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武天
Chen Wu-Tien
論文名稱: 現代漢語「的」字結構的語法分析與教學應用
A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the D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nd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指導教授: 鄧守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9
中文關鍵詞: 現代漢語「的」字結構語法分析教學排序
英文關鍵詞: Modern Chinese, DE Construction, Grammatical Analysis, Pedagogical Sequenc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2下載:5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根據教育部「1998 口語」與「1997 書面語」常用字頻的比較,「的」字在口語與書面語均名列第一,如此高的使用頻率,當然值得我們注意並進一步詳加探討它的用法,以應用在教學之上,這就是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探討與「的」字結構有關的文獻及研究論文。第三章詳細分析「的」字結構的各種用法與語法功能,整理出領位標記、定語標記、名物化標記、狀語標記、子句標記、語氣助詞、「是…的」結構以及特殊用法等八種。第四章討論教學語法的必要性,分析國內外著名的華語教材「五百字說華語」與「實用視聽華語」中的「的」字語料,參考鄧守信(2009)提到的教學排序與語法描述原則,提出「的1」、「的2」、「的3」、「的4」、「的5」、「的6」的教學排序建議與教學語法描述內容。最後綜合教學排序與教學語法描述內容,提出「的」字結構的教學建議以供華語教學界之參考。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說明「的」字結構在現代漢語中最高使用頻率所象徵的意義,也就是要把「的」字結構列為語法點,分別呈現在初級、中級、高級的華語教材中以提昇華語教學的成果。最後提出「的」字結構跨語言的對比研究,如漢語與台語(閩南語)、漢語與英語、漢語與日語、漢語與泰語等,將是未來值得研究的主題。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made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1997 and in 1998, the highest frequency word in both spoken language and written language is the word “DE”. Therefore, the “DE” construction attracts the researcher to explore its usages and apply the results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studies and the theses about the “DE” construction are collected and discussed in Chapter two.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the “DE”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Chapter three. They are divided into eight functions including possessive, modifier, adverbial, nominalizer, clause marker, mood particle, the “Shi……De” pattern and the special usage. In Chapter four, based on Teng’s(2009) framework,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pedagogical sequencing and pedagogical grammar related the “DE” construction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Finally, the researcher makes some conclusions 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ighest frequency. We should take the “DE”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grammatical point on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 of the instruction. The suggestion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rs is to continue the research about the “DE”construction through inter-language a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such as “DE”(Chinese) and “NO”(Japanese), “DE”(Chinese) and “KONG”(Thai language).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相關理論 5 一、 Chomsky(1970) 5 二、 Grimshaw(1990) 7 第二節 相關文獻 8 一、 朱德熙(1961) 8 二、 胡明揚(2000) 10 三、 呂叔湘(1980) 11 四、 劉月華(1983) 12 五、 湯廷池(1979) 13 六、 Fu(1994) 14 第三節 相關研究 15 一、 裴勝煥(1989) 15 二、 劉沛騏(2003) 16 三、 陳伊貞(2003) 18 四、 徐陽春(2003) 19 第三章 「的」字結構的語法分析 21 第一節 「的」字結構的語法功能 21 一、 「的」字的結合功能 21 二、 「的」字的句法功能 22 第二節 領位標記 24 一、 領位標記的「的」的省略 24 二、 數量詞必須加「的」的情形 25 第三節 定語標記 26 一、 定語標記「的」字的省略 26 二、 定語標記「的」字的有無 26 三、 「的」在定中短語的作用 28 四、 多項定語的層次區分 29 第四節 狀語標記 30 一、 「的」字所強調的狀語類型 30 二、 狀語標記「的」字的省略 30 三、 狀語標記「的」字的有無 30 第五節 名物化標記 32 一、 名物化分析 32 二、 名物化用法 34 第六節 子句標記 35 一、 關係子句 35 二、 同位子句 36 第七節 語氣助詞 34 一、 確定語氣 37 二、 特指問 38 第八節 「是……的」結構 40 一、 表判斷的「是……的」結構 41 二、 表強調的「是……的」結構 41 三、 表過去時間的「是……的」結構 42 第九節 特殊用法 43 一、 角色類「的」 43 二、 領格類「的」 43 三、 表示結果或程度補語「的」 43 四、 「的」字結構作主語的重動句 44 第四章 「的」字結構的教學應用 45 第一節 教學語法的必要性 45 一、 教學語法的理論 46 二、 教學語法的界定 48 三、 教學語法的特質 49 四、 教學語法的基礎 49 第二節 華語教材「的」字語料分析 51 一、 五百字說華語 51 二、 實用視聽華語 55 第三節 「的」字結構的教學排序 60 一、 影響排序的主要因素 60 二、 教學排序的原則 61 三、 「的」字結構的教學排序 67 第四節 「的」字結構的語法描述 71 一、 語法點的界定與描述內容 71 二、 「的」字結構教學語法的描述 72 第五節 「的」字結構的教學建議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5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86 參考文獻 87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5)。五百字說華語。台北:三民書局。
    王錦慧、何淑貞(2010)。華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方師鐸(1979)。國語結構語法初稿。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
    方祖燊、邱燮友(1985)。名家分類散文選。台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
    朱德熙(1961)。說「的」。大陸中國語文。
    宋玉柱(1996)。現代漢語語法論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吳競存、梁伯樞(1999)。現代漢語句法結構與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邢福義(2003)。漢語語法三百問。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92)。中國文法要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呂叔湘(2004)。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彥菁(2005)。現代漢語疑問詞什麼的教學語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芳杰(2003)。漢語語義結構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邵敬敏(2001)。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房玉清(2008)。實用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屈承憙(1999)。簡易華語語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春霞(2007)。「向」、「朝」、「往」之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明揚(1996)。現代漢語詞類問題考察。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胡明揚(2000)。關於名物化問題。廣州華苑學術版華語教學與研究,1,29-35
    胡明揚(2003)。胡明揚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陽春(2003)。關於虛詞“的”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高更生、王紅旗(1996)。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孫德宣(1987)。漢語知識講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 斌(2003)。漢語語法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誼生(2000)。現代漢語虛詞。上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 靜(1994)。漢語語法疑難探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宇虹(2007)。從中介語語料庫探討對外華語「的」字教學語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立元(2005)。漢語把字句教學語法。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伊貞(2003)。漢語名物化現象中“對”和“對於”的比較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薌宇(2005)。以交際為本之華語文教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曉云(2004)。漢語語尾助詞「呢」之教學語法初探。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實用視聽華語。台北:正中書局。
    國家漢辦教學處編(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成穩(2003)。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知識出版社。
    湯廷池(1979)。國語語法研究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裴勝煥(1989)。現代漢語虛詞、輕聲「的」的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英林(1996)。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月華(2005)。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沛騏(2003)。現代漢語動名兼類和名物化用法之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樊平、劉希明、田善繼編(1988)。現代漢語進修教程語法篇。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盧福波(2000)。對外漢語教學實用語法。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英文部分
    Aronoff, Mark(1985). Word Form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assachusett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omsky, Noam(1970). Remarks on nominalization. Readings in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ed. by Rodrick Jacobs and Peter Rosenbaum,184-221.Waltham, Mass: Ginn and Co.
    Chomsky, Noam(1975). Studies on Semantics in Generative Grammar. Paris: The Hague.
    Fu, Jing-Qi(1994). On Deriving Chinese Derived Nominals: Evidence for V-to N Rasing.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Grimshaw, Jane(1990). Argument Structure. Cambridge: MIT Press.
    Koptjevskaja-Tamm, Maria(1993). Nominalizations. London: Routledge.
    Odlin,Terence(1994). Perspectives on Pedagogical Gramm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is,Marie-claude(1979). Nomina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The Morpheme“de”and the “she”…”de” Construction. Paris: University Paris VII, Department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Quirk,R.,S. Greenbauin, G.Leech&J.Svarvik.(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Siloni, Tal(1997). Noun Phrases and Nominalizations: The Syntax of DP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The Netherlands.
    Zucchi, Alessandro(1993). The Language of Propositions and Events: Issues in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Nominalizatio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The Netherland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