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映蓉
Lee, Ying-Jung
論文名稱: 穿越幻想-城市中的自然景觀:李映蓉雨景繪畫創作研究
Traversing of Fantasy – Nature in The City: A Study of Ying-Jung Lee Rainscape Painting Art Creation
指導教授: 蘇憲法
Su, Hsien-F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6
中文關鍵詞: 都會雨景繪畫可觸性架上繪畫記憶幻想自然
英文關鍵詞: metropolitan rain, tangible, easel painting, memory, fantasy, natur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09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捷運是建構起現代城市的基礎,承擔起交通運輸的移動功能,也形塑了每個城市的特徵與個性。透過街道和城市建築、交通網絡形成的介面,讓我們認識、探索並遊戲其間,街道樣貌常常代表了不同的城市形象,像是一張商貿名片,傳遞著每一座城市的個性和待人處事的細節。

    此研究以台北高架捷運雨景圖像為主要繪畫元素,由繪畫可觸性探討雨景在架上繪畫中的悸動情感。來自童年記憶的轉化,將自我移置的幻想和城市雨景做為同構的空間表現,透過自然景觀重新體悟,嘗試在繪畫形式上呈現具象、半具象的經營。最後透過心理學分析,闡述藝術大師們的心理情狀作品,探究城市雨景多變的視覺語彙與深層意涵。

    日常生活中,常有視覺感知的瞬間靈感難以描述。於本創作研究筆者專注於水光的日常世界,嘗試把眼睛對周遭世界的短暫感知轉化為永恆。以油畫手法將雨景在畫布框架中重新編排、描繪,使呈現更精準、生動的圖像內容,來記錄平凡生活中的美麗。

    Mass rapid transit (MRT) is a vit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for modern cities; it provides the func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shap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of the cities. The interface of streets, archite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enables people to understand, explore, and enjoy cities. The features of streets often represent different city images. They are like business cards, expressing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ities and the details of interactions with residents.

    This study utilized an image of the elevated Taipei MRT in the rain as a major painting element. Through the tangibility of painting, we explored the emotions of the raining scenes in easel paintings. Childhood memories were transformed, the self was transposed into fantasies, and a spatial representation was coconstructed with the raining scene in the city. By adopting a new realization of a natural scene, we attempted to present concrete and semiconcrete images on the painting. Finally, through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we describe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s of artists as shown in their works. This explored the diverse visual languages and profound meanings of scenes of rain in the city.

    Instances of visual inspiration are often encountered in daily life, but they can hardly be put into words.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daily life through water and light and attempted to transform transient sensory of the surrounding world into eternity. We used oil painting techniques to rearrange and depict scenes of rain on framed canvases to present precise and vivid images that record the beauty in ordinary life.

    謝 辭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圖次 iv 引用圖片 iv 作品圖片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1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2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 第3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藝術中的自然 10 第1節 藝術實現中的自然雨景 11 第2節 穿越幻想的自我移置 20 第3節 佛洛伊德與拉岡的潛意識觀點 27 第三章 創作理念 31 第1節 靈感的來源與脈絡 31 第2節 創作的形式與內容 34 第3節 作品媒材與技法 43 第四章 作品解析 46 第五章 結論 61 參考文獻 63

    中文書目
    尤昭良(2003)。《塞尚與柏格森》。台北:宜高文化。
    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Lacan》。台北:生智文化。
    王庭玫、王貞敏、許玉玲、何政廣(1996)。《魏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史作檉(1994)。《塞尚藝術之哲學探測》。台北中和:書香文化。
    朱立元(2000)。《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台北:昭明出版社。
    李家祺(2000)。《帕洛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2000)。《藝術欣賞階梯》。台北:藝術圖書。
    呂旭亞(2017)。《公主走進黑森林-榮格取向的童話分析》。台北:心靈工坊。
    陳瓊花(2012)。《藝術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淑華(2014)。《油畫材料學》增訂版三刷。台北:洪葉文化。
    柳鳴九(1990)。《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
    辜振豐(2003)。《布爾喬亞-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台北:果實出版。
    陸揚(1999)。《西方美學通第二捲-中世紀文藝復興美學》。上海-上海文藝。
    曾志朗(2003)。《科學向腦看》。台北:遠流文化。
    黃舒屏(2004)。《卡玉柏特》。台北:藝術家。
    鄭金川(1993)。《梅洛.龐帝的美學》。台北:遠流文化。
    劉思量(1989)。《創造與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蘇憲法(2000)。《視象與心象》。台北:國泰世華。

    英文著作譯本
    Arthur C. Danto(亞瑟.丹托)。鄭雅琪、鄭惠雯譯(2015)。《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籓籬》。台北:城邦文化。
    Andre Breton(安德烈.布列東)。袁俊生譯(2010)。《超現實主義宣言》。重慶:重慶大學。
    Antonine de Saint-Exupery(安東尼.聖修伯里)。李淑貞譯(2002)。《小王子》。台北樹林:星月文化。
    Carl G. Jung。龔卓軍譯(2001)。《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文化。
    Dominica Cyclatan(多米尼克.塞克里坦)(1989)。《象徵主義》。北京:北京崑崙。
    E. H. Gombrich(E.H.貢布里西)。雨云譯(2015)。《藝術的故事》,新北新店:聯經文化。
    E. H. Gombrich(E.H.貢布里西)。林夕 等譯(2000)。《藝術與錯覺》,長沙:湖南科技。
    Harold Rosenberg。周麗蓮譯(1998)。《拆/解藝術》。台北:遠流文化。
    Herbert Reed(赫伯特里德)。李長俊譯(1987)。《現代繪畫史》。台北:大陸書局。
    John Berger(約翰.伯格)。劉惠媛譯(1998)。《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文化。
    John Berger(約翰.伯格)。連德誠譯(1998)。《畢卡索的成敗》。台北:遠流文化。
    John Berger(約翰.伯格)。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世界》。台北:麥田出版。
    John Berger(約翰.伯格)。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
    John Trent(特約翰)。張元譯(2005)。《說出心中的情話》。台北中和:愛家文化。
    Jean Louis Pardel(尚.路易.普拉岱爾)。鄧文貞譯(2003)。《西洋視覺藝術史-當代藝術》。台北:格林國際。
    Leonard Shlain(李奧納多.西萊恩)。張文毅等譯(2006)。《藝術與物理-空間時間與光之平行觀》。台北中和:成信文化。
    Lowepro(普羅)。洪蘭譯(2004)。《記憶的秘密》。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Merleau Ponty(梅洛.龐蒂)。龔卓軍譯(2018)。《眼與心》。台北:典藏藝術。
    Michael S. Sweeney(麥克.史威尼)。鄭方逸譯(2013)。《大腦騙局》。台北:大石文化。
    Mruuy Stein。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台北新店:立旭文化。
    Philip Koch(飛利浦.科克)。梁永安譯(1997)。《孤獨》,台北新店:立緒文化。
    Ronald Bogue(雷諾.伯格)。李育霖等譯(2016)。《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台北:城邦文化。
    Roger Eliot(羅傑.佛萊)。易英譯(2005)。《視覺與設計》。浙江:浙江教育。
    Robert Sokolowski(羅伯.索科羅斯基)。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台北五股:心靈工坊。
    Winner Ellen。陶東風譯(1997)。《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台北:田園文化。

    英文書目
    Richard Hickman(2000)。《Art Education 11-18》。NY:Contunuum。
    Vernoon Hyde(2001)。《Art History’s History》。New Jersey:Pub-Set. Inc。
    Vves-Alain Bois(1900)。《Painting as Model》。Cambridge:MIT Press。

    學位論文與期刊
    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2018)。〈五感體驗-重新思考人與空間的關係〉。《漂亮家居》第208期。頁36。
    吳瑞珠(2008)。〈多瑪斯論“記憶”-心智金庫的寶藏〉。《哲學與文化》。第35捲第四期。頁43-56。
    何季方(2008)。〈孤獨的情感表現〉。《視覺藝術論壇》。頁57-69。
    林宣哲(2014)。(從傑哈.李希特的玻璃板創作探討攝影及繪畫)。《視覺藝術論壇》第九期。頁174-197。
    鄧宗聖(2016)。〈如何激發「創作心靈」:創作學習的概念探究〉。《視覺藝術論壇》。P.2-22。

    網路文獻
    中國論文網《黑田鵬飛的藝術學心裡剖析》。
    http;//www.xzbu.com/4/view-11600405.htm (上網日期2020.6.1)
    AB《架上繪畫》
    http://www.easyatm.com.tw/wiki/%E6%9E%B6%E4%B8%8A%E7%B9AA%E7%95% (上網日期2020.6.12)
    《六翼天使賽拉芬》https://reurl.cc/e8a1Km(上網日期2020.6.12)
    麥惠珍。《從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出發的超現實主義藝術解讀》。
    http://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431/1/11.pdf (上網日期2020.6.9)
    心靈世界的投射-佛洛伊德為藝術史研究另闢蹊徑https://reurl.cc/MdDqEW
    (上網日期2020.6.9)
    《紫色系心裡意義以及青色調的色彩搭配方法-上》
    https://kknews.cc/zh-tw/psychology/5jm5q2.html (上網日期2020.6.27)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1/1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