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秀娟
論文名稱: 林懷民之創作生命故事—創作之流‧源遠流長
The creative life story of Lin Hwai-min
指導教授: 陳昭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林懷民創作歷程生命故事創造力
英文關鍵詞: Lin Hwai-min, creative process, life story, creativ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2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故事敘說展開林懷民之創作生命,並以Csiksentimihalyi的創造力系統觀來探究林懷民之創造力展現。
    研究過程中,以兩本傳記及三本舞作專書為敘說之主要參考,再輔以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如講座論壇、電視媒體報導、出版品、網路及訪談等,藉此進入林懷民之創作生命,以期有最佳的書寫與詮釋。
    以Csiksentimihalyi的創造力系統觀來分析,可見林懷民的創作生命經過三十六年的演化,已移位為系統中的守門員,他的創造力展現自有其系統樣貌。林懷民個人所處的時代與家庭背景,養成他的創造潛質;而他身處的時代脈絡與台灣社會的交會,定位他在舞蹈領域中的角色,影響著他的創造力表現;他的創造不僅得到學門的認同,他在舞蹈領域的成就及地位,讓他成為系統中的守門員,影響著整個台灣社會及表演藝術的發展。
    林懷民曾面臨的生命課題:認同與人生志業之經營,即使世代交替,時空移轉,仍是今日的我們在定下志向前所需面對及思考的,該如何取決?我們從閱讀他人的生命裡得到啟發。
    最後,我提出對台灣當前社會之觀察與省思供諸位參考,也針對後續研究提供在研究主題與研究理論兩方面的建議,期盼未來在創造性人物的研究上,能有更豐碩的成果。

    This study narrated Lin Hwai-min’s creative process, adopting Csiksentimihalyi’s creative system.
    Two biographies and three dancing creative books were the main reference of this study. The relevant reference such as the lecture forums, the mass media reports, the publications, the Internet data and the interviews were the subsidiary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Csiksentimihalyi’s creative system, it seemed that Lin Hwai-min has become a gatekeeper in the creative system after his thirty-six years’ evolution. His creativity has his own characteristics. His social and family background affected his creativity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action of his being times and Taiwan’s society has identified his irreplaceable role of the dancing area. His creativity, achievement and status not only go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sciplines but also made him become a gatekeeper in the creative system. That influenced Taiwan’s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ing arts.
    Lin Hwai-min faced the life issues: self-identity and lifelong ambitions. Although time flies, these questions are always what we have to face. We can get the enlightenment from reading Lin Hwai-min’s story.
    At last, I offered my own reflection of Taiwan’s society and some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research topics research theory. It was hoped the present study could shed some light on the creative characters’ research.

    誌謝.....................................................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目錄..................................................... ix 表目錄....................................................xi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創造力之探究 ............................................................................................ 5 第二節 林懷民與雲門舞集 ..................................................................................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生命史研究 .............................................................................................. 29 第二節 研究者的角色 .......................................................................................... 37 第三節 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 45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評價 ......................................................................................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 57 第一節 林懷民的創作之流—源遠流長 .............................................................. 57 第二節 林懷民的創造力展現 .............................................................................. 99 第三節 林懷民的創造力系統觀 ........................................................................ 131 第五章 研究意涵、省思與建議 ............................ 139 第一節 研究意涵與省思 .................................................................................... 13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43 參考文獻 ............................................... 149 附錄一〆雲門舞作年表及幕後參與者………………………………………………167 附錄二〆各時期之舞作主題與特色…………………………………………………173

    壹、 中文部分
    于平(2002)。舞蹈欣賞。台北:五南。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尹曼娜(2006)。台灣第一代女性舞蹈家劉鳳學、李彩娥創作題材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毛連塭等(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力行(2003年8月15日)。落在世界隊伍的後面?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14-16。
    王玲月(2007)。雲門舞集的生命藝術。美育,158,60-71。
    王雲幼(2003年8月15日)。融合舞蹈與雲門。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38-42。
    卡蜜兒‧勒菲芙(2003年11月18日)。「行草」以身寫形‧舞出驚艷。明星論壇報。
    古碧玲(1999)。台灣後來好所在。台北:台灣商務。
    尼爾‧吉列特(2003年10月12日)。行草貳。澳洲時代報,週日版。
    平珩主編(1997)。舞蹈欣賞。台北:三民。
    甘玉虹(1983)。舞蹈創作作品的評鑑標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體育學術研究會。
    白志煌(2003)。台灣當代劇場技術人員組織與培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伊格言(2003年8月15日)。身體聽你的,那世界呢?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61-63。
    伊莎朵拉‧鄧肯(2002)。鄧肯自傳:舞蹈藝術的革命者。宋碧雲譯。台北:大塊文化。
    伍曼麗主編(1999)。舞蹈欣賞。台北:五南。
    印刻文學生活誌(2003年8月15日)。雲門相簿。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72-85。
    吉兒‧席克絲(2003年10月11日)。魔傘下的舞蹈節。雪梨晨鋒報。
    安得列‧勒沛奇:後殖民主義、跨文化主義—台灣編舞家林懷民找到了一種舞蹈。林亞婷譯。聯合報副刊。
    安德‧魏瑟曼(2003年4月29日)。書家的筆觸—林懷民舞作「行草」在德國威瑪國家劇院上演。南德日報。
    成英姝(2003年8月15日)。另一種角度訪林懷民—從最不尋常的複雜中盛開的,最簡單的美麗。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16-28。
    成虹飛(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0,5-13。
    江映碧(2005年8月)。林懷民對台灣舞蹈教育的影響。鄭淑姬(主持人),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佐佐木 涼子(2004年3月10日)。以身體表現書法躍動之美—雲門舞集「行草」。朝日新聞:夕刊。
    余德慧、李宗燁(2003)。生命史學。台北:心靈工作坊。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
    吳貞儀(2007)。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國際化策略-以法藍瓷、雲門舞集、霹靂布袋戲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65-306)。高雄:麗文文化。
    希拉蕊‧克蘭普敦(2003年10月11日)。細緻和諧如精妙書法。澳洲時代報。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Ⅰ‧理論。台北:五南。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Ⅱ‧應用。台北:五南。
    李小華(1998)。劉鳳學訪談。台北:時報文化。
    李‧克里司朵非斯(2005年8月)。雲門舞集在澳洲:當代舞蹈遷移、認同和跨文化美學演變的迴響。張曉寧譯。南方朔(主持人),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李為仁(2007)。太極導引與臺灣當代舞蹈實踐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惠貞(2009)。這些雲門舞者—找一個角度,讓自己發光。台北:晴天出版。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出版。
    汪其楣(2004)。舞者阿月:台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台北:遠流。
    辛玫臻(2004)。台灣表演藝術團體經營之探討─以舞蹈表演團體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克華、王婉容(2003)。舞臺光景:林克華的設計與沉思。台北:遠流。
    林克華主編(1997)。李名覺.台灣.1997。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林亞婷(2001年9月)。舞在全球化的時代—由台灣舞向國際的雲門舞集。舞蹈研究與臺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國立台灣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林亞婷(2002年11月)。看得見的城市:從舞蹈觀察都會的多元風貌。蔡麗華(主持人),舞蹈美學及評論。舞蹈美學及評論研討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林亞婷(2005年8月)。舞出台灣的文化:從雲門舞集的《家族合唱》(1997)談起。楊照(主持人),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林金池、陳淑英(2008,2月12日)。林懷民:35歲雲門要從頭開始。中國時報。
    林美珠(199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卷第4期,27-34。
    林書揚(1992)。從二‧二八到五零年代白色恐怖。台北市:時報文化。
    林智偉(2004)。舞蹈類基金會營運與未來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蔭庭(2007)。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許芳宜的生命態度。台北:天下遠見。
    林懷民(1989)。說舞。台北:遠流。
    林懷民(1989)。擦肩而過。台北:遠流。
    林懷民(1994,10月29日)。菩提伽耶行吟—《流浪者之歌》編作源起。中國時報。
    林懷民(1995)。素材與變貌—舞劇「九歌」的編作歷程。台北: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林懷民(1997,9月9日)。一通沒人接通的電話。聯合報副刊。
    林懷民(2007)。跟雲門去流浪。台北:大塊文化。
    林懷民、徐開塵、紀慧玲(1993)。喧蟬鬧荷說九歌。台北:民生報社。
    邱珍琬(2005)。隔代教養經驗——敘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6卷第1期,95-120。
    金容沃(2003年3月11日)。中國藝術魂魄正在甦醒—「雲門舞集」漢城公演觀後。韓國文化日報,第八版。
    門 行人(2004年3月19日)。深留記憶的兩齣舞作。On Stage新聞週刊。
    姚一葦等 (1981)。雲門舞話。台北:遠流。
    思想編輯委員會(2007)。台灣的七十年代。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約瑟夫‧胡賽爾(2005年8月)。一千五百萬分鐘的名聲:芝加哥觀《行草》。陳重亨、張曉寧譯。王雲幼(主持人),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約瑟夫‧豪西爾(2003年8月15日)。一千五百萬分鐘的名聲—芝加哥觀《行草》。陳重亨譯。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46-52。
    約翰‧史密特(2003年5月10日)。墨水!指揮先生—一流書法:台灣舞者用身體揮毫。法蘭克福匯報。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姬達‧卡索妮(1993年8月30日)。林氏走向天堂的舞步。香港南華早報。
    宮里 司(2005年8月)。瀰漫「結界」的身體和書法世界。陳恆嘉譯。林章湖(主持人),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徐宗懋(2007)。20世紀台灣精選版,民主篇。台北:臺灣古籍。
    徐開塵(2002)。羅曼菲:紅塵舞者。台北 : 聯合文學出版。
    徐開塵(2009)。劇場追夢人—林璟如。台北 : 典藏藝術家庭。
    桑德拉‧露琪娜(2006年5月26日)。畫家的筆觸—美麗的書寫:來自台灣的舞團為「穿越藝術節」。明鏡日報。
    海迪‧懷斯(2003年5月30日)。《行草》舞者手筆非凡。芝加哥太陽時報。
    馬岳琳(2008年7月2日)。林懷民:每一支舞,都有遺憾。天下雜誌,400期,338-340。
    高全之(1998)。從張愛玲到林懷民。台北:三民。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2002)。舞蹈美學及評論研討會專輯。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張中煖、林亞婷計畫主持(2005)。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張殷綺(2007)。台灣舞蹈類表演藝術基金會多角化經營之探討。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國慶(2003年8月15日)。在雲間的星子們。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43-45。
    張愛晶(2004)。表演藝術團體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照堂(1993年9月4日)。旅人《九歌》。中國時報。
    張耀仁(2003年8月15日)。寂靜的單人舞—關於雲門,關於舞者。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58-60。
    張懿文(2008)。超越再現之真實—碧娜.鮑許舞蹈劇場之研究兼論其對當代藝術之意涵。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曹菁玲(2000)。表演藝術團體行銷研究:以關係行銷檢視表演藝術團體與其忠誠觀眾間的行銷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6)。台北:巨流。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
    莊素玉「淳雅」主編(2002)。探索名人的精彩人生:林懷民、幾米、羅曼菲、楊牧、李雅卿、卓有瑞、連建興。台北:天下遠見。
    許鴻元等(2008)。12歲的天空。台北:晴天出版。
    許禮平主編(1997)。中國名家法書全集4-孫過庭/書譜。香港:翰墨軒出版。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第三版。台北:正中書局。
    郭玲娟(2007)。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的舞蹈人生。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李綢(2005)。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昭儀(2002)。傑出科學家及藝術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專業生涯歷程之硏究。台北:心理。
    陳昭儀(2006)。台灣傑出科學家之創造與生涯歷程。台北:五南。
    陳御蓓(2005)。看孤鴻明滅:張愛玲生命創造之展現。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雅萍(2002年11月)。舞蹈評論與研究—以林懷民的《白蛇傳》為例。王玉英(主持人),舞蹈美學及評論。舞蹈美學及評論研討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陳雅萍(2003年8月15日)。雲門身體三十年。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29-37。
    陳雅萍(2005年8月)。從一九七0年代鄉土文化運動看《薪傳》。南方朔(主持人),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陳龍安(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龍安、朱湘吉(1998)。創造與生活。台北:五南。
    傑克‧安德森(2003年6月9日)。用身體揮毫。紐約時報。
    凱薩琳‧蘭珀特(2003年10月12日)。力與美的迷人演出。莫爾本先驅太陽報,週日版。
    幾米(2008)。幾米故事的開始。台北:大塊文化。
    曾肇文(2005)。敘事探究對敘事教學的啟示—理念與實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1,75-109。
    游紹菁(2004)劉紹爐舞蹈理念與創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童偉格(2003年8月15日)。學習放鬆的早上—一名太極導引練習生的喃喃自語。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55-57。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馮作民(1966)。臺灣歷史百講。台北:靑文。
    黃尹瑩(2001年9月)。從文學到舞蹈—奠基於文學作品的台灣當代舞作,以《九歌》為例。舞蹈研究與臺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國立台灣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黃尹瑩(2002年11月)。三支文學和舞蹈的「雙人舞」:轉化自亞洲文學作品的台灣當代舞作,林懷民的《九歌》,陶馥蘭的《往牡丹亭路上之見聞》,和彭錦耀的《怪談/繪卷》。王廣生(主持人),舞蹈美學及評論。舞蹈美學及評論研討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黃尹瑩(2005年8月)。林懷民的文學舞蹈:《九歌》與《紅樓夢》。林章湖(主持人),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黃海清(2007)。品牌價值評鑑模式之研究—以雲門舞集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源謀(2007)。台灣通史。台北:新文京開發。
    楊之瑜(2008年3月10日)。專訪林懷民:捐款不應變救濟,應是文化行為。商業週刊,1059期,70-74。
    楊佳嫻(2003年8月15日)。雲起之處。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53-54。
    楊孟瑜 (2008)。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全新增訂版】。台北:天下文化。
    楊孟瑜(1998)。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台北:天下文化。
    楊孟瑜(2003)。少年懷民。台北:天下遠見。
    楊孟瑜(2003年8月15日)。與父戰爭。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86-100。
    楊照(2003年8月15日)。林懷民的小說世界。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101-107。
    楊澤主編(1999)。狂飆8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代。台北:時報文化。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
    鄒川雄(2006)。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21-56)。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鄒之牧(2001)。行草:一齣舞蹈的誕生。台北:木馬文化。
    廖宜方(2004)。圖解台灣史。台北:易博士文化出版。
    廖書楷(2003)。創新團隊創意過程之研究─以電影與舞蹈創作團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熊秉明(1999)。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圖書。
    瑪莎.葛蘭姆(1993)。血的記憶:瑪莎葛蘭姆自傳。刁筱華譯。台北:時報文化。
    趙玉玲(2001年9月)。舞蹈、文化與國家主義—「雲門舞集」在台灣社會之社會文化重要性。舞蹈研究與臺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國立台灣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趙玉玲(2005年8月)。體現認同:雲門舞集舞碼(1973-1997)在台灣社會之社會文化意義。王雲幼(主持人),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齊力(2006)。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載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20)。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齊力、林本炫編(2006)。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劉世南、郭誌光(2002)。創造力理論的發展:一個心理構念演進的省思。資優教育季刊,85,20-30。
    劉振祥(2009)。前後In between the moments劉振祥的雲門影像敘事。台北:大塊。
    劉濤(2004)。書法鑑賞。台北:文津。
    歐建平(1997)。舞蹈名人錄。台北:洪葉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
    蔣勳 (2004)。舞動《紅樓夢》。台北:遠流。
    蔣勳(1998,12月4日)。捨此身外,別無他想—敬致《水月》的演出。聯合報副刊。
    蔣勳(2004)。舞動《白蛇傳》。台北:遠流。
    蔣勳(2007)。舞動《九歌》。台北:遠流。
    蔣勳(2008)。身體美學—讓你的身心永遠從容自得。台北:遠流。
    蔡瑞月、蕭渥廷(1998)。臺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鄭林鐘(2003年8月15日)。雲門記事。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前號,64-71。
    鄭智偉(2003)。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以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鄧竹君(2008)。舞作中之意境與生命情懷—試以旅人編舞家張曉雄的三部舞作為例探討生命歷程與舞蹈之關係。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健英(2006)。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台北:天下遠見。
    蕭兵(2000)。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硏院社硏所。
    龍應台等著(2003)。野馬耕牛春蠶:雲門三十。台北:雲門舞集基金會。
    薛化元編著(2007)。台灣地位關係文書。台北:日創社文化。
    鍾秀鳳(2003)。不只是彩虹 : 一個骨癌孩童之生命史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鍾明德(1999)。舞道:劉紹爐的舞道路徑與方法。台北:時報文化。
    薩爾‧穆吉楊托(2005年8月)。林懷民:在物質化主義社會下闡揚人文價值。(阮嵐青譯)。鄭淑姬(主持人),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羅曲玲(2005)。Carl Rogers生涯歷程之研究心理傳記學取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燕芬(2007)。從政治環境來看舞蹈創作—以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舞蹈作品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關珊珊(2005年8月)。與台北共振:雲門舞集和國族脈動。盧玉珍、袁正玉譯。楊照(主持人),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蘇珊娜‧隆戴爾(2003年6月7日)。舞動書法。德罕新聞與觀察家報。
    蘇煒(1994年11月7日)。拂手萬里荷香—在紐約「下一波」藝術節看「九歌」。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思的心理策略與技巧。台北:五南。

    貳、英文部份
    A. Smith主編(2003/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丁興祥等譯)。台北:遠流。
    Benjamin F. Crabree, William L. Miller編著(1999/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等譯)。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1996/1998)。創造力。(杜明城譯)。台北:時報文化。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 Jean Clandinin, Michael Connelly(2000/2003)。敘說研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台北:心理。
    Elms, A. (1994). Uncovering lives: The uneasy alliance of biography and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nger, E.(2006, April).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of Taiwan transforms Chinese calligraphy into modern dance. End of May, it will bring the “Cursive” Trilogy to Berlin. A visit with the brilliant choreographer, Lin hwai-min. Die Zeit.
    Goldberg , H.(2003, April 29). The Writings of the Bodies-Weimar: The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of Taiwan performs at the German National theatre. Thuringer Allgemeine Zeitung.
    Harry F. W.(1990/1998)。質性研究寫作。(顧瑜君譯)。台北:五南。
    Helen, T.(2003).The body, dance, and cultural theory.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Hirsch ,W.(2003, April 28). Amazed, like Marco Polo Had Been Before-The Taiwanese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performs in Weimar. Thuringischen Landeszeitung.
    Lubar, T.(2003/2007)。創意心理學。(蔣國英等譯)。台北:遠流。。
    MacKinnon, D. W.(1962). The nature and nurture of creative tal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7, 484-495.
    Nijinski, V.(1995/2002)。尼金斯基筆記。(劉森堯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Patton, M. 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
    Rhodes,M.(1961).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42,305-310.
    Riessman, C. K. (1993 a).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Riessman, C. K. (1993/2003)。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合譯,丁興祥校閱)。台北:五南。
    Riessman, C. K. (ed.). (1993 b). Qualitative Studie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 Sage Publications.
    Runco, M. A. (2007). Creativity theories and theme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xford, UK: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Runco, M. A.(主編)(2007/2008)。創造力:當代理論與議題。(邱皓政等譯)。台北:心理。
    Runco, M. A., & Walberg, H. J. (1998). Personal ex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2(1), 1-17.
    Runco, M.A. (2004). Creativity. Annu. Rev. Psychol. 55,657-87.
    Runyan, W. M. (1982/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丁興祥等譯)。台北:遠流。
    Sal Murgiyanto(2002年11月)。Crossing Cultures, In Serrch of Meaning: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張中煖(主持人),舞蹈美學及評論。(趙綺方譯)。舞蹈美學及評論研討會,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
    Schimdt, J.(2005, December 01). Cursive Ⅲ compelets Taiwanese choreographer Lin Hwai-min’s dance trilogy about Chinese calligraphy. Koln Radio,Germant & Par Magazine, Taiwan.
    Schmidt, J.(2001, December 27). Black On Cream-White, Lin Hwai-min’s “Cursive” Makes Calligraphy Dance.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Stuart, O.(1998)。天生舞者紐瑞耶夫。(孫紀眞譯)。台北:方智。
    SUKENARI Hideki(2006, October 06). The World of Calligraphy Drawn by Bodies- Cursive Ⅱ by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The Yomiuri Shimbun.
    SUZUKI Sho(2006, October 04). The World of Calligraphy, Elegantly Inorganic- Cursive Ⅱ by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Nihon Keizai Shimbun.
    Tatsuro Ishii(2006, October 02). Cursive Ⅱ Blends The East And The West On High Level. The Asahi Shimbun: Evening issue.
    Twyla, T.(2005)。創意是一種習慣。(張穎綺、張文欣譯)。台北:張老師。
    Wesemann, A.(2003, April 29). The Painter's Touch- LIN Hwai-min’s Cursive in Germany’s National Theatre Weimar. Suddeutsche Zeitung.

    節目冊
    雲門,1973。《首次公演》節目單,台北,9月。
    雲門,1975。《秋季公演》節目單,台北,9月。
    雲門,1977。《紀念余大綱先生特別演出—王魁負桂英》節目單,台北,9月。
    雲門,1978。《冬季公演》節目單,台北,12月。
    雲門,1978。《秋季公演》節目單,台北,8月。
    雲門,1978。《第一次南部巡迴演出》節目單,台北,5月。
    雲門,1979。《秋季公演》節目單,台北,9月。
    雲門,1985。《薪傳》節目單,台北,5月。
    雲門,1986。《我的鄉愁我的歌》節目單,台北,12月。
    雲門,1987。《林懷民舞蹈工作十五年回顧展》節目單,台北,3月。
    雲門,1991。《復出首演》節目單,台北,9月。
    雲門,1992。《春季公演》節目單,台北,3月。
    雲門,1993。《創團二十年‧新春起跑》節目單,台北,1月。
    雲門,1993。《雲門舞集創團20年紀念公演—九歌》節目單,台北,8月。
    雲門,1994。《一九九四年春季公演》節目單,台北,1月。
    雲門,1994。《一九九四年夏季公演—紅樓夢》節目單,台北,6月。
    雲門,1997。《1997秋季公演—家族合唱》節目單,台北,9月。
    雲門,1998。《1998靈‧靜之旅—流浪者之歌、水月》節目單,台北,11月。
    雲門,1998。《雲門舞集二十五週年特別公演》節目單,台北,4月。
    雲門,1999。《雲門舞集二創團演出—薪傳》節目單,台北,11月。
    雲門,2000。《回家演出》節目單,台北,11月。
    雲門,2000。《年輕》節目單,台北,6月。
    雲門,2001。《行草》節目單,台北,12月。
    雲門,2001。《竹夢》節目單,台北,4月。
    雲門,2002。《春季公演—流浪者之歌、焚松》節目單,台北,3月。
    雲門,2002。《烟》節目單,台北,11月。
    雲門,2003。《行草貳》節目單,台北,8月。
    雲門,2004。《秋季公演》節目單,台北,9月。
    雲門,2005。《秋季公演—狂草》節目單,台北,11月。
    雲門,2006。《春季公演—白×3、美麗島》節目單,台北,4月。
    雲門,2007。《春季公演—斷章》節目單,台北,3月。
    雲門,2007。《秋季鉅獻—九歌》節目單,台北,11月。
    雲門,2008。《雲門舞集三十五週年特別公演》節目單,台北,9月。

    視聽媒體資料
    Discovery channel(2006)。台灣人物誌‧林懷民。台北:采昌國際。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9)。焚松。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2)。在叢蔓中起舞 - 季利安與林懷民大師對談。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5)。狂草 = Cursive III。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6)。白X3‧美麗島。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6)。風‧影。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雲門舞集(1998)。牛犁歌‧輓歌‧明牌與換裝。台北: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雲門舞集(1998)。紅樓夢。台北: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雲門舞集(1998)。射日。台北: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雲門舞集(1998)。涅槃。台北: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雲門舞集(1998)。雲門25。台北: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雲門舞集(1998)。夢土。台北: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雲門舞集(2002)。水月。台北:麗音影音。
    雲門舞集(2003)。九歌。台北:金革唱片。
    雲門舞集(2003)。白蛇傳‧我的鄉愁我的歌。台北:金革唱片。
    雲門舞集(2003)。行草。台北:金革唱片。
    雲門舞集(2003)。竹夢。台北:麗音影音。
    雲門舞集(2003)。流浪者之歌。台北:金革唱片。
    雲門舞集(2003)。家族合唱。台北:金革唱片。
    雲門舞集(2003)。薪傳。台北:金革唱片。
    雲門舞集(2005)。雲門30: 踊舞・踏歌。台北: 公共電視。
    雲門舞集(2006)。行草貳。英國:BBC Opus Arte。

    電視節目
    無(91年,12月20日)。ASIA WHO’s WHO:Staying In Step Lin Hwai-Min【電視節目】。日本:NHK。取自雲門舞集文獻室。
    無(95年,2月17日)。人間行腳:林懷民的故事【電視節目】。台北:公共電視。取自雲門舞集文獻室。
    無(96年,11月11日)。中天書坊:釋放撼人原始力量-雲門舞集《九歌》【電視節目】。台北:中天電視公司。
    無(96年,11月28日)。年代名人堂:舞蹈家林懷民【電視節目】。台北:年代電視公司。
    無(96年,9月22日)。沈春華live show-離經叛道的舞蹈家林懷民【電視節目】。台北:中天電視公司。
    無(98年,6月8日)。開窗說亮話-再訪雲門之美【電視節目】。台北:中華電視公司。
    電視部(87年,9月20、27日)。傑出華人系列第二輯—林懷民【電視節目】。香港:香港電台。取自雲門舞集文獻室。
    齊怡(96年,1月13日)。生命起舞【電視節目】。台北:東森電視公司。取自雲門舞集文獻室。

    網站
    雲門舞集(無日期)。雲門創辦人—林懷民。民96年06月23日,取自:http://www.cloudgate.org.tw/cg/about/index.php?about=ad
    雲門舞集(無日期)。2007雲門秋季公演 《九歌》經典重現。民97年02月12日,取自:http://www.cloudgate.org.tw/event/2007/fall_present/main.html
    雲門舞集(無日期)。雲門舞集舞作數位典藏計畫。民97年09月28日,取自:http://cloudgate.e-lib.nctu.edu.tw/home.asp
    Yahoo!奇摩新聞(無日期)。領袖專訪—林懷民。民98年02月06日,取自:http://tw.leaders.news.yahoo.com/leader/3/

    下載圖示
    QR CODE