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珮瑜
Yen, Pei-Yu
論文名稱: 幼教師促進幼兒自主學習的班級經營策略之探究—以一位資深優良教師為例
指導教授: 簡淑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7
中文關鍵詞: 自主學習班級經營策略環境規劃常規建立課程與教學
英文關鍵詞: Self-regulation learning, Class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environment, Establishing routine rules,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93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資深優良的幼兒教師如何運用班級經營策略,促進幼兒自主學習。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一位資深優良教師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場域為研究對象所任教之中小混齡(3-4歲)的新生班級—台北市某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的「昆蟲班(化名)」。研究者以參與觀察的方式,進行為期一學期的入班觀察,透過現場攝影、拍照和觀察記錄的方式,蒐集教師在開學前的「預備階段」、幼兒入學後的「發展階段」以及期末的「成熟階段」於學習區中運用「環境規劃」、「常規建立」、「課程與教學」三個面向的班級經營策略。同時觀察教師實施這三面向班級經營策略時,幼兒所展現的自主學習風貌。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也透過正式與非正式訪談瞭解研究對象的教育理念及策略實施時的思考。主要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在「環境規劃」面向運用之策略:
    (一)覺察環境的優勢與特性,積極為幼兒量身打造支持自主學習的環境
    (二)就地取材營造一個能促進幼兒自主學習動機、富有意義的學習環境

    二、教師在「常規建立」面向運用之策略:
    (一)利用「有節有序」策略將流程結構化,養成幼兒自律習慣
    (二)運用「見微知著」策略多面向考慮問題成因,培養幼兒自主能力

    三、教師在「課程與教學」面向運用之策略:
    (一)化幼兒被動為主動,引發幼兒內在學習興趣
    (二)掌握鷹架使用的時機點,有效提升幼兒自主學習

    四、幼兒展現主動、投入且樂於學習自主學習的風貌
    五、影響幼兒自主學習的因素,除了教師在班級經營上所運用的策略,教師的個人特質、教育信念及執行的態度也是重要的關鍵。

    文末,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提供幼兒園及教師在促進幼兒自主學習上的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an excellent senior preschool teacher uses class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promote young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learning. This study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study field was in the subject research’s class which was a mixed-age class (3-4 years old) of public pre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 researcher spent one-semester in the class to do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uring the time,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what strategies the teacher used on " Planning environment ", " Establishing routine rules " and "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 to promote young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learning As well as, to observed what behaviors do the children show while the strategies were implemente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Strategies for the teacher to use on " Planning environment ":
    (1)Having an awareness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actively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to support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learning.
    (2)Acquiring local materials to create a meaningful learning environment, promoting the motivation of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learning.

    2.Strategies for the teacher to use on " Establishing routine rules ":
    (1)Structuring the process to foster children’s self-discipline.
    (2)Considering the cause of the disciplinary problem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o foster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3.Strategies for the teacher to use on "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
    (1)Allow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actively rather than passively, increasing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2)Mastering the timing of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the self-regulation learning of young children.

    4.The children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showed self-regulating behaviors in initiative, enthusiastic, and pleasure to learn.

    5.Besides those strategies of class management, the teachers' personal traits, educa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re also important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researcher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自主學習11 第二節 班級經營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41 第三節 研究流程50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59 第五節 初探性研究的收穫與省思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預備階段—開學前的準備67 第二節 發展階段—幼兒入學後89 第三節 成熟階段—學期末課程統整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7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7 第二節 建議143 參考文獻145 附錄152 附錄一 教師研究同意書152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153 附錄三 訪談大綱154 附錄四 資料初步編碼並依相關性歸類範例155 附錄五 資料歸納與深入分析範例156 附錄六 初探性研究的結果與討論157

    壹、中文部分
    孔禮美(2015)。遊戲如何在教學中實現蛻變—來自安吉遊戲的思考。幼教合刊,32-33。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臺北市:教育文物。
    王莉(2016)。如何促進幼兒自主學習。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7,36。
    朱文雄(1991)。新版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
    朱鎣(2007)。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浙江教育科學,6,37-38。
    江麗莉、鐘梅菁(1997)。幼稚園初任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1-22。
    何素娟、吳亮慧、郭李宗文、馬怡玫、陳奕叡、羅文喬、方金鳳、劉惠君(譯)(2014)。0~8歲學習環境設計與規劃(二版)(原作者:Julie Bullard)。臺北市:華騰文化。
    吳璧純(2018)。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做什麼」?。教育脈動,15,1-7。
    李文正、李長燦( 2005)。幼兒園教師實施班級常規之個案研究—以一位大班教師為例。幼兒保育學刊,3,105-130。
    李政賢(譯)(2004)。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原作者:Robert K. Yin PhD)。臺北市:五南。
    李雅卿(1998)。乖孩子的傷,最重—自主學習書信集。臺北市:元尊文化。
    李園會(1989)。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
    李麗慧(2009)。幼兒常規建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谷瑞勉(1989)。幼稚園的常規管理—一個大班的觀察報告。屏師初等教育研究,1,311-346。
    谷瑞勉(1998)。學習教學—兩位初任幼兒教師的班級經營。屏東師院學報,11,341-366
    谷瑞勉(2016)。幼兒園班級經營:反省性教師的思考與行動(第三版)。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周淑惠(1997)。幼兒教師之教學行為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23-44。
    周淑惠(1999)。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周淑惠、陳志如(1998)。幼兒園室內環境簡介-學習區。國教世紀,178,15-20。
    周新富(2016)。幼兒班級經營。台北市:華騰。
    林心茹(譯)(2000)。自律學習(原作者Zimmerman, B. J., Bonner, S., & Kovach, R.)。臺北市:遠流。
    林建平(2005)。自律學習的理論與研究趨勢。國教新知,52,8-25。
    林清山、程炳林(1995)。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15-57。
    林進材(2017)。班級經營(2版)。臺北市:五南。
    林穎、王小明、胡誼、龐維國(譯)(2001)。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原作者:Bandura, Albert)。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邱學青、楊恩慧(2016)。重視遊戲經驗分享,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幼稚教育(教育教學),1,8-10。
    洪郁婷(2015)。幼兒課程歷程品質之研究:教室教學品質與幼兒學習投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馬媛、韋耀陽(2014)。養成教育理論視角下幼兒自主能力的培養。教育導刊,10,16–19。
    區耀輝(2015)。「真遊戲」與幼兒自主學習—「安吉遊戲教育」經驗初探。教師中心傳真,90,10-11。
    張世宗(1996)。幼兒學習空間的規畫與運用。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中心(主編),幼兒空間專輯。臺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張召雅(1995)。教與學的豐富之旅—統整教學的實例與理念。新幼教,3,53-57。
    張芬芬( 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景媛(1992)。自我調整、動機信念、選題策略與作業表現關係的研究暨自我調整訓練課程效果之評估。教育心理學報,25,201-243。
    教育大辭典(2000)。學習角(Learning Corner)。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278/
    教育局(2010)。「建構兒童自主學習的環境」工作坊,臺北市,學前教育支援組。
    教育部(2012)。如何規劃幼兒園之教保環境簡報,臺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教育部(2014)。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臺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教育部(2018)。幼兒教育及照顧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各級學校資深優良教師獎勵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國教司。
    梁雲霞(2006)。從自主學習理論到學校實務:概念架構與方案發展。當代教育研究,14(4),171-206。
    許桂禎(2015)。在地文化科學課程活動對三、四歲幼兒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春在、葉芃宜、王炳欽(2012)。幼兒園幼兒生活常規與學習能力表現之相關研究。幼兒教育研究,4,59-8。
    郭玲玲(2005)。創設環境促進學習主體自主建構學習。龍岩學院學報,23(6),137-140。
    陳永發(1999)。談班級常規的建立。教育資料文摘,43(6),157-16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硏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盧美貴(譯)(1987)。尼爾與夏山學校。遠流出版社。臺北市:遠流。
    陳昇飛(2010)。蒙特梭利教學法與主題探究教學之比較。研習資訊,27(3),47-52。
    陳淑琦、羅文喬、林玉珠、郭李宗文、鄭瑞菁、谷瑞勉、許碧勳、詹文娟(2013)。幼教課程模式。臺北市:華騰文化。
    陳嘉皇、郭順利、黃俊傑、蔡玉慧、吳雅玲、侯天麗(譯)(2003)。自我調整學習教學理論與實務(原作者D.H.Schunk & B.J.Zimmerman)。臺北市:心理。
    陳磊(2001)。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支持幼兒自主學習的策略—一個幼兒剪紙案例引起的思考。學前教育研究,6,47-48。
    湯志民(2004)。幼兒學習環境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馨慧、王文伶、花敬凱(2006)。國民中小學資源班資深與新手教師課程設計知能調查研究-以桃園縣為例。特殊教育中心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8,215-235。
    楊雅惠(2018)。在課綱的實踐中看見幼兒—一位幼教師邁向「以幼兒為中心」的教學之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鳳瑞(譯)(2002)。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原作者:L. G. Katz)。臺北市:信誼。
    臧瑩卓(2004)。幼兒學習環境:理論與實務。臺北市:群英出版社。
    臧瑩卓(2011)。幼兒園教師班級經營策略運用情形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9,17-36。
    趙豔(2001)。幼兒自主性能力培養的誤區。學前教育研究,5, 28。
    潘世尊(2001)。羅吉斯的人本教育觀:理論、實踐與反省。屏東師院學報,15,203-23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簡青儀(2012)。幼稚園輔導方案之研究─以彰化市一所幼稚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簡紅珠(1996)。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經營管理實作與決定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4),36-48。
    簡紅珠、江麗莉(1997)。國小成功、不成功經驗教師與初任教師的班級管理認知與內隱信念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411-447。
    簡楚瑛(1996)。幼稚園教室教室常規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NSC85-2413-H-134-008。

    貳、英文部分
    Adagideli, F. H., Saraç, S., & Ader, E. (2015). Assessing preschool teachers' practices to promot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7(3), 423-439.
    Basso, F. P., Abrahão, M. H., & Menna Barreto. (2018). Teaching activities that develop learning self-regulation. Educação e Realidade, 43(2), 495-512.
    Daily, S. (2013).Young children'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supportive teacher-child interac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Order No. 3562498). Available from Education Database. (1372276444).
    Florez, I. R. (2011). Developing young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through everyday experiences. YC Young Children, 66(4), 46-51.
    Fuente, Jesús & Díaz, A. (2010). Assess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ifficulties, needs, and prospects. Psicothema. 22. 278-83.
    Perels, F., Merget-Kullmann, M., Wende, M., Schmitz, B., & Buchbinder, C. (2009). Improv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of preschool children: Evaluation of training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2), 311.
    Perry, N. E., & VandeKamp, K. J. (2000). Creating classroom contexts that support you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7-8), 821-843.
    Zimmerman, B. J. (1989).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6(3), 329-339.
    Zimmerman, B. J. (2001). 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NJ,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Zimmerman, B.J. (2000). Attainment of self-regulation: 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M. Boekaerts, P.R. Pintrich, & M. Zeidner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pp. 13-39). San Diego, CA: Aca- demic Press.
    Zumbrunn, S., Tadlock, J., & Roberts, E. D. (2011). Encourag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Metropolitan Educational Research Consortium (MERC),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4/08/2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