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宛蓁
Liu, Wan-Chen
論文名稱: Under Armour 購買者對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及購買意願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f Customer Perception towards Under Armour’s Brand Image, Perceived Value, and their Purchase Intention
指導教授: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品牌形象知覺價值購買意願
英文關鍵詞: Brand Image, Perceived Value, Purchase Inten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84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地區Under Armour購買者的品牌形象、知覺價值、購買意願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臺北地區Under Armour購買者為主要對象,採便利抽樣調查方式,於2018年4月初至5月,於臺北地區9間專賣店進行發放問卷,總計獲得411份問卷,有效問卷為405份進行分析。並採取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如下:臺北地區Under Armour購買者以男性、21~30歲之青壯年、大專以上學歷、未婚者居多;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對品牌形象、知覺價值、購買意願皆有顯著影響;品牌形象、知覺價值、購買意願之間為影響關係;品牌形象及知覺價值對於購買意願具顯著的預測能力。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Under Armour customers in Taipei towards their brand image, perceived value, and their purchase intention. Survey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Under Armour customers in Taipei, selected through random sampling.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t nine Under Armour outlets in Taipei from early April to May 2018. A total of 411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out of which 405 were valid. The analytical tools used includ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ANOVA, Scheffe Test,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PPMCC), and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Armour’s customers in Taipei are mostly single young men between the ages of 21 to 30 who have completed at least their tertiary educati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brand image perception, perceived value, and purchase intention. Brand image, perceived value, and purchase intention are directly correlated, in that brand image perception and perceived value are highly predictive of purchase intention. Henc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Under Armour could enhance their customers’ purchase intention by boosting their brand image and the perceived value of their merchandise. It could also expand its customer base through word-of-mouth.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臺灣運動產業發展 9 第二節 品牌形象之相關理論概述 12 第三節 知覺價值之相關理論概述 21 第四節 購買意願之相關理論 31 第五節 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及購買意願之相關研究 34 第六節 本章總結 3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式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4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5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Under Armour購買者樣本結構分佈情形 57 第二節 Under Armour購買者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及購買意願之現況分析 64 第三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及購買意願之差異情形分 70 第四節 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及購買意願之相關情形分析 86 第五節 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對於購買意願之預測情形分析 8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95 中文部份 95 英文部份 105 附錄一 研究問卷 109

    中文部分
    丁烜鳴 (2006)。運動品牌形象與廣告效果對消費者購買行為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卞廣祥 (2013)。球鞋之品牌形象對消費者行為意圖之影響。休閒運動期刊,12,13-28。
    方世榮 (2004)。行銷學原理。臺北市:東華書局。
    方佩欣、張少熙、劉永琦 (2013)。應用行銷組合與知覺價值模式探討游泳消費者再購意願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25,1-11。
    王俊人、全非凡 (2011)。季節性商品類型和促銷方式對知覺價值與購買意圖間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親水性休閒活動為例。臺灣體育論壇,3,61-78。
    王保進 (1996)。統計套裝程式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泰華文化。
    王昭雄、李思霖 (2014)。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形象、顧客滿意度對顧客知覺價值之影響-以直銷業為例。直銷管理評論,2 (1),131-152。
    王絢瑛 (2012)。國民中學學校品牌形塑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王德剛 (1996)。品牌概念形象、廣告策略與品牌權益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王瑩瑋、鄭智豪、吳靜宜 (2014)。商店印象與服務品質對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與顧客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以台隆手創館為例。服務業管理評論,11,1-24。
    朱延智 (2010)。品牌管理。臺北市:五南圖書。
    何金樑、黃煜 (2012)。21世紀臺灣地區運動產業之回顧。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 (1),214-220。
    余承蒲 (2013)。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對授權商品購買意願之研究-以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一斌 (1999)。品牌卡位贏家。臺北市:維德文化。
    吳明隆 (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 (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政文、陳律盛 (2012)。大學功能性品牌形象、聲望性品牌形象對學生知覺品質之影響-以元智大學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6 (4),39-57。
    李坤展 (2010)。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知覺價值、購買意願及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捷安特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英杰 (2004)。旅行業品牌形象、品牌權益與購買意願間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李惠足 (2007)。整合行銷傳播提升休閒農場品牌形象、知覺品質與知覺價值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屏東縣。
    李德仁、謝立文 (2015)。大專運動會服務品質對知覺價值與參賽滿意度影響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8,67-77。
    李慧龍 (2014)。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品牌識別對消費者知覺風險與購買意願之影響-以澎湖A旅行社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沈孝思 (2006)。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知覺價值、顧客滿意與再購買意願之研究-以保健食品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周文玲、梁立衡、張秀惠 (2015)。健身俱樂部品牌形象對顧客知覺價值影響之研究-兼論關係承諾之干擾效果。全球管理與經濟,11 (2),55-70。
    周嫦娥 (2005)。94年度運動休閒服務業概況調查統計推估。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林永森 (2010)。運動觀光遊客知覺服務品質對行為意向之影響-兼論服務價值、滿意度之中介效果。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0,39-64。
    林永森、林姵伶 (2008)。學生族群對運動鞋的消費決策型態與品牌忠誠度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 (5),p57-72
    林永順、蔡青園、陳正平 (2013)。咖啡連鎖業品牌形象、服務品質對品牌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屏東85度C咖啡連鎖店為例。育達科大學報,35,1-30。
    林百也、邱建智、徐欽賢、李貞 (2012)。保健食品消費者知覺價值及滿意度對行為意圖之影響。體育運動與Amos統計應用期刊,1 (2),1-11。
    林妙雀、李建裕 (2010)。吞世代青少年品牌形象及品牌態度之研究-以同儕從眾行為為干擾變數。行銷評論,7 (4),525-555。
    林志偉、林佑陞、陳人維、李素箱 (2013)。羽球館消費者團隊氣氛、知覺價值與持續承諾之探討。身體活動與運動科學學刊,1 (2),5-15。
    林房儹 (2003)。運動產業分類與四P模型之探討。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2,1-13。
    林信成、謝添富、張佑安 (2016)。探討保健食品品牌形象與購買經驗對消費者選購行為影響。中州學報,30,115-132。
    林欽榮 (2002)。消費者行為。台北:揚智。
    林嘉君 (2004)。技專校院品牌管理成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邱皓政 (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 (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 中文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第五版)。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 (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施依廷 (2017)。顧客購買廉價航空額外付費服務的價格意識、知覺價值、顧客
    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施婉婷、王俊人 (2014)。運動彩券購買決策因素:方法目的鏈之應用。大專體育學刊,16 (2),136-150。
    施慧珉、林永森、劉冠佑、陳金輝 (2011)。海域運動觀光吸引力、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2 (1),75-94。
    昝家騏、劉榮聰 (2000)。運動產業的市場結構與其對運動行銷的涵義。大專體育,50,165-171。
    洪世雄、陳曉天、葉欣愷 (2010)。行銷知識管理能力、產品創新對顧客滿意度之影響-以知覺價值為仲介變數。東亞論壇,469,1-25。
    胡俊傑、張良漢、簡彩完 (2012)。從遊客體驗品質,知覺價值與再遊意願的觀點探討澎湖海洋運動產業之發展。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6 (3),63-75。
    胡英楗 (2008)。幼教機構品牌管理、品牌行銷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怡、陳瑋嘉 (2013)。以類神經網路探討影響台灣年輕族群運動商品購買意願之因素研究。數據分析,8 (1),139-166。
    徐淑珊 (2005)。女性消費者對運動服飾品牌忠誠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柴康偉、歐瑋明、林靖昇、施呈霖 (2017)。服務品質與品牌形象對購買意願之影響。管理資訊計算,6 (4),122-131。
    高俊雄 (1997)。台灣地區運動服務業之發展概況。國民體育季刊,26 (3),135-143。
    張文璟、吳蕙均、陳芃穎、謝雅桂 (2016)。消費者對便利商店吉祥物偏好度的探討。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83-312。
    張孝銘 (2009)。遊客對海域運動觀光吸引力認知、旅遊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 (3),31-51。
    張佩婷、宋映呈、游家婕 (2015)。品牌形象、體驗價值、顧客滿意關係研究-以NIKE品牌為例。臺灣觀光學報,10,39-52。
    張佩婷、林玫萱 (2012)。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購買動機-以土城區北城游泳池為例。休閒保健期刊,7,131-142。
    張國忠 (2007)。高屏地區大學生生活型態與運動用品之品牌形象及品牌權益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59-69。
    張琳禎 (2014)。品牌真實性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智慧型手機品牌為例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廖麗珠 (2012)。大學生全運會志工參與流暢體驗、工作滿足、知覺價值與再參與意願之相關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1),65-79。
    曹校章 (2013)。富邦臺北馬拉松運動觀光滿意模式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3(4),339-367。
    曹校章、鄭志富 (2014)。運動觀光滿意模式之研究:以日月潭國際萬人泳渡嘉年華運動觀光客為例。臺大體育學報,26,1-17。
    梁伊傑 (2000)。台北市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士軍 (1987)。新加坡消費者對不同來源地產品之知覺及態度。管理評論,6,5-23。
    許建民 (2017)。促銷方式、品牌知名度對消費者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運動鞋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2 (17),225-246。
    陳永坤、謝翠芳、藍美英、施瑩婷、陳俐伶、李韶容 (2007)。體驗行銷、與顧客知覺價值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汽車旅館為例。中州學報,25,103-116。
    陳志一 (2007)。顧客知覺價值與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羽球消費者為例。運動教練科學,9,207-218。
    陳志維 (2013)。品牌形象、網路口碑與購買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金足、陳春富 (2017)。國際運動賽事對觀光吸引力、涉入程度、知覺價值、行為意圖與運動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北商學報,31,55-82。
    陳俊良 (2009)。地區行銷認知、服務品質認知與品牌形象認知對民眾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仁德鄉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南福、張珈瑛、陳建廷 (2015)。大型運動賽會志工工作滿足、知覺價值與再參與意願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 (3),51-64。
    陳奕萍 (2009)。從消費者的觀點看品牌形象-一所私立小學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欽雨、張書豪、蔡宏昌 (2016)。制服設計、設施品質及品牌形象對顧客消費意圖之關聯性影響-以觀光飯店為例。行銷評論,13 (1),63-88。
    陳順宇 (2005)。多變量分析。臺北市:華泰文化。
    陳澤義 (2005)。服務管理。臺北市:華泰。
    陳澤義、葉香麟 (2007)。品牌形象、品牌關係與知覺品質關係之研究-以美白化妝品品牌為例。東吳經濟商學學報,58,1-29。
    陳耀茂 (2003)。服務行銷與管理。臺北市:高立。
    彭建彰、呂旺坤 (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市:華泰。
    游尚儒 (2007)。知覺價格、知覺價值與知覺服務品質對消費者滿意度與再購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花蓮地區觀光飯店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馮淑亭 (2005)。品牌形象、品牌策略與品牌價值之關係研究-以郭元益公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黃少章 (2010)。品牌形象、品牌個性、品牌態度、品牌偏好與運動商品購買意圖關係之研究。運動傳播學刊,3,130-148。
    黃玉琴、許國崢、林惠鈴 (2005)。體驗行銷與顧客價值、顧客忠誠度之相關聯性研究-以薰衣草森林餐廳為例。遠東學報,22 (2),155-168。
    黃延聰、陳蕙琳 (2014)。顧客體驗、品牌形象與品牌忠誠度-以長榮航空公司為例。東海管理評論,16 (1),101-137。
    黃品齊 (2010)。顧客知覺品質, 滿意度及再購意願之研究-以購買Molten產品學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國序 (2006)。國民小學校長品牌管理態度與實施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煜(2008)。運動行銷學。臺北市:華都出版社。
    黃煜、林房儹 (2000)。我國運動產業之分類與範疇。2000年國際體育運動管理研討會。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黃靖文、李勇輝、顏曼婷 (2016)。綠色創新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品牌形象之中介效果。行銷評論,13 (1),89-118。
    黃韶顏、楊雅惠、林明舜、林雪絨、倪維亞 (2010)。大陸來臺旅客知覺價值之研究。數據分析,5 (5),45-70。
    黃賢哲 (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消費者商店印象與再次購買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瓊瑤 (2009)。網路銀行轉換態度與轉換行為之研究-以「理性行為理論」觀點為基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楊文廣、蔡文宬、林志偉 (2014)。網球賽運動參與者行為模式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 (1),1-19。
    楊政樺、郭哲君 (2009)。NBA共同品牌之品牌形象、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之研究。國北教大體育,4,125-134。
    溫郁琦 (2008)。臺北市士林區摩曼頓運動用品連鎖店消費者知覺服務品質對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線性結構方程模式之驗證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公鼎 (2001)。論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運動管理季刊,1,8-21。
    葉怡志 (2009)。以動態的觀點探討大學品牌形象對學生知覺品質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葉連祺 (2006)。品牌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48,107-109。
    葛正琳 (2008)。臺灣國際觀光旅館品牌形象、知覺品質與知覺價值對旅客再宿意願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苗栗縣。
    虞積祥 (2004)。品牌形象、品牌權益、顧客終身價值關聯性研究-以東森電視購物頻道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詹前儀 (2007)。企業參與公益活動對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以運動鞋品牌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廖俊傑 (2003)。高雄市國小學童運動用品忠誠度之探討-以運動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裴婉軒 (2009)。消費者對運動商品品牌形象與購買意願模式之研究-線性結構方程模式之驗證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品灃、李思欣、孫宗坤 (2016)。中華電信品牌形象、購買意願、從眾行為與品牌忠誠度關係之探討。慈惠學報,12,91-109。
    趙品灃、趙怜琄 (2017)。善因行銷對品牌形象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康大學報,7,57-82。
    劉天麟 (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與運動產品購買決策之研究-以撞球運動與運動鞋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志鈺、葉為谷、巫信昌 (2011)。國內外休閒運動產業發展新趨勢。休閒保健期刊,5,149-157。
    劉晊華 (2007)。涉入程度、球隊認同對球迷對於職業球隊周邊產品之知覺價值與購買意圖之影響-以台灣地區之NBA球迷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蔡佩勳 (2014)。知覺價格、品牌形象、商店形象對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之關係研究-以西班牙服飾品牌ZARA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鄭志富、吳國銑、蕭嘉惠 (2000)。運動行銷學。臺北市:華泰書局。
    盧美麗、李素箱、蔡文宬、林志偉 (2013)。Adidas盃網球賽運動賽會參與者服務品質、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6,1-12。
    蕭世緯 (2006)。臺北地區連鎖式運動用品專賣店商店印象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蕭延錄 (2009)。女性消費者對運動品牌事件行銷效果認知之研究-以NIKE WOMEN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蕭富峰 (2008)。消費者行為。臺北市:智勝文化。
    賴協軍 (2008)。NIKE運動產品消費者對品牌形象與購買意願模式之研究-線性結構方程模式之驗證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尚儀 (2009)。進口汽車品牌在台灣市場經營自家中古車之策略研究-以Lexus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應立志、林俊明、徐聖雯 (2014)。中區大學生運動鞋之消費情形,品牌形象,品牌忠誠度及品牌識別分析。運動與遊憩研究,9 (1),54-80。
    戴國良 (2018)。企業管理實務個案分析 (第四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謝錦堂 (2013)。消費者知覺風險與知覺價值對購買意圖之影響:社群網站服務之實證研究。電子商務研究,11 (4),431-452。
    鍾瀚億、李亭儀、楊仁仁、許吉越 (2016)。健身俱樂部消費者知覺價值、運動承諾對忠誠度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11(2),111-122。
    簡以晴 (2007)。臺北市瑜珈消費者行為與服務需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月珠 (1996)。商用統計學。台北:三民。
    顏志宏 (2005)。高雄市撞球運動消費者生活型態與購買決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志龍、鄭中平 (2017),給論文寫作者的統計指南:傻瓜也會跑統計。臺北市:五南圖書。
    顏惠芸、林伯賢、林榮泰 (2015)。產品感質對品牌形象之影響。設計學報,20 (2),1-24。
    羅晨溦 (2010)。體驗行銷、品牌形象與運動涉入對女性消費者購買運動產品意願之研究-以NikeWomen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維杉 (2007)。運動產業新商機-運動彩券。雲科大體育,10,99-104。
    蘇維杉 (2007)。運動產業概論。臺北縣:揚智。
    Gorgemans, A. R. (1995)。運動用品產業的趨勢研究。設計研發,8,4-8。

    外文部分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New York, NY: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 New York, NY: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 Biel, A. L. (1995). Brand equity & advertising :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New Jersey :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Ailawadi, K. L., Keller, K. L. (2004). Understanding retail branding: conceptual insight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Journal of Retailing, 80 (4), 331-342.
    Ambler, T. (1997). How much of brand equity is explained by trust?. Management Decision, 35 (4), 283-292.
    Assael, H. (1987).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Action : Instructor’s Manual. Kent publishing company.
    Biel, A. L. (1992), How brand image drives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2 (6), 6-12.
    Blackett, T. (1991). The valuation of brands.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36 (1), 27-35.
    Chi, H. K., Yeh, H. R., & Yang, Y. T. (2009). The impact of brand awareness on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 :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quality and brand loyalty.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Studies, 4 (1), 135-144.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bury Park, CA : Sage.
    Dickson, P. R., & Sawyer, A. G. (1990). The price knowledge and search of supermarket shoppers. Journal of Marketing, 54, 42-53.
    Dobni, D. (1990).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 (1), 110-119.
    Dobni, D., & Zinkhan, G. M. (1990). In search of brand image: A foundation analysi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7 (1), 110-119.
    Dodds, W. B., Monroe, K. B., & Grewal, D. (1991).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 (3), 307-319.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1995). Consumer behavior (8th ed.). New York, NY: Dryden Press.
    Farquhar, P. H. (1989). Managing brand equity. Marketing Research, 1 (3), 224-33.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Boston, MA: Addison-Wesley.
    Fornell, C., Lacker, D.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1), 39-50.
    Fredericks, J. O., & Salter II, J. M. (1995). Beyo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Management Review, 84 (5) 29-32.
    Garbarino, E. & Johnson, M. S. (1999), The different roles of satisfaction,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custom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63 (2), 70-87.
    Grewal, D., Krishnan, R., Baker, J., & Borin, N. (1998). The effects of store name, brand name and price discounts on consumers' evaluations and purchase intentions. Journal of Retailing, 74 (3), 331-352.
    Hellier, P. K., Geursen, G. M., Carr, R. A., & Rickard, J. A. (2003). Customer repurchase intention: A genera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7 (11), 1762-1800.
    Hill, S., McGrath, J., & Dayal, S. (1998). How to brand sand. Strategy & Business, 11, 22-34.
    Ho, C. W. (2013).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private label brand knowledge and consumer loyalt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4 (8), 695-707.
    Juhl, H. J., Kristensen, K., & Ostergaard, P. (2002).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 European food retailing.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9 (6), 327-334.
    Keller, K. L. (1993).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7 (1), 1-22.
    Keller, K. L. (2001). Building customer based brand equity: Creating brand resonance requires carefully sequenced brand building efforts. Marketing Management, 10 (2), 15-19.
    Kim, P. (1990). A perspective on brand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7 (4), 20-30.
    Kotler, P.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10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Inc.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Keller, K. L. (2006). Marketing Management (12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Lasser, W., Mittal, B., & Sharma, A. (1995). Measuring customer-base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2 (4), 11-22.
    Levitt, T. (1960). Marketing Myopi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8, 45-56.
    Mathwick, C., Malhotra, N., & Rigdon, E. (2001). Experiential value: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atalog and internet shopp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tailing, 77 (1), 39-56.
    Meek,A. (1997). An estimate of the size and supported economic activity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6 (4),15-21.
    Ogilvy, J. D. A. (1963). Mimi, scurrae, histriones: Entertainers of the early middle ages. Speculum, 38 (4), 603-619.
    Parasuraman, A., & Grewal, D. (2000).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the quality-value-loyalty chain: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8 (1), 168-174.
    Park, C. W., Jaworski, B. J., & Maclnnis, D. J. (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50, 135-145.
    Park, C.W., Lawson, R., & Milberg, S. (1989). Memory Structure of Brand Nam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6, 726-731.
    Petrick, J. F. (2002). 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scale for measuring the perceived value of a servi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2), 119-134.
    Pitts, B. G., & Stotlar, D. K. (2002). Fundamental of sport marketing (2th ed.).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rter, S. S., & Claycomb, C. (1997). The influence of brand recognition on retail store image.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6 (6), 373-387.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2000).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Sheth, J. N., Newman, B. I., & Gross, B. L. (1991). Why we buy what we buy: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2 (2), 159-170.
    Shiva, N. (2005). An exploration of the brand identify-brand image linkage: 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12 (4), 264-278.
    Sweeney, J. C., & Soutar, G. N. (2001).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ple item scale. Journal of Retailing, 77 (2), 203-220.
    Taylor, P. W. (1961). Normative Discourse Englewood Cliff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Inc.
    Teas, R. K., & Agarwal, S. (2000).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product cues on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quality, sacrifice, and value.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8 (2), 278-290.
    Woodruff, R. B. (1997). Customer value : The next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5 (2), 139-153.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2, 4-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