藉由筆者的繪畫創作及風格轉化歷程為論述對象,從階段性藝術創作風格的轉變中,找到自我認同的價值溯源。
    女力概念是近代興起的人性正向意識,原意指展現發揮個人能力價值,現在泛指注重個人成長、關注時事,願意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覺得有意義事務上的女性。
    筆者透過檢視歐洲女性圖像在不同時代背景之發展風格,與影響後人藝術創作因素,輔與心理學家榮格與拉岡分析理論對藝術創作之根源,並以新藝術時期代表性藝術家筆下女性表現方式,藉由謝列特、克林姆、慕夏作品探索女性自主性的追尋歷程與長遠影響。進而回顧個人在創作歷程中之心境歷程,來闡述女力形象相關論述,嚴肅看待筆者內心深層覺醒,創作女力意象。
    基於筆者繪畫創作始於對藝術創作之興趣,在進入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接受完整理論與創作實踐教育後,對個人繪畫動機之緣由產生莫大好奇。從縱向美術史發展到自我檢視個人創作歷程,從而對應女力時代意義,這樣的探尋過程,最終所獲得的收穫是令人相當欣喜。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ubject of “women’s power”. Through studying the author’s path of art creation and the changing of styles between period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trace the origin of her self-ident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she believed in.
    The concept of women’s power has been a wave of positive awareness. It originally means that women should fulfill themselves by developing individual abilities. Now, it generally refers to women who focus on personal growth, keep up with current affairs, and are willing to devote more time and energy to matters they consider meaningful.
    The autho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styles of the image of women presenting in European art and their effects on artists of later generations. Carl Gustav Jung and Jacques-Marie-‘Emile Lacan’s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origin of artistic creation.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women’s representation in the works of iconic artists of the Art Nouveau, such as Jules Ch’eret, Gustav Klimt, and Alfons Maria Michae,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of the pursuit of women’s autonomy and its long-lasting effects. The paper further inspects the author’s journey of art creation to discus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discourse of women’s image, and to take a serious look at the awakening deep inside her heart of creating women’s image.
    The author’s creation of art came from pure interest. However, after receiving complete theoretical training and gain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M.A. program of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at NTNU, the author’s curiosity on her motivation to paint was aroused. This study starts from an overview of art history, followed by a review of the personal journey of art creation, and end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age of women. Such exploration yields fruitful and exciting results.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十九世紀前之西方女性圖像 8 第二節 榮格原型理論與拉岡鏡像理論 28 第三節 十九世紀末新藝術代表藝術家風格 35 第三章 女力表現 42 第一節 女力與時代回應 43 第二節 物化女性的迷思 49 第三節 女力的新世代角色 52 第四章 創作自述 56 第一節 女力定義創作內容 57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媒材 58 第三節 作品解析 61 第五章 結論 75 參考文獻 77 圖錄 85 I 引用圖片 85 II個人作品 94

    中文書目:
    王怡仁(2015)。《天生富有》。新北市:賽斯文化。
    王受之(2002)。《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中國青年出版社。
    正面思考(2015)。《正面思考語錄》。新北市:零極限文化。
    艾莉森.沃爾夫(Alison Wolf)(2015)。《女力時代:改寫全球社會面貌的女性新興階級》(The XX Factor: How the Rise of Working Women Has Created a Far Less Equal World)。許恬寧譯。台北市:大塊文化。
    朱伯雄(2003)。《拉斐爾前派與象徵主義美術》。藝術家策劃。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吉塔威廉斯(Gilda Willams)(2017)。《如何書寫當代藝術》(How to write about contemporary art)。金振寧譯。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
    李開復(2016)。《做最好的自己》。台北市:聯經出版。
    阿爾伯特.哈伯德(2018)。《找對自己的位置》(Find a right position for yourself)。杜風譯。台北市:種籽文化事業。
    江凌青(2017)。《媒體・藝術・新潮 江凌青藝評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何權峰(2015)。《慢下來,幸福就不會擦肩而過》。台北市:高寶書版。
    約翰.伯格(John Berger)(2010)。《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吳莉君譯。台北市:麥田出版。
    柯林伍德(Collingwood R.G.)(2006)。《精神鏡像》。趙志義、朱寧嘉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馬冠中主講,楊秀珍執筆 (2018)。《從心設定》。新北市:賽斯文化。
    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原著(2010)。鄭令著。《沉思錄:一念之間改變人生》。新北市:人類智庫。
    亞瑟.丹托(Arthur C.Danto)(1990)。《在藝術終結之後After The End of Art》。林雅琪、鄭惠雯譯。台北市:麥田出版。
    許皓宜(2018)。李如婷繪。《情緒陰影・原型56心靈互動卡》。台北市:遠流。
    許汝紘(2008)。《女人・畫家的繆斯或魔咒》。台北市:序曲文化。
    陳懷恩(2008)。〈胭脂扣—繪畫美學中的「陰柔因子」〉。《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如果出版社。
    陳淑華(1998)。《油畫材料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郭書瑄(2005)。《圖解藝術》。曾少千審訂。台北市:易博士文化。
    陸蓉之(2002)。《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孫江(2018)。《鏡像中的歷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
    曹筱月(2017)。《女力創客的自造年代》。新北市:全華圖書。
    黃震遐(2014)。《畫與醫》。香港:三聯書店。
    湯瑪士.克許(Thomas B. Kirsch)(2013)。《給追求靈魂的現代人:湯瑪士.克許談榮格分析心理學 》(Contemporary Man Still in Search of a Soul)。李開敏、林方皓等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潘襎(2002)。《穆夏》。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羅伯特.霍普克(Robert H. Hopcke)(1997)。《導讀榮格》。蔣韜譯。台北市:立緒。

    外文書目:
    Awkward Michael(1995):《Negotiating Difference: Race,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Positionalit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ussemaker Jet and Kees van Kersbergen(1994):《Gender and Welfare States: Som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in Diane Sainssbury(ed.)》,Gendering Welfare Stat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Editors Sir Herbert Read,Michael Fordham, M.D., M.R.C.P.,Gerhard Adler,PH.D.,William Mcgurie, executive editor(1970):《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Jung. 2nd ed. tranlated by R.F.C. Hull.》London and Henley: Routledge & Kegan Paul.
    Gibson(1973): 《Wlter S.: Hieronymus Bosch》, London: Thomas and Hudson Ltd.
    Helena Kocikova,Tamara Schmidt(2016):《Alfons Mucha》,Praha:GOAP Gallery.
    6.Mario Jacoby(1990):《Individuation and Narcissism: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 in Jung and Kohut.》 Translated from German by Myron Gubitz and Francoise O’Kan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Ortony, A(1979):《 Metaphor: A multidimensional problem. In A. Ortony,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ylvia, W.( 1990): 《Theorising Patriarchy》. London: Basil Blackwell.

    學位論文與期刊:
    呂宏波(2007)。〈杜威實用主義美學與“審美無利害”原則〉。《遼寧師範大學學報》,4期,2007期。
    李俊源(2014)。〈探析比利時“新藝術”運動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影響〉。《現代裝飾理論》,9期。
    佟玉潔(2010)。〈性別政治:中國女性主義藝術的濫觴〉。雅昌藝術網。
    林伯賢(2006)。〈藝術欣賞的理論基礎(四)〉。《女性主義》 (Foundation of Art Appreciation (IV): Feminism)。
    林耀盛、龔卓軍(2011)。〈重逢真實界:以拉岡式精神分析探究主體性〉。《生死學研究》。
    林益安(1999)。《油畫薄塗技法與保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灣。
    周菁(2013)。《阿方斯.穆哈的曲線世界》。西安美術學院設計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西安。
    夏英杰(2014)。〈謝列特“及叛性”風格下的海報女性形象採析〉。《藝術設計》。
    袁智武、齊沖(2016)。〈淺析“ 新藝術運動“ 時期法國朱里斯.謝列特海報設計風格的產生及特徵〉。《藝術品評》。
    徐玟玲(2012)。《以榮格學說探究個體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解構藝術創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灣。
    郭蕙寧、黃宗堅(2013)。〈榮格取向藝術技巧在夢魘探索的應用初探〉。《臺灣心理諮商季刊》。http://jicp.heart.net.tw/article/TCQ5-3-2.pdf,2019年2月5日檢索。
    崔光宙(2005)。〈康德對優美的分析—分析優美的脈絡與邏輯〉。《情意教育經典研讀會》。
    康嘉文(2016)。《「頹廢後的重生」- 新藝術女性形態應用於金工創作之研究》。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黃美香(2006)。《童心未泯–自我內心異想世界之探索》。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灣。
    楚珺、吳衛(2011)。《「謝列特女」海報招貼設計探析》。湖南工業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湖南。
    陳韋臻(2009)。〈初探女性主義藝術史研究方法之異—試比較Linda Nochlin 的Representing Women和Tamar Garb 的Bodies of Modernity〉。《議藝份子》,第12期。
    曾曬淑(1997)。〈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人文學報》,第15期。
    楊尹瑄(2016)。《當諷刺畫成為藝術:法國「不協調藝術」運動(1882-1893)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灣。
    聖奧古斯丁(St. Aurelii Augustini)( 2014)。《天主之城:拉丁文中文全譯本》(修訂二版) De Civitate Dei (The City of God)。吳宗文譯。台北市:台灣商務。
    劉婉婷(2004)。〈從歷史發展看宗教藝術〉。《神思》,第60期。
    劉瑞琪(2000)。〈女性主義藝術史研究方法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8期。
    潘襎(2011)。〈淒涼的民族史詩—穆夏「斯拉夫史詩」 系列民族形象的藝術表現〉。《ART ACCREDIYING》。
    謝亦晴(2010)。《六位新生代女性藝術家創作意識與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倫文,臺灣。
    鍾綺文(2012)。《「藝術與性別」課程發展與評鑑之研究: 從創作意識、理念到實踐之歷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灣。

    網頁與書刊文獻:
    〈女權先行者的歷史歸位:英國國會廣場的首座女銅像〉。《轉角國際新聞網》。2019.10.8.取自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3111521
    李坤凝(2017)。《時代映射 從繪畫中女性形象的變化看社會發展》。中國財富網。2018.12.30.取自http://former.cfbond.com//ysp/ddys/201709/t20170906_5460211.html
    吳文成(2003)。〈試談拉康的鏡像階段〉。《人文隨談》。2019.3.4.取自http://www.atlas-zone.com/think/talk/part_1/literae1800.htm
    金壽鐵(2017)。〈能動想像:卡爾·榮格的藝術治療〉。《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4.9.取自http://review.artintern.net/html.php?id=71049
    〈新藝術運動風格〉,字記/FontMania。2018.1.15.取自http://htchen.org/multimedia2015/team4/%E8%AE%BE%E8%AE%A1%E9%A3%8E%E6%A0%BC/%E6%96%B0%E8%89%BA%E6%9C%AF%E8%BF%90%E5%8A%A8%E9%A3%8E%E6%A0%BC/
    書蟲游世界。〈捷克新藝術運動最傑出的畫家:阿爾豐斯.慕夏〉。2018.1.21.取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8qon9z.html
    〈符號學〉。維基百科。2019.3.4.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6%E8%99%9F%E5%AD%B8
    徐樸(2011)。〈中西繪畫中女性形象的對比研究〉。《大觀週刊》。2019.3.31.取自https://wenku.baidu.com/view/a4022ae4aeaad1f346933fde.html?re=view
    麥惠珍(2018)。〈從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出發的超現實主義藝術解讀〉。《屏東大學機構典藏》。2019.2.5.取自http://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431/1/11.pdf
    曾恆利(2014)。《台美人第二代Dr. Lisa T. Su 蘇姿豐博士》。台美人歷史協會網。2019.10.8.取自
    https://www.tahistory.org/%E5%8F%B0%E7%BE%8E%E4%BA%BA%E7%AC%AC%E4%BA%8C%E4%BB%A3-dr-lisa-t-su-%E8%98%87%E5%A7%BF%E8%B1%90%E5%8D%9A%E5%A3%AB-%E6%A6%AE%E8%86%BA%E8%B6%85%E5%BE%AE%E5%85%AC%E5%8F%B8amd%E6%8F%90%E5%8D%87/
    黃文煒(2018)。〈女子力“在日本男性中日漸流行 羽生結弦成代表人物〉。《人民網-環球日報》。2018.5.20.取自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0305/c1002-29847284.html
    〈榮格(C._Jung)〉。《教育百科》。201.3.5.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A6%AE%E6%A0%BC(C._Jung)
    〈雅各.拉岡〉。維基百科。2019.3.5.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85%E5%90%84%C2%B7%E6%8B%89%E5%B2%A1
    楊衍畇(2011)。〈從康丁斯基「騎士」形象見榮格英雄原型〉,收錄於「第一屆斯拉夫語言、文學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斯拉夫系版》。2019.2.5.取自http://yunnia.blogspot.com/2011/03/discovering-hero-archetype-of-carl- jung.html
    楊裕富(2007)。〈開啟新藝術風格的新浪潮—格拉斯哥學派的式樣風格分析〉。2018.12. 取自 http://teacher.yuntech.edu.tw/yangyf/ff/gra027.html
    劉紀蕙(2007)。〈看、他者、凝視:拉岡與欲望結構的問題〉。2019.3.9.取自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PEA/asiaweb/P_A_E/%E6%84%9F%E5%8F%97%E6%80%A7%E9%AB%94%E5%88%B6%EF%BC%9A%E8%A6%96%E8%A6%BA%EF%BC%8D%E5%BD%A2%E8%B1%A1%EF%BC%8D%E5%87%BA%E7%8F%BE%EF%BC%8D%E5%81%BD%E8%A3%9D/%E7%9C%8B%E3%80%81%E4%BB%96%E8%80%85%E3%80%81%E5%87%9D%E8%A6%96%EF%BC%9A%E6%8B%89%E5%B2%A1%E8%88%87%E6%AC%B2%E6%9C%9B%E7%B5%90%E6%A7%8B%E7%9A%84%E5%95%8F%E9%A1%8C.pdf
    劉紀蕙(2008)。〈Objet a: 在他者目光之下,自我形象作為欲望的對象〉。《拉岡專題:主體與語言講綱》。2019.3.9.取自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PEA/asiaweb/P_A_E/Lancan_Logos_Subject/Objet%20a-%20%E5%9C%A8%E4%BB%96%E8%80%85%E7%9B%AE%E5%85%89%E4%B9%8B%E4%B8%8B%EF%BC%8C%E8%87%AA%E6%88%91%E5%BD%A2%E8%B1%A1%E4%BD%9C%E7%82%BA%E6%AC%B2%E6%9C%9B%E7%9A%84%E5%B0%8D%E8%B1%A1.pdf
    龔充文(2012)。〈心像 Mental imagery〉。《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1.22.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22/
    Art 漫遊(2017)。〈世紀之交新藝術運動的復古海報〉。2018.2.7.取自https://kknews.cc/zh-tw/news/8b2z82q.html
    Joyce(2009)。《世紀末的象徵主義---Symbolism》。2018.2.8.取自http://blog.xuite.net/joyce0626joyce062097/wretch/152527755 -%E4%B8%96%E7%B4%80%E6%9C%AB%E7%9A%84%E8%B1%A1%E5%BE%B5%E4%B8%BB%E7%BE%A9---Symbolism
    Amanda Ruggeri(2017)。〈The secrets of the Santa Priscilla catacombs〉,BBC。2018.2.8.取自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50224-the-secrets-of-the-catacombs
    Eva Haunerová(2010)。〈Alfons Mucha〉。Jan.21.2018.from http://home.pinknet.cz/~malin/mucha.html
    Judith II( 1909) 。(Salome)。Oct.8.2018.from http://www.klimt.com/en/gallery/women/details-klimt-judith2--salome-1909.dhtml
    〈Mysterious Caravaggio painting valued at $170m snapped up before auction〉(2019)。The Guardian。June 27.2019.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19/jun/25/ aravaggio-painting-sale-mystery-sold-before-auction-france
    〈Self-portrait with Monkey,1938 by Frida Kahlo〉。Feb.25.2019.from https://www.fridakahlo.org/self-portrait-with-monkey.jsp
    The Caravaggio In The Attic: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 Goes On Show in Paris。Dec.29.2018.from https://theculturetrip.com/europe/france/articles/the-caravaggio-in-the-attic-judith-beheading-holofernes-goes-on-show-in-paris/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