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朱佑霖
Chu, Yu-Lin
論文名稱: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 on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A.D.)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宋代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裴航物質文化
英文關鍵詞: Song Dynasty, gold and silver wares, narrative decoration, Peihang, material cultur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1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1下載:8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兩宋時期城市興起帶起手工業的繁榮,使用金銀器不再是貴族專屬,市場上流通著大量的金銀器,其中以素面無紋的實用饌器為主。若說唐代金銀器是富麗堂皇,那宋代的風格便是典雅樸素,但少數飾有精美人物故事圖金銀器的出土,讓我們一窺宋代金銀器在工藝高度與奢華程度上不輸唐代的一面。

    過往研究多認為兩宋金銀器上的人物故事圖像,多取用宋代繪畫圖像。實際上,宋代金銀器上的人物故事圖不僅與宋代繪畫關係密切,亦與其他物質圖像互動頻繁。宋代文人地位的提高,促進了各類文學的蓬勃發展,同時以文學作品為主題的圖像應運而生,並且為各種物質媒材所使用。其中,金銀器的稀珍與高貴屬性,很好地說明了刻畫在其上的人物故事裝飾圖像,在兩宋流行與傳播程度的廣袤。

    本文旨在研究兩宋時期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來源與其形塑過程。首先追溯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的發展,其次考釋兩宋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文本來源與圖文轉譯關係。兩宋時期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開始以當代流行文學內容,如踏莎行、裴航遇仙和赤壁賦等故事為題。明顯不同於前代金銀器中以漢至六朝時期一直流行的傳統儒家、道教故事傳統。文末探討兩宋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像的形塑與組成方式,以及與繪畫、版畫、漆器、銅鏡等物質間圖像與工藝上的互動關係,進而說明到了南宋末期金銀器故事圖像中使用主題格套的傾向。

    During the two Song Dynasties (960-1279), thriving cities brought about the prosperity of handicraft industries, when gold and silver wares were no longer privilege to the nobility.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circulating in the market, among which the utensils dishes were plain with no decoration on it. If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Tang Dynasty (618-907) are magnificent, then the style of Song Dynasty is elegant and simple. However, a few of excavated gold and silver objects with beautiful narrative decorations on it shed light on the diverse styles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Song Dynasty, which is not inferior to Tang Dynasty in terms of craftsmanship and luxury.

    In the past, many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s on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Song Dynasty were taken from the paintings of their age. In fact,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 on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Song were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intings but also frequently interacted with other material images. The rise of social status of literati in Song helped 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all kinds of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images based on literary works came into being and were adopted by various material media. Among them, the rare and noble attributes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well explained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s depicted on them were well-known and widespread.

    This thesis aims to study the source and shaping process of the narrative images on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s of Song. Firstly, I tr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 on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s. Then, I examine the textual sources, and the transl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images and text on these wares. The narrative decorations on gold and silver wares started to show the stories from the contemporary popular literatures of the Song Dynasty, such as Tasuoxing 踏莎行, Peihang yuxian 裴航遇仙 and Red Cliff 赤壁賦. These patterns we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or Taoist story traditions that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o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from Han to the Six Dynasties. Finally,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shaping and composition of the narrative images on two sets of gold and silver wares,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intings, prints, lacquerware, bronze mirrors, and other materials. This phenomena well explained the tendency of using some certain formatted image themes on the gold and silver wares in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目 錄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 第四節 研究回顧 ........................................ .4 第一章 宋代以前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的發展 .................. 11 第一節 唐至遼早期(約9-10世紀)金銀器中人物故事的主題類型 . 12 第二節 唐至遼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特徵 .................. 25 第三節 唐代金銀器對於漢至魏晉時期人物故事圖像的繼承與新意 . 32 第四節 兩件銀皮鏡盒中的人物故事圖像 ...................... 36 第二章 兩宋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中的戲曲意象 ................ 49 第一節 宋代金銀器中的〈踏莎行〉與魚化龍登科故事圖 ......... 49 第二節 南宋《裴航遇仙鎏金橋梁銀釵》婚戀故事圖 ............ 58 第三章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反映的文人品味 ................. 65 第一節 兩宋金銀器中文人品味之〈赤壁圖〉圖像的挪用 ......... .65 第二節 宋代《人物故事圖银花片》的解析與圖文轉譯 ........... .72 第三節 從北宋 《人物故事圖银花片》看宮廷與民間圖像的交融 .. .78 第四章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的形塑與不同媒材的互動 ....... ..82 第一節 兩宋金銀器工藝圖像的互動 .......................... 82 第二節 兩宋金銀器的特色與形塑 ............................ 88 結 論................................................... 94 參考書目................................................. 95 附錄................................................... 111 一 、唐至遼時期人物故事圖金銀器資料表 ................... 111 二、兩宋時期人物故事圖金銀器資料表 ...................... 112 三、遼宋時期人物故事圖包銀漆盒資料表 .................... 113 四、宋代江南金銀器出土概況表 ........................... 114 五、宋代人物故事圖金銀器中的出土資料 .................... 125 六、故事原文 ........................................... 126 圖 版................................................... 131

    一、古籍文獻
    (漢)司馬遷著,王利器、張烈等譯注,《史記》,臺北:臺灣古籍,2003。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漢)劉向著,張敬註釋,《列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漢)劉像撰,張金嶺注釋,《新譯列仙傳》,臺北:三民書局,1997。
    (晉)干寶,《搜神記》,花山文譯出版社,1986。
    (晉)常璩,《華陽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晉)郭璞注,《山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晉)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書店,1986。
    (晉)葛洪,《神仙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
    (唐)房玄齡等,《晉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唐)南卓,《羯鼓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范攄,《雲谿友議》,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唐)盧照鄰,《盧照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店,1973。
    (宋)朱彧 《萍洲可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佚名,《百寶總珍集》十卷,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1995。
    (宋)吳自牧,《東京夢梁錄》,收錄於《東京孟華錄外四種》,大立出版社,1980。
    (宋)李誡編,《營造法式》, 北京:中國書店,1989。
    (宋)周密,《武林舊事》,收錄於《東京孟華錄外四種》,大立出版社,1980。
    (宋)周密《癸辛雜識》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孟元老,《東京華梁錄》,收錄於《東京孟華錄外四種》,大立出版社,1980。
    (宋)皇都風月主人編 ,周楞伽箋注,《綠窗新話》,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宋)耐得翁,《西湖老人繁勝錄》,收錄於《東京孟華錄外四種》,大立出版社,1980。
    (宋)張君房,蔣力生等校注,《雲笈七箋》,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初版社,1996。
    (宋)張淏,《雲谷雜記》,上海:中華書局,1958。
    (宋)趙昇,《朝野類要》,北京:中華書局,2007。
    (宋)羅燁,《醉翁談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宋)羅燁,《醉翁談錄》,上海:古典出版社,1957。
    (宋)蘇軾,,《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
    (元)脫脫,汪聖鐸點校,《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

    二、考古報告書
    刁文偉、翁雪花,〈江蘇江陰長涇鎮宋墓〉,《文物》,2004第 8 期,頁38-40。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通遼市吐爾基山遼代墓葬〉,《考古》,2004第7 期,頁50-53。
    王永球,〈松陽潘山宋墓〉,《東方博物》,2011第8期,頁24-26。
    王海明,〈杭州北大橋宋墓〉,《文物》,1988第11期,頁55-60。
    朱瑞熙,〈關于江陰北宋墓的墓主孫四娘子〉,《文物》,1984,頁28-36。
    朱蘭霞,〈南京幕府山宋墓清理簡報〉,《文物》,1982 第 3 期,頁28-30。
    吳興縣文化宣傳站,〈浙江吳興皇墳山宋墓清理簡報〉,《文物資料叢刊》,1978第2輯,頁118-122。
    宋永祥,〈安徽郎溪唐宋墓〉,《考古》,1992第4期,頁324-330。
    李文明、李虎仁,〈南京陸營宋墓清理簡報〉,《東南文化》,1995第2期,頁15-21。
    李志嘉,〈王建墓〉,《文物》,1980第6期,頁92-95。
    李科友,〈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簡報〉,《文物》,1990第9期,頁1-13。
    沈仲常,〈四川德陽出土的宋代銀器簡介〉,《文物》,1961第11期,頁48-52。
    狄富保,〈溧陽沙河宋代木槨墓〉,《東南文化》,1994第 5 期,頁 121。
    肖夢龍,〈江蘇金壇南宋周瑀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第7期,頁18-27。
    肖夢龍、劉興,〈江蘇溧陽竹簀北宋李彬夫婦墓〉,《文物》,1980第5期,頁34-44。
    周意群,〈安吉五代靈芝塔〉,《東方博物》,2014第4期,頁1-10。
    林士民,〈浙江寧波天封塔地宮發掘報告〉,《文物》,1991 年第 6 期,頁1-32。
    祁海寧、華國榮,《南京南郊宋墓》, 《文物》2001 年第 8 期,頁31-38。
    金祖明,〈浙江黃巖靈石寺塔文物清理報告〉,《東南文化》,1991第10期,頁242-283。
    金琦,〈南京太平門外王家灣發現北宋墓〉,《考古》,1961第 2 期,頁101。
    金琦,〈南京市郊區龍潭宋墓〉,《考古》,1963第 6 期, 頁344-345。
    俞立军,〈浙江蘭溪市南宋墓〉,《考古》,1991 第 7 期,頁 670-672。
    倪亞清、沈國良等,〈浙江省建德市大洋鎮下王村宋墓發掘簡報〉, 《考古與文物》,2008第 4期,頁 3-14。
    孫國平、杜守昌、張麗丹,〈遼寧朝陽孫家灣遼墓〉,《文物》,1992第6期,頁12-16。
    徐伯元,〈江蘇常州北環新村宋木槨墓〉,《文物》,2001第2期,頁65-69。
    徐伯元,〈江蘇常州市红梅新村宋墓〉,《考古》,1997 第 11 期,頁44-50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省杭州市老和山第 201号宋墓的清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 第七辑,杭州出版社,2005,頁463-466。
    貢昌 ,〈浙江蘭溪縣北宋石室墓〉,《考古》, 1985 第 2 期,頁155-157。
    陝西省考古硏究院,《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上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高振衛、 鄔紅梅,〈江蘇江陰夏港宋墓清理簡報〉,《文物》 2001 第 6 期,頁61-68。
    崔成實,〈浙江衢州南宋墓出土器物〉,《考古》,1983 年第 11 期,頁1004-1018。
    梁巖華、黃培量,〈浙江溫州南宋趙叔儀夫婦墓的發掘〉,《東南文化》,2006 第4 期,頁 48-53。
    許鵬飛,〈江蘇鎮江五洲山宋墓發掘簡報〉,《文物》,2015第5期,頁53-59。
    陳子鳳等,〈浙江湖州菁山宋墓〉,《東南文化》,2007第 4 期,頁45-47。
    陳小雪,〈金華陶朱路村宋墓出土文物〉,《東方博物》,2009/04,頁6-12。呂海萍,〈東陽金交椅山宋墓出土文物〉,《東方博物》,2011第2期,頁5-14。
    陳定容,〈江西臨川縣宋墓〉,《考古》,1988第四期。
    陳定榮,〈江西樂平宋代壁畫墓〉,《文物》,1990。
    陳定榮、徐建昌,〈江西臨川縣宋墓〉,《考古》,1988第四期,頁329-334。
    陳星、周菊青,〈蘭溪費壠口村南宋墓出土文物〉,《東方博物》,2011第2期,頁15-23。
    陳衍麟,〈安徽繁昌縣老壩沖宋墓的發掘〉,《考古》,1995第10期,頁915-929。
    陳晶、陳麗華,〈江蘇武進村前南宋墓清理纪要〉,《考古》, 1986第3 期, 頁247-268。
    陳福坤,〈南京太平門外新莊村宋墓清理記略〉,《考古》,1958第12期,頁37-38。
    陳興吾,〈浙江湖州三天門宋墓〉,《東南文化》,2000第 9 期,頁 41-43。
    陳麗瓊,〈重慶市涂山宋代瓷窯試掘報告〉,《考古》,1986第10期,頁894-915。
    黄宣佩,〈上海宋墓〉,《考古》 1962 第 8 期,頁 418-419。
    彭適凡,〈江西發現幾座北宋紀年墓〉,《文物》,1980第5期,頁28-31。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臨湘陸城宋元墓清理簡報〉,《考古》,1988第1期,頁63-65。
    馮安貴,〈四川平武發現兩處宋代窖藏〉,《文物》,1991第4期,頁85-88。
    馮普仁、陳瑞農,〈無錫市郊北宋墓〉,《考古》,1982第4期,頁390-391。
    黃秝人等,〈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塔基與地宮發掘簡報〉,《文物》,2015第5期,頁4-52。
    楊厚禮,〈江西樂安窖藏銀器〉,《江西歷史文物》,1980/第3期,頁20-23。胡丹,〈輕薄精巧素雅秀美—谈宋代银器皿〉,《南方文化》1996 年第 1 期,頁114-117。
    葉玉奇、王建華,〈江蘇吳縣藏書公社出土宋代遺物〉,《文物》,1986第5期,頁78-80。
    董高、張洪波,〈遼寧朝陽北塔天宮地宮清理簡報〉,《文物》,1992第7期,頁1-28。
    福建省博物館,〈福州茶園山南宋許峻墓〉,《文物》,1995第10期,頁22-33。
    綿陽市博物館,〈綿陽市出土宋代窖藏銀器〉,《四川考古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頁398-405。
    趙婧、蔣金治、趙一新,〈金華南宋鄭繼道家族墓清理簡報〉,《東方博物》,2008第3期,頁54-61。
    趙寧,〈浙江東陽市胡前山村發現南宋墓〉,《 考古》,1996第9期,頁90-91。
    劉向群,〈陝西省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一批唐代銀器〉,《文物》,1966,頁46-49。
    劉品三,〈安義縣發現一座宋墓〉,《文物工作資料》,1977第6期,頁4。
    潘六坤,〈浙江省海寧縣東山宋墓清理簡報〉,《文物》, 1983 第8期,頁 25-31。
    潘表惠,〈浙江新昌南宋墓發掘簡報〉,《南方文物》,1994第 4 期, 頁86-90。
    蔡劍鳴,〈江蘇無錫興竹宋墓〉,《文物》,1990第3期,頁19-23。
    蔣明明,〈浙江绍興市桐梧村南宋墓葬〉,《考古》,2006 第 4 期,頁 95-96。
    鄭金星等,〈江蘇鎮江甘露寺鐵塔塔基發掘記〉,《考古》,1961第6期,頁302-315。
    黎毓馨,〈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宮發掘簡報〉,《文物》,2002第5期,頁4-32。黎毓馨,〈杭州雷峰塔地宮的清理〉,《考古》,2002第7期,頁18-20。
    黎毓馨,〈阿育王塔實物的發現與初步整理〉,《東方博物》,2009第2期,頁33-49。
    薛堯,〈江西南城、清江和永修的宋墓〉,《考古》,1965第11期,頁571-576。
    鎮江市博物館、金壇縣文管會,〈金壇南宋周瑀墓〉,《考古學報》,1977第一期。
    蘇州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蘇州吳張士誠母曹氏墓清理簡報〉,《考古》,1965第6期,頁289-300。
    顧蘇寧,〈南京江寧縣牧龍鎮宋秦檜家族墓清理報告〉,《東南文化》,1988第2期,頁56-61。

    三、圖錄與專書
    外文
    Shih-shan Huang,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Leiden: Brill, 2017.
    〔日〕九州国立博物館編集,《草原の王朝契丹 : 美しき3人のプリンセス》, 西日本新聞社,2011。
    〔日〕加藤繁,《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 : 以金銀之貨幣機能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6。
    〔日〕古原宏伸,《中國畫卷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社,2005。
    〔日〕板倉聖哲,〈イメージの中の赤壁−宋代絵画と工芸〉,收於西田宏子、多比羅菜美子編,《宋元の美:伝来の漆器を中心に》,東京:根津美術館,2004,頁42-44。
    〔日〕斯波義信原著,方健、何忠禮等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 2000。原著出版於1988年。
    〔美〕Ebrey, Patricia Buckley(伊佩霞);Shih-shan Huang(黃士珊) et al.,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Leiden: Brill, 2017.
    〔美〕J. J. Lally & Co. oriental art, Silver and gold in ancient china, New York, 2012.
    〔英〕Jessica Rawson, The British Museum Book of Chinese Art, Lomdon, 1992.
    〔英〕羅森(Jessica Rawson)著,《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中文
    于天池、李書,《宋金說唱伎藝》,臺北 : 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8。
    于建設,《赤峰金銀器》,呼和浩特 : 遠方,2006。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宋元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銅鏡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王以坤,《書畫裝潢沿革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王志健編著,《說唱藝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宣艷,《中興紀勝—南宋風物觀止》,北京:中國書房,2015。
    付黎明、許靜,《宋代女性頭飾設計藝術探賾及其文化索隱》,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
    史樹青,《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金銀玉石卷》,臺北:臺灣商務,1994。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編著,《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朱天舒,《遼代金银器》,北京 : 文物出版社,1998。
    吳高彬主編,《義烏文物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宋德金、史金波,《中國風俗通史‧遼金西夏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巫鴻,文丹譯,《重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巫鴻,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6。
    李大華、李剛、何建明,《隋唐道家與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李白著,安旗等編,《李白詩集》,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李凇主編,《道教美術新論─第一屆道教美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李書有,《中國儒家倫理思想發展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李澤奉、劉如仲,《金銀器鑒賞與收藏 》,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杜家驥,《中國古代人際交往禮俗》,臺北:臺灣商物印書店,1998。
    周蕪編,《中國版畫史圖錄》(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孟久麗(Julia K. Murray),何前譯,《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家意識形態》, 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板倉聖哲、賴毓芝等,《捲起千堆雪─赤壁文物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鄧縣彩色畫像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
    南京博物院编,《金色江南 : 江蘇古代金器》,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南懷瑾,《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臺北:老古文化,1987)
    倪亦斌,《看圖說瓷》,北京:中華書局,2008。
    徐吉軍、方建新、方健、呂鳳棠,《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浙江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编著,《浙江宋墓》,〈金華南宋鄭剛中墓〉,北京:科學, 2009。
    浙江省博物館編,《錯彩鏤金─浙江出土金銀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陜西歷史博物館等,《花舞大唐春 : 何家村遺寶精粹》,北京市 : 文物出版社,2003。
    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
    高明春、周汛,《中國歷代婦女裝飾》,臺北 : 南天,1988。
    國立故宮博物院,《赤壁賦書畫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宋代書畫冊頁名品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
    宿白,《白沙宋墓》,北京 : 文物出版,2002。
    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第一冊。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張景明《遼代金銀器研究》,北京:文物,2011。
    張馭寰,《中國塔》,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曹燕萍,《金銀器 : 流金歲月》,上海 : 上海書店,2003。
    許曉東、楊軍昌,《中國古代黃金工藝》,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17。
    陳高華、徐吉軍主編,《中國服飾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2002。
    喻燕姣,《湖南出土金银器》,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揚之水,《中國古代金銀首飾》三冊,北京:紫禁城出版,2014。
    揚之水,《物中看畫》,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
    揚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10。
    揚之水、陳建明主編,《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湖南省博物館編,北京:文物出版,2009。
    斯波義信著,李金芸、劉靜貞譯,〈長江下游的市場發展與都市化〉,《宋史論文選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景李虎,《宋金雜劇概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童書業,《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 》,山東:齊魯書社,1981。
    賀云翱,《中國金銀器》,北京:中央編譯,2008,頁114。
    黃良瑩,《北朝服飾研究》,臺北:史博館,2011。
    黃輝,《中國歷代服制服式》,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1。
    楊小林,《中國細金工藝與文物》,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
    楊正宏、張劍主編,《鎮江出土金銀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楊伯達,《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第二卷‧金銀器,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
    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臺北:南天,1997。
    葛洪著,陳飛龍註釋,《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
    廖望春,《宋代金銀器物研究》,南京:南京大學,2012。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劉小梅,《宋元戲劇的雅俗源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劉廣堂、塔拉主編,《契丹風華:內蒙古遼代文物珍品》,北京 : 文物出版,2012,頁70。
    劉鋒、臧知非,《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宋金壁畫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鄭岩,《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鄭振鐸,《中國古代版叢刊》(第一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黎志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韓偉,《海內外唐代金銀器萃編》,三秦出版社,1989。
    譚前學,《盛世遺珍》,陝西:三秦出版社,2003。
    蘇州博物館编著,《蘇州博物館藏 : 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寺塔文物》,北京:文物,2006,頁72-200。
    饒學剛,《蘇東坡在黃州》,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
    龔國強,《與日月同輝 : 中國古代金銀器》,成都市: 四川教育,1998,頁140-142。

    四、期刊論文
    〔美〕John Hay, “Along the River during Winter's First Snow': A Tenth-Century Handscroll and Early Chinese,” in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vol. 114, No. 830, May, 1972, pp. 294-303
    〔英〕Jessica Rawson, "Silver Decoration on a Chinese Lacquered Box", 'Arts of Asia', vol. 16, no. 3 (May-June 1986), pp. 91-96.
    Wu Hung,“On Tomb Figurines: The Beginning of a Visual Tradition”, Body and Face in Chinese Visual Cultur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5.

    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絡〉,《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998第5卷,頁77-122。
    王振鏞等,〈邵武故城發現一批宋代銀器〉,《福建文博》,1982第1期,頁54-56。
    王燕,〈試談唐鏡與唐代道教〉,《文物春秋》,2000第3期,頁17-19。
    仝建平,〈唐代宣徽使再認識〉,《蘭州學刊》,2009第9期,頁195-198。
    伊沛霞,〈宮廷收藏對宮廷繪畫的影響:宋徽宗的個案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第3期,頁105-113。
    吉黎霞,〈爛柯山傳說的歷史傳承與宗教內涵〉,《弘道》,2008第1期,頁108-113。
    朱俊琴,〈義烏柳青鄉游覽亭村宋代窖藏銀器研究〉,《東方博物》,2013第12期,頁41-49。
    衣若芬,〈戰火與清遊─赤壁圖題詠論析〉,《故宮學術季刊》,2001第8卷第4期,頁63-170。
    西岡康弘,〈南宋樣式の彫漆─醉翁亭圖‧赤壁賦圖盆などをめぐって〉,《東京國立博物館紀要》,1984第19期,頁223-260。
    何繼英,〈上海市松江區發現的南宋窖藏金飾件〉,《上海文博論叢》,2004第1期,頁48-51。
    吳海波,〈壺門與尖拱:從商代青銅俎說起—淺論“︷”紋飾的由來 ,《設計藝術研究》,2017第5期,頁66-75。
    吳鈎,〈宋人愛“寫真”〉,《同舟共進》,2016第8期,頁80-83。
    呂冰、趙圓圓,〈江蘇地區出土的宋代發簪紋樣藝術特點研究〉,《大舞臺》,2015第10期,頁45-46。
    宋云濤,〈洛陽邙山宋代壁畫墓〉,《文物》,1992第12期,頁37-51。
    李建軍,〈福建泰寧窖藏銀器〉,《文物》2000年第7期,頁65-70。
    李建緯,〈北亞草原民族金銀器藝術-以契丹民族為主〉,《故宮文物月刊》,2010年3月第324期,頁54-64。
    李建緯,〈從考古材料試析遼代金銀細金工藝之特點〉,《輔仁歷史學報》,2013第30期,頁1-55。
    李倍雷、赫雲,〈比較藝術學方法研究〉,《東南大學學報》,第13卷第2期,頁94-98。
    李從喜,〈湖北蘄春縣羅州城村發現宋代金首飾〉,《考古》,1987第11期,頁1051-1052。
    李菲,〈一件金代“吳牛喘月”鏡考〉,《文博》,2009第5期,頁70-71。
    李溪,〈從芭蕉圖像看佛教藝術與文人情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第2期,頁52-59。
    李慧淑,〈小景畫與花鳥點景山水畫〉,《故宮文物月刊》,1984第17卷,頁42-52。
    李慧淑,〈宋代畫風轉變之契機─徽宗美術教育成功之實例(上)〉,《故宮學術季刊》,1984第1卷第4期,頁71-91。
    肖發標,〈華貴絢麗—江西出土金器擷珍〉,《南方文物》,2006第2期,頁106-111、129-132。
    肖發標,〈華貴絢麗—江西出土金器擷珍〉,《南方文物》,2006第2期,頁106-111。
    肖夢龍,〈試談宋代金銀器的造型和裝飾藝術〉,《文物》,1994第5期,頁81-85。
    肖夢龍、汪青青,〈江蘇溧陽平橋出土宋代銀器窖藏〉,《文物》1986第5期,頁70-77。
    邢義田,〈漢代畫象內容與榜題的關係〉,《故宮文物月刊》,1996第161卷,頁70。
    林立平,〈唐宋時期城市香藥珠寶業探略〉,《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林莉娜,〈澄心觀物-宋無款〈人物〉之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007卷24第4期,頁71-118。
    武瑋,〈唐代金銀器中的道教文化〉,《殷都學刊》,2006第2期,頁103-106。
    金柏東、林鞍鋼,〈浙江永嘉發現宋代窖藏銀器〉,《文物》,1984,頁82-85。
    保全,〈西安市文管會收藏的幾件唐代金銀器〉,《考古與文物》,1982第1期,頁54-55。
    後藤守一,〈大英博物館所藏の唐代金・銀器〉,《考古学雑誌》,20卷3號(1930年3月) ,頁207-218。
    柳楊、王倩,〈詩韻永恒:南宋銀盤上的赤壁圖〉,《美成在久》,2016第4期,頁30-35。
    胡丹,〈輕薄精巧素雅秀美—谈宋代银器皿〉,《南方文化》1996 年第 1 期,頁114-117。
    胡海燕,〈銀裝素裹 巧奪天工—江西古代銀器〉,《南方文物》,2010第1期,頁159、162-163。
    唐曉雪,〈成都古代的銀器工藝〉,《四川文物》,1984第1期,頁26-29。
    孫以剛,〈江西德興銀城元代窖藏銀器〉,《南方文物》,2000第2期,頁9-18。
    徐邦達,〈宋徽宗趙佶親筆與代筆畫的考辯〉,《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第1期,頁62-68。
    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文物〉,《文物》,1973第1期,頁48-58。
    秦方瑜,〈王建墓石刻樂物伎演示內容初探〉,《中華文化論壇》,1994第 3期,頁94-97。
    秦方瑜,〈試論王建墓樂舞石刻的藝術史價值〉,《社會科學研究》,1994第2期,頁111-113+ 66。
    袁泉,〈唐宋之際陶瓷工藝對金屬器的借鑑〉,《華夏考古》,2008第4期,115-129頁。
    高壽仙,〈「行業組織」抑或「服役名冊」?─宋代「團行」和明代「鋪行」的性質與功能〉,《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11期,頁62-66。
    高壽仙,〈「行業組織」抑或「服役名冊」?─宋代「團行」和明代「鋪行」的性質與功能〉,《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第11期,頁62-66。
    康韻梅,〈《綠窗新話》中唐五代小說的改易探析〉,《臺大中文學報》,2004第20期,頁41-85。
    張圻幸,〈上海出土的金银器〉,《都會遺蹤》,2010第 1 期,頁63-67。
    張金鳳,〈許由巢父故事鏡芻議〉,《華夏考古》, 2015第3期,頁116-118。
    張景明,〈論遼代金銀器〉,《考古與文物》,2001第2期,頁65-77。
    張景明,〈遼代金銀器中之西方文化和宋文化的因素〉,《內蒙古大學藝術學 院學報》,第 3 卷第 1 期,2006 ,頁 41-46。
    張晶,〈開創審美新境界的中唐賞石風尚〉,《藝術百家》,2010第2期,頁67-70。
    張靜、齊東方,〈閩贛地區宋代金銀器〉,《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学會議論文集》,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学,2002。
    張靜斐,〈藍橋佳會傳千古—裴航遇仙故事的流傳演變及其文化蘊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第33卷,頁88-91。
    張鵬,〈勉世與娛情─宋金墓葬壁畫中的一桌二椅到夫婦共坐〉,《美術研究》,2012第4期,頁55-64。
    梁子,〈唐代文思院及其金銀器─兼論法門寺地宮金銀器產地之區分〉,《故宮文物月刊》,2000第207卷,頁80-103。
    梅鵬云,〈考古出土遼代樂器定名正誤〉,《邊疆考古研究》,2009第00期,頁218-245。
    陳邵龍,〈從考古發現看福建宋代金銀器業發展狀況〉,《福建文博》,2018第2期,頁43-50。
    陳金鳳,〈洪崖先生事跡考略〉,《弘道》,總期33(青松觀香港道教學院季刊,2007),頁88-93。
    陳長文,〈進士登科錄探源─兼與傅璇琮先生就“金花帖”問題商榷〉,《浙江社會科學》,2007第5期,頁156-161。
    陳章龍,〈宋代銅鏡分期初探〉,《東方考古》, 2011第12期,頁254-301。
    陳晶,〈常州等地出土五代漆器芻議〉,《文物》,1987第 8期,頁73-76。
    陳葆真,〈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93第40期,頁3-52。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畫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996第13卷第3期,頁83-104。
    陳顯雙,〈綿陽魏城公社出土的宋代窖藏銀盤〉,《文物》,1974第4期,頁78。
    揚之水,〈人物故事圖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2006第一輯,頁243-257。
    揚之水,〈宋元金銀首飾制作工藝芻論〉,《文物》,2007第10期,頁79-86。
    揚之水,〈南方宋墓出土金銀首飾的類型與樣式〉,《文物與考古》,2008,頁79-91。
    揚之水,〈雙鬢風嫋蓮花—蘄春羅州城遺址南宋金器窖藏觀摩記〉,《南方文物》,2015第2期,頁166-169。
    揚之水,〈關於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銀壺所飾人物故事圖〉,《收藏家》,2011第十期。
    湖北荊州地區博物館保管組,〈湖北監利縣出土一批唐代漆器〉,《文物》,1982第2期,頁93。
    童宇,〈銀鎏金荊臺隱士盤故事小考〉,《收藏家》,2017第21期,頁47-49。
    賀雪梅,〈洪崖考辨〉,《敦煌學輯刊》,2009第2期,頁51-56。
    馮漢驥,〈前蜀王建墓出土的平脫漆器及銀鉛胎漆器〉,《文物》,1961第11期,頁46-48。
    黃士珊,〈版畫與繪畫的互動─從宋元佛教版畫所見之宋話元素談起〉,收錄於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中心,《宋畫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17,頁1-75。
    黃士珊,〈唐宋時期佛教版畫中所見的媒材與子模設計〉,《藝術史中的漢晉與唐宋之變》,臺北:石頭出版有限公司,2014。
    楊玉彬,〈宋、金許由巢父故事鏡的初步研究〉,《文物鑒定與鑒賞》,2012第9期,頁52-59。
    楊伯達,〈中國古代金飾文化板塊論〉,《故宮博物院院刊》,2007第6期,頁6-31。
    葉燕婷,〈福州出土宋代金銀器賞析〉,《福建文博》,2010第1期,頁62-64。
    賈璽增,〈古代女性頭上的歲時節物〉,《紫禁城》,2016第7期,頁52-65。
    鄔文玲,〈「商山四皓」形象的塑造與演變〉,《形象史學研究》,2013第0期,頁62-71。
    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南宋繪畫一〉,《故宮文物月刊》,1989第7卷第5期,頁122-132。
    寧剛,〈淺談書畫裝裱藝術中的“宋式裱”〉,《四川文物》,1986第3期,頁75-78。
    漆娟,〈論魏晉隱逸小說主題的生成方式〉,《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第1期,頁75-80。
    趙為民,〈值得珍視的宋代音樂文物─開封繁塔伎樂磚〉,《人民音樂》,1993第 2期,頁34-36。
    趙瑞廷,〈唐代金銀工藝對宋代金銀器的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第5期,頁113-117。
    趙瑞廷、康宇風,〈唐代金銀工藝對遼代金銀器的影響〉,《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第37卷第5期,頁118-121。
    劉麗文,〈金壇元青花罐盛銀器窖藏〉,《收藏》,2013第17期,頁110-118。
    樂進、廖志豪,〈蘇州市瑞光寺塔發現一批五代、北宋文物〉,《文物》,1979第11期,頁21-31。
    蔚縣博物館,〈河北蔚憲東坡寨遼代壁畫墓發掘報告〉,《文物春秋》,2019 第1期,頁49-57。
    鄧莉麗、顧平,〈宋代金銀器的中土化及其成因探析〉,《裝飾》,2012第5期,頁96-97。
    鄭永清,〈浙江洞頭縣發現一批宋代銀器〉,《考古》,1987第11期,頁1046。
    鄭永華,〈遼代燕京道教初探〉,《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第2期,頁55-58。
    鄭岩,〈南昌東晉漆盤的啟示─論南北朝墓葬藝術中高士圖像的涵義〉,《考古》,2002第 2期,頁77-86。
    黎文宗、黄強和黄秀柳,〈唐代人物故事鎏金銀盤〉,《文物春秋》,2016第12期,頁105-107。
    橫山伊勢雄、張寅彭,〈關於蘇軾的“和陶詩”〉,《陰山學刊》,1998第2期,頁9-15。
    蕭燕翼,〈唐陸曜《六逸圖》記〉,《紫禁城》,1991第5期,頁42-44。
    遲乃鵬,〈王建墓棺床石刻樂伎弄佛曲說探證〉,《四川文物》,1997 第3期,頁18-22。
    霍宏偉,〈一件銀盒的定名與解讀〉,《讀書》,2018第11期,頁167-175。
    鞠虹,〈中國傳統金器藝術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藝術教育》,2014第10期,頁258-259。
    顏娟英,〈唐代銅鏡文飾之內容與風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9,頁289-366。

    五、學位論文
    王巍,〈唐代金銀器上的人物故事圖像〉,河北: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8。
    谷莉,〈宋遼夏金裝飾紋樣研究〉,蘇州:蘇州大學設計藝術學博士論文, 2011。
    廖雅婷,〈宋代梅花詞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3。
    陳亭蓉,〈北宋二十四孝行故事之圖像模式及文本成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碩士論文,2012。
    劉家銘,〈以丹青寓吉凶—《天竺靈籤》圖文關係與圖像解讀〉,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論文,2017。
    鄧莉麗,〈民俗學視域下的宋代金銀飾品研究〉,江蘇:江南大學設計學博士論文,2016。
    朱鵬,〈漢代月亮神畫的圖像研究〉,河南:河南大學民俗學碩士論文,2017。
    孔路路,〈宋代旗幟研究〉,河南:河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16。
    翟金明,〈元代文人發跡劇研究〉,安徽: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6,頁18-19。
    陳亭蓉,〈北宋二十四孝故事之圖像模式及文本成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梅鵬云,〈遼墓樂舞圖像考古學觀察〉,吉林:吉林大學,考古學集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09。
    李羿萩,〈武元直《赤壁圖》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六、資料庫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資料庫(內聯網版)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資料庫https://ctext.org/zh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